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走进历史视野的“她者”

(2024-06-23 06:03:43) 下一个

*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内容简介:19-20世纪,在美国华裔文学创作兴起,华裔女性作家尤其远远多于华裔男性作家,她们形成了具影响力的作家群体。以迪斯-莫德-伊顿(1865-1914)、黄玉雪(1922-2006)、聂华苓(1925-)、汤亭亭(1940-)、谭恩美(1952-)、任璧莲(1955-)为代表的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以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细致入微的观察、深邃的思考,创作出大量的具有哲理的文学作品,打破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与种族主义的制约,从写作中探求出身份的认同identity,并尝试修改美国文学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美国华裔男性作家。 

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展现于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早期美国华人女性的移民历史,介绍了华裔女性的历史和华裔女性初级阶段写作的历史。第一章简介由于语言、文化、教育、种族、性别、"他/她者"the Other的存在,华裔女性实际上被"边缘"化了,其话语的权利和表述的自由基本被剥夺。重要的第一步是要写出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写作争取的话语权,这些都是要通过寻找自我与认同身份来完成的。第二章通过探讨华裔女性独特的族裔身份认证,探索了华裔女性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写作抵抗种族歧视、种间歧视、性别歧视、文化冲击等方方面面,同时抵抗种间男移民的蔑视与歧视。上述诸因素在华裔女性主体建构中密不可分,只有在众多的互动关系中华裔女性的主体性才能够得以建立。 

第二部分研究论述种族华裔女性由于独特的身份,很显然其对男性的关照和与男性的关系受到种族身份的影响,其中既包括华裔男性,同时也包括其他族裔的男性。第三章研究重点是华裔女性如何认证自己的女性身份。基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华裔女性成为家庭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们除了与男性一起承受着种族歧视的压力,同时她们还要照顾孩子、老人、以及承担家务,她们吃苦耐劳,支持着丈夫,照顾着子女,在女儿遭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时候,她们还要以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女儿力量与支持,为家庭的付出,她们功不可没。第三章以塑造"母女情结"和"女英雄"形象来表现母亲的伟大形象,从而,为女儿们树立了如何在种族和性别歧视下求生存的榜样。第三章还探讨了华裔女性处于东西方文化之间,而这两种文化迥然相异,其作用在华裔女性身上,相互冲突、互相碰撞,甚至互为反动,经过历史发展、权力争取、文化认证等多方面的妥协、协商与混杂,最终形成了她们"文化身份"认同的结果。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了华裔女性文化认同的混杂特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极力反映了女性文化认同之处。而这种不同于区别,则在第四章中体现出来,探讨了华裔女性主体性与其相关联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华裔女性社会现实独特性的文学创作,大多作品中或多或少体现了神话性借用以及语言互用的文体的写作。 

第四部分通过新移民女性的文学介绍,在第五章里,对新华裔或华侨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探讨了女性在言语不通的境遇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她们面对着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种内冲突、文化冲突。她们似乎不像以往的"女英雄"积极去寻找自己的"身份认证",却像一群"怨妇"似的对中国的历史和运动给出的不准确的"哀诉"。其实,她们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她们要抵抗当今的政治排斥的同时,希望她们提倡建立一种团结不同团体和种族,从而获得华裔女性最终的自我与自强。 

 

绪论: 美国种族历史的回顾对华裔女性书写的发展(节选)

美国华裔女性书写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女人写女人本身”,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多元文化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种特有的艺术文学的创作。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自身秉承了华裔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的相结合,在特定文化的境遇情况下,以美国华人女性的经历为出发点,从而创造出美国华裔女性意识、背景、书写的文学体系,也就是说这些作家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中华血统的美国女性公民,她们是以英语为主创作了她们的文学作品,这些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书写揭示她们具有的多重文化身份和经历,使她们的写作更有文化的感受力,也有对经历的承受力、感染力、反抗力。

她们以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对华裔女性的观察,尤其是华裔女性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生存和人生抉择的深刻思考,独特的角度揭露了性别歧视,抨击了种族歧视,描写了华裔女性的经历。她们的写作包括纪实文学、自传体小说和自述性散文,不但揭示了种族的“他者”the Other及性别的“她者”,还揭示了两个“他/她者”的相互作用而加强了的女性“边缘化”的地位 [1]

这种创作引起文学界的关注,成了女性文学创作研究一个重要的分支,也已经成为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乃至于一些作家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这是海外华裔女性在女性书写和中国现当代女性自我书写的世纪文学的传承,也是一个现当代海外女性文学的一新领域。

美籍华裔 Chinese American 女性文学各自具有不同的作品特色,也对历史脉络作了较完整的关照。然而,出台的主要是少数在文学讨论会中依附了后殖民文化论述或女性主义观点所发表的论文。而对一般读者而言,借助他山之石或可攻玉的思考似乎也充满了一种期待,以为借助海外华裔的书写,或许会发现对中国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与博大精深的政治结构的升华。然而,尽管同样是华裔,黄皮肤,黑眼睛,但这些美国华裔作者,尤其是 20 世纪以前的作者,对美国的华人社区颇感兴趣,而书写的移民历史、身份的认同,最终仍回归到了美国文学的主流传统中去,字里行间自然摆脱不掉一些属于她们的“本土”的观点,如个人主义的追求的“美国梦”的反省与重建。在 20 世纪 90 年代多元文化主义风潮下,美国华裔女性作者塑造的是她们在美国文化中的“正当”地位。在后人看来一些不堪的异国幻想或贬抑悔辱的观点及做法,

事实上是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通过其写作迫使白人主流文化正视这些作家存在的重要基础。这类似一种折射作用,作为少数族裔文学的创作者抑或再现者,既吸纳了对方的主流观点,又能反射出少数族裔新的相貌。

在撰写本论文的时候,除了回顾复习以往的课程与文献阅读,同时也需要查找了大量史料文献与再阅读文学作品,其结果可能由于年龄的增长及在中国、加拿大、美国三国生活工作的经历,却使我感到欲哭而无泪,欲喊而无力,回顾历史,浑身发冷,战战兢兢。对这些作品我现在的认识是它们本身是华侨或华裔的一部部史诗、是艰辛的史实、而且是“沉默”的历史。

历史的眼光似乎在告诉我们:经过了一个世纪富国强兵地飘飘然,纵令是美国人也开始意识到没有历史的文化,在高度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似乎是不大正确,而却应该结合自由与美国梦。虽然此饵后面的是一条弱肉强食下孤魂遍野的遥迢之路、伤心之路、艰辛之路、一条不归路。比较东西两方,似乎在15世纪西方,东方明朝时期,西方简约其哲学思维系统转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东方则停顿了科技发展而注重精神文明,于是当其时,“中国不在努力了” 。

转而到了美国新大陆向全世界招手,扬起了走出历史重负、重新出发的旗帜。一个世纪,超强国家果然实现了。但是在社会迈入中年期后,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对历史的召唤也浮现了,种族的冲突与歧视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即使用白人的观点回顾,今天的美国人也会发现其历史之丑陋,民族关系复杂问题、杀害虐待土著印地安人 、奴隶黑人、欺辱排华、反犹太人情绪阴魂不散。更何况标榜是一个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民族大熔炉” 的神话不经意地熔没了多少人、多少家庭的悲惨故事。

今天也有些美国人需要找回过去,但是这个过去只可以是一个新的结构,新的构建,用来满足他们向来的认同。多元文化主义毕竟敞开了一扇共建文化及文明的大门,也就是说,一个已经没有历史记忆的法国移民后裔,可挪用一个华裔的家族历史加以叙述,从中找到所谓的“美国历史”的元素。这或许就是近十年来美国文坛中的南美裔、华裔作家们致力于家族故事叙述而获得广大回响的原因。不能忽略的是,这样类似“拼图”式建构的集体记忆,主要凭借的不是资料的补白,而是由艺术写作手法编织成的“情感共鸣”。

所以说,“美籍华裔文学”不能只以后殖民时代postcolonial era非白人主流争取发声的“现象”或“运动”看待,太多的讨论似乎集中在其代表的意识形态下,以及历史脉络的还原,从而忽略了作为文学作品它本身具备的肌理与艺术手法的独特性。

在排斥亚裔与华裔的法律之下,在此我不能只提及华裔,当时华裔只是亚裔种群的一部分,亚裔或华裔女性若想移居美国势必受到严格的控制,那些已进入美国的亚裔或华裔女性移民面临着“性别”和“种族”上的双重折磨和歧视,这是因为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认为亚裔或华裔女性的性欲与欧洲裔美国女性不同,亚裔和华裔女性移民是妓女,是“诱惑年轻的白人男孩走向堕落生活”的人 ,后期的研究也在印证这种观点 。

根据字典的定义 ,种族主义“是代表某一特定族群具有先天的优势;据此对其他族群采取的一种敌视态度”。这个解释直接将这一概念联系到了“某一共同祖先的后裔、人种、种属,就像马一样”。尽管仍然有争议,目前仍然要承认,种族是有差异的 。

在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学者林英敏Amy Ling (1939-1999)的《两个世界之间:华裔女作家研究》是一部研究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重要研究论著。作为最早对华裔女性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林英敏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 。

正如前面所述,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在美国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女性主义叙事话语场域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华裔女性作家融合了自身族裔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书写华裔女性的经验,与性别意识,很多是亲身经历的,在一系列女性主义写作的颠覆、拆解过程中为华裔女性作家赢得了话语权。作为一门独立自主的新兴学科,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开辟了美国文学与批评的新领域,为美国华裔和少数族裔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及少数族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简介:徐弘博士,杰出教授 (Distinguished Professor),主要研究领域:二语习得、海外汉语教学和美国华裔女性书写。徐弘博士在中国哈尔滨师范大学获得英语教育学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获得双语教育硕士学位及二语习得教师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并在中国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完成了现当代汉语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徐弘博士在美国特洛伊大学任教 (Troy University, USA) ,并担任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研究学院院长。来美国前,她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公立教育局工作十五年。在第二语言教学、指导、咨询、课程与课程大纲的开发和设计方面具有三十多年的经验。徐弘博士教学领域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生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从中国到加拿大再到美国,教学经历和研究跨度大。她致力于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创造课堂内外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机会,并为教育专业学生及教师提供跨文化和跨语言交流机会。徐弘博士是语言教学领域专家,受邀于美国、加拿大、中国、英国、新西兰、墨西哥等国各种国际性会议,并参与教师培训、研讨会和课程设计。指导来自世界各国的语言教学的研究生。她发表过多篇英文/中文二语教学方面的学术文章。组织编写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第一版,于2008年底出版,已经印刷了47种不同语言的译本,超过了1500万册的发行量。

《走进历史视野的"她者"》在巴诺书店上发行 

《走进历史视野的"她者"在Books-A-Million上发行

《走进历史视野的"她者"》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购买此书请关注下面链接或亚马逊搜索书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646.html

阅读更多精彩章节:

http://www.dixiewpublishing.com/doc/preview6401.pdf#toolbar=0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