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转:禅宗祖师的禅理禅法 你都知道吗?

(2018-04-16 15:16:30) 下一个

http://rufodao.qq.com/a/20170920/024632.htm

文:白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菩提达摩大师到广州然后再到金陵,因与梁武帝面谈不契,遂北上到嵩山少林寺驻锡传法,并创立了中国禅宗。达摩大师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传法与二祖慧可后,离开了少林寺。而后圆寂并葬于洛水之滨的熊耳山西麓定林寺(现在的空相寺)。此后,二祖慧可传法与三祖僧璨,三祖僧璨传法与四祖道信,四祖道信传法与五祖弘忍,五祖弘忍传法与六祖慧能。这就是中国禅宗的六位祖师,他们都遵循禅宗的十六字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时,六位祖师在禅学和禅法方面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初祖菩提达摩的禅理、禅法

菩提达摩(Bodhidharma),传为西天二十八祖,南印度僧人,梁普通元年到达广州,次年到金陵与梁武帝论佛法,谈到真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由于梁武帝所求的是世间的福报,而达摩的回答是出世间的解脱,所以对谈不契。随后达摩渡江北上,到洛阳,至嵩山达摩洞面壁九年。他在中国以《楞伽经》为宗旨首传禅法。传说他著有《达摩论》、《二入四行论》、《无心论》、《证心论》、《悟性论》、《安心法门》、《修心要论》等著作。

达摩的禅法和禅理主要是“藉教悟宗”,“二入四行”。史载达摩称:“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菩提达摩传》、《续高僧传》卷16)“二入”即“理入”和“行入”。关于“理入”,达摩说:“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关于“行入”,有“四行”:“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达摩著名的传法偈语: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的禅学和禅法

慧可,虎牢人(今河南荥阳),少为儒生,通老庄易学,后出家,出家后法名神光。年约40岁时,遇菩提达摩,即礼以为师,从学六年,达摩为其易名慧可。禅学史迹籍上传有慧可“立雪断臂求法”的故事。达摩以4卷《楞伽经》授与他,并鼓励他以此修行,就可自得度世。慧可后到东魏邺都,大弘禅法,后南下隐居舒州皖公山、司空山,在此传法给僧璨。后又返回邺都修禅传法。

慧可有文章和著作,敦煌卷子中有《四行论》,道宣的《慧可传》记有他的言论摘要。据《续高僧传》卷16记载,慧可承袭达摩重悟轻教的传统,是一位“专附玄理”、不拘文字的自由解经的倡导者,他的禅学思想的根本主旨是“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的禅法。(《法冲传》,《续高僧传》卷25)现存慧可《答向居士来书》的一首偈,基本表达了他的禅学思想,偈云:“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为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值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步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大正藏》卷50,552页中)《五灯会元》卷一“二祖慧可大祖禅师”条记载慧可论佛法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慧可传法与僧璨。说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的禅理禅法

僧璨(?— 606年),隋代僧,籍贯不详,或谓徐州人。初以居士身份参谒二祖慧可,得法受衣钵,年已四十余。后隐于安徽司空山,再后隐于皖公山。隋开皇十二年(592年),道信来投,年仅14岁,从学9年,传衣钵与道信后坐化。唐玄宗赐谥“鉴智禅师”、“圆寂”之塔。后世尊为禅宗三祖,又称三祖僧璨,撰有《信心铭》传世。《景德传灯录》卷3、《佛祖统纪》卷30、《五灯会元》卷1等佛教史著作都有关于僧璨的记载。

《信心铭》的思想核心继承了《楞伽经》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思想,同时又结合着“不二法门”而作了很大的发挥,突出了达摩禅的无自无他思想。铭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信心铭》的思想在于确立清净本心、自然自足、无念无碍、任性逍遥的自然修行生活。《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18所载唐代独孤及作的《赐谥碑》中,记载僧璨的禅法有这样一些文字:“不以文字”、“寂照妙用”、“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

僧璨传法和衣钵与四祖道信。其传法偈语: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的禅理和禅法

道信(580 — 651年),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到皖公山山谷寺礼三祖僧璨,皈依僧璨九载。僧璨圆寂后,南下江西吉州、江州一带传法,唐高祖时北上,至黄梅破头山(后改为双峰山),聚徒垦荒耕种,一时“学徒四集,名声大振”。弘法30余年,聚徒500多人。道信与后来的弟子弘忍使禅僧的生活方式和修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史称他们的法门是“东山法门”。唐代宗谥其“大医禅师”,建慈云之塔。

道信的禅法,在《续高僧传》中载曰:“惟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可以看出其禅法是静坐、观心、摄心,因定发慧一路。道信的修行法门,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这是道信念佛和守心的法门,也可以说是“东山法门”心性理论和修行实践的纲要。道信讲的“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也”,是讲坐禅观心的方法,其核心是坐禅看心,心性寂灭,清虚恬静,内外空净。

道信传法和衣钵与五祖弘忍。传法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师的禅理和禅法

弘忍(601 — 674年),《楞伽师资记》说他俗姓周,七岁侍从四祖道信学佛,唐高宗永徽三年(651年)接四祖衣钵,到黄梅东山开始农禅合一的佛家生活。《楞伽师资记》还说他“萧然静坐,不出文记,扣说玄理,默授于人”、“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弘忍的著作有《最上乘论》一卷,主张“守本真心”。他说,“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对于所守之心也作了说明:“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念十方诸佛”、“真如佛性,自性清净”……可以看出,弘忍的禅法是继承达摩以来的观心、守心的禅法。弘忍的嗣法弟子,在《楞伽师资记》中记载有10人,在《景德传灯录》中记载有13人。后传法及袈裟与慧能,圆寂后葬于东山。

传法偈语: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慧能的禅理和禅法

六祖慧能所代表的南禅,在初唐形成到盛唐,是最中国化的佛教,也是中国后来最兴盛的禅宗,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曹溪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所说,“凡言禅皆本曹溪”。以神秀大师为代表的北禅宗在盛唐以后渐趋衰落,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禅宗却蓬勃发展,以至后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分灯禅,即“五家七宗”,成了中国禅宗的主流。

慧能(638 — 713年),本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涿县),因父“左降迁流岭南”而作了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姓,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卖柴为生。一天闻人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句,有所悟。遂问此经何处得来,诵经人答:“从黄梅弘忍禅师处得来。”慧能遂跋山涉水到黄梅东山投奔弘忍门下,深得五祖器重,传法袈裟与慧能。后慧能南下,到广东四会隐居15年,唐高宗年间(676年)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度。次年春到韶州宝林寺(今南华寺)开山传法37年,嗣法弟子有43人,他的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坛经》一书,此书有很多版本。在中国佛教著述中,被称为“经”的只有慧能的《坛经》一种。唐睿宗年间(713年),慧能圆寂,真身保存至今,供奉在广东南华寺。慧能法偈有三种——

《坛经》(敦煌本)记录两首:

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坛经》(惠昕本)记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六祖传法偈语: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慧能的禅法和理论集中在《坛经》一书中,《坛经》博大精深,内容无限丰富。慧能的禅法理论主要有心性论(包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心即是佛等思想)、顿悟论、三无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佛法世间论,以及“外禅内定”、“定慧一体”、“对法思维”等思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