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722)
2021 (379)
2022 (254)
和“在路上”师兄探讨交流“观想念佛”之要点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6605-1-1.html
(出处: 佛教网)
313楼
成观法师接着开示说:“大家都已知道禅宗是讲‘悟’或‘开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所谓‘悟’作一个比较明晰而通彻的剖析;因为所谓‘悟’这个词与境界,对一般人而言,可说是相当生疏而且模糊的;若不能明晰地正解其义,很容易流于误会,更容易被误导,乃至受人诳惑。并且,佛法的修学,不论任何宗派,都一定是从‘知、解、行、证’一步一步,次第往上修。因此,为佛弟子若欲于所修所学不走错路,即应对所修学的法门或课题,有相当程度的‘知’、‘解’,而且必须是‘正知’、‘正解’,才不会错解、误解、乃至曲解所学的法门;然而能如是修学者,则必须具有大福德因缘,能从真善识,接受正法,如法修行,才有可能。否则,如许多当代人士,懒得外出求师求法,只在家中‘上网学佛’──看经、参与各种讨论或论坛,众说纷纭,不知所从。这反而成为现代人的共业所带来的学佛之一大障难。 为了令大家普遍对‘悟’有个概括而正确的了解,而不致于习禅过程中自误误他,(自以为自己悟了,其实未悟;相信某人说他悟了,其实他并未悟,因而为其诳惑、误导,乃至造成种种榨取 首先,要知‘悟’有四种层次,并非只有一种:1.小悟;2.中悟;3.大悟;4.大彻大悟(即是所谓‘开悟’)。先讲小悟。小悟是指对佛法中的一个词(名相)或一个概念(Concept),有一个通盘而彻底的了解(知解);不但能知解其义,而且能作得到,这才叫作‘悟了’。例如以‘布施’而言,布施在英文中有许多同义字,如Bestowal,Donation,Giving away,Relinquishment等。Bestowal是名词,它的动词是Bestow。Bestow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对上、中、下三等人的施与。对上的施与,中文称为‘供养’,对平辈或在下的人之施与,称为‘施’或‘施舍’,所以经上常说‘上供诸佛,下施众生’,即表此义。 其次 Donation 这个字意义此较普遍,通常是指慈善方面,济贫助穷,而对教堂,也可说是作 donation,因此 Donation 可以说是用在比较平等的立场,乃至比较是对下,且含有怜恤的心情在内;这与‘供养’三宝时具有深重‘信敬’的 Bestowal,大为不同。 至于 Relinquishment,虽然同样也是把东西给别人,但 Relinquishment 主要注重的意义是‘舍’,是行者自心对于钟爱的东西,能舍弃对它的贪爱,因而能施与他人。因此这种‘舍’可以说是纯粹的‘舍’,毫无眷恋也不求任何回报;这种‘舍’可说是最难、最究竟的。 在此必须一提的是:所谓布施、或供养、或舍,必须是你自喜欢、喜爱、有用的东西,而且最好是新的东西;而不是你所不喜欢,或已不用、或没用的东西,放着不处理则占地方,‘丢了又可惜’,若摆 garage sale(车库摊),也卖不了多少钱,又很花时间,于是便拿去供养佛堂或师父,如是一举两得;然而那是‘回收’(Recycle),不叫供养;那是把佛堂或道场当作回收场或 Dumpster(大垃圾箱),不是有真正诚心或敬意的供养。顺便提一下,你若真正要供养三宝修功德,最好是买新的,不要买了一包东西,自己吃了一半,才拿去供养师父或供佛。 因为布施是‘众善之本’,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好事,都是因为利他之心(altruistic),为了令他人欢喜、得安乐,所作出来的‘利他之行’;即所谓的‘乐善好施’之行;乃至于佛菩萨、祖师大德布施法及法的智慧给众生,也是基于利他之心而来;因此,若没有布施这件事,则这世间便没有好人,也不会有好事;因人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乃至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人。因此,须知:这布施一法,即包含了行者的悲愍心(慈悲心),即所谓悲天悯人之心,或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而学佛法,必须具有慈悲心,所谓佛法以‘慈悲为本’:若人没有慈悲心,再怎么修行,学再多的佛法,也还是个自私自利的人。虽然‘自私自利’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理所当然,十分平常;但修行佛法的人,若有自私自利的心态,而没有利他之心,即是无慈悲;若无慈悲心,则所学便都没有根基,都是空幻的,有如空中楼阁,因为此人自私、自我中心,再怎么修也仍是大凡夫一个,不可能真正了知、修行、乃至证悟什么佛法或佛智。再说,佛法的道理,不只是要正确深入地去‘知解’,而且还要去‘作’的:若能知而不能行,那个佛法对他而言,只是文字言说,是‘没有用’的(useless)──若佛法的道理只是用来知解、谈论,便成佛所说的‘言说戏论’,口头说说罢了,或者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各人表现一下自己知识的广博,甚或可写一些文章、或出书,上市上架,名利双收,取得学位等等。但这些,据实而言,都是世俗人把佛法作为求名求利的手段而已,对于真正佛法的修行,并没有太大的助益。 我们讲‘小悟’,是举布施为例,让大家了解:若人对‘布施’的各种层面的道理都能理解,而且事上也作得到,这个人便能称为对‘布施’有所悟;悟了的人,便能进入那个他所悟的境界,因他所悟的境界,便成为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东西,他身心的一部份,而不只是仅能说说,教训别人而已。简言之,悟了之人,能说能作,解行合一,无有虚妄;因此,‘悟’是可以检验的:若只能说而不能行,那只是凡夫知解;若能说又能行,才是贤圣悟了的境界。而且布施是比较普遍而根本的德行,故解了布施之‘理’,且能行布施之‘事’,解行相应,理事圆融,便可称为对于布施悟了。然而因它的范围通常不是很大,故姑且称之为‘小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