经常有观点认为,若在62岁提前领取社安金,与等到67岁正常退休年龄相比,其“收支平衡点”大约在81岁左右。也就是说,若预期寿命低于81岁,早领更为有利;反之则应推迟领取。然而,这一推论仅适用于领取后即消费、不作任何投资的退休人群。
若进一步考虑推迟领取至70岁的情况,这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前提:当事人并不急需社安金维持生活。既然如此,提前领取社安金并将其用于投资,便成为一种值得比较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收支平衡年龄”将显著延后。事实上,只要投资回报率超过8%的阈值,早领社安金在长期来看几乎总是优于晚领的不二之选。
传统的关于晚领社安金观点的局限在于,它假设62岁起领取的社安金被全部用于消费。而现实中,若将这部分资金进行投资,则可额外获得5至8年的复利增长机会。如果投资回报率越高,收支平衡点出现得越晚,在足够高的回报率假设下,早领策略的终值可能始终高于晚领。因此,推迟领取并不必然更优,关键取决于投资机会成本。若不依赖社安金支付日常开支,可选择“早领 + 投资”策略,而非被动等待。投资回报率越高,早领的财务优势越明显。而真正的平衡点,应是比较两种策略下“累计领取金额 + 投资收益”净值相等的时点。
为具体说明,我们可进行如下试算:假设某人在正常退休年龄(FRA)可领取社安金$54,000/年(假定在未来2029年最大估值PIA,即FRA时最大估值社安金$4,500每月),相对之下62岁早领按5/12乘以前24个月及5/9%乘以后36个月递减约为 $37,800/年,70岁晚领则按2/3%乘以36个月递增约为$66,900/年。若将所领取金额全部投入投资组合,并假设不同收益率(如0%、4%、7%、10%、12%),则可逐年比较从62岁,67岁,或70岁起,早领与晚领两种策略相对于FRA退休时社安金的累计资产净值差异,从而更理性地判断其长期优劣。
62岁相对于67岁
假设条件:
· 正常退休年龄:67岁,年金额 $54,000
· 62岁早领:年金额 $37,800 (扣减30%)
· 投资收益率:0%, 4%, 7%, 10%, 12%
计算规则:
1. 早领策略(62岁):从62岁起每年领取 $37,800,立即投入投资组合
2. 正常领取策略(67岁):62-66岁社安金资产为0,67岁开始每年领 $54,000并投资
3. 计算两种策略的累计资产差值:
差值 = 早领策略资产 - 正常领取策略资产

各收益率曲线的典型特征
· 0%曲线:在80岁左右穿过零线(与传统理论一致)
· 4%曲线:在83-85岁穿过零线
· 7%/10%/12%曲线:始终在零线上方,且当收益率为10%及12%时差距持续扩大
67岁相对于70岁
假设条件:
· 正常退休年龄:67岁,年金额 $54,000
· 70岁晚领:年金额 $66,900 (增加24%)
· 投资收益率:0%, 4%, 7%, 10%, 12%
计算规则:
1. 正常领取策略(67岁):从62岁起每年领取 $54,000,立即投入投资组合
2. 晚领策略(70岁):67-69岁社安金资产为0,70岁开始每年领 $66,900并投资
3. 计算两种策略的累计资产差值:
差值 = 正常领取策略资产 - 晚领策略资产

各收益率曲线的典型特征
· 0%曲线:在83岁左右穿过零线(与传统理论一致)
· 4%曲线:在86-88岁穿过零线
· 7%/10%/12%曲线:始终在零线上方,且当收益率为10%及12%时,差距持续扩大,与前图比较,差异减小近一倍,而在62岁早领与72岁晚领之间,投资将效益进一步放大
基于上数图表和数据模型,可以对早领社安金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投资收益率增加,盈亏的年龄平衡点后移乃至消失。2. 投资回报率是决定性因素。超出7%的投资收益率在任何合理寿命预期下都产生更多财富。3. 早期资金的复利价值被严重低估。延迟策略虽然每年金额更高,但难以弥补失去的早年复利时间。4. 寿命预期的重要性降低。5. 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传统的社安金提取早晚之见基于“零投资回报”假设,这在已达到财务自由的退休人群中是不成立的。从投资的角度看,在不同退休年龄段社安金的领取本质上是一个与投资风险回报率进行比较的财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