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六)

(2021-11-13 16:31:22) 下一个

性空法师:禅修开示(十六)

 

心念处   cittanupassana

一、前言:心事难测

心念的活动与身、受相牵连,一切的烦恼,都以六门为媒介,均以触受与觉受为取捨,逢苦则忧、遇乐即喜;喜则生起贪心,忧便生起瞋恼心。有时心境不苦不乐,似无贪瞋,事实上是迷煳于所缘,不明事理,即是愚痴。因此心的内容,包含所有的受,也具足了贪、瞋、痴的全部。心刹那变化,当然是无常的,但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恆常的,我们常听到: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此心不渝。这是错误的想法,也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心念处的修行,就是透过止、观的修练,了知心的缘起性、无常性,放下「我」的执着。

要清楚分辨「心」与「智慧」二者的不同。心,我们应彻底地了解;智慧,我们应该修,应该让它发达。了解心是智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心存在于我们的中心位置,在所有的名色法当中,它的变化最快,「我」的概念最强。以智慧了解心的无常,才能去掉「我」的概念,了解心的缘起、心的空。

二、观察十六种心

复次,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心,随观心识?

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欲时,了知:心贪欲;

心无贪欲时,了知:心无贪欲。

心瞋恨时,了知:心瞋恨;

心无瞋恨时,了知:心无瞋恨。

心愚痴时,了知:心愚痴;

心无愚痴时,了知:心无愚痴。

心收缩时,了知:心收缩;

心涣散时,了知:心涣散。

心广大时,了知:心广大;

心不广大时,了知:心不广大。

心有上时,了知:心有上;

心无上时,了知:心无上。

心专注时,了知:心专注;

心不专注时,了知:心不专注。

心解脱时,了知:心解脱;

心未解脱时,了知:心未解脱。

这裡提到的八对十六种心都是世间心,因为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观照只是针对世间法而已,并不涉及出世间法。

(一)贪欲心(sa-raga citta) 无贪欲心(vita-raga citta)

「贪」(raga),或说「贪欲」、「贪爱」、「渴爱」,是指对所缘的贪取爱着。此处「贪欲心」指与贪欲同时生起的八种欲界不善心1。依照南传佛教的说法,贪欲是一种心所,它与心同时生起、同时坏灭、取同样的目标、依靠同样的依处而生起。有八种心以贪为根而生起,称为贪根心(lobhamulacitta),依照是否与邪见相应、感受种类、有行或无行而分别2。

什麽是贪欲心?修行者应了解它的特性、作用。《清淨道论》说明贪欲心有把持所缘的特相;黏着的作用,就像一片肉放在热锅上,会黏黏的。现起是让心黏在它的所缘,黏在裡面的所缘、外面的所缘,黏在裡面和外面的所缘。

什麽是无贪欲的心?是指贪欲暂时不生起的心裡状态。离贪欲的心,就如水中的莲花,莲花在水中而不沾水。要分别很清楚什麽是离贪欲心、不贪心?所有的善心都是不贪心。要检查自己的心,处于什麽样的状态,有没有生起贪爱3。

(二)瞋心(sa-dosa citta)无瞋心(vita-dosa citta)

「瞋」(dosa),或说为瞋恚、瞋恨,是指对所缘憎恶、怨恨、恼怒、生气等。以「瞋」为根的心有二种,指以瞋为根而与忧受相伴生起的自动与被动的心4在《清淨道论》说明,瞋心有激怒的特相;有怒涨全身的作用,就好像毒在我们的身体裡要吐毒;好像敌人获得机会害我们;它的现起是它烧自己的心,如果心有瞋恨,那心烧自己,也烧别人;所以瞋心是最黑的心,最黑暗的心5。

什麽是无瞋心、不瞋的心?所有的善心都没有瞋恨,善心不可能和瞋恨相应。善心一定是无瞋心,它的特相是不反对,如随顺的亲友。因它是不反对,有调伏瞋害的作用,好像檀香粉或檀膏。印度夏天很热,会用檀香粉抹身,身体会有凉凉的感觉,此即离瞋心的作用。

(三)痴心(sa-moha citta)无痴心(vita-moha citta)

「痴」(moha)或作「愚痴」,与无明(avijja)是同义词。「愚痴心」分别而说有与疑相应,还是与掉举相应两种6;不分别说的是指所有的不善心。所有的不善心肯定都有愚痴。不善心不可能没有无明、没有愚痴。痴是一切不善心的根本,常与贪、瞋併称为三大根本烦恼。「痴」由外了解是不正当的行为;由内了解就是黑暗的心、不良的心。为什麽?因所有发达的善心都有智慧。智慧的功能就是照见境界,好像灯一样。

愈发达的无痴的心是愈良的心、愈明亮的心;在止的过程、在观的过程,愈微细的心是愈良的心,也是愈明亮的心。

(四)收缩心(sag-khitta citta) 涣散心(vi-kkhitta citta)

“sagkhitta”原意是「收缩」、「收起来」。什麽是收缩起来的心,是有昏沉的心、不敏感的心。因有昏沉,心缩得愈来愈小,愈来愈不明显。好像乌龟把头缩进去,什麽都不看,什麽都不清楚,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的心裡状态。

昏沉(thIna),要了解昏沉是心的不努力,缺乏精进;现起是心的消沉、心软弱无力。心的消沉就是心的不适业,不适合作什麽作业。在所有「有行」的不善心中出现昏沉7 ;昏沉的现起是心不敏感、身体不敏感。因它不敏感,与其他的不善心所相应,什麽不善法都可能作。一般人会认为昏沉是想睡觉,因心软弱无力,无法专注业处,便出现想睡觉的情况。

“vikkhitta”译文是「涣散」,意思是心掉举没有定。依照南传佛教所有的不善心都有掉举,因心散乱。心有定才会有智慧,如果没有定,智慧就不会明显。

昏沉的心、掉举的心二个是代表我们的无明。在昏沉的时候,心就收缩起来;在掉举的时候,心就散乱,没有一境性,没有定。修行者要知道什麽时候他的心有昏沉,什麽时候他的心有掉举,昏沉与掉举二个都是缘起法,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五)广大心(mahAggata citta) 不广大心(a-mahAggata citta)

「广大心」,广大殊胜的心,出世心当然是最广大的心,不过它不是包括在这裡。在心念处,广大的心是色界的心、无色界的心;不广大的心是欲界的心。为什麽心不广大?因太依靠欲界的了解、五欲的了解,有五盖的覆障,不能发展深度的智慧。色界、无色界心,离开五盖,具有定力,能发展深广的智慧,能降服烦恼,产生大果报及具有广大的认知范围,所以是广大的。

(六)有上心(sa-uttara citta)无上心(an-uttara citta)

「有上心」是欲界心,因为还没达到世间最高境界的心,还可以再提昇的心。「无上心」是色界、无色界心。

(七)专注心(samAhita citta) 不专注心(a-samAhita citta)

「专注心」指有近行定或是有安止定的心。不专注心就是没有近行定、没有安止定的心。在这种情况下,戏论很容易出现。

(八)解脱心(vimutta citta)未解脱心(vimutta citta / a-vimutta citta)

「解脱心」是指透过如理作意暂时解脱烦恼;或在安止定中降服烦恼而暂时解脱的心。「未解脱心」指没有上述两种暂时解脱的心。在世间道中,不能断除烦恼,得到解脱。只有出世间道能够透过正断断、安息断、出离断断除烦恼,而达到出世解脱。

三、观心无常

修行者应当安住持续地就自己内在心的情况思惟观察,不断持续地就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在色、身、香、味、触、法互相接触所产生心的状态观察,就内在、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的状况观察。修行者觉知到各种心的现象,不断生起、灭去,不断的生灭变化。由于清楚觉知各种心的生灭现象,修行者了知心只是一连串生灭的过程,没有我、你、众生、女人、男人,心是缘起的、无常的、无我的。心念处特别强调观心的无常,以破除执着「心」为「我」的妄见。

心是缘起法,心生起的远因是无明、爱、取、行、业五种过去因,而现在因是名色。此处所说的「名」是指心及与心相应的心所;「色」是依处与所缘,无明爱、取等生起,心生起;名色生起,心生起。它们坏灭,心灭。心是不断生灭的过程,是无常法、有坏法、有变异的法。如此,离开心为我、你、众生概念。

若系统的修习,超越爱、见,不执着五蕴、世间,心念处成为解脱法门。

【注解】

(1)    八种贪根心:1.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2.悦俱邪见相应有行心;3.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4.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心;5.捨俱邪见相应无

(2)    行心;6.捨俱邪见相应有行心;7.捨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8.捨俱邪见不相应有行心。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1 。

(2)「行」(saNkhAra):专指怂恿、煽动、激起或採取某种方法。这怂恿可以来自自己或他人;可以是身、语或纯属意识的怂恿。没有受到任何怂恿,而自动生起的心是「无行」。有受到怂恿或以某种方法刺激,而后才生起的心称为「有行」。对于贪根心,有四种心是无行或自动;另四种心是有行或受到怂恿被动的心。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3 。

(3)参阅《清淨道论》,页481 。

(4)二瞋根心:1.忧俱瞋恚相应无行心;2.忧俱瞋恚相应有行心。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5 。

(5)参阅《清淨道论》,页483 。

(6)二痴根心:1.捨俱疑相应心;2.捨俱掉举相应心。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7 。

(7)昏沉与睡眠(thIna-middha):不能生起于自动或无行心,因为无行心敏锐又活跃。此两种心所令心沉重与软弱无力,只能出现于有行的不

善心中。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67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