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80)
2017 (114)
做菜不是我的强项,但我是个吃客,"吃”在我的脑子里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所以我很热衷于看别人的美食帖,也爱读烹饪书籍和文章。
曾在另一网站的论坛里,我贴了自己做的菜,附了照片。有位网友留言说:“鼓励你试试看,把照片拿走,完全用文字来描述你的菜,包括它的味道、口感、颜色、摆盘、气味,还有材料和做法。”
我想,不放照片的纯文字美食篇,会有人看吗?
不过我好奇,还是试了,下一次做美食帖,就认真写了好几段文字,不放图片,全靠描写。发现码字比拍照片费时、费力多了。
贴出去后,反应不大,很明显就是引不起别人的兴趣了。我估计,如果网友们事先知道这个帖里没有照片,也许根本就不会点击进来了。
原因,一是我写得不好;二是来看美食篇的人大多依赖于直接的视觉感受(图片),而文字的效果比较慢,比较费时,而且把文字转换成味觉,是要发挥一番想象力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配照片,能促使自己在文字上多花功夫,是个练笔头的好办法。
上面提到的这位网友自己不写美食,她专长写城市风景,街道、建筑、人物、都市生活、高楼大厦之间的一线天空。她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照片和插图都是由编辑安排别人做的,她的任务只是码字。
她写得真好,但只有爱好文字的人才能欣赏她。
我们这里的地方小报上有个每周一次的美食专栏,以前我总是跳过前面几段,直接去看底下的方子和照片。后来读了全篇,发现她很有自己的文字风格,写得细腻、幽默,用词独特而准确,以至后来在别的杂志上碰到她的文章,我几乎一眼就认出了她的文字特征。
我自己的文字功底太薄,算了罢,还是贴照片吧,省事,还更受欢迎。
但我仍可以欣赏大师的美食文字。最近读到台湾唐鲁孙(1908-1985)的文章,这是他在《天下味》里描写的槟榔:
(北平的)枣儿槟榔不是买回来就能吃,必须自己加工,把槟榔放在带盖的小瓷盅里,用上等花蜜跟冰糖煨上,用文火慢慢来蒸,蒸上三五小时,糖蜜都渗透了本质,槟榔都变成软中带韧,颜色是柔曼殷红,饭后拿一块含在嘴里咀嚼,甜中有涩,微透甘香,那跟西洋人饭后进点甜食,有异曲同工之妙,甚或尤有过之。
那个“柔曼殷红”,能激起你多少想象啊。
《酸甜苦辣咸》里的一段:
这笼点心自然是特别加工做啦,烧卖馅儿是嫩青菜剁碎研泥,加上熟猪油跟白糖搅拌而成,小巧蒸笼松针衬底,烧卖褶子捏得匀、蒸得透,边花上也不像北方烧卖堆满了薄面 …… 夹一个烧卖,慢慢一试,果然碧玉溶浆,香不腻口,从此对烫面甜馅儿蒸食的观感有了很大的改变。
本来对甜味烧卖没什么兴趣,但看了这个描述,我好奇心大发,很有了品尝一回的欲望。
豆瓣网站上看到的描写腐乳的一段(作者:江上):
四川的海会寺白菜腐乳,腐乳切得很大块,被腌白菜叶包裹住,浸在红油中,上面覆盖一层蚕豆制成的四川豆瓣酱,剥开一块,略带黄褐色的内心细密紧实,一副扎实敦厚的样子。吃这种腐乳,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赏,但是有追求的食客通过它,却能获得三个层次的味觉体验:一是腐乳的醇厚,二是豆瓣酱的劲道,还有就是腌白菜的酸爽。
有谁能用相机拍出这三层味觉体验?
这些文字是不是和美食一样,可以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回味?
谢谢红裙,但我的文字不够好。真正好的文字,有了图片反而影响对文字的欣赏。
沫沫的文字才漂亮,看你写的那些诗!
姥姥谬奖,现在想定下心读读好文章、自己学着写写,还真难做到呢。
东东过奖,觉得现在写字有点吃力。
谢松松有同感!
那亮妈和我一样 :))
现在的美食摄影流行 “艺术化” 的摆盘。同意,小说拍成电影,我看了后几乎每次都失望。
哪里有喧宾夺主啊,小C有同感,我高兴还来不及,你也是个喜欢文字的人。
同意 ... 很羡慕那些擅长找到准确、生动词汇的。
好样的,方的、三角形的也照样吃 :))
是的,把味觉转化为文字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
。。。所以成了强盗。。
哎,这篇文章应该由小C来写,你说得比我还好。大众 vs. 小众,总结得很对。
婉妮说得好,现代人就是心急,审美也求快。
晓青“看”出了味道,这些人就没白写了 :)
说得是,配上照片(如果拍得好)可以弥补文字的不足,反过来也一样。
可以少量的尝尝这些花,不好吃就吐出来 :) 最安全的办法是放在饮料里。
对,好的文字和好的吃食都是享受。
说得通俗点,就是边吃东西边看书,哈哈。
是的,真正的美食家不仅吃,还能把自己的味觉印象表达出来。
文字能给人无穷无尽的想像,而且这种想像每个人的都不同, 是多末奇妙的事。 写美食的只有文字的文章其实至少有一半, 如果不是更多, 是在分享文字的。 如你所言,只有喜欢文字的人才能才愿意欣赏。
通俗的美食是讲究色香味的, 通俗上的美食贴是以分享美食为主要目的的, 面向喜爱美食的大众, 图文并貌更让人欣赏。
是人生中的最惬意之事。
读着美文,欣赏着美食,然后自己学着做一做,生活不亦快哉!
你的《舌尖上的文字》 好美!
谢谢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