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宗教与艺术 - 从佛教的"修行"想到艺术家的"心"

(2015-04-16 02:35:08) 下一个
          朋友从画家成了居士,修藏传佛教,家里设了佛堂,打坐静修是每天的功课.......近五十岁的人,眼神清晰明亮,象个"童男子"。修行使人静下来,逐步放慢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周围,慢慢地移动.......长期修炼下,你的"心"会敏感,对"外"有特殊的感应。
         现代的生活使我们的心变得粗糙、麻木,打坐静修是回归本源过程。圣经的原罪说与佛教的回归.......都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但东方文化具有一种超然的灵性,更玄妙、深不可测! 他去拉萨见活佛,师傅在电话里沉思片刻:"飞机票退了",活佛的话不能问!照办,就在原登机的时间段,母亲心脏病突发,他在家,救母一命。朋友说,这不是迷信,你没有打过坐,修行人的"心理感应",一般人理解不了。海啸来了,尸横遍野,就是没有动物的,为什么?人是否丧失了某种原有的"本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演员的"入戏",书法家"运气"写长卷草书,筆走龙蛇。小提琴家有如"神助"般的演奏,几十分钟,琴弓触弦的角度,力度恰到好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驱动着双手......超然的境界,心、手连在了一起,乐谱也在其中,此时无我,天马行空,真是"庄子所说的"物我两忘",才能使音乐如流水般地自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功夫在琴外,同佛教的修练是一个道理。
        中华古典文化的学习方法是背诵,学画是照着老师的画,一筆一画地摹写。但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是个消化过程,到自然界、社会中去感受, 去寻找,大部分人到不了高的层面,画了一辈子还是老师的那几筆,达到"开悟"是最高境界!怎么悟.....如同禅宗公案之"拈花一笑"一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一位女性朋友,做过三个星期的"辟谷",不吃饭只喝水,当然有道行高的"名师"引导,工作、生活一切照常,有种"成仙"的感觉,还精神特好!但是不敢再尝试,她说饿怕了! 艺术是玄妙的,只有在潜意识的层面上,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达到崇高的境界,同佛法的禅修有着相同之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王元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爱乱跑' 的评论 : 人需要常常静一静,才能身心健康!
爱乱跑 回复 悄悄话 宗教 艺术都是让人静心 心路旅程
尘世是重感官 表面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