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两、三个月,文学城就会爆发一场有关上海人的讨论,可见人们对这个话题有多兴致盎然。这些讨论多是对上海人特性的评判:好,还是不好。这类博客看热闹的人也很多。
个人认为,仁者见仁,上海的男人女人,既不像某些网友所描述的那么好,也没有像另一些网友说的那么坏。不过我对这类争论有点厌倦了,现在我的兴趣在于上海人的历史文化来源 -- 到底谁是真正的上海人?
我常和人开玩笑说,我不是正宗上海人,因为我六个月大的时候才到上海居住。其实这种情况在上海很普遍。即使我们这一代出生在上海,我们的父母辈,又有多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呢?首先我的父母就是成年后才移居上海的。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很多历史学者认为,“上海人”(指上海市区)这个概念的形成,不出百年。
我出国前在上海住过三个地方,回忆那时周围的邻居和同学,地域背景真可谓五花八门。
我家楼下住着一家南京人,隔壁住着一家镇江人。我常听两位阿姨聊天,很小就听出了南京话和镇江话的微妙的口音差别。
对面人家是广东人。他们一家都没有名字,以“老广东”、“小广东”、“广东人家的”著称。他们之间都说粤语,别人都听不懂,但也没人抱怨他们在上海说广东话。亲友之间说自己的母语,无可非议。
南京人、镇江人、广东人,都是解放前就到达上海的老移民。
我最要好的女同学之一小静,是个东北人。她父母是解放时随军南下进入上海的,算是那时的新移民。小静的上海话有明显的北方口音,我和她之间都说普通话。部队孩子在校外一般不和本地孩子一起玩,但也没有什么冲突。不知为什么,我倒很喜欢这些北方人家,觉得他们和自己家有一些不同,但这正是有趣之处,例如我到小静家去玩,她妈妈会说:哎,来吃饺子(或包子),我知道你们家不会自己做的。确实,那时我家只包馄饨,从来不包饺子。
记得邻居中还有山东人、杭州人、湖北人,邻里关系都很不错,大家吃不同的东西,老一辈说不同的方言,大多能和睦相处。就是有冲突现象,好像也和“本地人”/“外地人”没有直接的联系。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有大量移民进入上海安家,到解放时,非本籍人口占总人口的85%。一半以上的移民来自江浙两省的不同地区,其余的,几乎全国各省都有。移民的原因,往往是原籍地区的天灾人祸,以及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等等,都曾驱使大批人口迁入上海。
解放后,政府对上海户口严格管制,基本上是只出不进。同时上海市区人口继续爆炸,住房紧张、生活逼仄,排外现象日渐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上面提到的那些邻居,都成了老移民,融入了主流,到了第二、第三代,就可以堂堂正正地称自己为上海人了。
也许是因为户口制度,还有以前经济不发达,人口流动少,中国人的地域观念似乎比西方人强很多。美国有种族歧视,但我很少听到有地域歧视的言论,在大城市,甚至没人对你的来源地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德州人到了纽约,就是纽约人。这是我到美国后最初的印象之一。
我总觉得上海有点像美国,人口的祖籍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很杂,而融入了主流的,就开始带有上海人或美国人的总体特征,然后新一代的移民又注入新生血液,所以上海人或美国人的总体面貌一直是在变化着的。
既然我们走出了国门,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国家,我们的观念也要走出来。我喜欢杂的地方,不是乱糟糟的杂,而是丰富多彩的杂。出国后,在努力融入主流的同时,也结交了一些中国各地及港台来的华人,越来越感到出生地不那么重要了。多样化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丰富一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文化总比“纯正”的单一文化更有趣、更有活力,当然前提是要和谐共存。
我学会了这样看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地球人;其次是中国人;再其次是海外华人。然后我就可以说:我是上海人。
~~~~~
贴一些我收藏的南京路140年照片。
南京路1870年:
南京路清末:
南京路民初:
南京路20年代:
南京路30年代:
南京路40年代:
南京路50年代:
南京路60年代:
南京路70年代:
南京路80年代:
南京路90年代:
南京路21世纪:
*****
我的其它上海篇:
说来有意思,我父亲的一个老家叔叔,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受党的委派,给吴化文当司机,估计还有个任务就是监视他。我这个爷爷辈的老人八十年代初得了肺癌,我父亲给他联系了中山医院当时的院长裘麟找了最好的医生替他开刀,好像开掉了一半的肺,但是又活了十多年。九十年代中后期去世了。
这个山东老吴有意思,网上说他是"跳槽将军",连汉奸都当过 :)))
哈哈,上海话都退化了,还管它粗口切口?这些话长久没听见了,一看就觉得亲切、幽默,吃瓜群众的语言,接地气 :)
文城里确实上海人比较多,也许和总人口有关系吧?上海人的话也特别多 :)
山东人的大气是有名的,我以前有山东籍同事,他们真不像南方人那样会打小算盘。你父亲那时代,人际关系也相对直接、简单,真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位大元帅分析得太好了。还有契约精神也是一大特点。人的观念不一样,例如"亲兄弟明算账”,在上海人看来是个明智的做法,在旁人看来是“精明、爱算计”。现在大家都到了国外,可以察觉到上海人的态度是更接近于西方的。
谢谢指正,你眼睛蛮尖,记性也蛮好!等一会我去换一张照片。希望有机会也写写你的故事。
路过问侯楼主,和各位不管上只角或下只角侪是模子呵啊
你的照片真不错,以后多发发。
另外,你那张九十年代的南京路照片,应该也是八十年代的,中百十店好像八十年代末就改名了。记得十店有个全国劳模好像姓张,我父亲1986年到那儿买大衣,没有他的尺寸,这位劳模不久带着他的徒弟到我家把合我父亲尺寸的大衣送上,往事历历在目,多么温馨,多么难忘。
真的呀,“一碗咖啡”,有趣,谢谢来访!
不好意思,是我看错了,是松江网友讲的。“做地球人”的意思,是指不要把自己的出生地和身份看得太严重。
谢谢同乡过来聊天。
谢谢大元帅,很高兴你喜欢这些老照片。
有道理,上海以前是一片沙土,一张白纸,经济发展吸收了很多外地人才。
我总怀疑吃瓜群众里也有眼睛明亮的,吃进去但没咽下去,又吐出来了,不然每年怎么有那么多人出国移民。
上海通商后吸引了这三个地方的人才,所以上海在人才方面是有些优势的。。
谁扣帽子啦,我欣赏你的上海切口还来不及,看了亲切呢,喇叭腔 :))
说真的,我看见你说"阿乌卵”,笑得停不下来了,不过我晓得你是在过一把瘾,不是真正在骂人。现在上海人都不说上海话了,侬有啥看法?
“最终都来了发明租界这玩意的洋爷爷洋奶奶的老家”
千真万确, 侬最拎得清。
默默说的一点不错,不少上海人骨子里的确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其它地方的人最看不惯的一点。文城的上海人好像也特别多,我每次写上海文章都有陌生网友来留言。
说的对,很多人对自己父辈打下来的江山都嫌不够好,不够安全,都要设法到西方国家去。
噢,你是红二代啊,向你致敬 ... 不,应该说向你父亲致敬。山东人豪爽,所以,你也应继承父辈的大气,不要歧视乡下人了吧,毕竟,当年解放军里大多是农民兄弟嘛 :))
是呀,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大农村 :)
确是,郊县人口没多大变化,市区人口80%以上全是解放前外来的。
哎,解放后,正是马列主义老太太们才享受了上海的梧桐树和花园洋房,她们当然要怀念啦。
只是搞笑一下,乡不乡下人不是很重要。眼光放远一点,人生并不是仅仅为了财富,名声。我刚写过人生的两种追求。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9:14:26
主流媒体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8:12:09
以前有上海吗?只有松江府,隶属于江苏。土生土长的松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义。
-----------------------------------
嘿嘿,所以说嘛,如果按照以前的观点你是正宗的江苏松江府人,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来说,你绝对是正宗上海乡下人。你千万不要生气,我是实事求是的讲了老实话
侬真是阿无卵,西脑子。正宗松江人已经是正宗上海人了好哇,田没了,都城市化了。侬个想法才是乡下人。哈哈
——————————————————————————
嘿嘿,你别激动嘛,作正宗上海乡下人,有什么不好啊,乡下人有田,说不定你还可以做个身价过亿的低调大财主呢,比你在美国强。
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来美国前从来没有在中国其他地方生活过,算是上海人了吧,但是我的籍贯一直是写山东,我很骄傲,我有一个跟随陈毅三野大军南下解放和接受上海市政府的父亲。我从来就不认为自己也不想做正宗上海人,更看不惯那些算盘打得精的所谓上海的小市民。
主流媒体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8:12:09
以前有上海吗?只有松江府,隶属于江苏。土生土长的松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义。
-----------------------------------
嘿嘿,所以说嘛,如果按照以前的观点你是正宗的江苏松江府人,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来说,你绝对是正宗上海乡下人。你千万不要生气,我是实事求是的讲了老实话
侬真是阿无卵,西脑子。正宗松江人已经是正宗上海人了好哇,田没了,都城市化了。侬个想法才是乡下人。哈哈
说得是,最和国际接轨的城市。谢谢留言!
其实我这篇的意思是,不必去纠结谁是真正的上海人了,这个命题很难解决。特别是我们这些出了国的人,上海只是我们的老家,情感上的联系而已。至于谁是真正的美国人,反正不是你,也不是我,但我们的下一代也许可以算。
哈,不夜城。上海的宁波人很多,沪语就是宁波方言的演变。
以前有上海吗?只有松江府,隶属于江苏。土生土长的松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义。
-----------------------------------
嘿嘿,所以说嘛,如果按照以前的观点你是正宗的江苏松江府人,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来说,你绝对是正宗上海乡下人。你千万不要生气,我是实事求是的讲了老实话。
多伦多就是丰富多彩的杂 :)
梅子说得有道理,户口制度保护了上海的人口不再继续爆炸。上海户口真是金不换,上海人娶嫁了个外地人,户口只能出,不能进。
上海人腔调,希望是褒不是贬呀!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弹开,侬是正宗的松江人。” 哈哈,侬讲讲,侬是正宗啥个人,老城厢里的?
-----------------
呵呵,其实,侬这篇文章标题“谁是正宗的上海人“就是个伪命题,不是吗?所以现在阿拉就等着拜读侬的下一篇大作,谁是正宗的美国人了。
+1
经过近代史的洗礼,今日的上海更加引人入胜,更加宽广,胸怀也更加博大,街前巷后的上海人也更加大气,
荔枝好文,片片很珍贵。
“弹开,侬是正宗的松江人。” 哈哈,侬讲讲,侬是正宗啥个人,老城厢里的?
我是正宗上海人,松江农村地区,到我父亲,应该是农十几代有的。:-)
---------------------
弹开,侬是正宗的松江人。
余秋雨写过一篇《上海人》,分析得很透彻、很犀利,不知茵茵读过没?
是的,很多歧视来自经济地位和职业,还有一种源于是否“土”,见没见过世面,例如刚解放时有些上海人看不起北方来的共产党干部。苏州底层人倒马桶我还不知道呢,一直以为苏州人都是“娘姨”(佣人)和风月场所的女子。
上海人的地域歧视,大部分和财产多寡有关。倒马桶的“马桶拎出来”,应该是苏州口音,是苏州底层人群的用语,但是现在大部分用在了苏北人身上。
哦,你是真正的本地人啦,你说“我伲”吗?
哈哈,有意思!我小时候上海还有上只角、下只角之分,看来现在还是有上下区域之别,不过和以前的划法不一样了。
我家有些长辈说话还是分尖团的,听起来比较糯软,用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采菊人好,老上海来啦。是啊,"外地人”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户籍制度造成的。
叶子说得太对了,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沪语退化、消失了,上海文化也危在其中。像我们在海外的,更觉得家乡离自己越来越远,味道越来越淡。我想移民城市都有这种现象,我刚去过多伦多出差,那里的同事告诉我说,现在多伦多有12%以上的人口是华人,我看看街上到处是中国面孔,这也不是多伦多原先的“味道”了,不知多伦多的老居民怎么想的。
要不是严密的户口制度闹的, 是不是上海人哪有那么重要呀。
上海人对房子有一种特殊的纠结,以前住房紧张的关系吧,其实为什么不可以结婚后两人共同买房、还贷呢,像欧美国家的年轻人那样?也不止上海人,国内很多人都这样,女孩找对象要男方先有房子。
我妈那一边也来自浙江。现在小孩在家都不说沪语了,老人都跟着他们说普通话。
谢谢加成分享历史知识,宋江应该是上海的真正前身,现在的市区还是英国人150年前开发出来的。我小时常听大人说,真正的上海本地人在郊区,他们说的方言才是“本地话”,市区的居民基本上全是各地来的移民。
菲儿虽然只有一半上海人,在文学城是以上海人的面貌出现的,我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无所谓什么正宗不正宗 :)
我想这些照片基本反映了上海100多年的变迁,谢谢健康喜欢。
思韵的新家乡 -- 多伦多,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城市,不少多伦多市民都以宽容和谐为荣。
晓青,就是这样的,人都有共同点,找到了共同点,合得来就行了。
很高兴你喜欢这些老照片。你说的新上海人是指90年代后进入上海的人吧,再给他们30年,不过到那时上海人的面貌又是怎样的,现在还无法讲清。谢谢评论!
二郎说的都是实情,包括那些老是把“华人与狗” 挂在嘴上的,也对老上海独有情钟,这里面有一定的怀旧情绪,对过去的共同怀念,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问好美猫!我小时还有歧视苏北人的言论,但已经比上一辈好多了,后来就慢慢消失了。很同意你说的,沪语的退化很令人担心,一些外婆辈的老上海人都在家里说普通话了,小孩子基本上只能听,不会说了。
你再接再厉谈谈谁是正宗的美国人吧。
照片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