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旁的田陌

在这里 我用自己的思索、
脚步和心情耕耘着一片田地…
原创文、图(除注明外),
敬请尊重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对这部电影之见或许不合众意

(2021-03-02 15:39:30) 下一个

首先要说,电影《无依之地》我是在两或三周以前看的,然后立刻在发朋友圈时推荐:“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好在哪儿?它托出了一位不落俗套的人物。电影也没靠剧情悬念煽口味。昨天在此电影获金球奖后,网上涌出许多相关背景文章,看过几篇,就觉得自己应把先前的想法做深向梳理。

从头说起。这是一部情节简单写实手法的电影。孀居的女主人公弗恩,出于对已逝丈夫的怀念留在了一荒凉之地的工厂区工作和生活,因工厂关闭她被迫将一辆小货车改作房车过起了流浪的生活。

一位先前的熟人家庭、妹妹和在流浪团认识的D曾先后邀她来家入住。她全未接受。

这里,细看电影中弗恩在D家的片段,对了解她的心理和性格会颇有帮助。弗恩刚到D家时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弗恩住的那间落地窗围住的环形寝室里,D将婴儿孙子交到弗恩手中让她照看一会儿,弗恩双手生疏的架着睡着的婴儿,脸上是不知所措的神情,丝毫未见女人观看小孩时会有的慈爱柔和,甚至没有好奇。对D的邀请,我见弗恩在犹豫。几天(?)之后的晚上,弗恩偶见D与儿子共弹钢琴,是那情景散出的亲子气氛令她倍感局外人的孤独吧,第二天凌晨,在那家人还在熟睡时,弗恩看了看房中散乱在堂屋地上的婴儿玩具,-凡俗的家味儿-,然后驾着小货车不辞而别。

她回到自己坐落在荒寂中的原住房,处理了断了了一切之后又开着她的货车上了路。

还有剧的结尾,弗恩驶在伸向远处逶迤山脉的路上。空旷的视野内,小货车孤零零但满负力量的驰骋着。…。

如前所述,电影的感人之处是女主弗恩超凡脱俗和坚持自我的勇敢。其中最令我动心的片段是工作中的弗恩。无论是在超市上货装箱、还是擦洗公厕,清理公园绿地,弗恩都干得专注投入愉快尽职尽责。尤其是,如果想到弗恩曾经的职业是教师。

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说,看着电影结尾渐渐消失于山边天际的弗恩的小货车,已潜在心里一会儿的困惑和压抑感忽然就明显有了分量。试想,如果弗恩那辆超公里数的小货车再需要修理,她还要去向妹妹借钱吗?再次再再次呢?她的车对路上的过车是否也是危险呢?如果她在大山里遇险?如果她再一次病倒?即便有'同族人'在侧,敏感自尊的弗恩是否会心存不安,感到自己是别人的累赘呢?最最现实的,如果遇到连续坏天气,弗恩的全部生活空间就是那一米见方、堆满物什、无法立身的黑洞洞的车厢。

做房车流浪人与借居妹或D家之间弗恩选择了前者,这不难理解,但这里为何就没有第三条路呢?60多岁的弗恩并不太老,身体健康、喜欢工作,且她对物质所需已低到极限。在她所居的美国社会怎么会没有成全她起码的独立、自在、尊严的生活的可能呢?

我不在美生活,仅从我所知的几多华人,成年后越洋赴美,没有背景、赤手空拳、举目无亲,有的甚至从咿呀学语开始,其最原始的条件还不如弗恩,却能在若干年间在异国他乡打造出一片天地还培养了儿女。诸多这样的实例,以至让我对为人如弗恩处的电影中那样的境地无法想象。

电影的意思,弗恩的流浪生活起于被迫,在后来的困顿时她也曾自忖“…也许我陷在失去丈夫悲伤的时间过长了?,(因此错过了重整生活的机会)。但感情上的事不是可以人为的。只能说是性格所决定的命运使然吧。就如车旅团中其他人生中受过重创的人。如此,选择流浪,不考虑车坏了要不断去借钱、自己的车会给其他路车添危险、会有陷在深山遇险报警求助这样的事-,如果是出于疗伤(这也是一种不得已),那这其中的自我中心是可以被谅解的。但是踏上流浪以后不回头的生活途经则是弗恩的选择。就如弗恩对妹妹说的:一旦驶上了这样的路,那种自由,那么容易遇见有意思的人,…-就很难再回头

 

电影中的真实。首先,是那位晚期癌病患者选择作为旅者以结识自然的方式终结。那样的实事,我在若干年来听到过不止一次。其次,在弗恩流浪的地带存在一些因包括贫困和心理问题等房车流浪生活团。如果是出于不得已,这里有社会安排不周的原因。只是,这样的生活并不比不流浪而打零工间或去旅游(这不仅是可能,是确实存在的)的日子更独立。因为首先,ta们需要依赖那个流浪者团体。那样的社团活动,偶尔一次尚可,长久如是,许多人也许不会有问题,但不是敏感自尊独立如弗恩者。故事的结尾,独自一人驾车驰于荒山孤路之间,那才是弗恩。

 

我有朋友将弗恩对比三毛。我提醒:三毛的故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几十年中一步步走过去的,弗恩只是小说-电影中的人物。后者能突然抛掉妨碍故事主题的所有累赘,瞬间变成一段理想。而这在前者则注定不能。

 

电影中的弗恩,尤其主角,的表演非常之好。昨天见导演赵婷在访谈中谈到此电影的拍摄,她说:在好的演员的领引下自然就拍好了(大意)。

 

非常欣赏这位年轻导演的谦逊。一部电影不会因为不那么实情而缺乏美感。有了真挚便有了艺术的分量。

 

**

附1,讲一个我亲眼见识的现实中的故事。也是在经济不景气时,他在五六十岁时被已长年工作的公司裁员。所幸那时孩子们已长大离家,但房贷尚未还清。失业后无力续还房贷只好将房卖掉,用剩的钱在一度假村买了架小木屋。木房子很小但是内部一应生活设施俱全,干净整洁。房门口有大露台,再往前是大片的草坪在后面是树林。视野开阔、很好。他原来是做机械设计的,专业狭窄加年龄的关系,很难有新雇主。迅速认清了形势,他自己单干揽起修缮房子及刷漆的活。几年下来他便攒足了钱。六十多岁的他又回当年那个房区买了房,据说比原来的房还要大。三个房子都是弗恩批判的房产公司经手。试想,如果他当年把卖房剩的钱买辆旧房车,去参加流浪团体,那也会是一段悲怆的真故事。

**

附2,再说三毛,如果硬要与此电影人物比的话,二者在人性最基本的地方,诸如勇于特立独行、超脱于物质等等方面,确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个人以为,比之三毛的纪实人生,电影人物是太太太单薄了。这里的原因除了小说-电影人物与实际人生之别。文化的差异可能亦是重要方面。

**

附3,年轻人孤侠独行边随遇打零工边旅行世界,在我所在的地方并不鲜见。主要是年轻人在毕业后和求职工作前。也有的是在失去旧工作和找到新工作之间的时段。我认识的人里就有过。觉得这是年轻人认识世界的上好方式。与电影中那样的老年人不得已抱团长年过房车生活性质完全不同。后者无论对人、对社会都是悲哀。

 

上图。我画的弗恩。在手画的基础上AI了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3)
评论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评论 : 嗯,相信你读过三毛的东西,但奇怪你为什么不记得:三毛在国外学习时经济上要靠父母,也是很苦的。柏林上学时,冬天穿的靴子底掉了,没钱买新的用皮筋将鞋帮靴底绑在一起继续穿。在撒哈拉生活时经济上也是捉襟见肘。在大加纳利岛时可能稍微好了一点。那时三毛已有了她写作的收入。
三毛去世后,我也曾从不同角度思考过她的作品。她最后的那个剧本,我不觉得写的好。后来的几年适应新环境、学习,等等很忙,再后来有了些闲暇重新翻开手边的她的书,每次都能兴趣盎然的读下去。并且被她的那些曾感动过我的文章再次感动。所以,我想我会保持对她的崇敬和喜欢。最喜欢的是三毛文笔的真挚。如今尤其喜欢她的那首“如果有来生”的诗。问好。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评论 : 哈哈,你来凑热闹的留言倒让我收获不小。那你还是去看看那部电影吧。如果不觉得沉闷,咱俩再接着侃。 ;)
碧螺春珍珠奶茶 回复 悄悄话 另外 三毛的撒哈拉故事是很多年前看过 三毛过去的住所及旅行照片都有看 沙漠中的住所有没有照片是否有照片我是不记得很清楚 但是也看到有沙漠的照片 只要看过故事就不会觉得她在沙漠中住过什么好房子 但这不是我对三毛评价的重点 感觉博主和我的思路 无非角度不同 但博主以此得出推论我没看过书 不了解三毛生平这个有失偏颇 我觉得人是有多面性的 也许在生活中真正和三毛相处的人 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这是隔岸观花 并不真切 人性之复杂也不是一言两语说得清的 事实上我对三毛那些经历和文章 现在和学生时期的看法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自己的观点都会有变化发展 甚至自我否定 更何况人和人之间的看法呢。完全可以理解
碧螺春珍珠奶茶 回复 悄悄话 哎 我说的物质不缺是总体而言 你说的物质缺是针对撒哈拉故事里她故事中的描述 不是一回事呀 有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没必要瞎说吧 我还挺喜欢三毛的文笔和故事包括各种照片的 喜欢文笔进而了解真实的作者 我觉得角度不同 得出的观点也会有不同 我根本没看过这部影片 所有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是根据你的叙述而有的一些想法 对三毛的评价也是之前的积累做出的评价 也不一定合他人的意 也感谢你的影评和认真回复 最近这部影片也是一个热点了 我凑个热闹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评论 : 就现实生活背景,三毛与电影中的女主无法相比,前者不仅更有依仗,而且是年轻人。但这只更说明三毛的流浪纯粹是选择。
在台湾社会中产层长大的三毛住在沙漠边上阿雍那间坐落于坟场区的陋室,把它打造成了‘撒哈拉沙漠中最美丽的家’。写出了《撒哈拉的故事》那样的感动和开启了无数年轻人心窗的纪实散文集。你认为这是逃避能做出的?

你让那位电影的女主去写文章?忘了她本身就是写出来的人物了吧。

电影女主与三毛同是丧失至亲至爱,对那种欲绝的悲痛与解脱的心路,恐怕三毛已经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写尽了。这应该是女主人物单薄感的原因之一。

你认真读了我的博文,并写出了一条条有看头的评论,跟你握手,很感谢。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评论 : 谢谢你告知看过三毛在阿雍住所的照片还详细了解她的情况。(接下去的下段再说)。
关于三毛的死,我不认为是因为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在相关的各种推测中我倾向于同意的一种是:有些有才能的作者,ta们生活的意义已与其工作完全融为一体。一旦感觉自己才尽,工作的兴趣不再有,活下去也就没了意义。这是以往太全心投入工作引发的“心理障碍”。但总之,想想三毛当年的“自我燃烧”给了年轻时的我们多少精神上的陪伴和眼界的开拓,认为对她结束生命的自我选择,我们无权说三道四。并且,在这点上,电影的女主与三毛没有可比性。

我在影评中曾经提到:弗恩对工作的态度是整个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但是,你好像一直没有注意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而是在于,弗恩所选择的流浪之人生路并不在真正的意义上不依附于他人。

“三毛物质不缺”?显然你没读过《撒哈拉的故事》。大宣员工作的起点是“唤起共鸣”,(做艺术的出发点是‘真’)
碧螺春珍珠奶茶 回复 悄悄话 这么说吧 三毛去旅行是真的逃避 而且好多次都是为了感情或者其他的挫折 她只是把有意思的一面写在她的书里 而隐藏了真实的自我 而这篇文章的描述让我感到这部影片更多的展现别人眼中的主角 也许这个主角要有三毛的文笔写出来的故事未必没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浪漫感呢。我还是很认真地读了这篇博文的
碧螺春珍珠奶茶 回复 悄悄话 恰恰我看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和看过她的住所照片 也详细了解过她的情况。但是她确实是富二代官二代 她最后还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自杀了 不明了这个和大宣员有啥关系 你的这篇影评让我感觉你看到了主角物质层面会更多一些 我看到精神层面更多一些 三毛物质不缺 但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而根据你的影评这位主角总体物质落魄但至少有活着的勇气 而且并不仰赖社会福利生活 我觉得挺有意义 至少在无数人仰赖福利的美国来说 有积极意义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estshore' 的评论 :“不喜欢这种题材…”。我觉得这种题材如果能从中超脱出来,从人性的弱点上着手可能会写的非常好。但电影关于人性,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简单化、偏于一面之词。

没错,如你所说,探索与逃避是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现象。此电影写的是“逃避”类。只是这种逃避的存在有多大程度要归因于社会?在何种意义上?“逃避”是一种主动的选择,社会系统原因使然则是迫不得已。要在其间表达好人性需要真正的高手。而电影在这两者之间跳来跳去,不知要说什么。关于人性弱点的一面则提也不(敢)提。谢谢你有启发性的评论。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是这样。谢莅临。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湖孤山' 的评论 : 自己的脑袋嘛 ;)。谢谢留言。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手一位' 的评论 : “能把人生过成让后人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也是奇人了。… ”,这话是说三毛吗?弗恩是小说虚构的人物,是作者为表达观念塑造的形象,所以才与前者相比倍显单薄。
在我,一边看电影一边擦眼泪的事是经常性的,但是看这个电影,从头到尾一滴眼泪也没有。

看完这个电影的感觉与恐惧感很难扯上吧,确切的说是压抑感,因为弗恩这个人物缺少适当的理性。不过不同的人对同一事情的感觉会大不相同。谢谢留言。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想不开1' 的评论 :谢谢你的评论。 在我看来,电影的结尾强化了它的主题或说是对弗恩这个人诠释的完成。‘迷茫’ 在电影中不能说没有,但是非常不重要。尤其不在结尾。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好的作品不需要教育,真实地记录,把思考留给观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westshore 回复 悄悄话 不喜欢这种题材,尽管这是社会的某种无法避免的现实。
人类是需要affection的,而因为某种选择而产生的孤独其实是很不同的,因为这种选择其实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目的,探索或者逃避,两者其实没有交集。
年轻时代的游荡是探索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现在年轻人很少有过去那种一边打工一边在世界上走的方式,而是走的时候是有钱的。但目的是一样的,去见识世界。年轻时代有机会去世界不同地方看看是幸运的。
而影片反映的这种丧偶老年后的选择,是逃避,是一种自我麻醉,比吸毒强,但目的一样。这是我的感觉,看这种影片难受。
其实对第一代移民来讲也是有类似的概念,出国的选择也可能是探索,也可能是逃避。

西湖孤山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独立思考。
新手一位 回复 悄悄话 能把人生过成让后人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也是奇人了。
大多数的人,还是努力在平凡的世界过平庸的日子,不能大富,也不让自己大悲。所以今天,你我坐在影院,为他人的悲催落泪。因为看到了深埋在心底深处的恐惧。
想不开1 回复 悄悄话 人生的路谁也说不清。电影只是展现了其中一条。也许这样的结尾是最好的:走向何方,谁都说不清,可能包括主角本人--迷茫是戏剧人生的肥料。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红米2019' 的评论 : 也看到这篇文章了。问好红米。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评论 : 如果你见过三毛在撒哈拉ayong的住所,读过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也许就会明白她与当今所言富二代官二代全不搭界。再者,拿弗恩与三毛比,是在几点原初的人性特征上,而不是二者具体的生活背景。至于谁能唤起谁的共鸣,我还真不敢说。做艺术的出发点是‘真’,唤‘共鸣’与否还是留给大宣员去关心吧;)。谢留评。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评论 : 谢留评。嗯,你说的有对的成分。不过你好像是并未读过博文。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临时上网' 的评论 :欢迎并谢谢你的评论。 同意你说的,这些“游牧人”的精神值得尊重。并且从观念上也完全尊重你评论中所言弗恩所显示的那些。但问题的关键是,往往正是由于对那样的‘观念’的孤立性诠释的固执,会妨碍真正意义上的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AI把你画的弗恩减肥了…”。哈哈哈,经你一说我才看出来。确实有点。在我的原画里弗恩的眼神里有重重的悲伤,改不掉。AI给去掉了不少,似乎还多了坚韧。所以我更喜欢AI过的。谢谢羽音美评。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hhhh' 的评论 : “ 你真的不了解美国。看看这个频道里无家可归的是些什么人”。谢谢你的链接。有空一定会详细看看。我们这边大城市里也有街头流浪者,虽然数量很少。流浪的原因好像大部分是各种瘾的结果。没听说过会有人因为失业而流落街头。
甫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弗恩的相貌性格特征明显,比较容易容抓住。我对这幅也相对满意。尤其是AI过后 ;*
红米2019 回复 悄悄话 看了几篇介绍文章,有个感觉好像这部电影其实是女主演主要推动的,不知道导演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
碧螺春珍珠奶茶 回复 悄悄话 三毛其实是个富二代官二代 我倒觉得她的生活不具典型意义 不能够引起很多普通劳动人民的共鸣 而且最后她还选择了自杀
碧螺春珍珠奶茶 回复 悄悄话 很简单 因为人是不同的 最好不要用自己的世界观去看待别人 至少这个主角没有吃福利
临时上网 回复 悄悄话 弗恩说她不是没有家,只是没有房子而已。不要把弗恩的选择与无家可归混为一谈。弗恩显示了一种不依附于他人,不依附于以房为家的观念,从大自然汲取力量的独立精神。上路的人们,有的是为治愈精神的伤痛,有的是在离世前完成年轻之时的愿望,没有自怜自哀,互相鼓励着,互相帮助着。的确,如果没有经济问题,他们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有没有经济问题,这些“游牧人”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AI把你画的弗恩减肥了,是为了再次登上学院奖台吧? 哈哈哈,谢谢独到的好文
ahhhh 回复 悄悄话 你真的不了解美国。看看这个频道里无家可归的是些什么人:
https://www.youtube.com/user/invisiblepeopletv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画得真好,分析得也有道理:)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