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欧洲与古城之记忆

(2017-02-06 22:05:48) 下一个

     当年,学西洋绘画的我,看不到原作靠印刷品,找不到也读不懂英文原版,读译文了解西方文化,"雾里看花"般隔了一层...... 直到踏上欧洲,真实地接触到孕育了这个文明的母体,以前对欧洲的文化积累混然一体地到了位。川普上台,禁穆斯林七国入境法令,搅得一团糟,前几天又同澳洲总理为中东难民大开粗口...... 美澳隔着大洋,难民危机真正的受害者是欧洲,千年征战不休的土地,建立欧盟消除边界,为和平发展带来了方向,但贫富悬殊加上英国退"欧",再给难民这么一搅,前景真的不妙。我喜欢欧洲的味道,静静的优雅令人神往,衷心希望欧洲能渡过难关,使文化发扬光大。

     翻阅着电脑中几次游欧的照片,点滴往事记忆浮上心头...... 缓步行走在石块铺就的弹格路上,暖灰色的沙石与古扑的楼房,仿如时光倒流般展现...... 推开穹圆的橡木门,米黄色的庭院,外置的木楼梯,花坛边的十字架,枯萎的花环、洒水壶和木桌椅散布,斑驳墻面上的"爬山虎",透出的丝丝凉气,莫扎特们的气息还在吗?百年的砖石与草木之间,才是旋律环绕的故乡。以前的上海,弹格路也连接着小街与弄堂,不经意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几个赤膊的壮汉们忙碌着,这是布达.佩斯的城堡山,几大垛铺路青石,黄色的警示线环绕,挖出旧石平整铺沙,一块块铺垫敲实,费时费力的劳作,保有着祖先原汁原味的痕迹。毁于二战炮火的哥特式教堂史蒂芬,维也纳的标帜,焦黑的墙面塔尖触目惊心,一砖一瓦的重建,奥地利人特意留下了这些伤痕。几辆马车停着教堂前等客,马们摇头晃脑地喷着响鼻,慢悠悠地嚼着草料,尖塔与蜂拥的游人相映成趣,阳光下的生活真美好。在欧洲,我喜欢坐在教堂里,不信上帝只是为那听得到自己心跳的宁静。幽暗的巴黎圣母院,彩色透过玫瑰窗洒下,拱顶下是圣母的哀伤,向上的线条是天国的交响,闪烁着"历史的记忆"!路边的咖啡馆,喝着香浓的卡布奇诺,百年的铁制图案,古旧的商标,祖传的奶酪,微风中叮当作响。巷子里是民居,看不到外置的空调机箱,铸铁路灯柱上靠着辆脚踏车,铁片包裹厚重的橡木大门,飘出阵阵欢乐的童语人声,生活在祖先遗存之中的人们,延续着古人的生活方式。

     莱茵河畔的波恩,郁郁葱葱的花草,将古城装扮得绚丽多彩。出租车慢慢地行驶,宗教节日,商店关门真安静,中年的女司机问:"佛教徒吗"?"没有宗教"我答道。How come?她不解地说了句英文,真多嘴,我心里说。人一定要有宗教吗!来波恩,朝圣贝多芬!故居位于繁华的商业区,1770年贝多芬诞生于此,半圆灰色铁栅门,对墙绘有单色的贝多芬肖像。一百多年前,十多位当地市民集资买下了这座旧房,成立了私人基金会,留下了英雄的二十二年的点滴印迹。文革之中,少年失学的我,一天一夜读完了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多夫",这以童年的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把我引上了艺术之路。多变的莱茵河,时而平静时而汹涌,如同贝多芬的命运!黄墻灰绿窗的小楼,几尊贝多芬头像散布绿地,楼内上下房间不少,转个弯又是一个,贝多芬的总谱"田园"和"月光",几把普通的椅子,简单的生活用品,符合老悲的平民身份。墙上几张铜版画,有肖像也有风景,还有许多文献原稿,古钢琴放在窗前,玻璃橱里是小提琴和乐器,随着叽叽喳喳作响的木楼梯向上,"Hollo"仿佛探头打招呼的是贝多芬!地下一层,数码的档案室各种资料齐全,现代化的音响室,一对德国夫妇同我们一起聆听了美妙的立体声,黑暗中激光线条图案,伴随着小提琴弦乐,铜管慢慢加入了主题...... 脑海中的小克利斯多夫与贝多芬的"命运"慢慢地合拢。

     学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人类童年古希腊的维娜斯、胜利女神,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中的"大卫",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延续的历代大师作品,充满了我的视觉感观。对于以黑暗著称的中世纪了解很少,卢浮宫中世纪馆,除了几个绘在木板上"苦瓜脸"也没见到什么好东西。布拉格是中世纪的遗存,引起了我的兴趣,古城内塔楼教堂林立,建筑墙面壁角许多天使与圣徒的小雕像,由于时间久远而面目不清,雕刻手法幼稚,象是工匠的手笔。跨越伏尔塔瓦河的查理大桥建于十四世纪,30座圣人群雕站立了几百年,这种"巴洛克"雕塑,似乎少了点优美的整体曲线,雕塑没有裸露的肌肉,教规使艺术表达受压抑,手法有点笨拙,似乎缺乏伸展力,面露"苦"相,圣徒头上方有金色圆环,"禁欲主义"圣徒们的表情理因如此。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强健雄伟,充满生气与力量,展示了文艺复兴的伟大。再一路走去匈牙利,布达.佩斯建于十九世纪的英雄广场,千年纪念碑上的天使,历史英雄与勇士驾驭战车的形象,宽敞肃穆雄伟壮观,罗马、海德堡、维也纳的青铜将军骑马像气势磅礴,巴黎凯旋门伟大地发出灿烂的光芒...... 看多了,都差不多的"优美",全是米开朗琪罗的学生,怎么就没有点野性,难看一点也好啊!请原谅我对前辈大师们的不敬。良好的技艺下摹拜大师,越来越没有新鲜东西,跟随"文艺复兴"的趣味,也是"复制"!"审美疲劳"物极必反的我,反而怀念起查理大挢,那些宗教黑暗期"呆头呆脑"的雕塑,这些工匠艺术家没有人体解剖知识,只能从枯燥的基督教义中寻找依据,用自己一片诚心来想象去刻画,没有大师的引导,反而更虔诚、是个性化的原创,细细品尝慢慢体会,每个时代都有好的作品,优秀的艺术家,只是特点不一样,从多元的角度看都有闪光点!

     漫游在欧洲,人文情怀释放下的享受,巴黎左岸的咖啡馆,这里是海明威坐过的椅子,转几圈那里是雨果的故居,连墓地也是雕塑的聚集地,静静地观赏可以发现许多有意思的情节,欧洲人细心地保留着作家、画家和音乐家等名人的故居,博物馆又集中了人文传统与资料,希波克拉底是医生的誓言,护士有南丁格尔,人文精神的传承是人类发展的依据。每个时代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曲线,而欧洲文明永远是人类历史最灿烂辉煌的明珠。

王元骏 2017年2月7日 写于悉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 巴黎左岸的咖啡馆,...” 这是什么意思?巴黎左岸是哪里?
红脸蛋儿 回复 悄悄话 人家在上面加了引号了啊,我觉得楼主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常识的。这都不是重点,楼主想表达的是别的意思。
匡吉 回复 悄悄话 与楼主感同身受,喜欢欧洲。其实川普要做的,根本上是希望西方优秀文化,文明不被侵蚀
xioduo 回复 悄悄话 "跨越伏尔塔瓦河的查理大桥建于十四世纪,30座圣人群雕站立了几百年,这种"巴洛克"雕塑,似乎少了点优美的整体曲线,雕塑没有裸露的肌肉,教规使艺术表达受压抑,手法有点笨拙,似乎缺乏伸展力,面露"苦"相,圣徒头上方有金色圆环,"禁欲主义"圣徒们的表情理因如此。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强健雄伟,充满生气与力量,展示了文艺复兴的伟大。"------
@红脸蛋儿,原文在此,指出下巴洛克不是十四世纪时的风格。咱没读错,只是顶真。中世纪在文艺复兴以前,文艺复兴于十五世纪达到顶盛,巴洛克要在其后。
红脸蛋儿 回复 悄悄话 人家也没说巴洛克是中世纪风格啊,都没仔细看就着急着给人家下结论。
xioduo 回复 悄悄话 楼主搞错了,巴洛克不是中世纪的风格,而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差好几百年了。搞西洋绘画,《西方艺术史》不读的吗?
xioduo 回复 悄悄话 楼主搞错了,巴洛克不是中世纪的风格,而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差好几百年了。搞西洋绘画,《西方艺术史》不读的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