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是如何来学习水晶苍蝇拍的

(2018-12-14 13:04:23) 下一个

简单的说,我学习的是水晶苍蝇拍对投资的理解和思考方式。

“投资要想成功需要承认两个前提:第一,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必将不断犯错;第二,投资的核心原理早已稳定,我们要做的不是创新,而是理解并执行。投资要想惨败可以建立在另外两个前提上:第一,我天赋异禀,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第二,我拥有或者发现了最新的炒股奥义,我在投资理论上已经帮人类跨出了新的一步。” -  水晶苍蝇拍

水晶是A股市场的投资者,而我从不投资A股,在我第一次阅读水晶的博客时,我觉得他的文章写的不错,但是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将他的投资观点和理解思考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投资之中,那时自己也没有多少足够的实战经验。当我自己积累几年的实际经验以后,我现在会时常来重读一些水晶的文章,并且参考他的思考模式。因为我不需要创新,那么去模仿一个理解并执行的不错的人做法,是一个有效的小捷径。笼统的说,我需要培养自己的投资者思维,阅读水晶的文章有助于我这方面的自我发展。

很多初学者特别喜欢“干货”——那种实盘操作贴或者推荐牛股的内容。实际上这种干货爱好者是最难进步的,甚至是最容易被卖拐和带到沟里的。不劳而获和快速得到“高人实战”教导似乎很聪明,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输在了起跑线上。投资的门槛,其实从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干货就已经开始了。

所有曾经向我了解投资的同事,都是用同一个问题开始的,“我该买哪一个股票?”,从来没有一个人问过我“我该如何学习投资?”。

今天一位曾经的同事明确的告诉我,”请帮我安排一下养老金账户里的投资,我知道我应该自己学习投资常识,但是我肯定不会去学的,你就直接告诉买哪个好了!“

可能对投资者而言,一般不大关心实盘操作贴,因为这是短期投机的关注点,但是参考一下别人的具体投资标的也是有益的。

下面这个ZT帖子里提到了水晶曾经投资过的一些具体投资标的名字,可以参考阅读帮助更好的理解他的投资方法。

摘编前言:水晶李杰先生,我是他的忠实粉丝,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微博我都看,我从他那里汲取了不少的营养,但其实他的投资经历不算长,比我要晚好几年,年龄更是晚了一辈,但他投资的成熟和老辣,我感觉有层级之别,差不多是围棋的初段和九段的距离。学习并领悟!

 

对话李杰: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证券市场红周刊2014年4月)

“投资不是比哪一个方面犀利到极致,而是看谁的弱点更少、理解更系统,这才是投资人自我修养的重点”。本期《红周刊》、雪球网与手机腾讯网合作的投资人物专访栏目嘉宾李杰先生(雪球ID:水晶苍蝇拍;《股市进阶之道》一书作者)将“理性,辩证,中庸,守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对投资最关键的认识只有两点,第一是理性,第二是要有全局观。所以我更强调首先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人,其次是对投资中的各个要素有均衡的理解。”

 

作为一个在学历和专业资历上毫无优势的普通人,李杰从一个服务员到IT职业经理人,再到通过股市实现财富自由,他是怎样完成一步步的转型?又是靠什么实现了一名散户到知名职业投资人的快速进阶?这一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感悟总结,也许正是突破广大股民们“七亏两平一赚”魔咒的一把钥匙。

上篇·投资理念

  好生意、好企业、好投资

  《红周刊》:近8年的投资历程一路走来,您总体的投资业绩怎么样?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李杰:我的投资记录方式不是“股票收益率”,而是“流动资产收益率”,因为作为职业投资人,漂亮的数据本身对我并无意义——比如股票年收益率80%,看似非常不错,问题是股票占家庭财富多大的比例?所以对我而言,整个流动资产(除固定资产外的所有股票资产、现金、存款、债券、信托等)的增长率才是最关键的,它涉及到从大类资产的配置到具体股票组合再到个股选择的一套完整动作。自2006年起到2013年我的流动资产增值大致在22~25倍之间。这其中分为两个阶段,2006~2008年获利6倍左右,2008年回撤18%,之后的5年间又增值4倍左右,这些收益几乎100%是由股票投资获得的。

  回头审视,获得这个结果非常幸运。特别是在第一阶段完全凭着美股和A股的大牛市而获得较高收益,可以说完全是运气使然。而第二阶段是我个人逐渐从懵懂到开悟,再到逐渐对投资的认识体系化的过程,其中2009、2010年属于试探和摸索,但市场整体环境决定了收益较好,2011和2012年市场环境非常差,我的收益也很平淡。但那时清晰地意识到重大机会正在来临,所以坚持耐心的等待并在2012年下半年终于迎来战略性的机会,因此2013年的收益率较高。

  其实我并不很看重年度的收益统计,因为其截止区间的市场定价有一定偶然性。一个标的相差3个月其价格可能就差距30%,而从长期来看这种偶然性就可以得以平滑。所以我更看重资产获得这一结果的市场背景和承担的风险系数。

  我最大的体会是一定要相信复利的威力,在没有重大操作意义的环境里以耐心等待不出现重大失误为目标,而一旦重大机会出现也要富有行动力。根据历史经验来看,每3年左右大多会出现一次很好的机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不断增强自己的投资素养和判断力,这才是获得未来良好收益的种子。

  《红周刊》:证券市场上有失败的专业者,也有很多成功的业余选手,您觉得您的思维逻辑和一般的投资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杰:如果我们把投资作为金融这个专业的“专利”,那么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做好确实是挺奇怪的。但事实上,证券投资并非任何金融专业所能教授的标准化课程,除了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这些必要的硬知识的掌握并不困难),投资更难的其实是在于对待不确定性的思维方式、对决策所涉及的复杂要素的平衡能力、保持理性和抵抗激烈情绪反应的品质,乃至于对社会发展大势和根本规律的认识和思考。

  《红周刊》:您曾经说过,如果用一句话描述对于投资的理解,即是“好生意、好企业、好投资”,这里“三好”的基本含义是指?

  李杰:对初涉企业投资分析的朋友而言,千万不要陷入到企业零散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去,而是想清楚三个问题:第一,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好生意?第二,好生意是不是就是好企业?第三,好生意、好企业为何也可能变成糟糕的投资?

  好生意就是最符合“DCF三要素”的生意特性,是从价值创造的根本特征上把握高价值的源泉;好企业则是指能将“对的事做对”的主体,寻找那种可以给予较高置信区间、能够将良好的商业预期成功转变为巩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和现金流的有战斗力的组织;好投资就是指在合适的价格、以合适的仓位、买入合适的企业(具体请参考《股市进阶之道》中的第十一章)。换句话说,好生意就是寻找到商业世界中的富矿,好企业就是找一个最靠谱的矿工,好投资就是拟定一个最有利的合作协议。

  《红周刊》:看完您的书,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是,与一般的价值投资者相比,您更重视“成长性”,从一开始接触投资到这样的理解经过了哪些心路历程?

  李杰:成长性的重要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说投资主要是赚企业经营的钱而不是市场波动的钱,很多人都会同意。那么企业经营的钱是什么?不正是业绩的增长吗?换另一个视角,股市存在或者股票定价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也就是对企业未来业绩的预期进行定价和交易的场所。那些动辄十数倍甚至几十倍的估值,如果其中不是包含着对其未来业绩的成长预期,那又是什么?

  其实,如何去理解成长性才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成长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它取决其商业价值和生意的特征、取决于未来中长期的供需格局、取决于企业能否构建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充分调动起各项经营要素并且持续提升其资本收益率的水平,当然它也取决于企业家精神、战略规划和执行力。投资人与会计或者审计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只关注其当前的资产状况和财务数据,而前者却是从现在可知的信息去推测这个企业的未来。

  这当然是不容易的,但作为补偿,投资优秀成长型企业的最大好处就是,你只要找到一两个这样的公司,那么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就什么也不用做了。

  此外,如何在成长的可能性与市场定价的偏离之间取得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赔率,这是一个成熟的投资人考虑更多的问题。所以我既“重视成长性”,但也愿意“价值在哪里,我就去哪里”,所以不要将成长与价值对立起来,无非是在哪一个阶段哪一种投资机会更加突出的问题,赚自己看得懂的钱才最重要。

  《红周刊》:投资人的自我修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

  李杰:投资的自我修养中,我个人认为“从一开始就建立全局性的视野”是非常关键的。投资中有三个最根本的挑战,第一要认识自己,第二要看清企业,第三要弄懂市场。其对应的三个重要能力即:自知之明和自控能力、敏锐的商业判断力、对市场定价机制的认识。

  中篇·投资体系

  借势、明道、优术

  《红周刊》:合上书,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概念之一是“将DCF不作为计算公式,而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您将透视企业内在价值特征的思维体系称之为DCF三要素:经营存续期、现金创造力、经营周期定位。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及难点在于?

  李杰:DCF三要素主要是用来解决“好生意”问题的,当然还需要与“高价值企业”特征中的前几条结合起来用。除此以外,DCF三要素也明显地与股票定价的溢价、折价有深刻的联系。其困难之处就是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连续剧,如果只拿出来一个静止的横断面来套公式,得出的结论很容易南辕北辙。但无论具体情况如何变,一个要诀就是不要无限拔高某一点,而是要三个维度综合去判断。一个好生意,必然呈现出在某一点上非常优异,而其它两点也至少是较为出色。比如互联网生意的现金流特征可能不同于传统企业,在经营周期上往往潜力很大,但在经营存续期上却相对传统企业脆弱得多,这种特性就注定非常考验投资人的前瞻性,并且不适合很长期地持有。

  另外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真正的好生意确实是非常少的,这也是为何巴菲特说一辈子能打好20个孔就够了的原因所在。

  《红周刊》:“高价值企业”是您投资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词,什么样的企业算得上“高价值”?

  李杰:高价值企业是我对某一类投资对象的概括,它包括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优秀的生意特性、处于价值扩张期、高重置成本及定价权、优秀可信赖的管理层等五个要素。

  这五个高价值的衡量因素具有内在逻辑上的联系:商业价值是一个企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生意特性主要突出的是这个企业的生意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DCF三要素,是否具有较好的资本收益水平,以及是否存在业务上过于脆弱或者难以持续成功的硬伤。如果说第一点突出的是这个生意的总量,第二点突出的是其盈利的质量,那么价值扩张阶段就是强调它实现这个量的效率。重置成本和定价权代表了这种增长和扩张具有多高的确定性,企业是否有办法避免竞争对手的模仿和破坏,从而为其商业价值建立起强大护城河?管理层因素强调企业有无将优势转化为最终的胜势的素质,以及对于这笔投资能够予以多大的置信空间。

  《红周刊》:价值毁灭的方式又有哪些?

  李杰:与高价值企业相对的,一个企业毁灭价值的行为也大体包括:行业进入中长期的衰退期、极为恶劣的生意特性、处于经营的见顶回落或者向下周期、缺乏足够的护城河、管理层素质低下甚至欺诈成性。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创造与业绩增长并不能划等号,一些企业由于巩固竞争优势而体现出阶段性费用率较高,这时其业绩虽然受到负面影响却反而有利于长期价值创造。相反,如果企业当前的业绩高增长只是行业景气的自然产物,或者是以降低核心能力的费用收缩为代价的,那么这种漂亮的业绩反而是价值损毁表现。

  《红周刊》:很多人认为“一块钱的东西4毛去买”是安全的,而您认为“前瞻性和洞察力是安全边际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对此您如何看待?在您的投资体系中,对于风险又是如何应对的?

  李杰:“用4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当然是对的,但问题是这个东西是否“值一块钱”往往并不确定。其次市场错得离谱的极端态并不是一个常态,你不可能期望总是得到“4毛买一块”的机会。所以用8毛甚至1块钱买入现在是1块,但随着时间增长它将增值到2块甚至10块的东西,也许是一个更聪明的选择。而这当然需要足够的商业洞察力,特别是对于长期持有型投资模式而言,洞察力和前瞻性一定是最重要的能力,因为时间拉长后的错误已经足够毁灭任何初始的差价。何况,前瞻性本身就更容易让投资人在市场热捧一个股票之前发现其价值,从而真正不但买好的,而且买得好。如果仔细回查一下,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大牛股都曾经有至少是月计算的价格低廉的时候,绝不像有人抱怨的所谓好公司从来没便宜过,只不过要想抓住这种机会,就需要在市场热捧它之前穿越迷雾,那正是前瞻性和商业洞察力的宝贵价值所在。

  在谈安全边际之前,不妨先想想对投资而言最不安全、最大的危险是什么?诚然每个人都会犯错,但犯错的类别和程度是有区别的。大体分为几类:要么是对象判断失误,要么是时机判断失误,或者兼而有之。

  错误的时机可以被正确的对象用时间来抚平,如果这之后其还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价值创造周期,并且也具有很高的成长弹性,那么最终看来这是否算个错误也值得商榷。

  所以由此来反向推导,真正的投资安全起码需要三个保障:首先是以投资组合对冲风险,其次是尽量选择正确的对象,最后才是合理的价格。但是考虑到企业判断的复杂性和经营必然的不确定性,价格依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不过那涉及到对估值的认识,对溢价、折价、泡沫的区分,所以仅仅是“好价格”本身其实也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红周刊》:估值是最体现投资“艺术性”的一个方面,但也正因如此,这成为投资者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如何有效的评估估值呢?

  李杰:我的感受是估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无论任何时候,一个企业的估值都不能脱离基本常识和以现金流折现为根本原理,以ROE(净资产收益率)特征为根基的“地心引力”。当市场上出现所谓创新估值方法的时候,往往已经到达泡沫的极点区域,所以首先估值不要轻易相信“这次不一样”。

  但另一方面,估值也并没有什么“万能指标”,任何估值指标都具有视角上的局限性,要善于运用多维视角来审视企业的真实估值。比如书中“扩展估值的思维边界”一章就提出了利用组合指标估值法、历史区间法、风险机会配比法、重要案例法和终值评估法等多种视角。估值的艺术性其实就集中体现在:不同情况下要决定选取什么指标组合,并且如何合理分配每个指标在决策中的权重。

  但无论如何变化,估值必然是要以对一个企业基本面的透彻理解为前提,也最好对市场定价产生差异化的本质原因有所思考,理解市场中溢价、折价和泡沫的区别所在。总之,估值确实是对投资者能力最综合性的一个挑战,但真正好的投资机会却从来不需要复杂估值的论证,而一定是:越是多个角度的衡量就越是显示出显而易见低估的状况。

  《红周刊》:不同的投资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您认为一个好的投资体系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李杰:前一阵看到一个商业案例的采访中谈到“借势、明道、优术”,我认为这对我的投资体系是一个很形象的呼应。

  先说说“借势”。“势”是什么?其实就是方向或者趋势。在投资中我们都会面临“势”的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在牛市入市要比在熊市入市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而投资一个处于价值扩张期的公司,也远比其进入价值回归期更容易获得良好回报。但“借势”本身需要非常好的商业洞察力和对市场风险机会的敏感性,所以它处于投资体系的最上层。

  投资体系的中间层是“明道”。“道”其实就是原则和纲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待投资、谨守自己的能力圈、牢记安全边际的意义、理解复利的威力和困难、认识市场先生的脾气、了解概率和赔率对投资的影响,这些都是投资最核心的“道”。没有理论指导的投资既不可能“明白什么是对的事”,更不可能“坚持只做对的事”。要真正“明道”需要良好的悟性和品性,它是投资体系的中坚。

  投资体系的最基础层是“优术”。“术”就是基本功和方法论,对于基础财务知识的学习、企业价值分析方法论的建立、特定行业专业知识的深入,以及不同情况下的交易策略(即对象、时机、力度的协调)其实都在这个基本功的范畴。“术”的优化进阶需要勤奋和不断的总结,它决定了整个投资体系是否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土壤上。

  下篇·投资实践

  更高效、更愉快、更健康

  《红周刊》:上面您提到个人资产增值的两个阶段,其中2009年至2013年5年间增值4倍,是如何做到的?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的战略性机会是如何判断和操作的?

  李杰:5年翻4倍乍看挺惊人,实际上年复合收益率也不过是30%出头,所以我说一定要相信复利就是这个道理。做到这个的前提是在这5年里首先没有大的损失,在个股上曾经出现了置信电气、大秦铁路和用友软件3次主要的亏损(如果拿到现在,其中2个都会盈利50%以上,另一个基本持平,这再次证明时机的错误可以被正确的对象用时间抚平),但对流动资金的折损都不到10%。在守成的基础上,这几年收益翻番的个股就有泸州老窖、大族激光、格力电器、天士力、金螳螂、双汇发展、电科院和广联达,所以这一成绩很正常。

  2012年末沪深300在2009年见顶后调整了2年半(跌幅44%),中小板和创业板也调整了2年(跌幅超50%),可以说系统性风险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已经大幅释放。从个股来看,大盘蓝筹的估值自不用说,即便是创业板和中小板中,很多绝对市值还很小但未来空间广阔的企业的市盈率也只有30多倍甚至20多倍,所以2012年底我在微博中感叹“在现在的一片恐慌中,其实才是投资人需要严肃考虑10倍股机会的时候了”。

  《红周刊》: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下,商业价值也在不断变化,未来10年最具商业价值的行业,您认为是什么?

  李杰:不止一位投资大师曾经告诫过我们“投资要具有历史感”,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高潮的近代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焦点是完全不同的,随着经济发展到供过于求和物质极大丰富的阶段,那些能够帮助生产者提高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高附加值以及更加愉悦和健康生活的企业将脱颖而出,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就是更高效、更愉快、更健康。而恰好这类企业又往往是轻资产特征,以无形资产为主要生产力的,所以其显示出更加优越的商业特征就不足为奇了。

  我总是说“地球人其实都一个样”,到了什么经济水平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消费倾向性。所以参考国外在相似的经济阶段出现了什么产业上的动向是很重要的。显然,医疗健康、信息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行业,未来10年将在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幅可能会下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经济体,只要其经济结构上发生微小变动,都会对具体的细分市场创造惊人的市场潜力。

  《红周刊》:现在有些投资者对科技股有巨大的分歧,您对目前的科技股的看法是怎样的?

  李杰:诚然巴菲特从不投资科技类企业,并且确实科技产业相比一些传统行业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我也认为并不一定非要投资科技类企业才能在未来获得好的投资收益。但投资中也要戒除傲慢与偏见,关键是看自己到底能不能看懂这类企业。从国外的统计数据来看,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医药保健等行业的资产收益率确实非常高,结合其广阔的商业价值和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放下傲慢和偏见,认真寻找看得懂的机会可能更加理性。

  不过,科技类企业所蕴含的想象力非常容易“迎风起舞”,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投资科技类企业需要更好地理解溢价和泡沫之间的差别,并且警惕以想象力代替安全边际的冲动。

  《红周刊》:您非常看好未来10~15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机会,而且认为大放异彩的一定是民营企业,为什么?对于“新蓝筹”有何看法?

  李杰:从大类资产的性价比来看,证券市场确实是目前我最看好的。2012年下半年我曾卖出一套投资性房产而加码股市,也算是对这一观点的实际践行,在其中我确实更看好民营企业的崛起。我个人认为,如果说过去多年中国证券市场主要解决了国企和央企的融资和脱困,那么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股市主要的服务对象和将在其中大放异彩的一定是民营企业。根据证监会2012年5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已经超过50%,其中主板占比近1/3;中小企业板占比近80%;创业板占比超过95%。

  融资平台向新兴产业倾斜已经是一个没有悬念的趋势,A股在未来融资对象中将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兴产业的公司,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将注定是民营企业。如果说国企的强项在于整合资源及获取不同程度的垄断经营资格,那么民营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与发达经济体的代表性企业相比,传统制造业、基础设施和金融、地产等行业的营业额及市值差距已经不大,但在创意文化、高端制造、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两者之间差异则十分巨大,无论是营业规模还是市值甚至都不到对方的几十分之一。所以如果说这些领域是未来发力的主战场,那么民营企业将必然是这个战场上的主力部队。

 

来源:北京晚报《财道》(2011-09-07 )

 

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投资到底意味着什么?

市场波动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来到股票市场的散户凭什么能够胜出众多机构?

很多人炒了十几年股,却始终没能回答这些简单的问题。

 

本期《财道》对话投资界博主“水晶苍蝇拍”——真名李杰,今年34岁,职业投资者,2006年接触证券市场,通过价值投资获得了满意的收益并享受着投资的快乐。

 

自我修养

这是一个“坐电梯”的时代,也是一个“黑天鹅”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精选个股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散户需要什么样的修养?

从读书、看电影、写博客,到胡思乱想和外出旅行,李杰的个人“修养”似乎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不过,与日日关注K线波动的散户不同,这位散户总是不断提醒自己来到这个市场时的态度。

李杰经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证券投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第二,我会问自己,我凭什么在注定少数人胜出的游戏中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小撮?( 这个问题也是我常常问自己的。)

“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另类解释是:证券投资,就是最终将以绝大多数人的失败为告终的游戏。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清楚地认知自己是前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市场运行的一些根本规律是基础,投入足够的努力并保持持续的学习进步是保障。”他说。

“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运气。”李杰补充道。

在他看来,投资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既需要左脑的逻辑思维也需要右脑的想象力。

看起来,这是一个涉足证券市场仅仅5年的“小散户”的认识,但不断地思考、学习和实践,才是自我修养的本质。“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每个月看来也是差异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来的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财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那么,李杰自我修养的阶段性成果是什么?“当投资最终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投资带来的是宁静平和愉悦,而不是患得患失或者紧张刺激时,可能也就是自我修养比较成功的时候了。”他说。

对李杰而言,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其实就是一个投资者自我激励的宣言和实践。

 

 

“坐电梯”时代

《财道》:你说“如果想上高楼,坐坐电梯不算坏事”,“坐电梯”的本质是什么?

李杰:“坐电梯”是每个长线持有股票的人经常碰到的情况,它所承受的东西无需多言,每个长期持有人都有深刻的体会。

“坐电梯”的本质是,企业真正的运行时间是缓慢的,但证券市场在各种情绪性因素的影响下的运行时间则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同样的一个企业,并没有出现很大的经营问题或者基本面的逆转,但其股价可能在几个月内上上下下波动了很大的幅度。

作为价值投资者,除非出现很大级别的系统性风险(往往多年才一遇),否则没有必要对于市场的波动做太多反应。也就是“如果想上高楼,坐坐电梯不算坏事”。其实太多人就是想规避各种波动,结果却是“加法”最终全都做成了“减法”。

所以,当你只想向上爬2层的时候,怎么上去都很好很方便。但当你的目标是100层、500层的时候,我想,你最好习惯坐电梯——当然,前提是确保这台电梯最终能去的楼层足够的高。

 

《财道》:今年似乎又是“黑天鹅”辈出的一年,很多成长速度很快的企业,特别是消费类企业负面事件频出,如双汇、雨润、味千等等,你认为这些事件所折射的共性问题是什么?

李杰:如果单独一个企业出现不道德行为是个案,那么某一行业集中的出现类似现象则更应该思考监管等职能部门的问题。作为投资者,我认为应该欢迎类似事件的曝光并期望相关的监管措施更加严厉。我们经常说美国股市在消费品、医药等行业出现了大量的大市值企业,但恰恰这些行业是美国监管力度最高的。这说明,不从行业整体上制造有利于良币驱逐劣币的环境,也就很难出现真正的大市值企业。

从投资角度来看,即使再看好一个企业也需要考虑到小概率事件发生时不会造成灭顶之灾,在仓位管理以及持仓的集中度上需要仔细斟酌,避免孤注一掷。

 

“成长性”陷阱

《财道》:今年以来,创业板经历了大幅的调整,一些投资者认为,其中集聚的高风险是否已经有所释放,你对此有何看法?

李杰:长期而言我看好创业板的前途。但是就目前来看,整体的风险仍然远高于机会。这种风险不但是短期估值过高层面的,也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比如,很多创业板从规模而言已经达到中等企业的体量,但所处的不过是一些细分行业,发展空间其实有限。譬如,大量的创业板企业上市前不过1个多亿的总资产,但一上市马上募集了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现金,企业规模也急剧扩大。那么企业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管理能力?大量超募的现金能否带来有效的盈利?这一切都没那么乐观。 

《财道》:成长股总是市场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创业板还是消费类企业,均在一定时期受到追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中充满误读,从你的角度来看,成长型投资与市场流行的“主题投资”有何区别?

李杰:成长型投资的核心价值观是:长期来看,企业的投资价值“主要”是靠企业的不断经营而创造出来的,而“主要”不是靠企业的股票价格跌出来的。

这并不否认价格的下跌也是一种投资价值展现的方式,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但优秀企业不断经营积累创造的价值相对广阔,这也是为何很多企业可以在涨了几十倍以后再涨几十倍,在曾经某一年看起来已经极其昂贵之后又再次增长几十倍的根本原因所在,例如沃尔玛、可口可乐或者万科,云南白药等等。

但很多人误解为成长型投资就是“找未来增长前景最大、最有想象力的行业”——错!成长型投资的瞄准对象,一定是个体,而非行业。具有高速成长背景的行业可能提供了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但是同时也可能造成逐利资本大量涌入导致的竞争惨烈化和收益的递减。因此,成长既可能来自于高增长的行业,也可能来自于稳定增长甚至低增长的行业——关键点在于,这个企业是否有一个足够吸引力的生意?以及为这个生意构建了多么坚固的堡垒?而市场热门的“主题投资”,则是跟着热闹走,只要出现哪个行业的热门消息,就往哪里去,炒作最具有想象空间的题材。

《财道》:一些聪明的投资者基于成长“陷阱”的逻辑,对成长股秉持着保守的看法,例如提出“成长股折价”的观点。作为一名“散户”,你如何看待避免“成长型投资的陷阱”?

李杰:成长性是股市最偏爱的话题,这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对于真实商业竞争的估计不足,很多“故事”最终就会酿为“事故”。

一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任何有利可图的生意都会带来大量的竞争。因此缺乏强大护城河的企业,其美丽的前景往往不堪一击。

二是投资者的最终收益是企业真实发展状况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差值,市场已经预期的越多,你所能得到的就越少。

这里有一组《新财富》杂志的数据:A股市场10年前共有813家小型股,到目前只有23家成长为大型股,占比2.8%。美国、英国、日本和香港市场过去20年的数据发现,不到5%的小盘股(市值低于10亿美元)最终成长为中大型股,约20%的小盘股破产、退市或被借壳,剩余约75%的小盘股至今仍是小盘股。

2.8%和不到5%的“成材率”,证明真正优秀的成长型企业注定是稀少的。因此,成长型投资依然需要恪守安全边际的原则。

博主:这里补充一点我的看法。投资不是某一个指标的无限拔高,无论对成长性还是安全性而言都是如此。对于投资更加倾向于成长型企业的朋友而言,硬币的另一边必然要理解这其中的风险所在。同样,也没有必要因为必然的风险,就因噎废食的放弃对成长型企业的研究。实际上,最关键的还是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还有对企业之所以能够成长的根本逻辑的理解、以及在可以接受的风险系数下安排好投资的节奏和比重。

 

低风险、高不确定性

《财道》:在企业投资中,你所偏好的“低风险、高不确定性”是一种什么关系?

李杰:我所说的“低风险、高不确定性”,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收益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关系。

这个思路的原理在于:低风险,决定了这笔投资起码不会打水漂。高不确定性的存在,既导致了短期企业未被市场高估而可以介入,同时又为未来的高弹性提供了基础。

低风险,指的是当前的业务具备牢靠稳定的基础,且市场预期也仅仅反映了这部分稳定增值的业务。高不确定性,是指这个企业正在进行的某项可能会导致未来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大大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行为,但其实现的具体时间和是否能成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第一,这个企业的“不确定性”一定是好的事情,不确定的是好事能不能成,而不是坏事会不会来。

第二,对这种不确定性事件,目前来看支撑其实现的“确定性要素”是什么。比如,某企业说要研发一个极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那么这个产品第一靠谱吗?第二他有支撑研发的现金能力吗?第三他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准备到位吗?第四这个企业的一贯作风是浮夸的还是务实的?第五这个企业的管理团队具备把一个研发转化成业绩的能力和案例吗,等等,最终评判实现的概率是不是比较高。

第三,这个不确定性事件一定是还未得到市场的价格充分反映的。如果事情还没影,价格已经将之作为十拿九稳甚至更高的预期予以反映了,那么就成为了巨大的风险,而不是机会。

《财道》:你还喜欢提到一个名词,叫“未来优势型企业”,这种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李杰:未来优势型企业,是指企业当前处于构建竞争优势的某种巩固阶段,还没有完全释放出其最佳的盈利状态或者经营效率。这种企业往往表现为,企业的业绩并无出现爆发性的释放,但是正在不断拓宽自己的成长空间,或者正在不断构建起更加强大的护城河。这种状态的企业虽然当期业绩并未爆发,但是经营的稳固性在加强,正在把竞争对手甩到后面,未来的经营绩效反而会越来越有后劲。这样市场即使当期的价格并不很“低”,也远远难以充分反映其内在价值。

如果一个企业在定性方面属于高价值企业的特征,同时又处于未来优势型的态势,那么往往会成为非常好的长期持有对象。

 

精选个股时代

《财道》:一部分投资者对目前市场持悲观态度,熊市情绪比较严重。你如何看待当前股市整体估值?

李杰:市场的估值分化是非常正常的,类似2007年或者2008年那样的鸡犬升天或者泥沙俱下的情况其实才是不正常的。

很简单的道理,A股市场目前已经有2000多家公司,产业发展前景不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企业生意的特性不同,竞争优势的强度也不同,这么多的不同,怎么可能让整个市场里的公司都具备相同的估值呢?这就像让所有的人拿同样的工资一样奇怪。而恰恰是在这种“不一致”的环境中,才是价值投资者发挥身手的好场合。

但回到估值差距的小逻辑来看,目前大盘蓝筹股与某些新兴产业中小盘企业的估值差已经拉到历史最大的幅度。

这里面又引申出一些问题,首先是中小盘新兴产业、医疗企业普遍享有这么高的溢价是否合理?我认为这其中炒作的成分很大,虽然今年经历了一波较大的调整,但是整体来看依然“昂贵”。而银行、地产等企业虽然PE很低,但有一定的原因:这类企业的盈利往往会被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大幅冲抵。同时,这类企业长期又面临盈利能力向下修正、模式转变的一系列挑战,因此也很难期待近期出现逆转性的行情。

实际上长期来看,市场更多的时间还是处于类似当前这种“既不太贵,也不太便宜”的混沌状态,类似几年前那种极端环境的市场不能成为我们投资的标定背景。

博主:再补充一下,对于大盘蓝筹特别是地产,银行企业我维持一直以来的判断,就是:短中期不明朗,长期还是较为看好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短期及长期都不看好住宅型房地产企业。但总体而言,他们都不是我眼里未来最具有吸引力的长期持有对象---至于短中期的反弹,我个人认为很有可能,但那已属于对市场博弈方面的猜测了,不足为道。

至于中小板,新兴产业等群体,总体来看不但不便宜而且依然充满泡泡,但也绝非不能投资。关键还是在于投资的对象和思路:这样的环境中,集中持有未来优势型高价值企业正是最佳的选项,其当前貌似“不低”的价格,相对于其短中期的业绩确定性和长期的广阔发展空间而言实在只是一个小土坡而已,对此思路我最新的微博也有论述。

《财道》:为何说这是一个精选个股的时代?

李杰:越是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就越需要回到投资的本质,也就是企业内在价值的识别上,而不是被简单的指数化思维,或者依靠宏观数据指导的择时牵着鼻子走。在美国1965年——1980年长达15年道琼斯指数几乎原地踏步的背景下,巴菲特却取得高达20.59倍的总收益率,15年的复合收益率高达22.34%,正体现了价值投资的魅力所在。

《财道》:你有一个投资逻辑,就是偏好“高价值企业”,其中的含义是什么?那么如何寻找到一个好的投资目标?

李杰:高价值企业可以最终简练为一句话,就是“很难被重置”。越是容易被模仿和复制的企业,就越不具备价值。我个人更青睐的企业特征是“大行业、小公司、轻资产、高毛利、弱周期、强竞争优势”。

美国1957年——2003年间不同级别资本支出型企业的投资回报的数据显示,资本支出/销售收入的比率最低的企业组,同期要比比率最高的企业组回报率高整整8.56倍!而且高资本支出组的复合收益率甚至还比不过标准普尔在46年间的11.18%的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这一长期进程的展开,对于具有较少资本性支出,而同时有具有强大无形资产壁垒的企业,值得更多的关注。

对于投资目标的分析,首先要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好的生意,这包括这笔生意是否可持续、确定性怎样,以及创造现金的能力如何;其次,好的生意未必就是好的公司,那需要诚信、具有产业抱负、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层和良好企业机制的保障,才能“把正确的事做正确”;最后,好的公司要变为好的投资,需要对于企业的估值基准有一个认知,并善于利用市场的恐惧贪婪来为自己服务。

好生意、好公司,好投资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划什么船?谁在划船?以及何时上船?

 

人生不同阶段的投资规划(作者:李杰---水晶苍蝇拍2011-08-10)

我一直认为投资其实是一个整体性谋划的事情,远非选选股看看盘那么简单,特别是站在一个长周期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个人财务的规划和投资侧重上会有一些区别。这里将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也包括一些实践写下来供感兴趣的朋友讨论参考:


【一,财富准备阶段】

主要是刚刚工作没多久的很年轻的朋友,这个阶段最迫切的是尽快具备一定的本金,以及提前接触和学习投资。盲目的陷入证券市场是很不明智的,首先本金太小根本滚不起来,其次人生阅历太浅很难有什么深刻的认知,再次年纪轻轻的发展前景的可能性还有很多,荒废了主业断了自己的后路也非常不明智。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学习,积累,摸索”,最佳的结果是让能力等本金,而不要以后有钱了没有投资的起码能力和认知。

【二,财富质变阶段】

主要来自职场工作已经10年左右的人士,对于有一定积蓄(比如20-50万不等)的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找到敢于重仓且长期机会远远高于风险,增长的弹性又非常好的投资品种,这个时候的分散投资那是与自己的财富积累说拜拜。但同时这个时候必须兼顾主业的发展,后路绝不能断。

这个阶段,是质变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最辛苦的阶段,因为必须兼顾投资和实业,必须咬牙挺过去。挺过去就是一片不同的天,挺不过去,这辈子就这样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小打小闹天天跟着股神拿几个小钱玩炒股,赚几个涨停板得点儿盒饭,有啥意思?最重要的是,要从思维深处确立重仓取得一次8-10倍的增值机会。认识到这点越早,越主动。越耽误,差距越大。

所以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弹性”,一定的基数*足够的弹性=财富的质变。毫无疑问,股市具备这种弹性


但话说回来了,你怎么就敢把几十万砸到某个投资上呢?倒着推这个逻辑,那就是必须要透彻的了解,对他的运行规律,他的驱动因素,他的风险机会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知。我还是那句话,股市在未来5-10年是最可能具备这种一发逆转机遇的。但是规律是,这个机会只留给有心人,可以有领路的人带,绝对没有可以代替你走路的人,能多大程度上把握这种机会,只能看各人的修行。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可能会止步于这个财富阶段,这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比如迟迟没有意识到投资的重要性,又比如投资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再比如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掌握必要的投资方法等等。

【三,工作自由阶段】

如果第二阶段完成的好,那么资产的基数将上升到200-300万以上,我称之为“工作自由”阶段(家庭流动资产的年收益达到10%就可以支撑家庭正常生活支出的2年以上),初步就进入了钱生钱的规模化操作阶段了。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稳健”,不要和初来乍到的比“相对收益”,而是稳稳的走“绝对收益”,最重要的是需要懂得抵制诱惑。比如300万资金,5年复利25%就差不多是人生的第一个1000万了。要是比快,那就是进入了陷阱,自己给自己得来不易的财富套上了一个隐形的“风险套”。

在这个阶段实际上更多是与自己交战了,只要自己不犯大错,那么顺利晋级下一阶段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四,财富自由阶段】
第三阶段的晋级者基本上已经进入千万以上流动资产的规模了,这个时候其实财富快速增长的必要性已经不大了,更重要的东西是规避风险,而不是追逐机会。10万规模时候很迫切也很需要做到100万,100万规模的时候很需要但是没那么迫切的要做到1000万,而1000万规模做到5000万的迫切和需要程度都没那么大了。

所以对于这个级别的投资者而言,守成是一种经常性的状态,但是历史规律显示每过5年都至少有一个很不错的财富增值机会,每年10%的收益率也有100万以上的你根本不要着急。

这个时候的关键词是“安全”,资产要注意分散,要好好享受生活的同时保持对投资机会的敏感性。大多数时候以低风险的固定收益取得8-10%左右的回报,等待5年一遇的财富脉冲式增长机会。一旦大机会出现,哪怕只拿出30%的资金,几年下来又是一个1000万,虽然相对收益率不高,但是绝对收益额弥补了一切。

当然,需要赚钱与能否赚钱这是2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这里探讨的只是一个不同阶段财务和投资上可能需要考虑的侧重问题。就投资的本质而言,10万与1000万在核心理念上是没什么区别的,价值投资的适用范围完全包括上述所有阶段。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同样运用价值投资的方法,但是在不同的资产状况和年龄状况时,对于投资的倾向性会产生明显的区别,这又是个既辩证又统一的问题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