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禅宗 (谛缘法师)

(2021-10-21 07:14:45) 下一个

传禅宗南宗有所谓“东土五祖”之说,其初祖是菩提达摩,之后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慧能。其实真正的创宗人是慧能。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其基本思想是佛性说和顿悟说,其佛学的理论基础则是真如(真性、真心或本心)缘起论和般若空观学说。禅宗是融合了东晋刘宋之际道生的涅檠佛性说,般若空宗的无相说和《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等佛学思想的产物。   关于初祖菩提达摩,《续高僧传》称他是“南天竺婆罗门种”,之后来华弘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人也”。所谓“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即是主张众生皆有佛性说。所谓“理人”的方法,即是“凝住壁观”,“坚住不移”的传统禅定的功夫。显然菩提达摩的禅学,仍然是印度传统的禅学,并不是慧能所开创的禅宗。

《最上乘论》中说:“‘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可见,弘忍的佛学明显的是真如佛性说。之后,这一思想在其弟子慧能的思想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因此当代佛学家吕激先生说:“《最上乘论》所讲的内容,还是以一乘为宗。它所指的一乘,就是一心,这与《起信论》所讲的一心就是摩诃衍的说法是一致的。它还主张要守自心,心即心真如门,是一切法所由产生的根本。”按照吕先生的说法,《最上乘论》已经接受了《大乘起信论》真如缘起说的影响。

 

慧能的佛学思想主要是识心见性成佛说。正如慧能所说:“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又说:“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性顿现真如本性。”这就是说,慧能的佛学思想主要有这样两点:佛性论(即真如本性论)和顿悟论(顿悟真如佛性论)。就这两点而言,其思想是与晋宋之际的道生所主张的涅檠佛性说一脉相承的。道生即主张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思想。而道生的佛性论并没有建立在《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基础之上,而慧能的佛性说恰是建立在《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之上的。   慧能把真如佛性亦称作为人的本性或本心,如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这个本心或本性,也就是众生所本有的自性清净心,即所谓“人性本净”。

 

因此,只要不著外境,不起妄念,即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但不著外境,不起妄念,并不是说人的头脑中什么“念”也没有,如同木石“百物不思”。这样的人也就成为死人了。“真如是念之体,念之真如之用”。既然“念”之真如的作用,有体即有用,只要有真如就有真如的作用,念是自性所起,因此“念”是不可能断除的,万法即在性中。

 

慧能讲的性含万法或性生万法,显然是讲的心生灭门,而本性真如即是讲的心真如门,很明显这一思想是来源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想的。既然人皆有念,然而又要做到不为念所缚,不使云雾覆盖本性,为此慧能提出了无念、无相、无住的思想。这“三无”思想的中心是无相说,只有懂得了无相说才能理解无念与无住的思想。慧能的无相说,则来自于大乘般若空宗的思想,般若空宗主张性空幻有,把一切相都当作是幻相、虚妄相。正如《坛经》中引《金刚般若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慧能在得法偈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一偈文的思想很可能就是受了大乘般若空宗无相思想影响的结果。因此慧能在《无相颂》中说:“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真如本性本来清净空寂,念心所起即是妄相,因此修行的人就不应执著于妄相而生烦恼,所以说要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自性起念,念起即有相,但只是妄相,不应执著,所以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同理,无住者,即是念念不住,“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懂得了无相无住的道理,我们也就懂得了无念的思想。何谓无念?“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因此,“无念”并不是说要一念不起,一法不生,而是“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用通俗的话来说,无念即是念过即过,随任自然,来去自由,一切皆能放得下。这就是达到了所谓自在解脱的境地,没有任何的烦恼。 综上可见,慧能的无念、无相、无住的思想,完全是建立在真如缘起论和般若空宗的无相说思想基础之上的。慧能的禅宗思想,与天台宗、华严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基础之上的,皆是属于大乘有宗的范围,同时它也与天台宗相似都受到了大乘空宗的影响。

 

其慧能与神秀的佛学思想,皆是真如缘起说而言,他们两人是“法即一宗”的,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就其所倡导的修行路径与方法而言,则有南北两宗之不同(一主顿,一主渐;一主定慧等教,一主传统的坐禅法),因此《坛经》中说:“世人尽言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坛经》的这一南顿北渐、法则一宗的说法,看来是符合南北宗的实际的。   在南北两宗的纷争中,为了维护北宗的地位,北宗门人净觉(688—746)还撰写了《楞伽师资记》一文,想从传法系统上来论证北宗的正宗地位。他编造了一个传授《楞伽经》的系统:第一、刘宋朝的求那跋陋罗(因他译出《楞伽经》,故列为传法之首);第二、菩提达摩;第三、惠可;第四、粲禅师;第五、道信;第六、弘忍(东山法门);第七、神秀等人;第八、普寂等人。由此证明北宗神秀、普寂等人是禅宗的正传。   净觉在其《楞伽师资记》的序文中,还概括地介绍了北宗的佛教思想。《序》中说:“真如无相,知亦无知,无知之知,岂离知也;无相之相,岂离相也。人法皆如,说亦如也。如自无说,说则非如;如本无知,知非如矣。《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法,唯因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别无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己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真如自体相者,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性自满足一切功德,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自性清净心。”由此可见,北宗的真如本体说,很明显是来源于《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思想的。北宗虽然曾经在北方尤其在两京地区盛极过一时,但后来因南宗的神会北上,“敷演显发能(慧能)祖之宗风,使秀(神秀)之门寂寞矣”。之后北宗的地位逐渐地为南宗所代替,南宗也就成为禅宗的代名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