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2016-08-31 05:16:41) 下一个

【⑶前五识即近今心理学上之所谓感觉。】feeling,feeling,feeling,feeling,感觉。

【⑷第六识亦即所谓知觉。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各司一事,】比如说眼睛它是看这个色尘产生的眼识,耳根对这个声尘产生耳识,鼻就对香产生鼻识,舌就对味产生舌识,身就对触尘产生身识,所以前五识是各负责一件,那么就是对外境,【惟第六意识能为前五识之总合作用。】简单讲就是第六意识配合着前五识的起来,眼睛只有看,它没有分别的能力,它的分别能力不强,须要靠第六意识来分别,所以第一念看到,是前五识看的,第二念就会转入分别,所以第六意识会配合著前五识起来,现在吃东西,嗯!这个好吃、这个不好吃,吃东西是舌识,好吃、不好吃是第六意识,回去以后再买一盘,执著,就是第七意识,好吃嘛!再吃嘛!再买一盘嘛!回去吃得腹泻……,唉!明天不吃了,舍掉这个第七意识的执著。

好!诸位看【⑸第七识为意识的根本,又名意根。】第七识是作为第六意识的根本叫做意根,意思就是第六意识必须要靠第七意识,简单讲前六识所运作的必须透过第七意识的执著,然后放入第八意识的仓库,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讲,说前面有五个门,前面有五个门,这五个门就是眼、耳、鼻、舌、身,然后通过一道第一道门,那就是分别的第六意识,好!第六意识再走进来,又第二道门,那就是第七意识,然后最后一个大的仓库,就是第八意识。这样比喻你就听得比较清楚,所以前五识就是外面开五个门,这五个门收回起来,都是通过第六意识的分别,然后再透过第七意识,但其实这种比喻只是方便而已,其实这个第七意识也直接支配着前五识。

好!诸位看下边的图案。

下边的圆圈圈,你们有没有看到二能变,有没有?这个二能变有没有直接画一杠,对眼、耳、鼻、舌、身,有没有?你们看到没有?有看到了第七意识直接,二能变直接透过那一条线,简单讲就是你看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不是有画五条线,通往眼、耳、鼻、舌、身,对不对?第七意识有没有?还是有,还是有,第七意识有画斜的嘛!对不对?你们注意看!眼、耳、鼻、舌、身,中间那个最底下小圆圈圈,中间那个有画虚线的出来,意识、意根,有没有?那个有五条线通往五根,诸位!你再看第六意识上面,二能变有没有?第七意识,这个第七意识有好几条线,有没有直接就画到眼、耳、鼻、舌、身,简单讲就是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都是直接地支配着前五识,但是以第七意识为什么?为根本,所以这个叫做意根。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好!【⑹根尘识:此处之根,非如草木之根。】说这里的根跟草木的根是不一样的。这句话底下要记住,【盖草木之根可直接生识,】草木的根可以直接生这个花、果,但是我们所谓的眼根不能够直接,因为这个识是间接依附而产生的,所以这个眼根【但能为识之助缘。】就是依靠它一样,比如说跛脚的人他要依靠什么才能走路?拐杖,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跛脚的人可以走路,并不是他本身能,而是怎么样?两支拐杖,拐杖,一样的。意识的产生是透过种种的助缘才有的,所以眼根不能直接生识,而是意识藉着眼根。你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底下,【略似科学家而言:视神经乃至触神经细胞等。】科学家所说的视神经乃至触神经细胞。【佛书亦每称根为极微所成故。识则为无质非极微成。】极微就是非常、非常微细的,微细的四大,意思就是说五根是由微细的细胞所构成的,但是意识却不是微细的细胞所构成的,微细的四大所构成的,却不是,它是没有质碍的,这个意识只是仗着根来显发出来,比如说,眼睛坏掉,眼识有没有坏?眼根坏掉,眼识有没有坏?没有,为什么?眼识不能坏,那只是眼根坏掉而已,不能看而已,眼识还是存在,当它有一天再把眼睛治疗好的时候,眼睛又能看,所以眼识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坏,是眼根坏掉,而它因为不能发出这个意识的看,所以眼根有坏,而眼识不能坏。眼识有坏的话,那就不能叫做精神,精神没有所谓的坏,精神没有所谓的坏。所以【不可不细辨也。尘为染污义】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灰尘,你好久没有清桌子了,清仓库了,那么这个尘就存在,所以尘是染污的意思,【谓五欲六尘是也。根又分为浮尘根与净色根。】那么浮尘就是浮在外面你看得很清楚的,指所谓的肉眼,就是所谓的肉眼,这个【浮尘根(扶尘根)】跟净色根不一样,净色根如同我们所讲的神经系统,那么浮尘根就是类似我们所讲的肉眼,那么一个肉眼没有附上神经系统,这完全没有作用,但是如果说只有精神,只有神经系统没有肉眼,也不能作用,所以这个浮尘根跟净色根是相辅相成的,【亦名根依处,】眼根所依靠的地方叫做根依处,眼识所依靠的地方,【于外面可直接攀缘外境,但不能发识只能为净色根之所依。】就是没有发识的能力,意思就是浮尘根只能作为净色根的所依,简单讲肉眼只能作为神经系统的依靠,那么神经系统必须依靠肉眼,意思就是净色根必须依靠浮尘根,而浮尘根作为净色根的依靠,但是不能发识,发这个意识。【惟净色根乃能发识。】噢!接近神经系统的净色根才能发识,那么这个浮尘根没有发识的能力。【略与生理学上所言之神经相似。神经为可见,但净色根为不可见。因净色根比神经更微细。】

好!【如下图比喻表之:】

下边的图,这个钵,我们用一个钵盛了一些水、土还有肥料,然后开这个花,用这个来比喻,【浮尘根(钵)】,没有钵你这个【(水土肥料)】你装哪里,所以说这个钵就当作我们的依靠,简单讲浮尘根就当作【净色根】的依靠,净色根的依靠,那么这个净色根要是没有钵呢?那也不行,那么如果只有钵,没有净色根,那你【(花)】种哪里?怎么会开花呢?所以浮尘根跟净色根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藉着净色根的土壤,所以才能产生这个花,也才能发【识】,所以这个盆景,这比喻得非常好,简单讲意识不能直接透过浮尘根,一定要有净色根才能发识,但是净色根没有依附在浮尘根,净色根也没有作用,简单讲浮尘根就是我们的肉眼,净色根就是我们的神经系统,意识是花——就是我们的分别心。这样子就更清楚,更清楚。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简单讲分别心透过净色根,然后仗着浮尘根的存在产生分别,产生分别,这个是指前五识才须要这样子。那么第六意识就不须要了,第六意识并没有什么浮尘根、净色根,对不对?那是前五识才有这个东西,第六意识把眼睛一闭起来,它就会产生自己的想像,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第六意识不须要借重什么根,所以叫做第六意识也称为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所以有梦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散乱独头意识,独头那就是不须要仗着任何的外缘,直接就起意识心的分别,这个叫做独头意识。其它的五根、五识没有办法,其它的五根一定要仗着外缘,第六意识有一半要仗着外缘,有一半是不必的,当它配合眼、耳、鼻、舌、身这一半,那就必须……因为有外缘才产生第六意识,如果去掉这五识的作用,单独起来的,那么就不须要仗着外缘,所以第六意识可以算是一半对外,一半对内,一半内尘,内法尘。

好!那么底下,这个钵跟花的底下有一个方方的,方块形的,【田】,田地里面有【种子】,种子必须藉着【水土肥料】的【缘(助也)】,所以产生开【花】,产生结【果】,所以【识种】必须藉着【根】跟【尘】,才能产生【诸法】,意识的种子蕴育在八识里面,它必须仗着根跟尘,就是六根跟六尘,才能产生诸法。

【⑺十八界及种子:六根六尘六识总合三六,名为一十八界犹言十八个不同之种类也。】在这里你务必要听清楚,十八界就是我们的第八意识拥有这十八种的种子,十八类的种子,你不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就当作是一种,那是错误的观念,眼识有眼识的种子,耳识有耳识的种子,所以第八意识幻化成根身、器界跟种子,根身就是我们的色身,根身,我们这个色身——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对不对?根身,根身就是我们第八意识业力所幻化出来的,我们现在看的就是实体,那是因为透过执著,根身。器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再来,六根身攀缘这个六尘,那就会产生什么?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十八界。22页,【此十八界各各有自己种子。】噢!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很重要!看唯识,这句话看不清楚,他就会搞不清楚状况是什么?简单讲就是六根、有六根的六种种子,六尘,有六尘的六种种子,六识有六识的六种种子,十八界各各不相干,各各不相干,但都是包容在第八意识里面。【故此界字亦可作种子解。】为什么此界字可以作种子?因为【种子之义,在唯识上最为要紧,】所以我们【须极辨析而十八界能摄一切法。故若明十八界义即应知一切法各有自己种子,绝非无因而生。】非无因而生那么就是表示外道的讲无因而生是不对的,没有因,哪里有果呢?所以佛教是讲因果的连锁,在《俱舍论》里面对因、跟缘、跟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的划分说这个因、缘、果是什么,所以这个因、缘、果是三位一体的东西,这个因,你现在是人这个因,你本身也是缘,仗着这个缘就是亲因缘,你现在也是果,为什么?因为前世造的嘛!今生今世就是果嘛!所以说因本身就是缘、就是果,强迫用时间的观念把它拉开来,因、缘、果就排一直线,因加缘等于果,这是时间故意把它拉长,这个直线的观念,那么一体三面的观念就不可以这样讲,因为因本身就是一种助缘,这个缘本身就是……,对过去来讲就是一种果,所以因、跟缘、跟果,没有明确的范围,也没有肯定的说是怎么样的,哪一种情形叫做因,哪一种情形叫做果,叫做缘,比如说我现在做人,我是前世的果报,可是我应该仗着这个人的因我来修习佛法,我仗着这个高僧大德的缘,那么因、缘、果也是同时的,因此这个因、缘、果,你也可以用直线的,也可以用双重的因、缘、果,也可以用同时具足无量的因、缘、果。
 
       三种观念:①直线的,因加缘等于果。
       ②双重的,因本身就是缘,缘本身就是果,果本身就是因,知道吗?果本身就是因,因本身就是缘,因、缘、果,然后再排三角形的因、缘、果,在缘跟果的旁边再加上去:因、缘、果,在果的旁边再加:因、缘、果,你懂我的意思吗?上面因、缘、果,在缘的垂直下来,再写:因、缘、果,然后这个因要配合这个缘,那个缘就配合这边的果,知道吗?因、缘、果,因、缘、果,一、二、三,然后再二,对着一、二、三,然后这个一,又对一、二、三,因、缘、果拉到底下,把这个因空起来,因、缘、果,因、缘、果,这个叫做双重因果关系。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③意思就是无量层次关系,什么叫无量层次关系呢?比如说,这是一个zero,这是三度空间的zero,这是一个zero,这一点,这画一个线,X轴,这个Y轴,这个Z轴,这个都是成为三度空间的一个对角形。好!在任何一个空间的坐标轴,都不可能离开X、Y、Z,对不对?对,正确的,现在各位注意听,你把每一个人都当作原点,旁边的人就是你无量的坐标轴,每一个人都当作原点,零,那么简单讲全世界的人都跟你有关系,不能够离开这个三度空间的(英语),不可能离开,因此我们要多结善缘,我们要广度众生,就是这个道理。结恶缘,等于跟自己结恶缘,所以害人等于害自己,因为那是你本性影现出来的境界,这个境界你破坏得愈厉害,你的内心里面愈不和谐,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升华自己,把从内在里面那一种痛苦、恨全部摆平,所以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欺骗得了你。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欺骗得了你。为什么?你是这个世界的主人翁,你创造你本身的世界嘛!所以你的世界跟我的世界不一样,那么因为我们是有共同分的业感,所以我们看的世界大致相同,是因为你是造人的因,我也是造人的因,所以得到的果报有一点共同分,其实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世界,那么在灯灯相续,就像一百个电灯一样,一百个电灯一样,这一百个电灯一照起来,这光线看,都分不清楚,光线看,都分不清楚,人也是一样的;我们众生所造的这个业,所以我们看的山河大地大致是相同,但是每一个人感触不一样,感触不一样,因此简单讲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面,其实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因此修学佛法必须要活在自己真正的清净的世界里面。所以,释迦牟尼佛脚趾一按这个大地,大地就现出极乐世界出来,现出这无量的庄严相,为什么?因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绝对的世界里面。

所以,同学们!看不起别人很容易,摆平自己很困难,就是这个道理。当你摆平的时候,你这个世界就没有所谓的不平,你对谁不满,其实就是对你不满,你残害众生,就是在残害你自己,你伤害任何一个人都跟你这个坐标轴离不开关系,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什么?刚刚我跟你讲的,你把你自己当作X、Y、Z的这个坐标轴的零点,哪一个三度空间所发生的事情跟你没有关系?统统有关系,所以如果你想要完成佛道自觉的使命,你必须要把你的原点扩充到整个宇宙,那就是无我,无我。佛性是中性的,不能用任何的谄媚来增加它,也不可用任何诽谤来减少它,佛性是中性的,你如何的赞叹、如何的标榜,都不可能增加本性的一丝一毫,你任何的攻击、伤害,用任何的语言,透过任何的恶毒的语言,这个人的佛性还是存在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所以创造人生的幸福,如果没有听到佛法,你认为可能吗?我们一般人抽到一个洋娃娃,或者是一辆车子,她就是lucky woman,lucky man,在这美国人,man是骂人的话,“人”是骂人的话,因为白人看不起这个黑人,黑人看到白人就man,a man,就是一个人不是人的意思,你要搞清楚哦!

那么我们就了解了这一层道理,我们要建立幸福的家庭,那就太容易了,easy, easy,就像这个苏格拉底一样的包容他的老婆,我可以容纳她的个性,我就可以容纳全世界的人,所以感谢困难、感谢逆境、感谢你的诱惑,同学们!不要屈服于你的诱惑,自尊会蒙蔽理性,所以买一本《佛心慧语》回去看,还很会讲话哦!背几句,人家怎么会说:噢!你现在怎么那么有学问?很有学问。当一个人透视人生、了解了佛法,他要建立起幸福的家庭,那就没有什么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的困难,所以有的人……在家居士过得烦烦恼恼的,像我个人来讲,我就坐在我的客厅里面,我看他们讲得痛哭流涕的,我也觉得他们很可怜,也很悲哀,所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的内心里面一直产生那种不平的波动,那么谁叫你这样子,谁叫你这样抱怨,谁叫你这样不满,你为什么不认命呢?为什么不能接受他呢?那就是没有包容,看法跟我不同,我恨他,他抛弃我,我恨他,他玩弄我,我恨他,是不是?在那儿痛苦、挣扎,其实也没有人叫他痛苦,没有人,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给你痛苦,也没有一个人给你压力,所以佛陀说:点燃你内心的灯吧!要不然没有任何人给你自由跟平等,你内心里面那一盏灯你不点起来,你怎么可能得到自由跟平等呢?不可能!所以我很恭喜诸位能够听到佛法。噢!原来都是唯心所造的,我只要掌握住这一颗心,不要让它落入分别,不要让它落入执,那么日子就好过了,你不执,你就好过了,这个不执著多有用呢?比如说某某人来讲你什么,来讲这个批评的人怎么样。噢!你讲,你讲的这个……。噢!愤怒,那跟高僧大德就不一样了,一个高僧大德他就会:嗯!他骂我这样子已经很好了,已经很有良心了,是不是?很有良心了,这高僧大德真正彻悟的人,他连动到一个念头都不会,这个才是真的功夫,我们须要在这个分别跟执著,放下、舍掉,要不然要成道那就很困难。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⑻三能变:初能变,由性变为第八识。二能变为第七识的我、法二执。三能变为前六识。】所以底下再写几个字:唯识者能变也,就是一直变化叫做唯识,就是统统一直在变化,唯识者能变也,一直变化,那这一句话就更透彻了。好!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唯识——能变:所变:】什么叫能变呢?【分别诸法之相。】所变:【诸法之相貌。】诸法之相貌,为什么讲能变是分别诸法之相呢?它有这个能力来分别种种的相,那么所变就是诸法的相貌,就是它变现的,所以能变讲五根身,还有我们的心法。所变呢?就是我们的境界,就是色法,好!【故名法相宗】法相宗。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再来,【唯识——色法:博物、理化、生理等一切物质科学。】这是色法。【心法:心理、论理、】这个论理就是理则学的意思,专门用推论的,论理就是理则学,讨论的,这些逻辑,论理学就是逻辑学,logic,【数学】就是数目字。【等精神科学。】翻开22页,Please  open  page  twenty-two,22页,

【⑼八识的关系及说明】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还有【意识】是【第六识】,是【了别境识】,就是说对境界的认识叫做了别境识,对境界的认识叫做了别境识。【末那识】翻译成中文叫做染有我,污染加上了一个我叫做染有我。【第七识】底下一个【思量识】,为什么讲思量识?就是要准备行动的前奏,就是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意识要付诸行动了,它开始要思量,思量识,所以就讲【唯识】。那么第八意识呢?它这个钉得把那第八意识都盖住了,把它挖出来,我这一本把第八意识都钉得到里面了,你们看得到吗?我这边看不到,你看把第八意识都钉得。。。,

【阿赖耶识——第八识】翻译成中文叫做【异熟识——本识】,本识就是根本识。23页,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23页是说明,什么是恒?什么是审?什么是审而非恒、非恒非审、亦审亦恒?我们来看一下:

恒就是永久,审就是思量。

【①恒而非审:】恒而非审,这个恒就是第八意识,【谓第八识虽现行相续不断,】什么叫做现行?种子潜伏叫做识种,现行叫做唯识,这个观念你要搞清楚,唯识是已经果了,而不是种子,不是种子,第八意识的种子叫做识种,唯识的种子叫做识种,已经变现成根身、器界、种子叫做唯识,唯识是站在果上讲的,所以第八意识虽现行,现行就是说已经产生的根身跟器界,而并不是指中阴,所以叫做现行,就是现在正在作用,受业力的牵引现在继续在作用,相续不断,【而有恒义,】第八意识还没有到金刚地,佛地,都没有办法摆脱第七意识的污染,所以这个恒就是永远相续不断刹那变化,【然其思量之功能浅,】就是第八意识的思想,思量的功能没有,【故曰恒】但是没有思量的能力,【而非审。】

【②审】那是有思量的能力,【而非恒:谓第六识,】第六意识【以第七为根,亦能思量,然有时生起,有时间断】比如说睡眠的时候,不做梦,第六意识就不作用了,或者说昏倒、闷绝,第六意识也不作用,或者是灭尽定,或者是无想定,第六意识也没有作用,【故曰审】,就是有分别心,但是有时候起,有时候不起,叫做【而非恒。】

【③非恒非审:】也不是永恒的,也没有分别的力量,【谓第五识必】须,【得】就是仗,必须依靠着【意识相俱,】这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而作用始能明了,故曰非审,又前五待】看、待听,但是没有分别的强的能力,所以叫做非审,又前五识必须依靠种种的【缘而显,】缘如果缺少了就不生,比如说眼睛看色尘,如果没有光线,打开一个仓库黑漆漆的,你能够看到东西吗?没有光线,眼睛就看不到,它要藉着这个光线的缘,它才能看得清楚,所以,【缘缺则不生,】再来,非恒,【故曰非恒。】因为它不是永恒的。

【④亦审亦恒:】也有思量的能力,也有永恒的思量,当然这是指凡夫位,指圣位,佛果位,那就不能讲恒,就脱落变成大圆镜智了,【谓第七识执第八识之见分为我,】这句话换现在的名词来讲,就是说本来精神跟物质并没有一层我执,这个第七意识强迫第八意识去认识,误认为有一个自我,如果换现在的名词就是戴上一付墨镜看这个世间,什么都染黑,当你戴上墨镜的时候一片漆黑,当第八意识的见分跟这个相分同时存在,本来就是没有所谓的执著,但是第七意识硬要它执著,硬要它执著,所以就染上了一层我执跟法执。这是第七意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因为第八意识的见、相二分就像蜗牛,这个蜗牛产生两个角,这个两个角就是见分、一个是相分,蜗牛的肉叫做自体分,蜗牛把那两只角,触角缩回来,就附合在身体里面,意思就是见、相二分本来就是一体的,精神跟物质本来是不可分的,但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由自体分迷了,产生无明,强有力的业力牵引,因此变成见、相二分对立,就像蜗牛的两只角,那么蜗牛的两只角对立,却是不能离开蜗牛的体,简单讲见、相二分根本不能离开自体分,简单讲精神、物质也不可能离开我们所谓的第八意识,第八意识本来是一体的,物质跟精神,现在要强加分别自然产生你跟我跟他的排斥性,所以第七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就是第八意识看了这个相分,却由不得自己的加上一个我的错误的观念,这是第七意识的特质,叫做【思维量度,故有审义又第八识所执之我无间断,】第八意识所执著的我没有间断,这是审义,【则第七能执我者亦无间断故亦有恒义。】有恒义,所以第四个亦审亦恒就是第七意识。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如果我们画一个图表,可能就比较容易了解:

【意(思量)】:【恒】有一个恒字出现的,就是【第八识】;有一个恒字,又有一个审字出现的,【具一】有恒,又【具二】有审的,那么就是【第七识】;【审】而没有恒的,那么【具一】就是【第六识】;【具缺】也不审也不恒的,就是【前五识】,总共【八识】。翻过来24页,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24页,【“法性如是”——解性】,法性如是【世说】,这个世说就是说我们因为法性不容易了解,那么我们就世间人所能了解的,来大概的认识这个本性一下,所以叫做解性世说,按照世间人的【周易】跟【列子】,周易这个是谈四象八卦的,我们所谓的《易经》,《列子》也是一本书,专门讲这个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比较容易形容这个微细的东西,但是他把它改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其实这个就是跟阴阳两极的这个粗细是差不多的,差不多的,所以《周易》跟《列子》,虽然名相上不一样,但是大致上是相同,那么我们对本性没有办法了解,我们大致上从我们中国的思想来认识一下本性,所以叫做解性世说,世说就是按照我们世间人所能认识的来做一个客观的衬托跟了解,《周易》那么就是《易经》所讲的【无极】,无极那么就是没有办法讲,这跟《列子》的太易是一样的无所见的,无所见的。但是佛教讲的这个无所见很容易让世间人误会,这里的无所见,他一定会说不能用眼睛去看,不能用耳朵去听,也不能用鼻子去嗅,其实悟道的人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嗅,却没有分别,本性就在眼睛里面,见闻觉知无非是本性,所以他这样解,很容易产生误会,所以我在这里补这一句话,是说悟道者见闻觉知,见即是见性,闻即得闻性,觉得觉性,知得知性,见闻觉知六根得六根性,圆通无碍,不离六根即是见性,所以这里说无所见,简单讲是对凡夫来讲的,凡夫虽然有具足六根却不见性,其实就在他的眼前,清清楚楚,如果换一句最简单的名词,当你眼睛看外表不起分别心,不起执著念,这个就是你本来的面目,但息妄念,别无圣解,你只要停止这种妄想跟分别的心,你不必另外的找本性,这个就是见性,明心见性。

《周易》的无极跟《太易》的无所见就是性,就是类似我们佛家讲的【性:空无所见】,但是不是,【太极:尚未分开。两仪:阴阳。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易——无所见。太初——气之初:太初—气之始。】意思就是【比太始还微细,只是一种气。太始——形之始:每一个原料有一定的形状。】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质子、电子、中子,那么太初,那只有气而已,就像我们的身体,咦!我们身体不健康,就是这个气体有这个质碍,如果用一个肉体来分析的话,我们肉体就是【太素—】我们的细胞几乎接近太始,充满着全身的气,那就是太初,气的发源那就太易,简单来分析一个肉体上的建立,大致上就是这样子,太始是形之始,是每一个原料有一定的形状,太素是【质之始:】是质碍的开始,【一切物质的开始,构成物质的原料。】那么因此这个是比较容易了解的,容易了解的。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好!再来,【注二】这是注一,那我们来看注二,【不动唯性】就是本性是如如不动的,这个本性是站在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的角度来讲,这个叫做不动唯性。【集起唯心】,就是说收集了各种的种子,那么就是我们讲心,所以这个心大部分都是指第八意识,集起简单讲就是收集的意思,收集了无量无边的种子,就像仓库一样储存起来,这个叫做集起唯心。(本讲座第四集到此结束,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3007.html)【了别唯识】,什么叫做了别唯识呢?分别,有分别的能力,那么就是意识。【计实唯境】就是凡夫大部分都计度这个境界是实在的。所以这个【(清辩)】论师,就简单地来对这个凡夫来破除他的观念,【真谛立心境共为真空】,真谛是站在空性讲的,心也空,境也空,【俗谛立唯境无识。】清辩论师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方便来立这个真谛,就真实性来讲,心跟境是空的,就世间人来讲的话,确实有境界,确实只有境界,那么识是看不到的嘛!

好!诸位看!【⑴心:云何名心,心者集起义,】什么叫做心?心就是有集起,就是收集了一切资料,【谓能集诸种子起诸现行者,】孕育在这个种子八识田中碰到外缘会起这个现行,叫做心。【特(此处的“特”字,在慧律法师视频讲座中为“持”字幕,本人认为“持”字有误,在此说明。)名之曰心。若但就能缘虑之义言,】能缘虑就是能够攀缘思虑的角度来讲,【则八识皆可名心,】眼识、耳识、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都有缘虑的这个能力,【若就集起言,则唯第八识可名为心。何以故?唯第八识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如府库储藏一切物品。】

【⑵了别唯识:若但就明了分别境界之义言,则八识皆可名识,】但就明了分别境界来讲,八识都有分别境界的能力,【若就了别粗显境界言,则唯前六可名为识,何以故?以前六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等】这个比较【粗境故,详言之,即前五识仅能了别自境意识,】什么叫自境意识?就是眼睛只能了别色尘、耳朵只能了别声尘,但是第六意识就不是这种能力了,【第六识则能了别前五识所了及未了之境。】为什么?前五所了,前五识,眼睛看色尘,它,第六意识也产生分别,可是前五识所未能了的,比如说自我意识,或者梦中意识,那么前五识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前五识所能了别的那是粗显的境界,前五识没有办法的,就留给第六意识。【但所了别者其境皆粗,】第六意识的境界也是粗显的,【如眼观色、耳闻声,乃至意识缘一切法皆粗显易知,】比如说我现在想像什么,我的观念是怎么样,我感觉很幸福,或者觉得你很好,你很坏,这一朵花很漂亮,这唯识研读班很好,这个都是粗显的第六意识的自我分别。但是我们晚上睡觉了,在梦境里面执著自己的我,没有发觉,我们晚上睡觉了,这个细胞在变化了,我们没有发觉,指甲在长大了,成长没有发觉,我们的头发变长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发觉,这个是微细意识,就非凡夫所能觉察,粗显的前六识我们有办法,所以,【不似第八第七所了别之境,皆是微细难知者也。】

【⑶计实唯境:言凡夫计度境界为实在的。】

【⑷清辩论师:】我们必须要对他了解一下,【乃佛灭度一千一百年与护法论师同时之佛教大德,】就是跟护法论师,护法论师那么就是唯识学的贡献非常、非常大的一个论师,我们现在所讲的大部分都是根据护法论师的唯识的观点来讲的,这个清辩论师【他为破除顺世外道之邪说谬论,】顺世外道后面有讲到,【遂作真俗二谛说法。俗谛者,顺于凡夫迷情所见之世间道理也;】你说世间是真的,好了!世间就讲真的,境界是实在的,他就跟你讲是实在的,【真谛者,圣智所见,离于虚妄】的分别跟执著【,其理决定真实者也。清辩论师,于真谛中,立“心境共为真空”;于俗谛中,立“唯境无识”之义。】附和你世间人嘛!【吾人】我们众生【就其俗谛看来,确与唯识学所的“唯识无境”之义相对立,】唯识是讲只有心在作用,境界是你自己无始劫以来业力所变化出来的,其实你攀缘境界就是攀缘你的心,你享受外境也是你的心在享受,并没有真正的外境,所以跟唯识学“唯识无境”这道理是互相对立的,【由是遂在印度兴起空有二宗之诤论。其实,清辩论师:“唯境无识”说只是暂时随凡俗迷情之见解,只是为了破除邪说度化众生之权方便耳,】就像一个工人来问我:师父!皈依可不可以喝酒?我跟他讲:可以。方便!你跟他讲皈依以后不能够喝酒,他才不干呢,他才不来,他怎么会来皈依呢?所以有时候法师的……,这个度众生,凡夫俗子不知道,不能随便攻击,不能随便错觉,法师有法师的用心良苦,【故唐之义净三藏在《南海寄归传》上述及印度之大乘曰:“所云大乘不过二种:一则中观(即般若空宗),二乃瑜伽(即唯识有宗),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外面的境界是没有,而里面的识是有,【事皆唯识、其并咸遵圣教,】这个统统是遵守佛陀的圣教,【孰是孰非?】都是不要争论,【同契涅槃,何真何伪?】没有所谓的真,也没有所谓的伪,【意】思最重要的统统是【在断除】众生的【烦恼,拔济众生,岂欲应致纷纭,重境沉结!”】

 (清辩:梵名Bha^vaviveka ,或Bhavya。音译婆毗吠伽、婆毗薛迦。又作清辩、明辩、分别明。为六世纪南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论师。或以师为南方末利耶那国(梵Malyara )之王族,或为摩伽陀国种姓大士。曾至中印度,师事僧护(梵Sam!gharaks!ita ),勤习大乘经典与龙树(梵Na^ga^rjuna )之教说。后返南印度,宣扬空义,与磨羯陀国护法(梵Dharmapa^la )之瑜伽宗展开“空有之诤”。护法承继无著、世亲,说尽空之有;清辨祖述龙树,主张尽有之空,彼此相破相成。或传说师返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蓝,宣说教法,造中论释,破斥同为中观学派的佛护(梵Buddhapa^lita )之说,如师所著之《般若灯论释》,即可见与佛护之意见相左。晚年隐于驮那羯磔迦国南方山中,口诵真言示寂。主要著作为《大乘掌珍论》二卷、《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及传入西藏之《中观心论颂》等。[《辩正论》卷四、《华严五教章》卷四、《大唐西域记》卷十驮那羯磔迦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法华经玄赞要集》卷五、《印度哲学研究》第五、Th. Stcherbatsky: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佛光大辞典》)

护法论师:梵名Dharmapa^la 。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六世纪顷之人,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梵Dra^vid!a )大臣之子。本与王女有婚约,然于婚日落发出家。精通大小乘教学,于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广布教化,学徒数千人。二十九岁退隐大菩提寺(梵Maha^bodhi ),专事著述。三十二岁示寂。著有大乘广百论释论、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论释等。又玄奘所编译之《成唯识论》十卷,系以护法之释论为中心,另再合糅其他九论师之著作而成。[《大唐西域记》卷五、卷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佛光大辞典》)

我们学佛也是这样子,各人弘扬各人的,弘扬禅宗的,我们赞叹,弘扬密宗的,我们赞叹,弘扬律宗的,我们也赞叹,弘扬净土宗的,我们也赞叹,我们不要因为我们学净土宗的就诽谤人家,密宗的不好,禅宗不好,不可以这样子,哪一宗都是佛讲的,都是好的。【由此可知:空有二宗,本是一家,同为破除众生之执著,同为接引众生之方便法门,后辈学者,实不必笔墨诤论,以免自恼恼他,徒增困惑! 】

【●顺世外道:佛在世时,有顺世外道,】什么叫顺世外道呢?【执著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意思就是说有一个【(极微者,】意思就是在这个世间有一个极微,极微的构成一定有,不能讲没有,而佛教讲是空的,是唯识所造,那么这个顺世外道:极微的东西一定存在,就是我们分割到不能分,【色法分割至最微之极度者。)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倡极端物质之快乐主义,故称为顺世外道,即今所谓之唯物论者是。(此处的“倡”字,在慧律法师视频讲座中为“唱”字幕,本人认为“唱”字有误,在此说明。)】

【⑸真俗二谛:真谛言空,俗谛言有,真谛言性,俗谛言相。】所以二谛融通三昧印,就是说一个悟道的人,他的真谛也好,俗谛也好,都是空性的,都是进入三昧的,所以因此我们修行人不离相,不排斥相,不要拒绝这个相的存在,也不要追逐这个相,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拒相而求性,那简直是树上求鱼,了不可得,树上没有鱼,所以不即不离才是真、俗二谛的究竟本来面目,要见性而不恶六尘,不能讨厌这个六尘,你想要见性,不能离开这个相,也不能拒绝这个相,但是也不能追求这个相,追求这个相就变成执著,离开这个相也是执著。唉呀!这个外面不好的,我拼命地排斥。这个境界不好的,我拼命地排斥。那也不能见性。见性就是说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随缘能得自在,就是这种功夫。研究唯识你的幸福才有办法建立,不认识佛法的人,所谓的幸福都是空谈的,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翻开27页,26页剩下一点点,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4)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26页【注三      五俱起识】五俱起识就是前五识要起现行,要有所作用,必须具足条件,就是外缘,那么还有就是内在必须根据【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

【⑴五俱起识:谓前五识要起作用必须具备多种条件。】那么它必须根据有:

【⑵分别依:指第六识】的分别

【⑶染净依:指第七识。】执著,就是染净嘛!

【⑷根本依:指第八识】的根本。

那么为什么讲分别依呢?为什么讲染净依呢?为什么讲根本依呢?这个“依”就是一种靠着分别的力量,如果前五识没有靠着分别的力量,那么孔老夫子讲,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那么这个没有分别就几乎停顿作用了,染净依这个染就是所谓的恶业,恶业。净就是所谓的善业,简单讲就是说你不管是造恶或者是造善,除了第六意识的分别以外,它还必须加上一个执著。噢!我在做善事,或者是说自己控制不住这个情欲而去造恶业,这个叫做染,所以这个分别依要倒回来看,倒回来读就是依着分别,依靠着分别这个作用,染净依就是依靠着染净,因为第七意识是一种执著的,这简单讲第七意识是用一个最简单、最直接,而且你永远会记住的,简单讲就是永恒的对立,第七识就是永恒的对立,它把善跟恶分成两边不能进入平等,所以转第七意识就变成平等智性,这个第七意识是很麻烦的,最主要是渊源于我慢,这我慢就是我不甩你,那么就强烈地高、低、贫、富、善、恶、空、有,这个永恒的对立就是第七意识的特质,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我执,这种我执一直存在在深入的潜意识意识形态里面,一直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断除的,要断除这个第七意识的我、法二执,这必须到金刚地、必须到十地菩萨,那么第七意识消失了,那也就没有第八意识,所以七、八意识,第七意识消失了执著,第八意识就只有剩下大圆镜智这个名词,因为第七意识是一种强烈的我、法二执,又是非常微细的,有情都一直昏迷在这个执著里面,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有这些相?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的强烈存在,这种第七意识的强烈对立,会造成我们无量无边的痛苦,无量无边的痛苦。修行应该在第七意识好好地下一番解脱。

为什么会无量无边的痛苦?先生不能包容太太,男、女朋友的争吵,师徒之间的不睦,国家:国王、大臣之间彼此的冲突,都是什么?都是第七意识染有我的强烈自我意识的观念,这个第七意识(自我观念),会随着个人的教育增强,一个人没有受过佛法薰习的人,书读得愈多这个第七意识的作用就愈强烈,他学习世间的学问自己认为有才、有能,他认为不须要靠别人,他秉着过人的才干,傲视群雄,所以第七意识……,自古以来败在第七意识的全部都是在这个地方,比如说你当一个国王就目空一切,比如说你一个月的收入几万块,你是这个地方的经理或老板就瞧不起员工。再来,我一切的享受都以我个人为主,一切的员工都不管他,不要照顾他,那也是我执,这到哪里就是第七意识强烈的这个对立,所以要降伏这个心,讲实在的降伏第七意识比降伏第六意识更重要,更重要。第七意识就是执,这个执你放不下,你的苦就不断的,一切的痛苦就是一个执,执,你不肯放下,一切的痛苦你是不是……,你慢慢地回光返照看看,一切的痛苦是不是就是这个字:“执”字。

所以我们要学习包容、宽恕,跟我们意见不同的,我们一定要包容他。再来,尤其讲话要特别的谦虚,还有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个最重要的,那么就是诚恳。佛陀曾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家里请客,而待客不诚,那么你所摆在那个地方的东西都是虚设的,他要来到你家,除了东西的享用,最重要的还是你的诚恳,诚恳是有生命的,诚恳运用在任何一个人都会被你感动的,那一种力量,哪怕说你早上问他:你吃过早餐了吗?(日语)什么※,日语都是这样,都加一个※,……这种礼貌,真的,所以我们这个诚意,赤诚会感动一个人,大部分因为我们染有我、法二执,比如说男孩子他待人也会很虔诚的,为什么会虔诚?因为他喜欢上那个漂亮的女孩子,他就对她非常地好,很虔诚,遇到比较丑的,你该死,连看都不看你一眼,像我们以前那个逢甲大学的时候,一到晚上,当、当……,女生宿舍外面全部站岗,都是那些色狼站整排在那里等,站整排,在等,有时候……,因为我为了佛学社的事情,我去过一次,佛学社的事情,去联络这些女众,我看他们在等,我不要,我跑到比较偏僻的地方去,因为他们都叫我“林老师”,我教他们佛法。我看,坐在隔壁的,唉呀!那个男孩子就拼命地吹嘘:我是对你多么好。唉呀!我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我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我看那女孩子,噢!长得满漂亮的。这男孩子的通病就是好色,没有办法,一碰到漂亮的,什么话都讲得出来,为什么乱吹嘘、胡扯?就是我们这个我执——他就想占有她、想打动她,想尽一切办法,对不对?所以说这个好斗不要命,好色不顾病,你懂吗?好斗不要命,不顾命,好斗不顾命,好色不顾病,这个人好色,你什么都是乱吹嘘,吹嘘得一大套,这个还是一种我执,所以我们最难断的也就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

有一次……,因为我待人家都很诚恳嘛!有一个女孩子她误会了,误会,结果她另外有男朋友,她怕伤害到我的自尊,结果毕业的时候送我一把扇子,说:我们两个要散了。神经病!我根本没有这种意思,你拿那把扇子给我干什么?自作多情,你散什么?笑死人,我若没有老婆也不会娶你,笑死人,自以为那么大牌,以为我们对她好……,以为我们是爱她。我说:喂!女孩子也不能对她太好。有时候你对她太好了,她会误会。这个也是一种我执,这个女孩子也是一种我执,这个女孩子,真的,走过去人家那个男孩子就“唿!唿!(师父学男孩子吹口哨声)”,然后她就会说:喂!我昨天过去他对我吹口哨呢!我说:你怎么样?我骂他:死鬼。其实她高兴得不得了,回家照镜子看看,我真的有这么美吗?值得人家吹口哨。以后我都不要用吹口哨的,我用放屁的,走过去,“扑……(师父学放屁声)”唉呀!不值得一提,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话,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有我执的存在,男孩子你不要一直感觉你的生命观里面有多了不起,女孩子你也不要以为你的美貌天仙,你是怎么样子,这都是虚妄的东西,所以印光大师很喝斥,印光大师很喝斥,一个将军跑去寺庙里面吃饭,那么他吃、吃……,吃得剩下那几粒米不给它吃完,有的人有一种毛病,反正吃饭都是留一点点饭粒在这个碗里面,印光大师就喝斥他,对不对?你这个将军你有多大的福报。这样喝斥他,这个将军很惭愧,很惭愧,他有知耻心,赶快就改过,赶快就改过。所以狂妄,同学们你要记住!我现在告诉你一句话:用谦虚的态度也可以让人家了解你,用狂妄的态度也可以让人家了解你,但是两种的了解会完全不同,我们为什么不谦冲、不自牧,对不对?纵然你真的有那一种了不起的地方,你不也须要这样狂,透过谦虚可以让人家更赞叹你,所以第七意识只有用一个字破除,那就是谦虚,你什么都谦虚,什么都……,人家讲你很大的功劳,你统统不要接受这个功劳,谦虚可以破除第七意识。

再来就是根本依,根本依这是前七识,七转识必须要依靠的,谁都必须要依靠第八意识的根本,那就是根本,所以前五识要起来,它必须要分别依、染净依跟根本依,根本依是根身、器界、种子,(文稿第94页)

 

 

(注:【《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全部由莲友sjmnfdz 提供,在此末学表示感恩感谢!阿弥陀佛!兰草2011年8月27日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