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定的讨论

(2017-02-11 10:11:44) 下一个

和“在路上”师兄探讨交流“观想念佛”之要点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6605-1-1.html
(出处: 佛教网)

118、119楼

 

在路上师兄:

《六祖坛经》第五品 坐禅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


          我建议师兄不要乱下结论,我们各自分享实修经验就很好了。观相观想念佛与老实念佛并无矛盾,不应人为对立。初学者不宜观相念佛是对的,但你不能永远做一个初学者吧?念佛并不是净土行者所独有。正宗净土行人自有他们的传承。我同你讨论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非净土学人能参加念佛,忆佛,观佛,想佛。获得念佛的殊胜利益!
稍后我找个晚上只需打坐不用睡觉的师兄来给你解释一下什么是定。

 

 

回家之路师兄:

分享一些关于定基本常识:


什么是定?什么是"修定 "  ?


     “定”是我们的清净性体本具的,清净性体无名无相、本来不动,起用时也不动。它没有动相和定相的,所以动时也不动,叫“动定不二”,又叫“体用不二”。定是在观察中慢慢悟到的、发现的,发现了性体原来是“动定不二”这个特性,安住于体,(念佛持咒禅修等等)自然就有了体用不二的正受(觉受),这就是“修定”。如果从外面得到了什么“定”,那个“定”一定是妄心造作出来的一个所谓“定的意境”,它是会生灭的,烦恼一来,就崩溃了。


我们先要明白,定就是“对外境不执著、不攀缘、不随着妄念继续联想、幻想”,一切外境,让它来者自来、去者自去,关键的地方就是保持“醒觉”,执着了、攀缘了、联想了的时候,你要马上能警觉,妄想、执着一觉就空,一觉之下即获清凉。就这么简单!这是说对外境、对妄念。一觉之下就是定了!因为,正念是正觉的因,这个觉虽不是性体本身,但也不离性体,是性体本具的妙用。这个正念也是生灭的,是与妄念相对的,是对境而生的。要到自见本性的时候,才知道,所谓的“正念”、“妄念”,都是暂立的假名字而已,实际上都是性体在体用不二的展现。


       不用担心妄念生起,妄念是业障种子化现,一觉即可,一觉就是正念现前。正念现前清除妄念,就是自净其意。消除业障。慢慢到达常觉不昧,慢慢证到——能觉、所觉本来都不可得,就会舍去这个觉。知道一切都不可得的这个,就是实相了。自见——体就是用,用就是体,体就是觉,觉就是体,无相的体本具觉的特性,之前那个所谓的正念(觉),是虚妄的,是对境而生的。心体的这个觉,无论对境与否,都是恒觉不昧的。这个觉就是慧,见到了性体本具觉的这个特性,就懂得了定(体)慧(用)不二。就好比灯、光不二。


  还可在进一步说: “定”,不是外来的,是清净性体本具的特性,是“定动无分、体用不二”的。性体是要起用的,用完了也不会留下丝毫痕迹,当体即空。就像我们夜里拿着手电筒走路,手电光照过的地方,你回头看看,会留下光明的痕迹吗?就是你眼前的手电光,也是当体即空,不可得的呀!我们的妄念、我们性体的无量妙用,也是这样,是当体即空的,是本不可得的,不是把它灭空了才叫空,想把“念头灭空,恰恰又是个大妄念。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起用,就是动念,动念的时候,当体就是空,就是无所住。不是不住,是根本不可得,本来就没有实在的东西会留住。所以,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这是性体的特性。


          生而无生,因为心念本来就不可得;


          灭而无灭,因为心念本来就非实有。


      可见,我们的性体本身就是定,不从外来,一切造作而来的,都是生灭的,不实的。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懂得了什么是“定”,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如果再深入地说,体、相、用三者是同时的,一体的,都是当体即空的,无实无虚的,性体即是法界,法界就是“定”,而且都是本来在定的。所以,定就是禅,就是体相用本来不二,本来自在。

-------------------------------------------

以下175/176/177分别为在路上、a、在路上师兄:

哈哈,你的这个乾坤大挪移法使的蛮顺溜的。我本就是如此观。以眼根取佛相为所缘,观见性,以梵字为所缘,观身性,以持佛名为所缘,观闻性。以忆佛为所缘,观法性。是你自己心内排斥禅定,又不肯多学点定学的相关知识,还带着有色眼镜在解读我的话。
         所谓摄心就是制心一处。反闻,观相,观想,观字所得的相,都是制心一处,也是就你在127楼中说的我犯的错误,是那个"观想出来的定(相)",虽然所取的这个相是生灭的,但他是制心一处,是修止的基本方法。一般情况下,只有所取之相能聚成似相,你才有资格修观。而这个聚成似相,是要经过系统的长时间熏习才能够修出来的。基础不好的,光盘腿就能把你折腾出局。对末学来说,足足化了一年多时间才修出似相。严格说起来内观一个个的似相,才算是修观。也就是修所成慧。也有专门的念佛禅,如东山法门。只要对机,每个法门都是很好的,印祖说初学者不宜观想念佛是对的。但师兄学佛总是要进步的,不能永远都当初学者。

--------

师兄错了,这个观法不是你这样的。印祖讲的摄心,有能所脱落摄于真心之意。不是制心一处,摄心不动。
像师兄这样观法还差一步。即是还须观-----所观之似相与能观之智,一切唯识所变。能所不二,安住唯识性。这才是正观。
《解深密经》中佛所开示,楞严经中有此意。师兄应该读过。

-------------

师兄所说的方法,与六门习定论里所缘的第三种,内缘比较相近。佛法总是一味的,各种止观方法应该是圆融的。现在简单向师兄介绍一下六门习定的大致原理。
一、定的定义
玄奘法师说“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定,简单说就是“心一境性”。
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定,就是对于默认的单一目标,做持续的专注而不被引转。
二·所缘
世亲菩萨将所缘分为三种:
1.外缘。从“外”取一个对象,来作为意识所投向而专注的对象。包括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这些念佛法门的所缘,都属外缘所摄。通过外缘的安立,使得修学止观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烦恼的偏重而有所选择,依此所缘修学,能够“得作意住”。末学目前就停留在这里。
2.上缘,就是到达地定前的所缘之对象。这些对象细微清净,故名为“上”。依此练习专注,可以获得世间禅定,得“世间清净”
3.内缘,也就是三乘见道及其以上的圣者,以所证现量为所缘,以实证所得慧为所缘的对象,修学种种三昧。如声闻见道者所缘的“五阴非我”,大乘见道者所缘的“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及无量三昧,这样的一类所缘,均叫做内缘。您说的观就是此类,是我目前可望不可及的。
三.
止的所缘,是一个单一的目标;观的所缘,是一组。单纯的修止,是无法获得智慧的,观行,才能获得智慧。所以要由止的修学,渐变到观行的修学。
四.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是建立在闻、思满足,同时通过观行,已经获得现量智慧。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所缘,都只是概念的内涵,而非外延。而修所成慧则是建立在内涵与外延均清楚明白地了知之上,修所成慧,又可以分为见道前和见道后的修所成慧。见道前的修所成慧,现量的部分少,作意的部分多。随著作意力、观行的增上,能够获得的现量就越来越多,夹杂的作意就少起来,当满足见道资粮以后,此时获得见道的修所成慧,内涵和外延均实证无疑,就不再需要就要观察的内容进行作意,取现量境超越作意而住。此时修学止观,只需取所证悟的智慧为内缘,建立止观的修学。若所缘为声闻解脱智慧,则建立声闻的种种三昧。若此智慧为般若智慧,则建立真如三昧,进一步建立无量三昧。

 

 


 

《法华经》真实不虚,昨天谤《法华经》的,今天一早哭着(表情符号)说被鬼捉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7037-1-1.html
(出处: 佛教网)

56

在路上师兄关于打坐:

参禅打坐,盘腿是基本功,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所以练好盘腿是必须的。


       要想练好七支坐,最快捷的方法是好先养出丹田之气,丹田之气成形后,打通会阴穴,导气致督脉,再接到任脉,然後再入丹田。学习以上部骤看似麻烦,但磨刀不误砍柴功,也可与打坐分开来学,养出丹田气后,以后的打坐修习就简单许多。享受许多。打坐质量也会高很多。其实打坐久了,自然也会有内气提起。气之所至,疼痛力立减。


会阴通后,先如意坐,(男生则金刚坐)。练到气往上走时,在跏趺坐。疼痛时,仔细观察,痛的是谁,能观又是谁,所观又是谁?如果还能摄心,可持心经咒或念佛,把痛觉空掉。反复训练,很快能做到标准的七支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