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 第37章 榴花及三春的特殊隐喻

(2019-12-11 08:32:47) 下一个

5)那首诗(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



小说里的贾元春,原本不过二十多岁,怎么会有二十年的是非可辨?作者表面上是写元春,其实是写她“背后”的那个人。

袁崇焕死后,其功过是非,至今难有定论。袁崇焕死后二十多年,直到南明的永历帝才第一次为他平反,至此才算还了他“清白”,算是勉强盖棺论定,了结了是非。

或许你说,明朝有是非争议的大将多了去了,熊延弼、毛文龙……都是争论,你凭什么认定元春是喻指袁崇焕?别急,第二句,就给了我们答案。

-



这句的关键字是“榴花”。最“权威”(红学家)的解读是,石榴代表多子,于是引申为元春娘娘怀孕了。但又突然死了,所以认为是死于宫斗。但请注意了,“榴花”不代表石榴,榴花是花,石榴是果,开花了不代表会有果,尤其是榴花,重瓣的不结果,单瓣的才会结成石榴果。“榴花开处照宫闱”,突出的是榴花的红艳美丽,而不是让人想到“多子多福”。因为开得越美丽红艳的榴花,越有可能是重瓣的,不会结成石榴果,何来“多子”?古代的石榴裙也是说它的美丽,而不是象征多子多福,更何况是榴花乎!

窃认为,榴花,作为贾元春的象征符号,跟木芙蓉是晴雯的象征一样,都是象征着自己的家乡。

榴花,其实是指榴花塔

在袁崇焕的故乡,广东东莞石碣,至今屹立着一座榴花塔。塔旁原有宋义士熊飞故里榴花村,故名榴花塔。榴花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正是其袁家人集资兴建的。榴花塔也是当地袁家人的家族象征。

雍容华贵的贵妃娘娘,竟然用小小的榴花作为象征,而不是用天姿国色、花中富贵的牡丹来代表,让人觉得不可理解。但如果说元春的故乡是在岭南,那里没有牡丹,倒是有石榴,有香橼,还有座榴花塔,所以才有香橼、榴花作为元春的象征符号,这就说得通了。

榴花真的是指榴花塔?元春的故乡真的远在岭南?没错,因为后面还有提示。

-



注:在妙复轩评本及吴本此处为“三春怎及初春景。“争及”也好,“怎及”也罢,整体意思相差不大。

解读这句的关键是“三春”。

三春,到底是指三年?还是指迎春、探春、惜春之姐妹三春?

当然是后者。如果你要是是指三年,那我也能自圆其说得通。三春是指三年,那初春当然是指元春、指第一年,也就是元年。你看袁崇焕是崇祯元年重获重用,官拜兵部尚书。结果在崇祯三年就被杀了。当然这种解读落入了红学家的窠臼,完全是牵强附会、胡言乱语。

三春,就是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代表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崇祯殉国后南明******的三个政权。

其实在崇祯上台之初,袁崇焕刚刚取得了宁锦大捷,后辞官回乡。崇祯登基,马上重新重用袁崇焕,两年内接连加官进爵,还赐尚方宝剑、蟒袍玉带、银币,享受前所未有的尊荣。此时的大明朝,辽东女金受到挫败,努尔哈赤也死了,李自成的起义还没开始,袁崇焕踌躇满志地说要五年平复辽地。崇祯帝也是雄姿勃发、勤政有为,清剿阉党,拨乱反正,崇祯初年,是明末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这表现在红楼梦里,就是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为贤德妃,并荣耀省亲,贾府荣盛至极。元春省亲看到大观园的极尽奢靡,贾府上下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心里很是不安。果然后来贾府是“树倒猢狲散”、“家忘人散各奔腾”。袁崇焕当年也曾向崇祯表达过自己的担忧,但当时朝廷上下都沉浸在宁锦大捷的虚假繁荣之中,结果十几年时间,大明朝就亡了,只剩下南明的唐王、桂王、鲁王等几个小政权在苟延残喘。这样的“三春”哪里比得上袁崇焕在时的“初春”?

-

附:“三春”的特殊隐喻

在《红楼梦》里,“三春”字眼多次出现,是全书非常重要的“文眼”之一。能否正确解读“三春”,关系到对全书主旨的解读。

我们先看在哪些地方出现过“三春”字眼。

元春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惜春判词: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秦可卿魂托王熙凤: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薛宝琴《西江月》写柳絮: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

你看,这“三春”都透着颓败、不祥的景象,最后的结局,要么是大梦归,要么是遁入空门,要么是诸(朱)芳尽,要么是梅花一梦。

特别是秦可卿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已经是十分直白了——三春,南明三个小政权之后,诸芳,朱芳,朱家就彻底完了,各自去奔各自的活路去吧。

薛宝琴的那句,包含了多个敏感关键词:三春,东风,明月,梅花。尤其是后面三个词,这在明末清初,是非常刺目、敏感的。

:就是指满清,请注意“风”里的“虫”字,带有鄙视之意。

:指明朝。清风明月,在清初,谁都知道是暗指什么。

:还记得中学课文上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梅花岭记》吗?那是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史可法临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可惜史可法惨烈战死,尸体都找不回来,只有将他的衣冠葬在梅花岭。梅花岭的梅花,南京的梅花。可以说,梅花是除明月之外是明朝的又一个象征符号。梅花的雪白红艳,正是明亡时血泪斑斑的写照。在广东江西交界的大庾岭,也叫梅花岭,或称梅岭,有意思的是吴本里后面贾赦、贾珍、邢蚰烟等人原本要流放到交趾,走到大庾岭时听说改朝换代了,众人便在戚建辉的带领下举兵反抗戎羌,邢蚰烟随同但一病不起,几日后不治而亡,魂断庾岭。

吴本里的大庾岭,显然有暗示梅花岭的意思。吴本里说贾赦贾珍一干人,戴上枷锁被流放交趾。这在前八十回里也早有伏笔。第一回里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时就说“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本的侧批说这句是暗示“贾赦、雨村一干人”的命运,最后戴上枷锁被流放。吴本里贾赦和贾雨村后来都被流放。贾雨村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贾赦、贾珍他们流放的地点叫交趾,今天的越南北部。熟悉明清史的朋友都知道,宁古塔是满清朝著名的流放之地,交趾是汉人王朝著名的流放地。在吴本里,贾赦贾珍是被明政府锦衣卫抄家流放,当然发配交趾;贾雨村是戎羌(满清)夺了天下,被满清抄家流放,当然发往宁古塔。可见吴本是写得一丝不乱。另外交趾这个地方,在前八十回里也有出现。薛宝钗新编怀古诗,其中第二首就叫《交趾怀古》,并且诗中赫然出现了“戎羌”的字眼——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

:南明三春都是亡于东风(清),初春(元春)不是,元春时的明朝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军。

至于‘东风’,林、薛二人对东风的态度截然不同:

林妹妹是怨东风,“莫怨东风当自嗟”,“凭栏人向东风泣”,“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为什么恨东风、怨东风?因为她属木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吴本里情榜对林黛玉的考语也说到了这一点,我们来看下林黛玉在情榜中的考语:

既为情情,则痴情甚而托付此生,故有还泪之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下英雄豪杰齐来一哭。

另一个原因当然是“三春事业付东风”,“东风”毁坏了南明的最后希望,探春的判词和诗句里也多次提到东风:“千里东风一梦遥”,“莫向东风怨别离”。

在填柳絮词的时候,林黛玉、薛宝钗在对待柳絮和风的态度就截然不同。林黛玉说柳絮是“飘泊亦如人命薄,……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風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大家都觉得太悲了。其实柳絮是大明江山、大明子民悲惨命运的象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大明江山破碎如柳絮一般,大明子民流离失所也如柳絮一般被风肆虐。“嫁与东風春不管”,这个“风”是指满清(参见“********”清风的寓意),意思是汉人是委身满清成奴才了——嫁与东風,可是春不管。这个“春”是指“三春”,指南明王朝。为啥不管啊?管不了啊,“三春”自身都难保了,最后连“三春事业付东风”,大明朝如同“明月梅花一梦”了。另外柳絮也是林黛玉自身的象征符号,判词里说“堪怜咏絮才”,就是指林黛玉。

而薛宝钗呢,恰好相反,则是赞东风。我们看她的柳絮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風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風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看到柳絮被风吹弄,认为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風卷得均匀”,压根不是黛玉说的那样四散漂泊。又说“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我们说了柳絮是指大明子民、天下百姓。所以呢薛宝钗就说,这天下百姓啊,就像柳絮一样是“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嫁与东風”有什么不好呢?柳絮这东西,万缕千丝的到处都是、秉性终不改,就任由它们“随聚随分”,在明朝时他们是大明子民,在清朝他们便是大清子民,有什么不对呢?你们说东风不好,说东风把柳絮吹得到处都是,我偏说东风好,而且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没有风,“轻薄无根无绊”的柳絮,又岂能上青云?

-

在《红楼梦》里,风就是指满清,月喻明朝,直到现在满清后裔也是以清风、东风自喻。在2004年,本是大明甲申国难360年纪念,但在内地沈阳,却隆重地举行了“紫气东来——纪念满清入关360周年”,满清后裔将满清入关美化为“紫气东来”的东风,让无数汉人同胞感到愤慨。

总之,从三春到东风,从明月到梅花,看似是古人常用的诗文字眼,却暗藏了明亡清兴的民族苦难历史,作者真是“好苦心思”啊。

(本章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