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Denon馆就收藏了大约一千多件绘画作品,除了《蒙娜丽莎》,我还特别喜欢的是《岩间圣母》,这副大约在1483年到1486年之间完成的作品也是出自达芬奇之手,但是却有两个版本,一个自1625年后就被收藏在卢浮宫,一个是在1880年被购买并收藏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的版本。怎么会有两个版本呢?我当然会上网找出答案,据说达芬奇接收了米兰一家教会的委托创作一幅用来挂在他们圣母教堂的祭坛画,但是当达芬奇完成后交给教会验收时,教会却不满意,于是要求达芬奇按照他们的要求再画一幅,我在卢浮宫看到的一幅是第一个版本,也就是被教会拒收的版本,而我们后来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欣赏到的则是被教会接受的第二个版本。
下面是两个我分别在卢浮宫和在伦敦国家美术馆中用手机拍摄的不同版本
如果我不知道有两个不同版本的话,我就算在几分钟之内在不同地点看到这两幅画,我根本不会看出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但是当我回到家中,把在卢浮宫和国家美术馆拍下的照片仔细对照后,才真的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在我看来是那么的细微,但是却足以让教会对这两幅画做出不同的决定。
比较明显的不同是卢浮宫版的圣约翰在肩上靠着一个十字架,而在国家美术馆的版本却没有十字架,但在圣约翰和圣婴耶稣两个婴儿的头上甚至在圣母的头上都有一个金色的光环,然而在卢浮宫的版本里这三个人物头上却都没有光环。可能是两个版本的着色略有不同,卢浮宫版的让我感觉画中人物的脸部更为柔和可亲, 而在美术馆的版本脸部表情则略显严肃没有另一个版本温柔。还有一点我比较两个版本后发现的是达芬奇在第一个版本的创作上在圣母服饰的细节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金色在腰间的装饰物,以及长袍在她下半身的皱褶在第一个版本上比第二个版本要具体得多。虽然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很难察觉简直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在专业鉴赏家的眼中就会变得异常明显,所以有些专家说在国家美术馆的版本可能是达芬奇和他的助手一起完成的。
从绘画上两个版本的不同对我们门外汉来说完全毫无意义,在宗教意义来说更加毫无概念,但是为什么教堂拒收了第一个版本呢?在我重读了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后,才知道作者认为第一个版本含有和正统基督信仰有所不一致的隐喻,因为书中认为耶稣圣婴向圣婴约翰祈祷,而不是反过来约翰向耶稣圣婴祈祷(当然这只是作者在小说中的描述,到底有多少可信性,我们无从所知)。教会当然对作者的这种解说嗤之以鼻,他们解释说这拒收的决定完全是由于达芬奇和请他创作的这家米兰教会不能在报酬上达成一致,所以才取消了交易。谁的解释和实情相符无从考证,我也无需在意,但是好在第一个版本被拒收了,我们才能欣赏到两个版本,而且能在不同的国家,城市,博物馆让更广泛的艺术爱好者欣赏。
Denon馆中的画作实在太多,我们也只能走马观花,但是其中还有两幅画作很吸我的眼球。这两幅画作中的主人公都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在画中都是背对着画家以半躺的姿势来展示。一幅是Jacques-Louis David在1800年创作的《Portrait of Juliette Récamier》,另一幅是由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创作的《La Grande Odalisque》。虽然这两幅作品是由不同的画家创作的,但是在我看来都体现了女性的优雅和魅力,她们的姿态高雅,线条优美。不过《Portrait of Juliette Récamier》描绘的是一个法国名媛,她的服饰以及画中的长椅都体现了主人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舒适的生活环境,突出了高贵和简洁。然而《La Grande Odalisque》描绘的是住在东方宫廷的一位后宫女子,她赤身裸体地半躺在一张铺有普兰色床单的床上,她背对画家,当是头部微转,眼色慵懒地望向画家。她那光洁的皮肤和柔和的身体线条充分体现了画家想要体现的女性美,而她手中用孔雀羽毛做的扇子展现了东方特色,她头上裹着的头巾更突出了画家想要表现得异域情调。
一个高贵优雅,一个性感诱人,两个在不同画家笔下都是富有魅力的美女,都是那么养眼,哪能不喜欢?
下面是我用手机拍摄的两幅名作
下面是我用手机在卢浮宫拍下的几百张照片做成的小视频
以上文,图,和小视频都是原创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130/202112/3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