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顿悟大乘正理决 摩诃衍(神秀禅师弟子降魔藏禅师弟子,西藏辩法记录)

(2024-01-01 06:45:39) 下一个

顿悟大乘正理决

摩诃衍 撰

注:此经出自敦煌,由国外整理出版

 

(此他人序言):

法性遍言说,智所不及,其习禅者令看心,若心念起时,不观不思有无等;不思者亦不思。若心想起时不觉,随顺修行,即轮回生死;若觉,不顺妄想作业,即念念解脱,离一切。诸佛于胜义中,离修不修。若论世间法,假三业清净,不住,不着,则是行六波罗蜜。又外持声闻戒,内持菩萨戒,此两种戒则能除三毒习气。所修行者,空言说无益事;须修行依无取舍。虽说三恶道,天、人、外道、二乘禅,令其知解,不遣依行。一切三界众生,自家业现,犹如幻化阳焰,心之所变。若通达真如理性,即是坐禅;若未通达者,即须转经,合掌礼拜修善。凡修功德,不过教示大乘法门令会。犹如一灯然百千灯事,法施以利群生。

师一生已来,所修习者:依《大般若》、《楞伽》、《思益》、《密严》、《金刚》、《维摩》、《大佛顶》、《华严》、《涅槃》、《宝积》、普起三昧等经,信受奉行。此论禅师皆依经文,非是禅门本宗。若论本宗者,离一切言说相,离自心分别相,即是真谛。皆默传默授,言语道断。若苦论是非得失,却成有诤三味。如一味之水,各见不同,小大智能,实难等用。故特望随所乐者修行,自当杜绝法我。

摩诃衍禅师,宗说俱通,言辞精妙,的的归宗,如走盘珠,似摩尼宝,非深达禅源,妙契佛心者,不能也,令人不胜景仰!大士弘法,随因缘时节,随众生根机,非分别思议所能也。与戒师之辩论,吾人何敢妄生胜负分别情见,或据之抑禅宗而扬自宗,心生轻慢,或视之为踏有谈空、随情肆意、谤毁戒行之一般狂禅,谬谓“豁达顽空”,岂真知大师?谓其“非实悟禅德之言”,又岂真知禅宗?

 

 

顿悟大乘正理决序

前河西观察判官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王锡 撰

 

自释迦化灭,年代逾远,经编贝叶,部帙虽多,其或真言,意兼秘密,理既深邃,非易涯津。是乃诸部并兴,邪执纷纠,爰有小乘浅智,大义全乖,肆萤火之微光,与太阳而争耀。厥兹番国,俗扇邪风,佛教无传,禅宗莫测。

粤我圣赞普,夙植善本,顿悟真筌,愍万性以长迷,演三乘之奥旨。固知真违言说,则乖实非乖,性离有无,信法而非法。盖随世谛,广被根机,不舍声闻,曲存文字,颁传境内,备遣精修。交触邻邦,大延龙象。于五天竺国,请婆罗门僧等卅人;于大唐国,请汉僧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同会净城,互说真宗。我大师秘授禅门,明标法印。皇后没卢氏,一自虔诚,划(豁)然开悟,剃除绀发,披挂缁衣。朗戒珠于情田,洞禅宗于定水,虽莲花不染,犹未足为喻也。善能为方便,化诱生灵,常为赞普姨母悉囊南氏,及诸大臣夫人卅余人,说大乘法,皆一时出家矣,亦何异波阇波提为比丘尼之唱首尔。又有僧统大德宝真,俗本姓鶂,禅律不昧于情田,经论备谈于口海,护持佛法,倍更精修,或支解色身,曾非娆动,并禅习然也。又有僧苏毗王嗣子须伽提,节操精修,戒珠明朗,身披百衲,心契三空,谓我大师曰:“恨大师来晚,不得早闻此法耳。”

首自申年,我大师忽奉明诏曰,婆罗门僧等奏言,汉僧所教授,顿悟禅宗,并非金口所说,请既停废。我禅师乃犹然而(口+笑)曰:“异哉,此土众生,岂无大乘种性,而感魔军娆动耶?谓我所教法,不契佛理,而自取磨灭耶?”悲愍含灵,泫然流泪,遂于佛前,恭虔稽首而言曰:“若此土众生,与大乘有缘,复所开禅法不谬,请与小乘论议,商确是非,则法鼓振而动乾坤,法螺吹而倒山岳。若言不称理,则愿密迹金刚,碎贫道为微尘,圣主之前也。”

于是奏曰:“伏请圣上,于婆罗门僧,责其问目,对相诘难,校勘经义,须有指归,少似差违,便请停废。”帝曰:“俞。”婆罗门僧等,以月系年,搜索经义,屡奏问目,务掇瑕玼,我大师乃心湛真筌,随问便答,若清风之卷雾,豁睹遥天,喻实镜以临轩,明分众像。婆罗门等随言理屈,约义词穷,分已摧锋,犹思拒辙,遂复眩惑大臣,谋结朋党。有吐番僧乞奢弥尸、毗磨罗等二人,知身聚沫,深契禅技、为法捐躯,何曾顾己,或头燃炽火,或身解霜刀,曰:“吾不忍见朋党相结,毁谤禅法。”遂而死矣。又有吐蕃僧卅余人,皆深悟真理,同词而奏曰:“若禅法不行,吾等请尽脱袈裟,委命沟壑。”婆罗门等乃瞪目卷舌,破胆惊魂,顾影修墙,怀惭战股。既小乘辙乱,岂复能军,看大义旗扬,犹然贾勇。

至戌年正月十五日,大宣诏命曰:“摩诃衍所开禅义,究畅经文,一无差错,从今已后,任道俗依法修习。”小子非才,大师徐谓锡曰:公文墨者,其所问答,颇为题目,兼制叙焉,因目为《顿悟大乘正理决》。

 

 

顿悟大乘正理决

摩诃衍 撰

 

问曰:今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皆云:“离一切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问:所言大乘经者,何名大乘义?

答:《楞伽经》曰:“缘有妄想,则见有大乘;若无妄想,则离大小乘,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大乘。”

第一问:或有人言,佛者无量多劫已来,无量功德,智聚圆备,然始成佛。独离妄想,不得成佛,何以故?若只离妄想,得成佛者,亦不要说六波罗密,十二部经,只合说令灭妄想,既若不如是说,于理相违。

答:一切众生,无量劫已来,常不离得三毒烦恼,无始心想,习气妄想,所以流浪生死,不得解脱。准《诸法无行经》上卷云:“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人名为已得度者。”又《金刚三昧经》云:“佛言,一念心动,五荫俱生。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刚地,既无一念,此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又《金光明经》第二云:“一切烦恼,究竟灭尽,是故法如如,如如之智,摄一切佛法。”又《楞伽经》第二云:“但离心妄想,则诸佛如来法身,不思智慧,自然显现。又法身既顿现,示报身及以化身。”又《诸法无行经》:“佛告文殊师利:‘若有人问,汝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如来,汝云何答?’文殊师利言:‘如佛坐于道场,颇见法有生灭不?’佛言:‘不也。’‘世尊,若法不生不灭,是法可得说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不?’佛言:‘不也。’‘世尊,若法不生不灭,不断一切不善法,不成就一切善法,是何所见?何所断?何所证?何所修?何所得?但离心想妄想,既卅七道品自然具足,一切功德亦皆圆备。’”经文广述,不可尽说,任自检寻,当见经义据理。

问:所对于理不相违。若有众生,离得三毒烦恼,无始心想,习气妄想,便得解脱,亦得成佛,如是功德,不可比量。

又答:十二部经,准《楞伽经》云:“佛所说经,皆有是义,大慧,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于言中,譬如阳炎,诳惑诸兽,令生水想,而实无水。众经所说,亦复如是。随诸愚夫,自所分别,令生欢喜,非皆显示圣智,证处真实之法。大慧,应随顺义,莫看言说。”又经云:“佛言,我某夜成道,某夜入涅槃,于此二中间,不说一字,不已说、今说、当说。不说者,是佛说。”又《涅槃经》云:“闻佛不说法者,是人具足多闻。”又《金刚经》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为无上菩提。”又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据此道理,应不相违。

又问:有天人,制于妄想,以制妄想故,生无想天,此等不至佛道,明知,除想不得成佛。

谨答:彼诸天人,有观有趣,取无想定,因此妄想,而生彼天,若能离观离无想定,则无妄想,不生彼天。《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若言离妄想,不成佛者,出何经文?

问:准《楞伽经》云,无三乘者,谓五种性众生中,不定性者假说。不应如是执也。

又答:所言五种性者,只缘众生,有五种妄想不同,所以说有五种名,若离得妄想,一种亦无,何处有五,岂更立余方便耶?

问:《楞伽经》云:所言与声闻授记,化佛化声闻授记,据此只是方便。调伏众生,数个义中,涅槃道,是三乘也。若离于想,大小之乘无可言者,谓无想不观大小乘,非无大小。譬如声闻证涅槃后,大小之乘,更无所观。此声闻人,岂得言入大乘道不?

谨答:所言化佛与化声闻授记者,声闻人为未见法身及以报身,唯见化身,所以化身授记,正合其理。

又问:准《楞伽经》云:我所说者,分别尔焰识灭,名为涅槃,不言涅槃道,是三乘也。

答:《楞伽经》偈:“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三趣,住于无境界,何建立三乘?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地,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准斯经义理,所说三乘,皆是方便导引众生法门。又《思益经》云:“纲明菩萨问思益梵天言:‘何为行一切行非行?’梵天言:‘若人千万亿刧行道,于法性理,不增不减,是故名行一切行非行。我念过去阿僧祇刧,逢无量阿僧祇诸佛如来,承事无空过者,并行苦行,十二头陀,入山学道,持戒精进,所闻智慧,读诵思惟,是诸如来,亦不见授记。何以故?依止所行故,以是当知,若是菩萨,出过一切诸行,则得授记。’”据此道理,法性理中,大乘之见,并是虚妄想,若离妄想,则无大小之见。又准《楞伽》、《密严经》云,声闻虽离妄想烦恼,处于习气泥土,譬如昏醉之人,酒醒然后觉,彼声闻亦然,贪着寂灭乐三昧乐,为其所醉,乃至长刧不觉,觉后当成佛。声闻贪着寂灭乐,所以不得入大乘。

又问:所言声闻住无相,得入大乘否?

答:准《楞伽经》云,若住无相,不见于大乘,所以不得取无相定。是故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问:离一切相名诸佛,是何经说?

谨答:《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既名诸佛。”又《大般若经》、《楞伽》、《华严》等经中亦具广说。

又再新问:《金刚经》云:“若了达诸法,观了然后不观者,是智慧。若具修一切善已,然后无修,为化众生。”大智自然成就,言先愿力故,为凡夫妄想不生。凡夫本来不达一切,犹未具诸功德,唯灭妄想,不得成佛。以要言之,解一切法是智,修一切善法是福,为成就如是一切故,所以经历多劫,因诸福智力故,三昧无观从此方显。又《首楞严三昧经》云:“初习观故,得此三昧,譬如学射,初射竹箪,大如牛身,已后渐小,犹如毛发,并亦皆中。”从习于观,是渐修行,诸佛所说,皆是渐门,不见顿门。

答第二新问:准《楞伽经》云:“佛告大慧菩萨:‘应莫看文字,随宜说法,我及诸佛,皆随众生烦恼解故,欲种种不同,而为开演,令知诸法,自心所现。’”又《思益经》云:“说法性理,若人千万亿劫行道,于法性理,不增不减,若了知此理,是名大智慧。”于法性理中,修与不修,皆是妄想。据法性道理,若离妄想,大智本自然成就。若论福智,更无过法性道理。及以法性三昧,所言渐顿,皆为众生心想妄想见,是故经云,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想中,渐顿生见,若离一切想妄想,渐顿不可得。若言离妄想,不成佛者,出何经文?所言《首楞严经》云,学射渐渐者,不缘增长心想妄想,只合令除妄想。

旧问第三,问:言一切想者,其想云何?

答:想者,心念起动,及取外境,言一切者,下至地狱,上至诸佛已下。《楞伽经》云:“诸法无自性,皆是妄想心见。”

新问第三,问:上至诸佛,下至地狱之想,切要兹长,成就善法,远离恶法,因此而行。若不识佛,不知地狱,如说十二因缘中无明,凡夫中不合修行此法。

新问第三,答:一切众生,缘无始已来妄想分别,取着妄想善恶法,或长善,或长恶,以是因缘,流浪生死,出离不得,所以经云:凡所有想,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了知此一念功德,经无量劫,修习善法,不如此一念功德。又所言凡夫位中,不合学此法者,一切诸佛菩萨,无量劫所修习善法,成等觉,皆留与后代末法众生,教令修学,既言凡夫众生,不合学此法,是诸佛法教留与阿谁?凡夫不合学此法,出何经文?

问:想有何过?

答:想过者,能障众生本来一切智,及三恶道,久远轮回,故有此过。《金刚经》说,亦令离一切诸想,则名诸佛。

新问第四,问:或有故令生长之想,或有不令生想,处凡夫地,初修行时,不得除一切想。

答:诸大乘经云,一切众生缘有妄想分别,取着生不生妄想,是故流浪生死,若能不取着生不生妄想,便得解脱。凡夫众生不得除想,出何经文?

旧问:云何看心?

答:返照心源,看心想若动,有无净不净、空不空等,尽皆不思不观,不思者亦不思。故《净名经》中说,不观是菩提。

新问第五,问:据《十地经》中,八地菩萨,唯入不观,佛令入修行,据此事,凡夫初地犹未得,唯不观如何可得?

答:准《楞伽经》云,八地菩萨,离一切观,及分别习气,无量劫来,所受善恶业者,如乾达婆城,如幻化等,了知菩萨十地,自心妄想,分别建立。又佛告大慧,于胜义中,无次第,亦无相续。亦《思益经》,及诸大乘经云,八地菩萨者,超过一切行,得无生法忍,然后得授记,不闻八地菩萨教令修行。经文如何说,只合细寻诸经所说,凡夫未得初地,不合不观者,此义合行不行,前问说讫。

旧问:作何方便,除得妄想及以习气?

答:妄想起不觉,名生死,觉竟不随妄想,作业不取不住,念念即是解脱。《般若》、《宝积经》云,不得少法,名无上菩提。

新问第六,问:如前所说,凡夫初学,岂得喻佛,佛是已成就者。

答:凡夫虽不共佛,同诸佛所悟之法,准经文,皆留与后代末法众生,教令修学,若不如是,法教留与阿谁?

又问:佛言,无有少法可得者,不可执着言说。若无少法可得,无思无观,利益一切者,可不是得否?

答:此义前者已答了,今更重问来。又再说者,佛从无量劫来,已离得不得心,亦无心无思,犹如明镜。无心无思,离得不得,但随众生,应物现形,水喻宝喻,日月等喻,皆互同等。又据《入如来功德经》云,非是不得少法,是得一切法。与义相违者,前问所言,凡夫不合学此法,所以为攀大乘经文时,得如是无量无边功德,何况信受修行。因此言故,答如此事,以无所得故,是名为得,于理实不相违。

旧问:六波罗密等,及诸法门,要不要?

答:如世谛法,六波罗密等,为方便显胜义故,非是不要。如胜义离言说,六波罗密及诸法门,不可说言要与不要,诸经广说。

新问第七,问:世间及第一义谛,是一是异?

答:不一不异。云何不一?妄想未尽已来,见有世谛。云何不异?离一切妄想习气时,一异不可分别。

又问:此方便为显示第一义故,只为钝根者,为复利钝俱要?

答:钝根不了胜义者要,利根者不论要不要。

又问:六波罗密等,及余法门,不言说要不要者,何为不可说?

答:为法性理,即不可说。据法性理中,要不要、有无一异,俱不可得。

又问:言经文广说,如何说为说言要不要,不会?

答:经文广说者,钝根说要,利根不论要不要。譬如病人要药,求渡河人要船,无病之人,不言要不要,渡河了,更不要船。

旧问:六波罗蜜等要时,如何修行?

答:修行六波罗蜜者,为内为外。内外有二种,内为自度,外为利益众生。所修行方便者,据《般若经》、《楞伽》、《思益经》云,修六波罗蜜时,于一切法,无思无观,三业清净,由如阳炎,于一切不取不住。

新问第八,问:所言三业清净时,六波罗蜜凡夫未能行,得且修习不观,中间不修行,待三业清净,然后修习,为复未能净得三业强修,如何修行?

答:所言六波罗蜜有四种,一世间波罗蜜,二出世间波罗蜜,三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四内六波罗蜜。准《楞伽经》云,广说略说时,若得不观不思时,六波罗蜜自然圆满。未得不观不思中间,事须行六波罗蜜,不希望果报。

又问云:其野马阳炎,实是不会。

答:野马喻妄想心,阳炎喻世间一切法。譬如渴野马,见阳炎是水,实是非水。若如是了达世间法时,即是三业清净。

旧问:修此法门,早晚得解脱。

答:如《楞伽》及《金刚经》云,离一切想,则名诸佛。随其根性利钝,如是修习,妄想习气亦歇,即得解脱。

旧问:又行此法义,有何功德?

答:无观无想之功德,思及观照,不可测量。佛所有功德,应如是见。且如此之少分,据《般若经》云:“假令一切众生,天人(人天)、声闻、缘觉,尽证无上菩提,不如闻此般若波罗蜜义。”敬信功德,算数所不能及,何以故?人天、声闻、缘觉,及诸菩萨等、皆从般若波罗蜜出。人天及菩萨等,不能出得般若波罗蜜。

又问:何名般若波罗蜜?

答:所谓无想无取,无舍无著,是名般若波罗蜜。又《入如来功德经》云:“或有于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佛所供养,承事彼佛灭度后、又以七宝庄严其塔,高广例如大千世界,又经无量劫供养之功德,不及闻斯法义,生无疑心而听,所获福德,过彼无量百千倍数。”又《金刚经》云:“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已用布施,及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不如闻一四句偈,其福甚多,不可比喻。”诸大乘经中,广说此义,其福德,除佛无有知者。

新问第九,问:令一切众生,尽证无上菩提,由不及此福者,此无上菩提,乃成有上,此乃是否?次后说言,无上菩提等,从般若波罗蜜出。无上菩提,不出般若波罗蜜。不出者,说是阿那个菩萨。若说无上菩提,据如今现般若波罗蜜,似如此。只此如说者,不可是无上菩提。

答:所及言令一切众生,尽证无上菩提,由不及此福者,前者所言凡夫众生,不合行此法,所以攀诸大乘经典,及般若波罗蜜。众生闻此法,生一念净信者,得如是无量无边功德,为比量功德故,作如是说。现有经文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今再问有上无上,及阿那个菩萨者,经文现在,请检即知。

旧问:若离相不思不观,云何得一切种智?

答:若妄心不起,离一切妄想者,真性本有,及一切种智,自然显现。如《华严》及《楞伽经》等云:如日出云、浊水澄清、镜得明净、如银离矿等。

新问第十,问:此言是实,乃是已成就,具势力者之法,非是凡夫之法者。

答:此义前者已答了,今更再问。譬如莲花,出离淤泥,皎洁清净,离诸尘垢,诸天贵人见之弥敬。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出习气泥,而得明洁,为诸佛菩萨、天人所重。凡夫众生,亦复如是,若得出离,无量劫来,三毒妄想,分别习气淤泥,还得成就大力之势。凡夫缘有三毒,妄想盖覆,所以不出得大势之力。

旧问:若不观智,云何利益众生?

答:不思不观,利益众生者,《入如来功德经》中广说,由如日月光照一切,如意宝珠具出一切,大地能生一切。

又问:说执境、执识、执中论,此三法中,今依何宗?

答:此义是般若波罗蜜,无思大乘禅门。无思义中,何论有三?一亦不立,《般若经》中广说。

新问第十一,问:此义是般若波罗蜜者,纵令是般若波罗蜜智慧可得,论禅不相当。佛由自于般若波罗蜜,分别作六种,共智慧,各自别说。

答:所行六波罗蜜者,为求般若波罗蜜。若智慧波罗蜜具者,余五波罗蜜,修与不修亦得。又答言,所言禅不相似者,如《宝积经》中说:“善住意天子,白文殊师利云:‘大士,所言禅行比丘者,何等名为禅行比丘耶?’文殊师利言:‘天子,无有少法可取,是为禅行。’”又《密严经》中:“若有能修行如来微妙定,善知蕴无我,诸见悉除灭。”《思益经》云:“于诸法无所住,是名禅波罗蜜。”《楞伽经》云:“不生分别,不起外道涅槃之见,是则名为禅波罗蜜。”及诸大乘经典,皆说如是,据此道理,末法众生,教令修学,何以得知?诸大乘经云,为末法众生,智慧狭劣,所以广说。若有人闻此法者,即功德不可量,何况信受奉行。

旧问:义既如此,何为诸经广说?

答:如诸经所说,只说众生妄想,若离妄想,更无法可说,所以《楞伽经》云:“一切诸经,只说众生妄想,真如不在言说之中。”

又问:众生本来有佛性者,何以得知本来有?如外道言有我,有何差别?

答:本来有佛性者,如日出云,浊水澄清,镜磨明净。如九十五种外道者,以要言之,不知三界唯心所变,矿中出银,热铁却冷,先已说讫。不同外道有,所言有我等者,见有作者,见有时变者,或执有无,观空住著于边,以此不同,《楞伽经》广说。

又问:何名为众生?

答:众生者,从具足妄想,及五阴三毒故有。

又问:何名二乘人?

答:二乘人者,见一切有,从因缘生,觉一切因缘,和合所生者,无常苦空,厌于苦故,乐于涅槃,住于空寂,缘有取舍,故名二乘。偈言:“本无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待有故成无,待无故成有。无既不可取,有亦不可说。不了我无我,但著于语言。彼溺于二边,自坏亦坏他。若能了此事,不毁大道师,是名为正观。若随言取义、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地狱中。”

臣沙门摩诃衍言:臣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赖大圣临朝,阐扬正法。虽以三乘所化,令归不二之门。为迷愚苍生,频穷胜谛。臣之所说,无义可思。般若真宗,难信难入。非大智能措意,岂小识造次堪闻?当佛启教之秋,五百比丘起出,如来尚犹不制,言退亦甚佳。况臣老耄,心风所说,忘前失后。特蒙陛下福力加护,理性助宣,实冀广及慈悲,绝斯争论,即诸天悉皆欢喜,僧尼彼我自无。臣据问而演经,非是信口而虚说。颇依贝叶传,直启禅门。若寻文究源,还同说药而求愈疾。是知居土默语,吉祥称扬,心想应名何有。若须诘难,臣有上足学徒,且聪明利根,复后生可畏。伏望允臣所请,遣缁俗钦承,兼臣本习禅宗,谨录如左进上。

准《思益经》云:“网明菩萨问梵天:‘何为一切行非行?’梵天言:‘若人于千万亿劫行道,于法性理,不增不减。’”又《思益》:“梵天白佛:‘菩萨以何行,诸佛授记?’佛言:‘若菩萨不行,一切诸佛则授记。’佛言:‘我念过去逢值无量阿僧祗诸佛如来承事,无空过者,及行六波罗蜜,兼行苦行头陀,佛总不授记,何以故?依止所行故。以是当知,若菩萨出过一切诸行,佛则授记。我念过去行无量苦行、头陀及六波罗蜜行一切,行不如一念无作功德。’又问文殊师利:‘颇有无所行,名为正行否?’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为法,是名正行。’不退转菩萨白佛言:‘所说随法行者,何谓也?’佛告天子:‘随法行者,不行一切法,是名随法行。’”

《楞伽经》中说:“大慧菩萨白佛言:‘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著恚痴等妄想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并《密严》、《华严》、《金刚三昧》、《法华》、《普超三昧》及诸一切大乘经,具载此义。据斯道理,佛性本有,非是修成,但离三毒虚妄,妄想习气垢衣,则得解脱。如阿赖耶识,出习气泥。诸佛菩萨,悟皆尊重。《思益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解如是法义者,当知,是人得解脱诸见;当知,是人得陀罗尼;当知,是人行于正念观;当知,是人解达诸法义趣。”准《楞伽》、《思益》等经,禅宗云:“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法华经》云:“十方诸佛国,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说。”窃以斯见,三乘乃是引导众生法门。《大佛顶经》云:“为迷故说悟,若悟竟,迷悟俱不可得。缘众生迷妄想故,则言离妄想。若迷得醒悟,自无妄想可离。

臣今所对问目,皆引经文。佛为信者施行,使功德不朽。暂繁圣德,永润犁庶,谨奉表以闻,无任对扬之至。臣沙门摩诃衍,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谨言,六月十七日。臣沙门摩诃衍表上。

一切法义,虽是无为无思,若钝根众生,入此法不得者,佛在世时,此娑婆世界,钝根罪重,所以立三乘,说种种方便,示令莫毁胜义,莫轻少许善法。

问:万一或有人言,十二部经中说云:“三毒烦恼合除,若不用对治,准用无心想,离三毒烦恼不可得。”《宝积经》中说:“了贪病,用不净观药医治;了嗔病,用慈悲药医治;了愚痴病,须因缘和合药医治;如是应病与药,以对治为药,各依方药治,则三毒烦恼,始除得根本,”又喻有一囚,被枷锁缚等;开锁要钥匙,脱枷须出钉鍱,解缚须解结,狱中拔出,须索称上,过大碛须与粮,具足如是,方得解脱。开锁喻解脱贪著,出钉喻解脱嗔恚,结喻解脱愚痴,狱中称上喻拔出三恶道,粮食喻度脱轮回大苦烦恼,具足如是等,则得除尽烦恼。若枷锁不脱,狱中不拔出,不与粮食;若枷锁等,以衣裳覆之,虽目不下见枷锁,其人终不得解脱。既知如此,准修无心想,拟除烦恼者,暂时不见,不能除得根本。有如是说,将何对?

答:准《涅槃经》云:“有药名阿伽陀,若有众生服者,治一切病。”药喻无思、无观。三毒、烦恼、妄想,皆从思惟分别变化生。所言缚者,一切众生已来,皆是三毒、烦恼、无想习气系缚,非是铁叶绳索,系缚在狱,须得绳索粮食等,此则是第二重邪见、妄想,请除却!是故总不思惟,一切三毒烦恼妄想习气,一时总得解脱。

又问:唯用无心想,离三毒烦恼,不可得者。

答:准《楞伽经》云:“佛言,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远离增闻外道邪论,通达自心分别境界,远离分别,亦离妄想心,及生、住、灭,如是了知,恒住不舍。大慧,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性平等。唯用无心想,离三毒烦恼,不可得者。”见经文说,离烦恼妄想分别,此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唯用无心想,离三毒烦恼,不可得解脱者,出何经文?

又问:看心妄想起觉时,出何经文?

答:《涅槃经》第十八云:“云何名为佛,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菩萨摩诃萨,能觉一切无量烦恼,既觉了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是故名佛。是故坐禅看心,妄想念起,觉则不取不住,不顺烦恼作业,是名念念解脱。

问:诸大乘中说,无二者是实,无二即是智慧,分别即是方便智慧,不可分离。《维摩经》云,分明具说,此“二”,言一要,一不要,无有如此分别。若有如此分别,即有取舍。有如此说请答者。

答:诸佛如来无量劫已来,离三毒、妄想、烦恼分别,是故悟得无二无分别智。以此无二无分别智,善能分别诸法相,非是愚痴妄想分别。据此道理,智慧方便不相离,若言取舍,于无二法中,有何取舍?

问:或有人言,诸经中说,四禅天名为大果。彼天无心想,虽然还有所观,还有趣向;得无心想定者,于成就灭心想之人,岂有如此分别?初入无想念之时,初从此分别门,观察无想念,虽不现如此分别,本从此门入,所以有是分别。此二若个是?有人问,如何对?

答:准《楞伽经》云:“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地,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据此经文,所问天乘者,皆是自心妄想分别。此问早已两度答了。据此经文,皆自心妄想,缘有心相妄想分别,生于彼天,是故经言:“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所言若个是者;于佛法中,若有是非,皆是邪见。

问:万一或有人言,缘初未灭心想时,从此门观,所以有分别者;则《楞伽》七卷中说:从此门观察入顿门,亦入分别非想天,现无心想。若言缘有趣向分别者,即是有心想;得不言无心想。若有人问,如何对?

谨答:所言缘初未灭心想时,从此门观,所以有分别者;则《楞伽经》七卷中说“从此门观察入顿门”者:答此义,前文已答了,今更再问者:众生有妄想分别心,即有若干种问。若离妄想分别心,皆总不可得。又言,亦入分别非想天,现无心想。又言缘有趣向分别者则是有心想;不可得言无心想。若有人问,如何对答者?答:此问同前问天乘有想、无想,有分别、无分别,皆是自心妄想分别,是故《楞伽经》云:“三界唯心”。若离心想,皆不可得。

又问:万一或有人言,缘住在修行,所以不授记者;非是缘修行不授记。尚在修行中,似未合到授记时。《首楞严三昧经》中说,言“分明授记,不深密授记。”如此三授记,既处高上。所修行欲近成就,修行功用渐少者:喻如耕种,初用功多;成熟用功渐少,从此即有喫用功课。或云,非是不要修行者,若为对答?

答:《思益经》第二云:“梵天白佛言:‘菩萨以何行,诸佛授记?’佛言:‘若菩萨不行生法,不行灭,不行不善法,不行世间法,不行出世间法,不行有罪法,不行无罪法,不行有漏法,不行无漏法,不行有为法,不行无为法,不行涅槃法,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不行知法,不行施法,不行舍法,不行戒法,不行覆,不行忍,不行善,不行法,不行精进,不行禅,不行三昧,不行慧,不行行,不行知,不行得,若菩萨如是行者,诸佛则授记。’”授记者,有何义?佛言:“离诸法二相,是授记义,不分别生灭,是授记义;离身口意业相,是授记义,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逢值诸佛如来,承事无空过者,总不授记;何以故?为依止所行故。我于后时,遇燃灯佛得授记者,出过一切诸行。”

又问:“文殊师利颇有无所行,名正行不?”

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为法,是名正行。”尔时会中有天子名不退转,白佛言:“世尊所说随法行者,为何谓也。”佛告天子:“随法行者:不行一切法,是名随法行。所以者何?若不行诸法,则不分别是正是邪。”准经文胜义如此。若修行得授记者,未取哉!”

又问:万一或有一言,一切法依自所思令知所观善事,则为功德;所观恶事,则为罪咎;二俱不观,则是假说。若有人言,合观善事,则为功德者,若为对答?

答:“不著文字,缘功德事入者,喻如合字,一人口莫作一人口思量,须作和合义思量。答言所言观善恶假说,和合离文字等事者,皆是众生自心妄想分别。但离自心妄想分别,善恶假说,“和合”“一人口”思量,离文字等俱不可得,即是和合义入功德,亦不可比量。”

问:万一有人言;其法虽不离罪、福,佛性但住著法济,亦具无量功德。喻如三十二相皆须遍修,然得成就如是果,各有分折。放如是光,于众生得如是益,承前修如是善,得如是果慧,从淳熟中现其功德,从积贮然后成就。不得言新积贮中无功德,若有人问,云何以答者?

谨答:准《思益经》云:“千万亿劫行道,于法性理不增不减。”又准《金刚三昧经》:“如如之理,具一切法。”若一切众生三毒,自心妄想、烦恼、习气、分别,通达如如之理,则具足一切法及诸功德。

又问:或有人言说,佛法深奥,兼神力变化,凡下虽不能修,犹如无前后,一时示现一切色相于大众前,并以一切语,说一切法,亦凡下所能;但示现佛之广大,令生爱乐,务在闻此功德。若有人问,云何答?又问:万一或有人言,缘缘想后,如上所说;但是圣智若是无想,非是无二。有人问,如何答?又问:万一或有人言:凡下不远离心想者,或有经中云,令思量在前,或言惠先行,或言亦置如是想中,亦有处分令生心想,或处分远离心想;不可执一,所以用诸方便演说。或有人言,何以对如前三段问?

谨答:皆是自心妄想分别,若能离自心妄想分别,如是三段问皆不可得。准《楞伽》、《思益》经云:“离一切诸见,名为正见。”

又问:万一或有人言:发心觉不依想念,则各得念念解脱者,出何经文?觉者,觉何物?愿答。

答:所言发心觉,不依想念,则各得念念解脱者,出何经文?其义先以准《涅槃经》具答了;今更重问者,一切众生无量劫来为三毒自心妄想分别,不觉不知,流浪生死。今一时觉悟,念念妄想起,不顺妄想作业,念念解脱,觉者,觉如此事。是故《楞伽经》云:“菩萨念念入正受,念念离妄想,念念即解脱。”《佛顶》第三云:“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妙明体,如是乃至五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死、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臣前后说,皆依经文,非是本宗。若论本宗者,离言说相,离自心分别相,若论说胜义,即如此。准《法华经》文:“十方诸佛国,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说。”何为方便?三归、五戒、十善,一称南无佛,至一合掌,及以小低头等,乃至六波罗蜜。诸佛菩萨以此方便,引导众生,令入胜义,此则是方便。夫胜义者,难会难入,准《善住意天子经》云:“佛在世时,文殊师利菩萨说胜义法时,五百比丘在众听法,闻文殊师利说胜义法时,不信受毁谤。当时地裂,五百比丘堕在阿鼻地狱。”是故一味之水,各见不同;一切众生,亦复如是,知见各各不同。譬如龙王一云所覆,一雨所润,一切树木及以药草,随其根机性而得增长。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佛以一音演说法界,众生随类各得解。一切众生根机不同,譬如小泉流入大海。伏望圣主,任随根机方便,离妄想分别,令入于无二胜义法海,此亦是诸佛方便。

问:卅七道品法要不要?

答:准《诸法无行经》上卷云:“但离心想、妄想,—切分别思维,则是自然具足三十七道品法。”此问两度答了,今更再问者,若悟得不思、不观、如如之理,一切法自然具足,修与不修亦得。如未得不思、不观、如如之理事,须行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准《金刚三昧经》云:“如如之理,具足一切法。”若论如如之理,法离修不修。

臣沙门摩诃衍言:当沙州降下之日,奉赞普恩命,远追令开示禅门。及至逻娑,众人共问禅法,为未奉进止,罔敢即说。后追到讼割,屡蒙圣主诘讫,却发遣赴逻娑,教令说禅。复于章蹉,及特便逻娑,数月盘诘。又于勃碧漫寻究其源,非是一度。陛下了知臣之所说禅门宗旨是正,方遣与达摩摩低同开禅教。然始勅命颁下诸处,令百姓官僚尽知。复陛下一览具明,胜义洞晓。臣之朽昧,纵说人罕依行,自今若有疑徒,伏望天恩与决。且臣前后所说,皆依问准经文对之,亦非臣禅门本宗。臣之所宗,离一切言说相,离自心分别相,即是真谛。皆默传默授,言语道断。若苦论是非得失,却成有诤三味。如一味之水,各见不同,小大智能,实难等用。特望随所乐者修行,自当杜绝法我,则臣荣幸之甚,允众之甚。谨奉表陈情以闻,无任战汗之至。臣摩诃衍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摩诃衍闻,奏为佛法义,寂禅教理,前后频蒙赐问,余有见解,尽以对答:其六波罗蜜等,及诸善要修不修?恩敕屡诘。兼师僧官僚亦论六波罗蜜等诸善,自身不行,弟子及余人亦不教修行,诸弟子亦学如是。复有人奏闻。但臣所教授弟子,皆依经文指示,臣所行行,及教弟子法门,兼弟子所修行处,各各具见解进上。缘凡夫众生力微,据修行理,与六波罗蜜亦不相违。其六波罗蜜与诸善,要行不行者,前后所对者,是约胜义,不言行不行。论世间法,乃至三皈依,一合掌发愿,大小诸善,上下尽皆为说,悉令修行。衍和上教门徒子弟处。

沙门释衍曰:法性遍言说,智所不及,其习禅者令看心,若心念起时,不观不思有无等;不思者亦不思。若心想起时不觉,随顺修行,即轮回生死;若觉,不顺妄想作业,即念念解脱,离一切。诸佛于胜义中,离修不修。若论世间法,假三业清净,不住,不着,则是行六波罗蜜。又外持声闻戒,内持菩萨戒,此两种戒则能除三毒习气。所修行者,空言说无益事;须修行依无取舍。虽说三恶道,天、人、外道、二乘禅,令其知解,不遣依行。一切三界众生,自家业现,犹如幻化阳焰,心之所变。若通达真如理性,即是坐禅。若未通达者;即须转经,合掌礼拜修善。凡修功德,不过教示大乘法门令会。犹如一灯然百千灯事,法施以利群生。摩诃衍一生已来,唯习大乘禅,不是法师;若欣听法相,令于婆罗门法师边听。摩诃衍所说,不依疏论,准大乘经文指示。摩诃衍所修习者:依《大般若》、《楞伽》、《思益》、《密严》、《金刚》、《维摩》、《大佛顶》、《华严》、《涅槃》、《宝积》、普起三昧等经,信受奉行。摩诃衍依止和上法号降魔,小福,张和上,雄仰,大福六和上,同教示大乘禅门。自从闻法已来,经五六十年,亦曾久居山林树下。出家已来,所得信施财物,亦不曾贮积,随时尽皆转施,每日早朝,为施主及一切众生转大乘经一卷,随世间法焚香,皆发愿愿四方宁静,万姓安乐,早得成佛。亦曾于京中已上三处开法,信受弟子约有五千余人。现今弟子沙弥,未能修禅,已教诵得《楞伽》一部,《维摩》一部,每日长诵。

摩诃衍向此所教弟子,今者各问所见解缘布施事由,若有人乞身头目,及须诸物等,誓愿尽舍,除十八事外,少有人畜直一钱物,当直亦有。除声闻戒外,更持菩萨戒,及行十二头陁,兼忍坚固,复信胜义。精进坐禅,仍长习陀罗尼,为利益众生,出家供养三宝,转诵修善。

于大乘无观禅中无别缘事,常习不阙,以智慧,每诵大乘取义,信乐般若波罗蜜者甚多。亦为三宝益得众生时,不惜身命,其愿甚多,为他人说涅槃义时,[走@又]超过言说计度境界。若不随世间,归依三宝,渐次修善,空学文字,亦无益事。须学修行,未坐禅时,依戒波罗蜜、四无量心等,及修诸善,承事三宝,一切经中所说,师僧所教,闻者如说修行。但是修诸善,若未能不观时,所有功德,回施众生,皆令成佛。

 

来自:https://www.daode.in/rdbook/sutra/dwdczlj.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