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s with Ramana Maharshi -Sri Ramanashram Publication
中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妙高峰上
(繁体出版名《对话真我》蔡神鑫译)
1935年1月30日
伊万温兹先生:“智者必须是孤独的吗?”
尊者:孤独在识心里。一个人可以身处尘网但心灵保持宁静;这就是居于孤独。另一个人可能在森林里,却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心。他就不能说是在孤独中了。孤独是识心的一种功能。与欲念相缠的人无论身居何处都无法孤独,无执著的人总在孤独中。
温:这样说的话,一个人可以在工作中,但却不受困于欲望而保持孤独。是这样吗?
尊者:是的。有执著的工作是枷锁,无执著的工作不会影响做者。此人即使正在工作,也是孤独的。
温:据说在西藏有很多圣人,可以保持独处但同时利益世界。这怎么可能呢?
尊者:是这样的。觉悟自性是给予全人类最伟大的帮助。因此,圣人们即使安居在森林里,也可说是利益世界。但是,不应该忘记,孤独不仅仅只是住在森林里。在城镇里,在世间红尘中,孤独都可以在。
温:圣人不一定要和凡人打交道才能帮助后者吗?
尊者:自性就是实相,世界或别的都不是。觉悟者不见世界和自己不同。
温:那么,圣人的觉悟提升了全人类,而人们却对此一无所察。是这样吗?
尊者:是的。这种帮助是觉察不到的,但仍然在。一位圣人帮助了全人类,却不为所知。
温:但如果圣人和凡人打交道,会不会更好呢?
尊者:没有什么别的人要去打交道。自性是且是唯一的实相。
温:如果有一百位觉悟自性的人,岂不是对这个世界有更大的利益?
尊者:说“自性”时,你指的是无限的概念,但说“人”时,你指的是有限的含义。只存在唯一且无限的自性。
温:是的,是的,我明白了!黑天尊者曾在薄伽梵歌里说过,必须无执著地工作,这样工作才比无所事事好。这就是事业瑜伽吗?
尊者:说什么是为了随顺听者根器的。
温:在欧洲人不明白独处的人能有帮助。他们认为只有在世间工作的人才有用。什么时这种困惑才会消失?欧洲人的心灵是否会持续徘徊在泥沼中,还是会觉悟到真相?
尊者:不用担心欧洲或是美国。除了在你的心识里,它们还能在哪呢?觉悟你的自性,那么就觉悟一切了。
如果你梦见一些人,醒来后回想梦境时,你会去确认梦里的人是否也同样醒来吗?
温:马哈希如何看摩耶?
尊者:什么是摩耶?它只是实相。
温:难道摩耶的意思不是幻觉吗?
尊者:摩耶是用来表示实相的显现。因而摩耶也只是实相。
温:有人说商羯罗阿阇梨尊者只是一位有知识的人,而不是觉者。是这样吗?
尊者:为什么关心商羯罗阿阇梨呢?觉悟你自己的自性。别人能照顾他们自己。
温:耶稣基督治疗人们的疾病。这仅仅是一种悉地吗?
尊者:耶稣当时是否觉察到他正在疗疾?他不可能对自己的力量有意识。下面有个相关的故事:有次耶稣治好了一个盲人,此后这人逐渐走了邪路。过了几年,耶稣再次遇见他,看到他的恶行,就问为什么要这样。这人回答在自己失明期间,犯不了任何罪。但耶稣治好他的盲眼,他却变得邪恶,所以耶稣要对他的恶行负责。
温:难道耶稣不是拥有悉地,完美的吗?
尊者:他不可能觉察到自己的力量(悉地)。
温:难道获得这些力量,比如他心通等,不好吗?
尊者:他心通或者千里耳让人可以看得或者听得更远。看和听都是一样的。从近处听还是从远处听同样都是听。基本因素还是听者这个主体。没有听者或见者,就不会有听或见了。而听和见都是识心的功能。因此悉地也都是在识心里。对自性而言,这些都不是本然的。而非本然的、是需要获得的,便不能够恒常,也就不值得为之努力。
这些神通都表示扩展了的力量。凡人力量有限,觉得自己可悲;他想要扩展力量,以为这样就能快乐。但想象一下是否真会如此:如果因为有限的觉知,人是可悲的,那么当觉知扩展了,不幸必然随之增长。神通不会带给任何人幸福,只能让他越来越可悲。
此外,这些力量用途何在?修神通者(悉达)渴望展现其神通,以得到他人的赞赏。他在寻求赞赏。如果事不如愿,他就不快乐了。所以必须要有别人去赞美他。或许他会遇见另一个更有力量的人。这会让他嫉妒,又滋长了不快乐的感觉。高段的悉达也许会遇见更高段的悉达,如此这般直到有一位能在瞬间炸毁一切。这就是最高的悉达,这就是神,就是自性。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是能增长财富的还是带来平静的呢?能带来平静的才是最高的成就(悉地)。
温:但一般在欧洲和美国的人不会欣赏这种态度,而会渴望神力展现、教授说法等等。
尊者:教授开示能让人在几个小时内得到乐趣,但可能丝毫不对他们有所增益。而静默是恒常的,且有益全人类。
温:但是静默不能被理解。
尊者:这不要紧。通过静默,雄辩自显。默然胜于口头演说。默然是不停息的雄辩。达克希那穆提就是个例子,他用静默教授他的仙人弟子。
温:那些是他的当机弟子,这就没问题了。但现在不一样,现在要先去找到弟子然后帮助他们。
尊者:这是无知的一种表现。创造你的力量也创造了世界。如果它能照顾你,那么同样会照顾这个世界。
温:薄伽梵怎么看待耶稣基督提到的“迷失的灵魂”?
尊者:想一下,什么迷失了?有什么可以失去吗?只有那本然的才重要。那必然是永恒的,且不可被体验。能出生的就必然死亡;能被获得的就必然失去。你出生了吗?你一直存在着。自性从不可能失去。
温:佛陀建议行持八正道,这样就不会迷失了。
尊者:是的,印度教中也称此为胜王瑜伽。
温:修道人是否要学习瑜伽呢?
尊者:瑜伽有助于控制识心。
温:但这不是会带来据说是危险的神通力吗?
尊者:你刚才问的是“修道人”,并没问追求神通的人是否需要瑜伽。
1935年1月31日
马德拉斯省*立法会委员埃拉帕彻提亚先生是位有影响力的印度教徒。他问:“为什么说源自听闻的了知不牢靠,而源自观修的了知才牢靠呢?”
尊者:还有说耳闻的了知*不牢靠,源于自己亲证的了知**才牢靠。又有说听闻有助于在智识上理解真理,禅修令理解更为清晰,而最终观修则带来觉悟真理。
*梵文paroksha:吠檀多派中用以指对某个主张在智性上的许可,用aparoksha(直接智慧)指对此主张的实证。当一个人在理论上可认知梵的存在,就能说获得了间接认知;而当觉悟自己就是梵,则可说是获得直接认知。间接认知并不能让人脱离轮回,但直接智慧则能。
**梵语aparoksha:指直接智慧。
此外还说所有这样的了知都不牢靠,只有当了知已如观掌中果般明确直接方才牢靠。
确实有人仅凭听闻就足够了。因为有能力的人或许在前世就已修行有成,所以一旦听闻真理,就能了悟且安住平静。而未达如此成就的人,必须经历前述种种阶段,方能入于三摩地。
碧哥特夫人从马德拉斯返回,再次来访。她问了些饮食的问题。
碧:修行者*应该吃什么食物?
尊者:限量的悦性食物**。
碧:什么是悦性食物?
尊者:面包、水果、蔬菜、牛奶等等。
碧:在北印度有些人吃鱼,这样对吗?
马哈希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梵语sadhak:采取某种方法达到究竟目标的人。泛指一切宗教或非宗教修行者。
**梵语satvic:纯洁的。悦性食物又名瑜伽饮食,是基于阿育吠陀或瑜伽的教授的饮食。被认为能带来心灵的洁净与平和,也对身体有益。
碧:我们欧洲人习惯于某种饮食,改变饮食会影响健康,弱化心灵。难道不需要保持身体健康吗?
尊者:需要的。身体越虚弱,识心就增长得越炽盛。
碧:如果缺乏某些日常饮食,我们的健康会受损,而心会失去力量。
尊者:你说的心的力量是什么意思?
碧:消除世俗执著的能力。
尊者:食物的质量影响识心,识心以所消耗的食物为能源。
碧:确实如此!所以欧洲人怎么能只吃悦性食物呢?
尊者:(指向温兹先生)你也吃我们的食物,是否有所不适?
温兹先生:不会,我已经习惯了。
碧夫人:那么对还没习惯的人呢?
尊者:习惯只是对环境的调适。这只和识心有关。事实上,是识心被训练成认为某些食物好吃且有益。就食物成分来说,素食或不素食同样好。但识心会渴望那些已习惯的、觉得美味的食物。
碧:对于证悟的人,是否还有类似的限制呢?
尊者:没有。他是稳定的,不被所吃的食物影响。
碧:可是做肉食不是要杀生吗?
尊者:不杀*为瑜伽士的首要戒律。
*梵文Ahimsa:对一切有生命的不加以伤害,包括不杀和不伤。
碧:但植物也有生命。
尊者:那么你坐着的石板也有!
碧:我们能逐渐适应素食吗?
尊者:是的,就这样做。
1935年2月2日
温兹先生继续提问:是否可以有多位灵性导师?
尊者:谁是导师?导师其实就是自性。随着心灵的发展阶段,自性显现为外在的导师。著名的古圣人阿瓦杜塔*说他有超过二十四位导师。能从谁那里学习,谁就是导师。有时候上师(Guru) 可能是无生命的, 比如阿瓦杜塔所经历的那样。神、上师和自性无别。
*Avadhuta:指达塔忒里(Dattatrey),印度教神话中三面六臂的神祇,一说生主仙人阿帝利的儿子,为三大主神湿婆、毗湿奴和大梵天的合体化身一部分。参见《马哈希说的故事》一书中《二十四位上师》这则故事。有一国王问苦修的达塔忒里快乐的秘诀以及他跟随哪位上师,达塔忒里回答“我有二十四位上师。身体、大地、飞鸟、一些乐器、一些人,这一切都曾教导我”。
求道者认为神无所不在,把神认作是自己的上师。随后,神带领他与一位人间的上师相遇,此人就把这位上师认作是一切的一切。最终,上师的加持让此人感到他的自性即是实相,别无其它。从而他发现自性即是导师。
温:薄伽梵尊者是否为弟子们灌顶?
马哈希沉默。
于是一个弟子大胆回答说:“马哈希不见有任何人在其自性之外。因此对他而言,没有弟子。他的加持无所不在,他在沉默中向任何应机的人传达此加持。”
温:书本知识对觉悟自性有何帮助?
尊者:仅仅是让人去关注灵性。
温:那么理智又能帮到哪一步呢?
尊者:只是让人把理智沉入自我,把自我沉入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