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在战乱中找寻正常的人性--Irene Nemirovsky

(2017-07-18 09:19:09) 下一个

我每次看完一部电影后,如果此影片是由某本书改编而成,一定会把原书借回来读读。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剧情细节,另一方面是看看某些戏剧化的情节在原著中是否存在,不然为这些情节自己哭得稀里哗啦的,太不值得了。

 

最近经别人介绍观摩了电影Suite Francaise,由法国作家Irene Nemirovsky同名小说改编。对于了解作者的原意,以及当时二战时的法国和德国的政治环境对她的影响,花了几个星期陆陆续续地读完原著,又花了许多时间了解作者生平,感慨万千已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以致于需要写下来。

 

Irene Nemirovsky出身于现在的乌克兰的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她和母亲关系一直紧张,和父亲关系虽好,但父亲经常不在家。虽然她吃穿不愁,她母亲常对她冷言冷语,她精神上的依靠是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写作天分。一战以后苏维埃的政策迫使她和家人逃离了乌克兰,最终定居于法国巴黎。她十八岁开始写作,二十三岁那年发表的的第一部小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还被改编成了电影,以后接二连三的几部小说垫定了她在法国文檀的地位。Irene生活在巴黎的上层社会,她嫁了一个富有的银行家,有二个女儿。在她的小说中不太看得到犹太人在社会中被歧视,大概她对此视而不见,或者她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犹太人,甚至她的小说里某些情节中对犹太人有不少负面描写。

 

尽管Irene在法国文檀上有很高的地位,她的法国国籍的申请在38年被拒,她和家人才紧张起来,于39年扳依天主教,希望这样可以得到一些保护,这些都是在德国占领法国之前发生的事,她丈夫40年起就不允许在他的银行继续工作下去,Irene也发现她只有用其它的笔名才能发表一些短篇文章,用以维持家用。法国上层对于犹太人也是说翻脸就翻脸,根本不需要来自德国的压力。

 

41年六月巴黎陷落,42年中旬法国南部被德国占领,和许多巴黎人一样,Irene一家恐怕也经历了或者听说了巴黎市民逃离到郊县农村的惨状。Suite Francaise应该是在这段时间中写的。这本书如果她完成了,应该有五本连贯但相对独立的小说。Irene在她42年七月被法国警察逮捕之前只完成了前两本,以及最后三本书的大概思路。第一本书Storm In June描写了几个家庭在德军长驱直入巴黎前狼狈逃离巴黎及以后一个月左右逃难生涯。上层家庭往往是带着家俱和仆人及汽车,下层社会就只能依靠火车,公共汽车及走路了。没有经历过逃难的人恐怕不是太能感受到饿和困的煎熬。记得看过的一本回忆录中讲到不管你有多艰强,人这种动物几天不吃饭或者不睡觉是没办法坚持下去的。逃难的人群开始还不觉得,越往南,看到的越是满目苍凉。因没有油被抛弃的汽车,散乱一地的家俱,拥挤不堪的客栈,缺少供济的法国士兵疲惫的面容,以及动物和人的尸体。以致于才过了一两个星期,热血沸腾的心也冷了下来,大家开始怪政府,怪军队,家中有丈夫儿子在军队里的人反而希望他们成为战俘,至少德军对法国战俘二战中还算依从日内瓦公约,大家想要的就是战争早日结束,哪怕国家已亡。如果说Irene的这第一本书大部分基于难民们的真实经历,她的第二本DolceSweet)我觉得是她的想象和期待。电影Suite Francaise就是从第二本书改编的。书中描述的是一个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被德军的一个团进驻,暂时休枕,等待下一个指令开拔。一般的士兵驻扎在临时军营里,而军官们借住在民居中。恐怕德军也会给房主象征性的付一点钱,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房主是不可能拒绝安置。书中的主人公Lucile和她高雅但不拘言笑的婆婆生活在一起。 一个德国军官住进了她们的房子。Lucile的丈夫在对德战争中成为了战俘,她婆婆似乎把自己的愤恨发泄在她并不喜欢的儿媳妇Lucile身上。Lucile早就知道她丈夫的不忠和他的情人,但她并无其它的亲戚可以投靠,战乱年代也只能将就着过了。偏偏Irene笔下的德国军官是一个风度翩翩彬彬有理的德国贵族音乐家Bruno,在战乱中两颗孤独的心发现有许多共同语言,因情生爱,Lucile至少在精神上背叛了丈夫。镇上的人对Lucile风言风语,有意思的是这些指控并不是说她卖国求荣,而是她对自己婚姻的不忠。借助于和Bruno的关系,Lucile周旋于德军和居民之间,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良心允许的事来帮助小镇的人们。三个月后Bruno的军团开拔到前线,Lucile应该对Bruno有了真情,告诉他希望他为她好好活下去。

 

Irene写书时应该是在4142年德军占领期间,尽管她一家四口已被强迫佩戴大卫之星,这本小说里只有一两处地方提及犹太人。当时的环境似乎并不是太糟糕,在她心里幻想着一个战乱年代普通人性还一息尚存。她觉得政府无能就不应该要求普通老百姓热血沸腾为国捐躯。巴黎民众的懦弱和自私,恰恰是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正常反应。她笔下的法国和德国士兵大多是一群十八九岁的大男孩,尚未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德军在镇上除了收缴私人武器和短波收音机以及对物资的控制以外,对镇上的居民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征服感。他们不算太扰民,发糖果给小孩。也不强奸民女,反到是法国妇女自动投怀送抱,因为耐不住没有丈夫的寂寞以及和德军交往可以得到的紧俏的日用物资。如果不是放在二战的大环境下,读者甚至会觉得这本书是在描述和平时期的爱情恩怨。德军42年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了东线对苏联的作战。Irene在写后面三本书的大纲时开始提及东线战场,当时法国地下抵抗运动也开时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这些也在她的构思中出现了。只是二战后几年德军在战场上节节失败,对占领区采取的强爆的报复政策,更不用说对犹太人集体杀戮,这些都是Irene没法想像会发生的。

 

Irene的悲剧在于她太高估人性的善,以她的人脉,二战初期一家人逃离巴黎未必非常困难。她的处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她对人性的幻想维持着她们一家在巴黎的那几年的困难处境。我相信她也许想到她们一家的处境怎么可能会变得比42年还糟?可惜的是,等她意识到人性的善在战乱中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已经太晚了。

 

Irene 是在德军42年中入侵苏联后不久的七月被法国警察从家中带走,几天后被送往奥治辛威集中营,一两个星期后死于疾病,她只有三十九岁。他丈夫后为营救她到处求援,甚至还给当时的Vichy总统写信,这些反而导致他在当年十一月被捕,几天后死于奥治辛威集中营的毒气室。两个年幼的女儿由家中的保母一家及友人照顾躲躲藏藏好几年得以幸存。

 

书中的后记中提到的一个让人心酸的细节是二战结束后她的两个女儿天天拿着父母的照片和名字的牌子到火车站等待父母归来,直到最后才意识到她们俩已成了孤儿。她们的外婆活到了战争结束,但拒绝两姐妹进房门,Irene母亲的心思得有多扭曲和冷血才会有如此举动。

 

Irene的书稿在她被捕前几天放置于一个小箱子中带给了她当时在乡下保母家的大女儿Denise,这箱子奇迹般的幸存了下来。她大女儿一直没有打开看过这本笔记本因为她以为是她母亲的日记。直到1998年她准备将这些遗物捐赠给博物馆,才意识到这是她母亲未完成的遗稿。Suite Francaise发表后即成畅销书。作为广大读者我们才有幸了解Irene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她从未放弃的对人性善良的追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8)
评论
乃迁 回复 悄悄话 謝謝分享。會找電影看看。
Sophie30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梅'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好书太多,我也是经常从文学城里文友推荐中找到不少好作品来读,省不少劲。
五梅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介绍,我常出差,经常错过城里的好文。我已将此书放在Wish List里。本人也是理工女,十分理解“写一篇花好大力气”。我们互勉吧,读书和思考不分性别、学科、年龄、···,是生活一大乐趣。
Sophie30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潇潇' 的评论 : 谢谢潇潇来访。
x潇潇 回复 悄悄话 给您点赞!谢谢您花时间收集资料,整理成章。
分享好文!收藏,受益匪浅。
祝福周末愉快!
x潇潇 回复 悄悄话 给您点赞!谢谢您花时间收集资料,整理成章。
分享好文!收藏,受益匪浅。
祝福周末愉快!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ophie308' 的评论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9%87%8C%E6%96%AF%E8%92%82%E5%AE%89%E5%8D%81%E4%B8%96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ophie308' 的评论 : 说实在的,对于犹太人,在整个欧洲的整个历史中似乎没有一个好货,其中只有独立于教会的英国比较聪明而且现实主义一些,另外还有一个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似乎也还可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9%87%8C%E6%96%AF%E8%92%82%E5%AE%89%E5%8D%81%E4%B8%96
Sophie30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及分享网站。法国人当时真得可以消极抵抗,可他们比德国人还起劲。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1942年法国巴黎的冬賽館事件: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el%27_d%27Hiv_Roundup
Sophie30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USTiger' 的评论 : 谢谢Tiger。
USTiger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对人性的分析很到位!
Sophie308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觉晓,豆腐干,Yangtsz, Cuiliu的评论。作为一理工女,写一篇花好大力气。有人愿意看和留言,本人已感到十分荣幸。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我记得读到过其它介绍关于这位女作家。的确是没有把结果想到如此坏。但是,当年有多少犹太人抱有幻想。甚至是逃到上海的犹太人一直到二战结束,知道那些未逃出来人的命运,才感谢中国感谢上海。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法国是当时对犹太人相对公平的国家,所以很多从德国逃出来的犹太人选择定居法国,为了它的自由平等,但是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也会找来电影看。
cuiliu 回复 悄悄话 I 非常感谢你的分享。我会找原著看。希望多看到这类有质量的博客。
Yangtsz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高估人性的善”,我们有別的选择吗?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没人点赞吗? 我来点一个吧。别的什么狗屁文章跟的评论一大堆,这篇真正有干货的倒寂然无声。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