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 第2章 书名另解:石头与风月之谜

(2019-12-11 07:31:11) 下一个

13红楼梦为何又叫《石头记》?

  我们知道《红楼梦》原本是叫《石头记》,书中开篇交代了书的来历。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有朋友说,叫《石头记》很好理解嘛,因为这个故事就记载那块大圆石上啊,《石头记》说的就是石头上记录的一个故事。

  说得太好了,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我依然觉得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因为那不是一块普通的圆石,那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那是幻化成通灵宝玉,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经历了一场梦幻的石头,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这块石头的自传。当然不是红学家说的曹寅孙子的自传,曹家子孙何德何能以女娲补天石自居?

  除此之外,石头还有什么所指?

  不急,我们在第二回就找到答案了。请看: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说他去了石头城,见到了宁国府荣国府。甲戌本的批注也很有意思,说“点睛神妙”。说“石头城”三字可谓是点睛神妙之笔,我看还不如叫“点题之笔”。

  书名叫《石头记》,贾府在石头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贾府,那就等于说发生在石头城,红楼梦是贾府的故事,就等于说是石头城的故事,那《石头记》岂不指的是“发生在石头城的一段旧事”。

  石头城在哪里?古代叫金陵,现在叫南京。南京的朋友们都知道,南京又叫石头城。

  南京是什么地方啊?那是大明朝的开国之都,直到朱棣迁都北京,那南京也依然是与北京并列的都城地位,大明朝行政区划也称作“两京十三省”。

  又有朋友说了,贾府不是在北京吗?怎么在金陵了?

  问得好,贾府的的确确在京城,甄家是在金陵。可书中为什么说贾雨村是在“石头城”看到了贾府?呵呵,这就是作者用笔狡猾的地方,书中只说贾府在石头城,但并没有说石头城是金陵,读者也可以将京城当做石头城。但明清时候的人,谁不知道石头城是指金陵呢?

  另外警幻仙子带着贾宝玉在各个司参观的时候,明明指着金陵的册子,却对贾宝玉说“贵省”,也是把贾家当做了金陵人。所以有读者迷惑了,贾家到底在北京,还是在南京?

  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北京也好,南京(金陵)也好,不都是大明朝的京城吗?甄家在南京,贾家在北京,真真假假,那不都是一家吗?

  所以,石头城,在书里是指北京,事实上,石头城是指南京,那这样看来,石头城的故事,便是“北京和南京”的故事,说到底便是‘明朝’的旧事。

  《石头记》乃石头城旧事,说白了乃是明朝旧事也!

  别忘了,大明朝在1644年李自成攻进紫禁城后,其实还没有真正灭亡,大明的国号还在呢,就像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朝廷又回到南京,又坚持了几十年。历史上称作南明。而《石头记》,写的便是1644年前后至南明灭亡这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崇祯末年,明朝又回到南京。所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其实指的是“两京十三省”的大明朝。

  笃信曹雪芹家世说的读者肯定不服气,你看曹家是江宁织造,在南京,后来被抄家,搬到了北京,所以在曹家人看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反正都是他们的家,现在在北京的家是贾家(假的家),原来南京的家是甄家(真的家)。你怎么鬼扯什么明朝、南明的?

  咳咳,(没话说了吧)我不是没话说,我是口干了要喝口水。咳,接着谈下一话题!

  (你别岔开话题啊)

  我不是岔开话题,我是见你中“曹学”的毒太深,我现在在对你进行“话疗”——谈话治疗,前面那个疗程不管用,我得换个话题,对你进行下一个“疗程”。

  14《风-月-宝鉴》之‘风月’之谜

  我们又知道,红楼梦也曾叫《风-月-宝鉴》。甚至在《吴氏石头记批删本》开篇有段批语,明确告知是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吴伟业)写的《风-月-宝鉴》,并说红楼梦便是以《风-月-宝鉴》为蓝本而丰富润色而成的(关于吴本的事,后面再谈)。那这书名又有什么玄机?

  有客官说了,这风月二字,不更加证明了《红楼梦》是部风月小说吗?可能是太容易被当做风月艳情读物,所以作者后来没用这个名字。

  如果这么想,那又是中了作者的障眼法。风-月-宝鉴,在书中可是明明白白出现过的,是却有其物的(不像红楼梦,书里并没有叫‘红楼’的楼)。

  在第十三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中了凤姐的相思局,结果患病,跛足道人送给他一面风-月-宝鉴,这镜子正面是美女,背面却是白骷髅。看背面病很快就好,看正面就沉溺其中死得快。我们不妨来回顾这一段: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

  再读红楼,最吸引我的是这条批语中的诗:

  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这些红楼掩面人,很快就要变成青冢白骨了,可笑贾瑞还沉迷于风月的假象而不能自拔,最后也丢了性命。

  前面我们已经点明了“红楼”的寓意,那红楼掩面人,当然是指朱明子孙,甚至可以指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他们都曾经是红楼里的红颜,如今都成了青冢里的累累白骨。

  正所谓: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那位笃信曹学的朋友,曹家可有“白骨如山”乎?曹家可有“忘姓氏”乎?

  接下来的笔墨更是奇峭了: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贾代儒要烧镜子,已是很奇怪了,镜子怎么烧?批书人的话更奇怪——“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到底是镜子还是书?说野史可毁,言下之意此书是正史,不可毁。

  原来《风-月-宝鉴》不只是一块镜子,乃是一部隐写的正史!

  鉴,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宝鉴,便是宝贵的历史借鉴。

  那风月又当做何意解?

  风月是指风花雪月吗?那依然是字面上的。风-月-宝鉴的本意并不是要告诫后人不要沉溺女色,而是一部隐写的历史,是充满白骨血泪的历史借鉴。

  那风,究竟指什么,月,又是指什么?

  旁边看过某刘姓大师在某讲坛的讲座,脱口而出:月喻太子,月就是指康熙时期的废太子胤礽!

  好吧,姑且认为你说得对,那“风”指谁?

  这位愣了愣: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日”是什么,“日”是指雍正,月是指废太子,日月双悬照干坤嘛。

  我……我、我日勒个去!

  其实,风月二字,在那个时代,更多的是让人想到“清风明月”,但不能随便说出来,因为有人将“清风明月”入诗,结果引来杀身之祸。

  那就是著名的“清风诗”案,是明末著名文人徐干学的儿子徐骏,写了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从他家里还查出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样的反诗。徐家有当时闻名天下的藏书楼——传是楼,由于书实在太多,朝廷要从里面找“反动”书籍和文字实在太麻烦,所以雍正下令干脆一把火烧了传是楼,将徐骏斩立决,将已经死了的徐干学平坟,差点开棺戮尸。

  风月,就是清风明月,就是喻指清朝和明朝,风-月-宝鉴,便是指“清兴明亡的那段历史”,这样的历史,野史写得乱七八糟,正史又不记载,唯有这《风-月-宝鉴》记录了,当然是“烧不得”。“烧掉”了,那就意味着这段民族血泪史就被彻底遗忘了。这也是一大批文人费心费力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创作、批删、润色、抄录、传播这部旷世奇书的真正原因所在。

  关于吴氏石头记

  坊间又称癸酉本(吴祖本)。2008年《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传出时,传录人刘俊俊曾将其命名为‘何初本’,因为藏家姓何。但由于文本最后有一段批语“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表明此本是癸酉年誊录完成的,所以民间红学界称之为“癸酉本”。也有人依据这段批语,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加之此本的书目是《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又称此本为“吴祖本”。意思是《石头记》是源自吴梅村《********》的祖本,《红楼梦》是曹雪芹等人在其祖本的基础上丰富完善而来的,并有该本前面一段批语为证:“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