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昆瑾博士, Dr. 剑桥大学新兴大国研究中心 |
海牙国际法庭周二公布了南海仲裁案结果。其短期影响可以预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仲裁结果公布后立刻否认该裁决会影响中国主权以及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各项权利。中国官方的新华社将仲裁结果称为“无效”。中国正在进行的南海军演无疑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对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的控制,中国还正在这些“岛屿”上增设军事和民用设施。中国还可能单方面重启在这一争议水域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宣布在南中国海设立防空识别区,尽管这和东海的防空识别区一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美国和它的亚洲盟友则有可能做出军事反应,导致南海区域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常态化。南中国海海域内的平民、海岸警卫队以及海军舰只冲突频率可能增加,紧张局势将逼迫中国放弃和东盟各国的协商并放弃遵守多边准则的既有立场,从而使危机管控和沟通渠道显得更加重要。
国际社会将对中国拒不遵守国际准则的行为进行审视。中国已被要求尊重仲裁结果,因为仲裁的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中国是该公约成员。如果美国、菲律宾、越南、日本以及其它国家和之前预测的一样,对中国的反应采取反制措施,中国将因违背国际公共意见而承担国际地位及软实力受损的风险。
然而,国际法律仲裁结果的效力很少由其合法性以及正确性所左右。南海仲裁案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将考验中国领导人是愿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适应国际规则,还是会选择重回民族主义的老路,重回教条式、说教式的外交政策。我们相信中国会在长期利益的考量下选择前者。
事实上,中国曾经很快适应了在国际组织中运作。比如,它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学会了熟练运用争端机制和投资仲裁机制解决问题。但中国对于领海主权诉求的合理性因为海牙判决打了折扣,被认为是缺乏历史准确性和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果中国坚持对海洋法公约进行批判,批判“它在美国领导下过于政治化”,它将被国际社会认为坚守冷战思维,这种思维与中国正在争取的全球领导力地位背道而驰。如果中国被赋予这种形象,那它近年来在参与打击海盗多边行动、维和、气候变化以及全球金融经济治理中所作的努力将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