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aike.baidu.com/item/%E8%A7%89%E6%9E%97%E8%8F%A9%E8%90%A8%E5%81%88
觉林菩萨偈,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
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像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 ,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
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
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像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像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
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像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槃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 ,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像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
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像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
俗谛中找到
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
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 ,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
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
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1]
唐朝僧人释僧俊,俗姓王,京师人。他出家后不守戒律,也未曾
修善,结果因为患了一点小病就死了,他死后三日又奇迹般的醒来,啼哭忏悔!自己说他将要死的时候,有冥官二人,追他索命来到一个大城门前,他正在焦急间忽然碰到有一个僧人,对他说:‘我是
地藏菩萨,你在京城曾经模写过我的一个身像,虽然不曾礼供,你投舍大寺后,我却要报答你模写的功德。’就教给他一行文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此经晋译)你如果诵得此偈,就能闭地狱门,开净土道,能通报命!说完这句话就不见了。
释僧俊就进入了城中,面见阎王,阎王问他:‘你生时值法,有何功德?’答:‘惟受持一行四句偈。’阎王说:‘你今诵否?’曰:‘忆持!’就完整的背了上面那个偈字,这是凡是他声音所及的地方,受苦之人皆得解脱。阎王赶忙说:‘止止!不要说了’,于是放还人间,因此得以苏醒。之后他参验偈文,才知到这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的文句,即觉林菩萨偈。自此以后僧人释僧俊向一切僧人都说这件事,凡是听闻者都发心信受华严。
[1]
觉林菩萨偈梦参老和尚《觉林菩萨偈》讲述
觉林菩萨在《华严经》是十林菩萨的第九位。凡是印《
地藏经》的,都把觉林菩萨赞佛的偈颂印上去。
这是什么意思?告诉你,没有地狱。但是得你觉悟。你不觉,地狱就有,你觉了,地狱没有。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觉悟,就是说他的心。从他本来具足的到变成众生,又从众生觉悟回到本位,这叫觉林。这十个偈颂是用画家来形容比方,用画家的心,用诸颜色来比方。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这两句都是比喻一心。心是随着外缘变化的。工画师画颜色,他的心跟颜色,跟那些画不相干。但是心画出来了,画出来的画不是心,那颜色也不是心。他在分配颜色的时候,那是虚妄的,是假的。他的心跟那些颜色不能和合的,不能和合到一起的。那他为什么用笔,用颜色,画出个相来?那个相是假的,是虚妄的,谁都知道!
但是「大种无差别」。他那个心跟那个种子,没有差别。这大种就是心,那些颜色里头没有色相可得。色里头画出那些颜色来,也没有大种。它离开大种,离开地水火风这四大种,它又有哪个色相可得!没有色相可得。形容我们这个心跟世间都如是。
若说到心,其他的相都没有了。有其他的相,那心就随妄了。真跟妄是不能合到一起的。心跟那些颜色跟那画,不能合到一起,他怎么知道画出来了呢?能画的跟所画的,两个是不同的。
我们现在这个众生相,跟真心是两回事。那怎么合到一起了?但是画,纵有颜色有画笔,那必须得有个心指挥它来画。拿这个作显现的意思。说你那个性体,那心跟外边境界相,一个相,一个心,互相交织的。一切相用画笔来着颜色,它是无情的。你这个心是有情的,有情的跟无情的,合到一起吗?不能合到一起。那画又是怎么产生的?这让你来参。重要的是离开心意识来参,心里头没有画,画里头也没有心。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心里头没有画,没有色彩,什么也没有。彩画里也没有心。若离开心,有彩画可得吗?不离于心才有彩画。这画出颜色或画出画来,才能得的到。
我们讲〈
大乘起信论〉,彩画是心生灭的,这叫心生灭门。心是真心,叫心真如门。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上头有一个字,「心」。这是心,跟外边的彩画彩笔,那是境。心跟境不即,不是一个,不能相合也不离,离开也不行,这叫不即不离。我们经常讲不即不离,就是这个意思。
心境,心跟境不相离也不能合;但是出来画了是事实,这叫彩了。它虽然不是和合的,它不由心的安排,哪个用哪个颜色,这是心安排的。没有心的安排,能有这些彩色吗?画不是心,是手啊!画画的是手,手跟心又是两回事,手跟画又是两回事。没有心指挥手,手怎么能画?这个道理让我们要经常去想。
譬如「惑」,我们迷惑了,不论做什么事,所做的都是错事。从这里返本还源。我们修道,或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你心念吗?是你口念?心也得想,口里才能念。心里不想,想到别处去了!
你能念阿弥陀佛吗?念阿弥陀佛又是谁?阿弥陀佛是谁?《阿弥陀经》说西方世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是听佛说的。《
佛说阿弥陀经》上说十万亿佛土,那可远了,你的心怎么能观想得到?当你念佛的时候,心里如何想?你心里头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阿弥陀那儿,没能你的心。不离你的心,不离你的口,你念阿弥陀佛,得到生极乐世界。
这你都可以联系这样观!这个心是生灭的,住不住的。念念迁徙,无穷无尽。那个思想难思议,想象不出来的。它示现一切色,而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一心」,诸佛跟我们都是一个心,可是各各不相知。佛心,我们不说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心,我们能互相知吗?谁也不知道谁的心在想什么?各各不相知。就跟那画的色相似的,那个彩色相,红的跟蓝的各各相知吗?它们是无情的,怎么相知?根本知不了的,这个就要你去参!
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心真如是真,心生灭是妄。真妄怎么能合到一起的?真绝对不是妄,妄绝对不是真。但是真妄两个和合了,因为主和合了,才生出三世间,才生出十法界。
这个比喻是让我们思索,让我们依着它起修。在《
华严经》十行法门,你要修行怎么修行呢?你这样的来观,往内观,观你的身心。往外观,外观一切世间、一切世界。思惟观一切法,无住无相无作。你所作的业,业业不相知,都是心所作的。
互相不相知,你这个心是真妄和合的。我们说把妄遮断来显示这个真的,妄的遮不断,真的显现不出来。所以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经常如是观,观一切法的生灭。观的时候有两种,一种是析空观,把它分析分析,分析到没有了,空了,这叫析空观。一种是体空观,知道这个本身,根本就没有的,当体即空。
我们心里最经常的障碍,不是断,就是常。断是断灭知见,死了就有了。这都是业不由已的,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想怎么样。你得先把妄断了。
〈起信论〉上讲,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这个就是我们的
阿赖耶识,真妄和合。我们想遮止一切恶,断绝这个妄。有时候把阿赖耶识当成是断是常,即不是断,也不是常,非断排常,恒如是转。说它是真!是妄!它是真妄和合,恒时如是转。它是一类一类的,常时这样的相续,不间断的这样相续。流转生死,我们要把它断了,不再流转了,那就要靠修行了,修行就要下功夫。
彼心恒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这是觉林菩萨赞叹偈中,拿这个画师来比喻心的变化。能变所变的形象,画的画,那变化多端了。所画的画不是心,而由心故画。心里所画出来的,显我们这个妄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妄心,你心里想的很多怪念头,妄心所想的,由这个心显现一切法。
这个涵义不是显现的,而是断。显现的是常,就是遮断。因为我们这个心!它所变现的一些形象,觉林菩萨就用这个画师来显现我们这个心。是心画的吗?是手画的吗?而且还要调色或者用纸,才能画出形形色色来。这个心,它是不住的。心里头包括无量的,形形色色的各种想法。它能表现出来像那画师似的,化现一切色。我们这个心也能变化种种样样的。但是你所变现的东西,互相不相知。也就是说你心所变现的,某一段时间的变现都是不一样的。以下就解释工画师。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那个画师自己并不晓得他的心,没有了解他的心。一切法,法不知法,法法互不相知,无心故。但是它可能顿现,就像那个画师画画一样的,他不能知道自己的心。画是由心画的。
参悟一切法的时候,你想一个形象,或者想个什么东西,就是心里在想。心里想的不是事实,是假的。想的不见得变成真实的!变成真实的,还是假的。雕刻匠他拿刀子想刻佛像!雕什么?心支配他的手,手支配他的心,心跟手和合的,还得有前头一个模子,不是自心所造的。一切法都是如是产生的。法不知法,这个法本身不知道,它是无情的。而由画师画出来的,一切众生都不能了达他自己的心。
一切事都是他的心做的,让我们认识我们这个妄心。我们的心能现起很多境界,在这个境界相,你不去攀缘,不必执着,没有实体的。但是,让你达到无住,以无住为本。
心能画,但是它不能知。所作的画,画也不能知心,心也不能知画。像郎世宁画的马,那画的神了!郑板桥画的竹子,把那竹子画的很神了!但是那竹子不是他的心,可是由他的心来画。这个身体不是我们,是我们画出来的,没有这个身又怎么能显出来?
我们这个缘念的心,人心不同,如其面然。大家看吧!好几百人,各各面孔不一样的。各各的心不一样的境。一切境界相是由心变的,离开这个心!没有境界相可得,境界相无体。但是我们这个心又去缘念这些境界相,攀缘这些境界相。这个心就像工画师一样的,画师不知他的心,但是画可是由他心生出来的,他的心里也没有画,这要你自己去想。
一切诸法的体都如是。原来是空无所有,拿一张纸、拿点颜色,就画出个相来,画这人物、画这山水、就有了。有的不是实在的,还是个假的,这要思维修了!换句话说,就是参。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你造哪种业,就变化哪种地狱。所以在《
地藏经》前,加上觉林菩萨这个偈颂。
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一位大德他堕地狱,到了地狱门前,忆念起:「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这个偈颂。本来他念想完这个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没有念出来,地狱就空了。所以在《地藏经》前头,印上觉林菩萨偈,这是这段故事的原因。你要是怖畏地狱苦,念念觉林菩萨偈颂吧!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觉林菩萨这个偈颂,我每天念一遍,大概有二十四年了。因为念《地藏经》,一开始就要念觉林菩萨偈颂,以前讲《华严经》没有怎么注意,现在念《地藏经》时就开始注意了。每天念一遍,经常观想你这个心,由这个心才造种种的业。每天你的思维,一切行动,离开心吗?也有离开的。精神错乱的人,精神错乱的离开心了,那叫傻子。我们经常说傻子,傻子老实一点,疯子就不老实了,疯了吗!他就作种种的业,要经常的这样思维。
这是观心法。觉林菩萨教我们观心法,观什么心?因为它是空的,行菩提道,发菩提心,千万别产生障碍。一切法,先悟得它是空的。因为空,它没有障碍了才能建立一切。你要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有障碍就不行了。你只能照葫芦画瓢,画不出别的来,画瓢可以,画山水画人物就画不出来了。形容你这个心,主要是让你观心。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这个心妙到什么程度呢?色受想行识都是心所造的,从心所生的,何况世间呢?世间相,什么都能画得出来的,那是心造的,所以能造一切法。一部大藏经都是心画出来的,那是佛心画出来的,不是我们心画出来的。无量无边的地狱,那是我们心画出来的,心所画的。世间的山河大地一切事物,全是心画的。
「无法而不造」,这个山河大地,可不是一个众生心!无量众生心,在这个世界上住的,所有众生集体画出来的。有时候画风灾,这次大海啸是谁画出来的?自己画出来的,我们并没有画它。为什么?我们没有受难,只是知道而已。
这个心像工画师一样的,能够画世间。世间所有的形象,唯心识所变,都是你的心识变化出来的。天堂地狱、你的家庭,都是你的心变化出来的。在社会上,他的脑子在那里想,他有财富,想要开个公司,他变出公司,变出职员。这也开扩,那也开扩的,发展了多少家,就是他思想变的。有时变好了,有时变坏了。变好了呢?公司成立了,赚钱了越来越兴盛,挣多少个亿,全世界都有他的生意。变坏了倒楣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业,业是惑,惑是心。心里一迷惑,生出来这么多问题。家庭也如是,一切都如是。
总之,一切法都是你心所造的。就像画师画画一样,他能画出各种画来。但也有画得好的,也有画得不好的,画得好的就是名家了。像我刚才举了几个画好的,好的有什么现相呢?古来人所有画竹子的名画家,你坐在他那画跟前,你感觉着那个竹子清风吹动似的,有那么一种感觉。那就是他的心感染到你。郎世宁画的马,那马像活了一样的,越看越像。那就是他的心有神力,心力所加持的。
为什么一张画值几千万美金!这就说明心造化的不同。有的画不值钱。为什么?他画的心力不够,心力不够就不神。画画是画的神态。例如说那画竹子的,还作首诗,「重重叠叠上瑶台」,那竹子的影子,重重叠叠上到台阶了!「几度呼童扫不开」,就叫童子把它扫了。那影子哪扫得到呢?怎么扫也扫不开!太阳一出来,影子没有了。「刚被太阳收拾去」,太阳把它收拾没有了,一会月亮双出来了!「却教明月送将来」,这个里头所含的义很深。(编者按:典出北宋苏轼「花影」诗句。)
这个是说竹子的影子,另一种是说社会上的坏人扰乱你不得安。太阳一出来,阳光一普照完了,坏人都没有!晚上那个月亮一来,他的影子又来了。太阳把它收拾走了,月亮又把它送回来了。
故宫有间房子,一到天阴的时候,宫女就在里头来回走,这是北京一景。天阴了到故宫里看这影子。建国初期,这间房子拆了,影子也没了。北京有个倒影庙(编者按:即北京四西城慈慧寺),那座庙的大殿门有着一个洞,你在这洞里往外看;不论谁在这里过,脚在上头走,脑壳在底下动,所以叫倒影庙。
这是什么?唯心所造的。没有一件真实的,真的就坏不了了,可坏性不是真实的。能造这个心是假的。所造的一切法呢?哪有真实的,都是假的。那画家拿着手去画,这个手就是代表心了。他的心不注意,心神不在,他的手画不出来。是手画吗?是心画吗?说手在画,心里在指挥,心里动念,手里在画,那就和合了。那手是有形的,心是无相的,无形无相的,怎么合到一块呢?合不在一块儿。分开了画不出来了,合也不是,分也不是。我们这种种五蕴,就是这么样形成的。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拿工画师形容这个心。我们前头讲,「惑」,因惑而起业。惑是把心迷了,起了惑了,那惑就造很多业了。拿手画画,就是指你造的业。这是迷惑所造的业,不是明明白白的,明白心了,明白心了不造这个业了。
十方一切法界诸法,虚妄不实的。告诉你,没有一件实在的东西,让你这样观。这样观就观空了吗?这叫修道的功行。怎么行啊?发了菩提心,行道就是修行,怎么修行?观一切法是假的、空的。等你达到空了,连你这个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全是空的。空是性,是诸法的体性。画呢?是随缘而缘起的。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毕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世间的五蕴,一切境界相。色就是一切法,色相、受,这是心法。色心二法,受想行识,就这二种。一个境界相一个心,全部没有实在的。众生如是,佛亦如是。心佛都是这样,佛如是,一切众生也如是。心佛与众生,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实的。这个是从什么起的?从体性而起的,体性是无尽,这叫性空。
但是因心缘起,假助缘一切缘。缘能使这个心,成一切五蕴相。要是能明白了这个心,这样的来修行,你可以照出一切世间的境界相。这样子你了解心了,就能见佛了。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这就是佛的真实性。这是什么呢?性空。佛是怎么成就的呢?缘起,缘起性空。修行要这样修行。观心行、礼佛、拜忏、读经、能读的、所读的。所读的经文,全是随缘而起的,随这个缘能可以渐渐的觉悟。
明白你的心性,这是缘起。明白你的心性,那是性空,一切众生都是心造的,心是一总相大法门体。我们讲〈大乘起信论〉,一个心真如,那就是佛。心真如,心生灭,那就是众生心了。九法界都如是。「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心有生灭吗?心无生灭,随缘而生一切诸法,缘尽,还归于真空,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切经论都如是。
修行就是观你心的起处,达到无念、无作、无相。完了就产生无边的妙用。如果自己能悟道了,任何环境你都能安然自在。为什么呢?你放下了,看破了。因为你的心不起念,还有哪个来造这个事呢?起念才造作。佛就如是,没有造作,能知道你的心里所做,能达到无念、无作,天下太平了。什么事都没有了!这就见佛了,了佛的真实性,这就是佛的真实性。
如果能先观自己的
五蕴,先观你的肉体。谁指挥你的肉体?找找原因吧!为什么会痛?找找痛的原因吧!为什么会生病?四大不调。人吃五谷杂粮会害病的,因为病从口入。病是怎么来的?不是多吃了,或者不吃了,或者食物里有毒了,吃了不消化了。
这样去观。先从有观,能把有观到空。那谁也拿你没有办法了!什么害都不会受了!像真歇了禅师、高峰妙禅师,看他们是怎么成就的?就是这个涵义。等他一入空观了,鬼拿他没有办法了,阎王爷也拿他没办法了。哪找他去?没有。要这样子来认识佛,来认识一切众生。现在一切众生,本觉在生灭门中,认识一切诸佛,本觉在真如门中,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这是真正的修行,这叫「一心二门三大」。这样去观,还只是观。还在十行位的菩萨。讲修行的方法,十行就是这么样修行的,达到梵行,把一切法都收归到真理。
我刚才讲的「一心二门」,「二门」就是一个染法,一个净法。心真如就是净法,心生灭就是染法。染法也是这个心,净法也是这个心,随众生的机,就变成染了。随顺诸佛的行,达到诸佛的境界,就是净了。染法、净法,平等平等,为什么呢?一心。一个心生灭,一个心真如。这是二门。这个心是住于生灭?还是住于清净?下文就说了。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这就达到自在了。我们认为这个心在我身上,这是肉团心,这个心没有作用的。心不住于身,那身在心里头住吧!身体住在心里头,身亦不住心,二俱无住,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心跟身是两个?是一个?说一不可以,是错误的;说二也不可以。真、妄,真是心,妄是境。
要离开真妄,因为这是相对法。得达到无对,依着心体所起的变化随缘。身就是变化所产生的,根身器界,这是有相的,实相分。什么相呢?性体的相。性体本没有,随缘起业用,作诸佛事。实在是未曾有。用语言表达,只能显示所说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表达出来的都不是。
表达出来是妄,不是真。真?真得默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这都从哪来的!身从何处起?心又从何处生?这叫性空随缘,随缘而不变。所以说心本来不住身。大家有没有读过《楞严经》?心不在内,当然不在身体之内,也不在外,那在中间了?心不住中间。
在《楞严经》是七处徵心,八番显见,徵心就是心在哪?心无不在,而无不在。真跟妄,真妄就是你心里所显现的境界相,但是它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这个偈颂把上头所说的总结了!你要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不去观诸佛,那就观法界的性体。观性体,观法界性,就是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画师画的都是妄境。因为不知道他的心哪?观唯心造,一切法都是心造的。心造的什么呢?能造成佛,不造妄,不造众生,光造佛,常时作观照。
观照什么?无念、无著、无作。你观这世间上一切差别,什么是真佛?人家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在哪里?「灵山只在汝心头」!你的心就是了,观你的心就好了。这就观法界性的真如门,一切世间相,「一念不觉生三细」,有念头就生起细相来了,不觉了。外头再加上境界的缘,就长六粗,这叫九相循环。业相、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就造了种种的业。
一造业还不受报吗?那就越转越粗了。一造了业了,就跑不脱了,业系苦。业就把你系住了,业系苦。但是你一观法界性,这些都是唯心所造的,苦都解脱了。
没有了。就像你要做梦,被人家捆绑了!一醒了,什么都没有!哪有这个事?观法界的心,真如门,又观法界的心,所造的生灭门,一个心真如,一个心生灭,都是一心。
我们拜忏的忏本,都是「一心顶礼」。
一尊佛,一尊佛,一心顶礼,五十三佛,五十三个一心,还是一心。达到一心,问题就解决了,这叫什么呢?唯心识观,在《华严经》叫法界观。但是随事就不同了,事事无碍了!这个是观真空绝相,绝一切相,达到成佛了。
但是这个就深了!意思是我们修的时候,不容易做得到。你常时心里系念,系念什么呢?先辨真假,找真断妄。在你心所起念处,心里起心动念,这全是假的。只要一起念,观那个无念,那就是智慧了。
所以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佛答了那么多,就是告诉他,「心无所住」。心还有住吗?无住,无住就无念,无住、无念,你应达到一心了,达到一心了。这个偈子就是这个意思。假使你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欲了知过去三世一切诸佛,那你观观法界性吧!
这法界性是指观心真如门。这一心什么都没有,清净的。一切世间法,一切有形有相的,乃至诸佛,染净诸法,那是唯心造的。法界性什么都不造,唯是一心,知道一切都是唯心造的。我的心不造了,一念不起,什么也没有了,因为我们心里有生有灭。若心里达到无生,诸法无生,不自生、不从他生。经常这样观,业障自然就消失了,无业可造的,能造业的亡了。
那所造的业还在在吗?华严的忏法,大乘了义的忏法,罪要怎么忏?教你观心!罪都是心造的,心都没有了,谁来造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偈颂念久了,什么也不求了。无求也无得,求是得不到的,因此常作如是观。
这不是一辈子、两辈子就可以成佛。要相续不断的观,永远不退,勇猛不退,得发长远心。
于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开示于正觉精舍
这是觉林菩萨偈。共有十个偈,这是第一个偈。由疏抄的解释,可以明白这个偈的意思,我简单说一下。
「譬如工画师」,工,就是善巧的意思,这个人是善於画画的人,可以为人师范了,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画家,工画师。我先顺一顺文。
「分布诸彩色」,就是他用各式各样的颜色画画,或画一个山,或画一个树,或画一个河流,各式各样的画,颜色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彩色,去安排这个山、这个水,就这样子。
「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画出这个山、这个水、这个树、这个花,我们人去看见这个山、这个水、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有执著,但是,这个执著者是谁呢?就是画画的自己,这个画家自己画出来以后,自己就执著这个山水,自己在执著,「虚妄取异相」,就是虚妄的、错误的去执著这个山这个水。这个山水是画的,当然是假的,不是真是山,也不是真是水,但是,你画出来以后,你就执著这个山、这个水,去执著它。
「大种无差别」,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坚湿暖动,叫做大种。种者,是因也。一切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风组织成的,所以叫做种,种是因,因此而有彼。大,就是广大的意思,山河大地是很广大的,都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所以叫做大种。你画一棵树,这棵树也是地水火风组成的,水里面也是有地水火风,山也是地水火风,在地水火风这一方面来说,是无差别的,但是,在画出来的东西就是有差别,山就不是水,树就不是花,各式各样的差别。就是用坚湿暖动的成份不一样,坚(就是地)用得太多,就变成黄色,水的成份太多,就变成白色,都是地水火风,但是组织的成份不一样,所以变现出来(画出来)的山水就不一样,但是,在大种这一方面来说,地也好,山也好,水也好,是无差别的。在譬喻上是这样说。
若是在佛法的理论上说,就是缘起。以缘起来说,「譬如工画师」,这个工画师是谁?就是每一个人自己的心。每一个人自己的心,就用画师来譬喻,画师能「分布诸彩色」,我们这一念心,就是起惑造业,做种种的虚妄分别,造了种种业,就现出种种的果报,所以叫做「分布诸彩色」。画师用彩色画出种种画,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有种种的虚妄分别,造出来种种的业,去得种种的果报。这样讲,这二句话是这样的意思。我感觉,清凉国师讲的是好。
「虚妄取异相」,异相,就是差别,譬如我们人的生命体,也是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天、地狱、恶鬼、畜生,也是,六道众生所有的果报,都是色受想行识,当然,有正报,有依报,都包括在内了。「虚妄取异相」,就是我们虚妄的分别心,执著这个自己的心所创造出来的果报,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但是,我们执著它是真实的,我们看见那个流水,认为是真的,看见一个山,也是真实的,看见有一个人来,也是真实的,看见一个毒蛇来了,也是真实的,看见莲花来了,也是真实的,做梦,我梦见佛了,又是真实的。现在,觉林菩萨说「虚妄取异相」,是你错了,你认为都是真实的,就是错了,不对。
「大种无差别」,大种,譬喻什麽呢?譬喻诸法空相,你观一切法都是因缘所有,都是毕竟空的,在毕竟空上,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虚妄分别的现象,都是不可得的。但是,我们认为是有这一切相,而且还是真实的,这是我们的「虚妄取异相」。但是,在诸法的真实相上看,我们所分别的异相,都是不可得的,叫做「大种无差别」。清凉国师是这样解释这段文。
那里共有十个偈,前五个偈是譬喻,后五个偈是合法。前五个偈里面,前二个偈,清凉国师的意思是真如是观,后三个偈是唯心是观,就是,一个真如观,一个唯识观,一个真如的缘起,一个唯识的缘起。就是这样解释。我感觉很有意思,用这个画家画的画,来譬喻我们众生心的惑业苦的虚妄分别,我感觉到很有意味。
很有意味是很有意味,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佛教徒也好,我们都是佛教徒,在今天的佛教的情况来看,口头说一说而已啊!你没有真实在日常生活上去深入的观察,没有深入的观察,有什麽关系呢?有关系!有什麽关系呢?如果你深入观察,就是随时有什麽事情发现,你心里面「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随时可以用,你随时能用这样的智慧,因为你不「虚妄取异相」了,你知道「大种无差别」的道理了,你不去虚妄取异相,因为你很熟了,你常常这样观察,你非常的熟悉,就像我们对贪瞠痴是非常的熟悉,一看见可爱的境界出现,爱就来了,可憎恶的境界来了,立刻瞠心就来了,我们为什麽会这样?就是熟了!无始劫来,老是这样,习惯了,很熟,就这样用。
我们如果明白佛法说的道理,你如果不作如是观,只是从文字上这样讲一讲,它不熟,你也就不能作如是观,因为不作如是观,所以,这种理论,「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心里面不熟悉;不知道这是内心的分别,现在看见毒蛇来了,实在没有毒蛇啊!毒蛇是心的影像,是心分别是个毒蛇;一个大莲花来,实在是心的分别;我做梦,梦见佛,是内心的分别,离开我们心的分别,没有那件事啊!我们若不深入作如是观的时候,没有这种认识,不知道是内心的分别。虽然我还能为别人讲,为别人写文章,但是,写文章是给你看的,讲是给你听的,我自己是不用的,(南无阿弥陀佛!)我讲,是给你听的,我自己不用——念阿弥陀佛也是对的,没有什麽不对,但是,你对於这种理论不深刻,随时有问题的时候,如果念阿弥陀佛的功夫高深,也可能好一点,但是,我认为还会差一点,最低限度差三级,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如果念佛功夫高的人,习气稍微轻一点,但是很难停下来,不是容易,就是有这个问题。如果你常作如是观,经行的时候作如是观,静坐的时候作如是观,当然,观有止的基础,不能完全观,佛菩萨的大智慧,告诉我们要有止还有观,有观还有止,一定要配合。如果你只是止,那就与外道是可以共通的。如果只是观,你的身体受不了,所以用止来平衡它,慢慢的、慢慢的,你就是圣人了。
我们凡夫与圣人有什麽不同呢?凡夫看见山,圣人也看见山,圣人也不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圣人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看见山水,凡夫也是看了,但是不一样。凡夫看见山,认为是真的,执著是真实的,在那里起爱起憎。圣人也看见山,但是看见山是如幻如化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观成功了,观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这是圣人境界,圣人才有这种智慧,观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相,不是凡夫啊!凡夫观察都是真的,不是如梦。凡夫与有圣人有何差别?这就是凡圣的差别,凡夫不能观一切法空,圣人能观一切法空,这也是凡圣的差别,是有差别的。我们观察都是真的,不是爱就是憎,不是憎就是爱,老是在爱憎里面生活,但是,圣人在心里面住最圣舍。
我们中国佛教当然是大乘佛教,维摩诘经里面有诃斥阿罗汉,但是,那是站在大菩萨的境界,是超过阿罗汉以上的大圣人,他们诃斥阿罗汉,是希望他再进一步,用慈悲心、用智慧,说出来这种法语,不是我们凡夫说轻视谁,不是这样的意思,如果我们那样理会,就搞错了。若真实从圣人与凡夫的情形来说,我们要承认我们是凡夫,虽然出家一百年,但是,你还执著都是真实的,你就还是凡夫。阿罗汉已超过凡夫,他是圣人,虽然不如佛、不如大菩萨的那样圆满,但是,阿罗汉是圣人。所以,瑜伽师地论说,阿罗汉住最圣舍,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他的心里面住最圣舍。舍是什麽意思?平常说是「无著」,舍就是不执著的意思,只是换一个字,就是「舍」,舍就是弃舍的舍,心与一切法不著。什麽叫做著?什麽叫做不著?就是舍不舍的意思。我们心里面遇见一切法的时候,就是要取著,如何知道是取著?因为你已经生爱、生憎,就是你已取著了。阿罗汉以上的圣人,不取著、不执著,就像没有遇见这个境界,心情是一样的,遇见这个境界与没有遇见这个境界,心情是一样的,当然只是「了」,他的心里面也是有「了别」,但是心里面并没有执著,所以,他的心还是保持清净。我们有取有舍,就是不清净了。
所以,这个偈颂,「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啊呀,我的心里面有许多虚妄分别啊!分别出来种种境界啊!「虚妄取异相」,圣人诃斥我们凡夫,你不要搞错了,你不要执著,你不要执著真是有那麽回事,不是真的,「大种无差别」,一切法都是空相,我们所分别的境界,在诸法空相上看,是一无所有啊!是一无所有的。这是十个偈颂里面的第一个偈颂。如果我现在讲这十个偈颂,是好过昨天,因为今天早晨我起来的时候,我又重新看了一下,比以前好一点。但是,今天,我不是讲这个题目,是讲「持戒与念佛法门的殊胜」。(中间未完成。)得到菩提的智慧,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得到圣人的智慧了。圣人的智慧,就通达什么是佛法。八正道里面,第一个是正见,什么叫做正见?就是你证悟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你才是有正见。我们一般说那个人没有正知正见,何谓正知正见?界限在那里?佛菩萨的话、在教义上,这个界限非常清楚,要到初果圣人才得到正见。没有到初果,在凡位的暖顶忍世第一,外凡、内凡,到内凡的时候有相似的正见,在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来说,谁是内凡?谁是暖顶忍世第一?都很难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