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概说》11
慧律法师讲解
[二、死后相续义]
因为我们有业力,师父昨天讲了:业力就是牢固的生死绳。那么,既然是牢固的生死绳,我们死后就继续去转世、去投胎。所以,第二谈到死后相续的意义是什么?
[有情于现世获得一定身分,]「一定」就是某种程度的身分,譬如说:你是健康、是衰弱、是男众、是女众,总是有一定的身分。所以,这个「一定」叫做某种程度的身体,「分」就是身体。有情一定会拥有一个色身,但是,意思就是,这个色身是好是坏,就看个人的业报。[为生命的必然性。从生下到死时,这一期不断活动中,即是生活(J?va),]或者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或曰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们中国人所谈的,大部分最多最多,就是祝你一个长寿。所以,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死亡对我们儒家来讲,就是很少谈这种东西,生都不知道从哪里来,未知生,焉知死?怎么知道死后往哪里去呢?所以,他们儒家不谈这个,所以,并不究竟。这个就是一般人喜欢的寿。但是,就佛门来讲的话,这个寿,也是生灭变易的无常法,并不究竟,它会继续因为你今生今世所造的潜意识的这些业力、习气、妄念,会继续去转世投胎。而转世投胎,你并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除了佛菩萨来示现的,这个例外,佛菩萨来示现的,他有办法选择,他有能力。就像释迦牟尼佛,他在兜率天,等到要来降生人间、示现人间的时候,他观察……找到净饭王,这个净饭王的祖先,九十六代都作善事,九十几代统统行善,来降世他家。对不对啊?所以,佛菩萨他只是来演一出戏给你看的,万法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可是,如果世尊不来示现生、老、病、死——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演这一出戏,我们也没办法觉悟,谁能够觉悟?是不是?像一个迪斯尼乐园就好,香港迪斯尼乐园九月份要开幕,好,一片的空旷地,本来是空空的,现在就建这个迪斯尼乐园,那些卡通影片,里面的这些卡通人物来作为主角,米老鼠……是不是啊?世界上哪有这种东西?想像的,想像的。众生也觉得很有趣,本来一片是空的,缘起就做成了;众生进去玩,贪执进去玩,贪执,到最后,无常一到,生命又结束了。我们众生就是这样,叫做妄动、妄执,为什么加一个「妄」?就是明明知道那个是不究竟的东西,明明知道,可是,就是莫可奈何,因为没有善知识的指导。男女朋友交往的时候,手牵着手,白天牵到晚上,晚上希望能够更长,最好不要白天;白天牵着,不希望有晚上。对不对?可是,你要牵多久呢?世界上有种种的不具有任何意义的,譬如说:接吻比赛,有两个人接吻,最长三十九个小时,当然还有更长的啦,三十九个小时。英国,他们正在举行接吻比赛,刚好伦敦大爆炸,大爆炸他们还是抱得很紧,还是继续去接吻,用吸尘器吸得很厉害。我们冷静一下,众生他就是……我们都知道生死无常,我们众生就是业力习气,他如果没有佛示现,他认为这个就是真的。因此由种种例子,我们就知道,本是虚幻的东西,而众生执以为实。好,就算你修行,知道那个是虚假的东西,可是,也不知道怎么下手,你不知道怎么样修行啊!所以,佛法很难:第一个、动一个念头趋向菩提,那就是妄;动一个念头想要修行,那个叫做虚妄;动一个念头想要断除烦恼,那个也叫做虚妄,断除烦恼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好,动念修行,头上安头是虚妄;好,那么我不动念,干脆……清净自性本来就是自己存在,那我就不要起心动念,不要修行,增加习气,放着,你的习气就愈来愈大,愈来愈强,你就控制不住。好,佛法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要动一个念头修行,叫做头上安头;要不动念修行,要增长习气,搞不来的,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进入涅槃的妙心。会看经典的人,他就说:以无所得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就菩提之道。喔!原来是以无所得。所以,道本来就是自然,无凡无圣无众生,无来无去,无增无减,赤祼祼的,本来就存在的东西,硬是加一个知见,坏了!外道六十二见,对不对?六十二见。外道著于自然的见,自然,就是认为万法都自然。二乘人著于缘起的见,缘起,认为因缘所生法,世尊说:因缘所生法是不得已的,为了破外道的自然,所以,我讲缘起,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万法不离一心,一心就是无量的法,无量的千差万别的相。千差万别的相,总是毕竟空寂。所以,所有的众生,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几句话:业感就缘起,缘起就如幻,如幻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无所住,无所住。你业力,你就会感应种种的缘起法,今生今世我们都不须要谁怨谁,我们就是业力感得的一个果报,任何一个人都不够资格抱怨谁,生为男女、富有、贫穷,统统是自己业力所感召来的。业感就会缘起,缘起法就会显现,你的业力,一种动力,你时间到,看你种种的因缘,有的人就会碰到好朋友,有的人会碰到善的因缘,慢慢地成就;有的人就会碰到坏的朋友,这个业力在转,是很可怕的东西,你控制不住的。再来,业感就会缘起,缘起,记得,就是如幻,因为它都是假的东西。要如何观照?你一定要好好地把全身观照,彻底地观照,世尊教导我们的,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讲:你一定要好好地彻底观照,我们全身,其实就是细胞的综合物而已,没有所谓美,或者是丑,或者好,或者坏,因为相不可得,《阿含经》里面讲:不相在——就是告诉你:相根本就没有。相没有,你执著什么东西?你爱什么东西?你恨什么东西?你恨的那个人不存在;你爱的那个人也不存在;你贪著的那个人也不存在。是不是?好,我们就以追星族来讲,追星,那个星存不存在?不存在,他是缘起的幻相,他本来是空性的东西,为什么讲:虚妄的执著?对不对?全身,你好好地观照,世尊叫你散想,散,散开来的散想,佛法随便拿一句来用,都很好用。就是好好地观想,我们全身分散开来的,那个存在的真实状况,譬如说:车祸,肠、胃、皮肤、指甲,统统分开来,或者是你有因缘到解剖间,解剖开来,血淋淋地看一遍。或者你有因缘,世尊叫我们到坟墓,或者到停尸间,停尸间好好地看一看,不修行就是这个下场,下辈子再来,就是这个下场,一具腐烂的尸体,就是在那个地方,整个脸本来是漂漂亮亮的,就是不能呼吸了,不能呼吸,脸就统统发黑了。是不是?放在那边,他就是会长虫,他就是会恶臭,佛法不准你看表面的,你一定要很冷静地、很理性地、彻底地贯穿这个假相的执著,否则,你的烦恼断不了。所以,师父再强调一遍:任何一个英雄好汉,都绝对除不掉执著;任何一个博士、超博士,一样不能断烦恼,因为他出发点就错。他往外一直读书……一起吸取外面的东西,一直接受外面的讯息,本来清净无所住的般若智慧,一直遮盖起来,还更糟糕呢!愈读书的人,所知障就愈重,愈读书的人就愈执著。对不对?你跟他讲两句佛法。你算老几,要跟我开示?那个所知障就一直障碍自己,狂妄、自负。杀人、放火,最后丢一句:你死有余辜,我替天行道!真的!抢夺人家的东西,说:你为富不仁,我替天行道,我是廖添丁,义贼。杀人、放火,还借一个,最后一个:你死有余辜!这个叫做众生,自己造多少业,他自己不知道,不知道,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外道,你跟他谈两句,他就一定对。所以,要跟众生谈话很困难,你不相信,你跟众生谈一谈,你就会知道,他怎么谈,他统统叫做对。你知道吗?你一定要退让才有办法。所以,你跟众生谈话就是:你大我小,你好我坏,你善我恶,你是我非,这样才谈得下去啊,因为他是众生,他是众生。好好地跟众生谈,你就知道。所以,业感就缘起,缘起就如幻;如幻,它就毕竟空;你就了解,不见一物,名为见道,是什么什么意思,我们就了解,对境寂然,常不离佛。你要认识佛吗?就是这样,彻底放下,你才有办法认识佛。任何一种知见,都不可以安立,用现在的语言叫做:任何一个观念,统统叫做头上安头,任何一个观念喔!因为什么?相不可得,花漂不漂亮?漂亮。方便讲一讲可以,著就不对,因为不可得。这一盆花,放着,很快就会烂掉、就会坏掉。相既然不可得,这里面,于中,世尊讲:于中,哪有是?哪有非?在毕竟空的东西,相不可得,里面哪有是?哪有非?哪有好?哪有坏?哪有善?哪有恶?有这种观念吗?所以众生就是在建立知见,知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观念,相本来不可得,加上一层观念,头上安头,清净自性隐没起来,而且速度快到你控制不住,速度快到你控制不住。你明明知道,万法是虚妄的东西,贪嗔痴一起来,先生气再说,先恨对方再说,不讲对方几句是非,我就心里不爽,明明那个法师是对的,我不批评几句,就不能显示我的价值的存在,包括修行人,都有这个毛病。我就不会,随喜功德。我这个是跟广化律师学的,我跟广化律师学的,就是学这一招,绝对不造任何的口业。我一生一世都不干预任何一个人私人的生活,团体,你要守规矩。我一生一世,绝对不讲一句伤众生心的话,不要。我一生一世都不要跟任何一个众生结恶缘,我也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缺点,因为那都是心的问题,唯心所现,我看你的缺点,其实是染污我自己啊,我没有得到什么任何好处。我讲别人的坏话,是造了口业,而且我的心不清净,修行人是对自己心性负责。所以,世尊告诉我们:由一个人追求外境,你就知道这个人内心有多空虚。由一个人执著外境,追求,往外追求,我们就知道众生活得有多痛苦。他一直想要追求快乐,可是他不知道,无所住那一念叫做幸福,叫做快乐,叫做安祥,他不知道,不知道!诸位看,或曰寿。[此外的特征,依身体说,有暖气,]「暖气」就是温度。[有呼吸。依心理上说,则有识。]「识」就是执取识,意思就是意识的活动。就是依照……「寿」就是一期的生命,「暖」就是温度,「识」就是执取识,就是意识,这三种。[即依寿、暖、识三,说为有情的寿命。]这是有情的寿命。[《中含·大拘絺罗经》说:]这个「絺」念chī。《大拘絺经》说:[「有几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就是有几种东西,是我们人生了以后又死,叫做生了这个色身,后来将一定要死。有几种法,我们生了这个色身以后,又必须面对死亡,叫做生身死已。要身弃冢间,我们这个色身,一定要丢弃在坟墓旁边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例外,印度当时候有弃尸林。[如木无情;]就像草木腐朽一样,我们的神识脱离了,寿命没有了,温度没有了,那就跟一棵树一样,烂掉,没什么两样。底下是世尊的回答,[……]世尊就这样回答:[有三法生身死已弃冢间,如木无情,云何为三?一者寿,]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寿命,一期的寿命,这个人是长寿,这个人是短寿。[二者暖,]就是温度,暖气,一个人没有温度,就一定死。[三者识。]没有心理活动,那怎么会活呢?没有心识,这个人也不可能活。[此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这是分别有情的死亡与否,即依寿暖识来判断,人死寿命终了,温暖已去,]这个「暖」应该是温度的意思,这个这个「软」,应该是温度那个「暖」(新版已更正),暖气。温暖已去,[诸根败坏,]诸根败坏,会烂啊![即是一期寿命结束。]为什么只有佛法能够解决你所有的烦恼?因为我们现在就很清楚,我们一定会死亡,我们知道,无常一定会来到,没有任何例外,我们现在就要过超越、快乐的日子。[但修道比丘入灭尽定时,寿不灭讫,亦暖不去,诸根不坏,故不能说为死亡。]诸位,入灭尽定就是入定。简单讲:所谓入灭尽定,就是断第六意识的分别和执著;但是,不是像佛断一念无明,断第七意识或第八意识,不是这样。所以,但修道比丘入这个灭尽定的时候,就是把这个第六意识灭尽,简单讲:就是分别心、执著心灭尽,当然不是微细的,像菩萨这种。在经典里面讲,阿含它只有讲到这个地方,所以,阿含来讲,阿罗汉就是佛,佛就是阿罗汉。知道吗?在《阿含经》里面讲:比丘入灭尽定,他就是跟佛一样。所以,我们到小乘的国家去,他们就是把释迦牟尼佛当作是阿罗汉,他没有说:他(佛)还有经过菩萨的阶段,没有的。大乘里面,有经过菩萨的阶段;小乘是没有这样子的观念的,他入灭尽定,他就是佛,断烦恼,他就是这样子的功夫,佛也是这样的功夫,他就认定这个就是佛。好,暖也不去,就是还有温度,因为他维持这个生命,诸根不坏,故不能说为死亡。意思就是说:他活着,证阿罗汉果,他活着,他断烦恼,可以入定,可是,他并没有死亡,并没有死亡。暖、寿、识还在。
[有情必于一定时期内不能持续寿、暖、识,即是死亡,也就是寿终。这是依四大所成的肉体的解体而说;]解体。[不能说有情自体生命终了,或永远终断。因为有情依业而有生命,有情的身躯虽有死亡,]虽然这个色身有死亡,[但有情的业,]你看,[不随身体而消灭的,]不会随着身体的消灭而死亡,[是相续的流转着。]意思就是说:众生说死亡,其实并没有死亡。知道吗?因为业力还在,继续去转世投胎。所以,我们讲:死亡,诸位,死不了,我们的业只要存在,是死不了的。[《本事经·第五》说:「二法常相随,]哪两种法呢?[谓业]什么业?受苦受乐的业。[与寿,]一期的生命还没有结束。[有业亦有寿,]你今生今世该受多少苦,我告诉你:你逃不掉。像师父今生今世,受最大的苦就是病苦,病苦。小时候贫穷的苦、病苦。对不对?没有到因缘,你没办法解脱的。所以说:业跟寿命,统统常相随,有业也有寿,[若无业,即无寿。若业寿未消灭,则有情不死,]是不是啊?有业就一定有寿,你要去转世,就有寿命。[若寿业尽灭,则含识(有情)死。」]到这个时候,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死亡,佛业尽情空啊!对不对?而我们众生是死不了,我们众生只是四大分散而已,四大分散,什么分不散?就是业力分不散,我们这个力道一直存在,只有佛有办法。所以,佛才是真正的死,我们众生是继续去流转。
[这是说依业而有生命,业灭,则寿亦灭。有情的业既是流转相续,这有情寿命也随之流转。]我们也是啊,我们就是像河流一样漂,你没有听过:随业漂流吗?是不是啊?以前演这个歌仔戏,他就这样子,歌仔戏,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以前看到歌仔戏演这个,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学佛就知道了。苦海千尺浪,是不是?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现在就是随业逐流,随这个业的波动,我们完全没办法掌握生命。所以,这个薰习很重要,薰习,念佛,让它变成习惯,临命终的时候,你诸根败坏,这个念头:我要往生,我要往生!就去了!为什么念佛这么重要?你临命终,六根败坏,你哪来得及结手印呢?你六根败坏的时候,你哪有办法那个能力,再起来这样打坐啊?你有办法啊?躺着就赶快助念,薰习再薰习,就是要薰习,让它变成潜意识的种子,包括你晚上在做梦的时候,夜梦都吉祥;包括我们晚上做梦,都知道要念佛,这个业就很好。为什么一直劝大家:念佛是了生死无上大法?只有这样子啰!是不是?要不然,我们的业很难掌握。那么,我们既然业很难掌握,我们就给它培养一种习惯,统统给你下念佛的种子,统统给你下这个拜佛的种子,变成习惯性,碰到人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也不要像世间人:嗨!讲了一大堆,没有用。碰到:阿弥陀佛!又种了一个种子;阿弥陀佛!又种了一个种子,随时随地,时时刻刻,把那个深层的意识,转化成清净的念佛、佛号,转,转识成智,要不然,难喔!业力现前哇哇叫,真的!你要碰到……你不要随便发愿:在地愿结连理枝,在天愿作比翼鸟,出双入对。出双入对,就是我讲的印度那一对姊妹这样子,就怎么样也分不开,姊妹都黏在一起,都黏在一起,真的喔!在地愿结连理枝,就真的,两只嘛;在天愿作比翼鸟,真的两个,出双入对,真的没办法分开,出去也是一双,进来就是一对。所以,刚刚好就好,不要爱得太严重,下辈子两个爱得太严重,黏在一起,你可麻烦大了,还要动刀切割,真的!因此我们知道,世间是缘起的假相,随业在流转,我们应当遏止种种不好的习性,远离不好的这些声色犬马的地方,看一些不须要的,不要去的,像毒品啦,种种的声色犬马的场所,歌厅啊、舞厅啊,当然,我们不会去这种地方啦!对不对?世间人说要追求快乐,大家冷静,问一下:你说唱歌快乐,好,那问你:你要唱到什么时候才叫做永远快乐?好,再来,跳舞快乐,你说跳舞快乐,那你要跳到什么时候才真正的不跳也快乐?来,问一下,冷静一下,好,我现在就是旅游,跑遍全世界,好,那个旅游专家,身体力壮,可以有办法。好,你要旅游到几百个国家,俄罗斯去、美国去,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统统去,你要旅游到什么时间,你才叫做永远快乐?才会得到快乐?诸位,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终点,停不下来。世尊讲:要快乐很简单,你见一切相,同时离,不要用意识心,用清净自性,就放下,不要被相黏住,快乐就来,永恒就来,你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就显现,你就是情绪不要被假相所影响,你快乐就到。今天唱歌,唱歌解脱。我是比喻啦,我们不是说去歌厅、舞厅,我们不会去这种地方。你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你今天唱歌,唱歌解脱,你知道那个空的东西,根本就是演一出戏。好,你今天有心性的功夫,你去跳舞,跳舞也是解脱。为什么?凡所有相,都是空相,你怎么跳,他心就是不生不灭,他了解放下这一念就是解脱,跳也行,不跳也行。当然,这是指居士方便说,法师当然不行这样子。你今天你跑全世界,全世界也解脱啊!对不对?你今天不会说,我在高雄开悟,到北京去,变成迷迷糊糊的一个人。对不对?你悟了就是悟了,不会迷。是不是?今天你到欧洲去,也是解脱,你怎么玩,还是解脱啊;不过,很累就是了,心性能够解脱,不过色身受不了。因此,在这个世间,你要追求快乐,记得!心地要安详,心性没有安详,诸位,永远找不到幸福,永远找不到幸福,永远![所以佛说:有情的死,并非有情生命的绝灭,]因为有情的业就是流转,那么,这有情寿命也当然就随着流转,怎么能够灭呢?所以,佛说:有情的死,并非有情生命的绝灭,[这只限于意识的活动及五根的败坏。]我们还有业啊![而有情生死的根本──无明,]无明就是无知,无明就是习气,无明就是妄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依然存在。并且业的性格是不断生长,一遇到生长的机会,马上又是一个新生命的出现。]因此我们要了解,我们今天修行,绝对功不唐捐,你今天什么个性,你就会影响到下辈子,业的性格是不断地生长,不断地生长。所以,一遇到生长的机会,马上又是一个新生命的出现。
[佛法说有情流转生死现实的经过,先要求男女的结合,这是流转(胎生)的第一步,]有的人问了一句话,诸位,有的人问说:请问师父,试管婴儿没有经过男女,试管婴儿没有经过男女的结合,那请问,在佛经讲的是不是矛盾?佛经讲的,我们胎生第一个步骤一定要男女结合啊!我就跟他回答:父精母血一碰到,识就进去,因缘就进去。记得!父亲的业、母亲的业,还有自己的业卡在一起。为什么要讲这个业呢?诸位,精子是有生命的,每一个细胞,它都有生命,没有生命,它怎么新陈代谢?是不是?每一个细胞,它都有生命的。母亲的卵也是有生命的。知道吗?父亲的精,母亲的卵,这样两个业识,好,虽然不经过结合,但是,只要一碰触到,试管,一样业识就进来(业识不会受到玻璃的阻碍,因此与父母交溝没有差别——整理者自解),就进来。所以,不一定要父母在一起,我们现在科学比较发达,比较发达,业识一样就进来,缘起就是这样子。那个只是一种动作而已,男女在一起,只是一种动作而已,重要的是精卵的结合,精卵的结合,识,啪!就附着上去了。底下讲得更清楚。[虽有男女的结合,]有父母的结合,[要是不能持其本能的欲望,]「本能」就是投胎者。虽有男女的结合,虽然有父母的结合,要是不能持其本能,就是投胎者的欲望,[依然不能产生子女。若依生命说,纯是业的创造力,]如果依生命说,纯粹是业的创造力。[自己创造自己,不过假借男女结合的助缘。]因此你今天来转世投胎,父母亲没有强迫你,他只是一个动作而已,他只是一个动作。成年人很自然就会发生的事情,男女很自然就会发生的事情,是你本身要来投胎;你不来投胎,你如果证阿罗汉果,入灭尽定,那你也不可能进来。师父已经讲:除非你是佛菩萨,想要来示现度化众生的,那个另当别论。佛菩萨是随愿而来的,众生是随业力而来的,两种力不一样。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他要来示现,叫做随愿力而来;众生要来受苦,叫做随业力而来,完全不同。[佛法说:「父母及乾闼婆(Gandharvah)三事和合,才有胎生。」]诸位,这个「乾闼婆(神识)」有两种意义:第一个叫做神识,第二个叫做八部鬼神,翻译成中文叫做香阴,乃是不食酒肉,唯以香资身,是帝释天的乐神。所以,这个「乾闼婆」有两种翻译,在这里要翻译成「神识」比较恰当。父、母以及神识(乾闼婆)三事和合,才有胎生。[乾闼婆虽属神话的名称,]就是天龙八部,八部鬼神之一,乾闼婆,在这里译为神识、意识。[佛陀说为有情生命的异名。]有情生命的另外一个名字。[或说为识,]「乾闼婆」也叫做识。[即摄收父母赤白二渧]二渧,渧就是你精母血混合的意思,叫做渧,混合。[为有情自体,即是名色。]也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母胎中经过五位才出胎,]「五位」就是五种变化的阶位的意思,这个是佛经里面分的。简单讲:就是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几七,第二个阶段几七,经三个阶段几七。用我们的话来讲:刚刚受精一个阶段,然后,成长六根一个阶段,再几个月一个阶段,几个礼拜一个阶段,经过五个阶段的意思,最后,一个人跑出来。[其应有的生命再出现,这个名为再生。]
[有情生前死后再生的经过,差不多是这样。死后的现象,在外面看,虽属绝灭的样子,]就像一个死人,躺在那个地方。[实际上有情生命的自体,]这个色身,[依然可能继续执取五蕴,]实际上,有情生命的自体,依然可能继续执取五蕴。为什么?诸位,只要没有修行,我们死了以后,化作鬼,执著;化作天人,还是执著;再投胎成人,还是执著;再投胎成鬼,还是执著;变化成畜生,还是执著,还是执著啊!你要生存,当然要吃啊,吃就会伤害众生。所以,有一个人讲笑话,说有一个基督徒,很欢喜地唱歌到山上,结果到山上的时候,碰到一只老虎。这个基督徒他就祷告:哎呀!上帝啊,救救我!这只老虎也讲话了:感谢上帝赐给我吃。(师父笑)他这个当然是讲笑话的啦!就是矛盾的意思。[其性格再现实化的托生,]再继续一度的来转世的意思。其性格再现实化的托生,[其间虽一度解体,]虽然四大解开来,[仍可再结合新的五蕴,]转世就是这样,随业转世。[这个再生的五蕴,依然为前生五蕴引续五蕴变化的继续,这如灯一般继续的光明。]
所以,在座诸位,你看,我们出生,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你有没有感觉?小孩子两岁、三岁,你看看,刚出生就哇哇叫,有的刚出生就完全不同,这个孩子就是一直哭;有的孩子就是生出来哭一下,再来,很好养,躺在那个地方……他来报恩的,躺在那个地方,也不吵父母,时间到,泡个牛奶,嘴巴一塞,他就睡觉了,父母亲一点负担都没有。到了三、四岁,你看那个小男孩,都有个性;那个小女孩,都有个性,诸位,还没有读过书呢!才四岁、五岁,你看他的个性,我告诉你:这是延续前世的,这是延续前世的啊!所以,在座诸位,你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今生今世的修养、今生今世的修行,也会影响到下一辈子。换句话讲:在座诸位,今天听经闻法的辛苦,绝对功不唐捐,因为你在净化自己,你在净化自己,你种的这个因,纵然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没有证果,没有了生死,你下辈子,因缘再碰到,再继续学佛,再继续修行。简单讲:你为什么今天要听经闻法?就是给自己一个成佛的机会,给自己一个成佛的机会。我在这里开课,你不来,我有什么办法呢?叫谁用拖的来,有办法吗?还是打电话叫消防组的去把你载过来?那也没办法啊?或者拖吊车把你拖过来?拖吊拖吊,拖过来,心不在这里,也没办法啊!对不对?所以,师父曾经讲:要跨进佛门第一步,比中第一特奖还难,还难!是不是?全世界几亿人口啊,几亿人,全世界几亿人口,你还有因缘坐在前面,除一除,比中第一特奖还难!所以生命不会灭,就像灯一般继续的光明。
[这里有个疑问?假使有情身心的组织,为前生五蕴引续而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记忆前生的事?]既然跟前世有关,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记忆前世的事情呢?[依佛法说:生命的本质,不是知识,]诸位,要加两个字,一看就一目了然,不是「肤浅」的知识。意思就是,生命的本质是业,深层的业力,非常微细,深层的潜意识,不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外在的执著心和妄想心。这个到临命终以后,六根败坏,这些肤浅的知识统统没有,留下来的就是深层意识的业,[是因业而感召的生命。]诸位,「业」的旁边写几个字:深层无意识状态叫做业,更深一层的无意识状态叫做业,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你可以认知的这些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到临命终,这些眼、耳、鼻、舌、身、意统统烂掉;色、声、香、味、触、法著不得,剩下的就是深层的无意识的一种状态出现。所以,我们修行要培养,有意无意,统统佛号现前。是因业而感召的生命。[《长含·大缘经》说:]佛言:[「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如果我们这个识,不来入这个母胎,有没有身心呢?茶啼比丘就说了:没有。[答曰:无也。]茶啼比丘就说:没有啊!如果识,业识不入母胎,有没有这个身心呢?茶啼比丘就说:没有!好,那么,[若识入胎不出者]「不出」就是不继续起作用,不继续执取、执著,「不出」就不起作用。如果这个识进入母胎,虽然入胎,却不起作用者,[可有名色否?]有没有「身心」这个名词呢?就是识进入母胎,却是不起作用,就是没有继续执著。识进入母胎,没有继续执著,就胎死腹中。是不是?那么,有没有「身心」这个名词呢?[答曰:无也。」]还是没有。[这是说:识虽入于母胎,但是所诠]只是所解释的。识虽然入母胎,这只是方便解释,所诠就是方便解释,其实是业。但是所诠,[为无意识的意志,]无意识就是办法控制,无意识就是深层的意识,不是表相、肤浅的意识。表相、肤浅的意识就是:我们的生活起居作息,身、口、意,这个统统叫做肤浅的意识。这个无意识状态,我们用一个来比喻,譬如说梦,梦,知道吗?它就是无意识状态影现出来。梦,你控制得住吗?梦,你控制不住,梦就是无意识的一个意志。[乃生命的异名,不是意识,]诸位,在旁边写几个字,什么叫意识?意识就是肤浅了知的意识。什么叫做无意识?无意识就是深层的微细意识。你用潜意识来讲,是有一点类似,但是不是,潜意识还是意识。为无意识的意志,其实这个就是业识的意思,业力加一个识,就是业识。乃是生命的异名,不是肤浅的意识。[所以茶啼比丘说:「今以识往生不更异」]这个就是茶啼比丘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就是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了解的这颗心去转世,往生就是转世。今以用这个肤浅的意识来转生,就是我们平常身口意的意识来转生。「不更异」就是决定就是这样子,不可能改变,意思就是,他讲的就是对的。世尊就呵叱他:你这样是错误的,你这样讲是不对的。我们平常生活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根、六尘、六识,活动的范畴,叫做肤浅意识,业识还要更深入一层的微细意识,难以掌控。所以,茶啼比丘就说:现在用这个识来转世,决定是这样子,不可能改变。[(《中含·茶啼经》)。]一个比丘的名字。所以这个比丘错误的见解,[主张识为轮回的主体,被佛批判。]佛说:而是业为主体,不是肤浅的意识来当作主体,是无意识的意志,才是我们生命的主体,不是肤浅的意识。一般[有情的意识不能记忆前生的事,]在座诸位,你哪一个人知道你前世是什么?[这是合理的解释。要是圣者的佛陀,不消说,]不须要说。[前生后生无量世都了解,]他有大神通啊,了知十方三世的事情。[佛陀常对弟子说前生及后生的命运。如说:]
[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什么叫十六大国?佛在世的时候,分成十六个小国,其实大国就是小国,以前的大国就一点点而已,有十六大国。像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喊啊,如果以台湾来讲的话,以前叫做大国。印度当时候,这个北印度,佛在世的时候,它的北印度,其实按照历史的渊源来讲,迦毘罗卫国,其实就是一点点而已,一点点,四个城墙这样围起来。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是太子来降生的,讲起来是很圆满、很好听;其实用我们现在来讲,叫做联邦政府的其中一个政府的儿子而已。知道吗?因为十六国嘛!知道吗?要按照……对历史负责,是这样讲才正确的。当时分成十六国,十六国,它就是一点点而已。而且它不是包括整个全印度,以前是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还有中天竺,一个印度分成五个天竺,释迦牟尼佛统统在北天竺。所以,你今天你要去参访佛的圣地,出生地、涅槃地,在北印度、尼泊尔,北印度是佛降生的地方,活动的范畴就在那个地方。当时候分成十六国。所以,我们就迦毘罗卫国,它确实是一个国;可是,范围、人口不大,是一个国,没有错;也讲他是太子,没有错;但是,如果用我们现在科学,正确的科学判断,他是太子,可是,因为是小国,就像我们现在联邦政府一样。如果以前来讲,台湾就算一个大国。以前都是用马,印度都是用大象在跑啊,诸位,你有办法想像吗?从基隆骑一只大象,跑到垦丁,诸位,要跑多久?几个月啊?所以,我们要了解,对历史性负责,就是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长阿含·阇尼沙经》。]
[我有弟子有因有缘记无量过去本昔所生。]他所有的弟子,有种种的因缘,无量过去本昔,世尊讲他过去跟这些徒弟的因缘。[──《中阿含·箭毛经》。]
[复次比丘尼闻某比丘尼于某处命终,彼如佛所说:]世尊统统知道。[三结已尽,得须陀洹,]得初果阿罗汉。三结就是贪、嗔、痴,或者惑、业、苦。有的人讲:三界就是三结。有的人讲:欲有、色有、无色有。各有讲法。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
[到了圣者的地位,无所不知,了达三世因缘轮回,以及有情一切作用。有情只能记忆今生、过去事,还不能记忆前生或后生轮回的有无。]没办法!在座诸位也没有办法。是不是啊?我也没有这种能力。[佛陀的慧观,洞察一切有情业因果轮回,]业力的因果轮回。[佛法不是发明轮回,是要有情了达轮回的根本原理--业。要有情觉悟脱离生死轮回业的束缚。]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摆脱轮回的痛苦。如何能够摆脱轮回的痛苦?注意那个业,不想轮回,就不要造恶因,要做善事,好好地行十善,好好地孝顺父母,好好地念佛,好好地求生净土,好好地听经闻法。听经闻法比较快,为什么听经闻法比较快?师父用功三十年,对不对?我就像台东那一只乳牛,乳牛,我吃了很多的草,很多的草比喻作三藏十二部经典,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不是?很多的草。那么,我这只乳牛挤出来的法乳,让你们吸,这样不是比较快吗?是不是啊?这样不是比较快吗?所以,我们的教授常常说:你要去听人家演讲,演讲的那些教授,都是三十年的经验啊!为什么要听演讲?你在最短的时间,就可以吸取人家的菁华,就一定要听演讲,不听演讲没有办法。
好了,我们休息十五分,休息十五分钟。
[三、业的本质]
[佛教的生命观,即依有情五蕴的积聚]就是色、受、想、行、识。[及业相的解释。离开五蕴,根本就不能理解业的相续真相。]没有五蕴,怎么样解释呢?[五蕴为有情身心的组织,]大家都知道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身心的组织,构成身心的元素。[有情一切活动的根据。]没有身心,怎么活动呢?[「于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就是在色法著一个我,「见我」就是认为有一个我。于色见我,在一切都有一个我,无时无刻,包括我们睡觉,都有一个我;包括做梦,都跑出一个我。所以,于色见我,著一个我。因为著一个我,能够令众生被无明所盖住。因为于色见我,所以,令众生无明所盖,这个众生被无明盖住了。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出在爱,叫做爱系其首,「首」就是首位,就是最先。要讨论众生为什么人有无明?就是因为贪爱,无所不贪,愈贪就捆得愈死。[(《杂含》六,三四)由于有情爱欲为本的思心所,引发一切身心的活动,即为行业。]行业就是造作,身口意的造作叫做行业。[故行与业,即指思心所引发身心活动而言。]因为身心推论到最后的根源,就是思,思维,然后,启动我们身心的活动。由爱欲为本,然后,我们思维,启动我们身心的活动,这个就是业,行(xíng)业。简单讲就是,思心所所引发身心活动而言。[由身心活动而有力用,]「力用」就是显现在外在的作用,叫做力用。[即称为业。又分「表业」与「无表业」。]这个表业,譬如说:手啊,脚啊等这个色相,简单讲:表业就是可以表相出来的,生灭相续,类似有,是方便假立的,叫做表业。譬如说:语言或者是我执,都可以从外在的形象表现的。所以,这个表业有两种意思:一个叫做表义,一个叫做显境。表义,透过语言、透过肢体,可以表现,透过音声。或者是显境,很明显的境界,也叫做表业。身口意很明显地境界,显现在外在,统统叫做表业。简单讲就是,手足等色相,生灭相续之似有表示,好像有所表示,而假立者,其实那还是假相。手足等色相,生灭相续之似有,似有表示,而假立,方便的、假立的。那么,无表业呢?无表业简单讲,简单,就是思心所的种子。无表,你表达不出来,那是内心里面的东西。如果用方便来讲,表业就是身跟口;无表业就是思,内心里面的意。[要依业的发展经过说;]业。[一切善恶业,都由于有情于触对现实时,]「触对」就是面对境界的时候。[引起思心所,经过思维的考虑,发动身语行动,在身语行动的时候,]身体和语言行动的时候,[即留有行动的遗痕,]行动的痕迹,身跟语行动过后,留有痕迹,这个痕迹就是无形的业。[这个行动遗痕,即称为业。]诸位,这样听不是很了解,我现在举个例子,来问问大家,考考大家,看看你能不能体会?讲到这个身语行动的遗迹。譬如说:一只鸟,好,注意听!一只鸟从东边飞到西边,你很明显地看到这只鸟,从东边飞到西边,诸位,在空中所飞行的路线,有没有痕迹?没有痕迹,怎么过呢?统统没有痕迹,你怎么过呢?有痕迹,不可见。对不对?世界就是这么奥妙,鸟从东边飞到西边,你看不到,有痕迹。没有痕迹,你怎么过?是不是?就是水也是一样啊,诸位,船从东边(划水)划到西边,确实有没有从水过?有,水有没有留痕迹?没有,看不到啊,有痕迹,似有非有。就像鸟飞过去,空中的痕迹,你说没有,不对,确实有痕迹,才能从东边到西边嘛!对不对?没有痕迹,怎么从东边到西边?你说有痕迹,拿得出来吗?拿不出来,来就是这样。体会得出来吗?业就是这样,虽造作,但是存入微细深层意识层里面,看不到,可是,记忆在里面喔;时节因缘到,又显现出来,就像候鸟一样。候鸟,西伯利亚的鸟要过冬,就飞到南方来,不留痕迹;可是,明年呢?它再飞回去,温暖的时候飞回去,时间到,西伯利亚冬天,这只鸟又怎么样?又循着以前的痕迹,怎么样?又飞过来。痕迹,不留痕迹;可是,是存在;存在,又找不到,叫做行动痕迹,就称为业。所以,业它是无形的,也可以显现在有形的。[是故业是经过内心与身语相互激动的关系,]一个是内在,一个是显现在外境,内外互为表里,不可离。[因此,有说业为色,但无质碍,有说业为心,又无知觉。所以业不能看做单独个体的性质。]它是综合身口意的影像。[既不可说为物质,又不可说为精神,是附属于识的某部分,]所以,业,什么是业?就是附着在灵魂的怪物。[业虽为有情身心活动的结晶,但又不即是有情的色心,然又非离开有情单独存在的部分。]业不能离开这个色身讲业。[所以古代印度哲学者,说业为灵魂的附着物,要是离开灵魂的主体,即不存在。佛说业为有情身心活动的遗痕,虽不离有情的色心,]不能离开有情的这个色跟心。[但又不即是有情色心的潜能。]意思就是说:如果是潜能存在,那我们将无法转动业。意思就是,业是我们的潜能,潜能就固定的。意思就是,我们的潜能就存在业,那我们怎么能够转凡成圣呢?又不能说这样子。我告诉诸位:潜能就是固定的意思。虽不离有情的色心;但也不是有情色心的一种潜能——固定的潜能、我固定的业,不是这样,我们还可以自转因缘;如果是潜能,那就固定,就转不过来了。也不能说它是一种潜能,我们可以转动的,须要下功夫。所以,在座诸位,这些对业的定义,我都不满意,《成实论》……小乘有二宗,一个是俱舍、一个是成实。《成实论》对业下的定义,师父最赞叹(师父伸出大拇指):业者非色非心。说不出所以然,它就是存在,既不能讲它是色法,也不能讲它是心,不能讲心,就是你现在所运用的肤浅意识心,业不是这样。业如果用海来比喻,可能比较清楚,大海。诸位,这个大海,你如果丢下东西,能够浮的,这个大海可以浮上来,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到。对不对?可是,大海深处底部的灰尘,很深很深……非常深的一个深海,距离水平面好几公里的深海,那个微尘,那个颗粒微尘就是灰尘,沉淀在大海底的灰尘,盖在大海底的灰尘,我说那个就是业,用那个来比喻最清楚。肤浅的意识,我们大家都看得清楚。譬如说:你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对不对?嘴巴可以讲话,皮肤可以感觉,这个都是很浅显的意识,这个大家都很清楚,可以看得到,可以反应。诸位,如果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业的意识就开始作用。诸位,我们的色身在停止运作的时候,不是生命就停止。每一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你躺着,一个像死人一样,你也继续在呼吸,身体统统没有动,摆在那边像死人;可是,有一种东西停不了,就是意识——我们的深层的意识。可是,你又不能说它是深层意识,业比深层意识更微细,深层意识还是意识啊,只是第六意识里面比较微细的意识,第六意识有一种叫做肤浅的意识,就是可以透过显现的境界来感触的——一种叫做微细意识,微细,第六意识的微细,就是睡觉的时候你做梦,控制不住,眼睛一闭上,妄想一直出来……你也控制不住,你也控制不住啊!是不是?业还比这个更微细。人死的时候,眼、耳、鼻、舌、身,包括你做梦,统统没有,你晚上做梦,还是第六意识在作用。诸位,那个业,还比微细意识更深。所以,哲学家、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学音乐的、学美术的,哪一个人有办法突破?哪一个人有办法去突破?只有佛有办法,没有办法的。我们为了要生存,靠着后天的学习,我们变成一个雕塑家、雕刻家,我们变成一个艺术家,乃至我们变成一个科学家;可是,内心的心灵的深处,我们灵魂的主体,没有人能够了解,太深、也太难,体会不出来。所以,我们必须从看得到的下手,看得到的就是相,无所住,慢慢培养一个清净自性的潜能开发,以无所住心,行于世间,悟入毕竟空,看起来,所有表现都存在,所有的表现都无所住,一天、两天……一直培养。念佛的人,一天培养念佛,两天培养念佛……最后就会灌入业识里面,要把好的培养成习惯。诸位,修行没有捷径,肯吃苦、肯努力、肯用功、肯体悟,再来就是努力,重复的薰习,拜佛、念佛、行善,再来,放下,一直重复的,有因缘帮助别人,千万要好好地帮助别人,就这样子。[《中含·鹦鹉经》说:「彼众生者,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有种种的业缘,[依业,业处,]有种种的业处。所谓业处,就是你善业,投胎善业之处;你恶业,有恶业的地方。[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不妙。]妙就是好的境界,不妙当然是不好,事情不妙了,那就是很惨的意思,事情不妙了。[……何因?何缘?男子女人寿命极短。]是什么原因,男子、女子寿命为什么这么短?[……何因何缘?……男子女人寿命极长。……何因何缘?男子女人多疾病。……何因何缘?男子女人无疾病。……依业有如是报。」]业报,业报。所以,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怨恨,只要你今天引入了佛门,不管你以前受到事业失败,赔了多少钱,婚姻失败也没有关系,你现在生病也没关系,当然这个是不好;可是,我要安慰大家的,今天我们有这个学佛的福报,这算是善业之报,真的很不得了的因缘。[由于有情触对现实境,经过内心身语引起行动的结果,这个行动有善与不善的关系,故影响于有情的生命前途,业为决定有情生命前途的主力。有情生命的长短、高低、美丑、善恶、贵贱、贫富、贤愚、黑白等一切恶趣、]就是恶道。[善趣,都是依业得报,取决于自己善恶的行为,绝不是仰靠上帝的赏罚。]我们是佛弟子,应当了解因果的道理,由业来主导,它是连续性的、流转性的。
[有情生命前途的一切现象,虽多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但业的种类,非常广泛,略说有三类:]有三类。
[(一)定业不定业。]「定业」就是你固定要受报;「不定」就还可以转圜的余地,如果你忏悔,对不对?你有忏悔的心,就像那个她的爸爸把邱小妹……她爸爸喝醉了酒,把邱小妹拿起来丢的、甩的那个,邱小妹死掉了。我那一天看报纸,判四年?判十几年。法官就问了:你有没有爱你的女儿啊?这邱爸爸当场在法庭痛哭流涕,哭了很久,这法官知道他是很诚恳的,非常诚恳的。后来他讲一句话。法官再继续问:你有没有爱你的女儿?他说:我跟人家说,我多爱我的女儿,现在谁会相信?法官就说:我相信你。他本来要判重刑,结果就减了,减轻了,他真的有忏悔心。因为讲什么没有用啊!据说她的爸爸是很疼他女儿的,他每次都把他女儿打扮得很漂亮,包括隔壁的都这样讲:这个爸爸是真的很疼他女儿,只是因为一下子喝酒,糊涂了,那个妹妹一直说:爸爸抱抱,爸爸抱抱!他又是单亲的。结果因为喝酒、酗酒,喝酒,一下子乱了,她说:爸爸,要抱抱!一起吵……他爸爸受不了,抓起来就摔了,脑震荡死了!我们佛门也是这样,我们前世造的业,我们拜佛、念佛、求忏悔,我们有没有造业,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是可以转业的。一、定业不定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定业。不定业,也取决于有情自己行为,譬如一个人,犯了国法,依法要处极刑,但因他知过改善,或戴罪立功,因此,极刑]就是死刑。[减为徒刑,]就是有期徒刑。[由极刑减为徒刑,即成为不定。]总统大选,选上了还特赦,还不一定。[这个「不定」由于改过行善所致,非是无条件的不定。有情由持戒,修定,修慧,重业而转为轻业,也成为不定业。]所以,诸位,要积极地行善,但是,无所住。
[(二)共业不共业。]
南亚大海啸,你看,它就是共业;这一次台风,去年的敏督利台风,死了多少人?今年死了十几个人,海棠台风,台湾众生的共业,是不是啊?台湾众生的共业。可是,这个业,哪里有行善,哪里的共业就会转。就我们讲堂,物以类聚,你知道吗?物以类聚。我们今天进来讲堂的人,听经闻法,就世间来讲,都是大善良的人,没有善良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要进来听经闻法。他去外面喝酒、打牌、杀人、放火、抢劫,什么都干,他怎么有时间来这里,坐在这里听经闻法呢?是不是啊?所以,共同的善业,物以类聚嘛,我们聚在一起,我们这一群,都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世间的大善人,临命终的时候,就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铁跟铁才会相吸的,磁场相同,就会吸过去,知道吗?磁场相同,就会吸过去。你现在就是种极乐世界的因,极乐世界的因种下去,因缘具足,你就吸引到极乐世界去,他有共业嘛!还有一种不共业,譬如说:这台风,一刮台风,哇!淹大水,有的断桥,还有房子倒塌,被海水、被大水、大雨冲走了;高雄,都好好的,目前高雄都好好的。你看,同样一个台风,是共业所感,横扫过台湾;可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区域的报不一样。好,共业里面有别业,别业里面有共业,譬如说:在座诸位,我们讲堂是共业所感,对不对?可是每一个人身体不一样、面相不一样,福报不一样,共业里面的别业。好,每一个人的别业不一样喔,可是,每一个人都有眼睛,都有耳朵,都有嘴巴,都有这个色身。对不对?别业里面有共业,共同有眼睛嘛!共业里面有别业,虽然生存在台湾,它是一个共业所感的台湾,大家都要承担一切的灾难;可是,有的人可以躲过灾难,有的没有办法,共业里面有别业。就像我们讲堂,共同的善业所感;可是,每一个人的福报不一样,共业里面有别业。什么叫做别业里面有共业?每一个人统统不一样,都有差别;可是,每一个人都有眼睛,都有鼻子,都有嘴巴,别业里面有共业。大家都有视神经,大家都有耳膜神经。对不对?别业里面有共业。好,共业不共业。
[依自作自受原则,一人做事,一人承当。但人类自他共依的社会,有时一人做事,不但影响了自己,同时还影响到他人,甚至整个国家民族都受到他的影响。就如一人作乱,勾联异族的叛变,从影响自己部分说,即是不共业,从影响他人方面说,即是共业。]一人作乱,勾联异族叛变,影响自己的部分说,当然是不共,因为是他造的嘛!可是,他一个人造的业,影响的层面很多,影响他人方面,就是共业。对不对?就是这样子。譬如说:一个领导者政策错误了,就影响整个国家。[自己的不共业遭遇病苦疾难,只有忍受,他人的共业方面,只有相拒相摄,]「相拒」就是不即,「相摄」就是不离。所以,这共业、别业,有存在微妙的关系,微妙的关系。相拒会互相抗拒,抗拒就是别业,你就是你,我是我。是不是?你是你,我是我,这是别业;相摄就是共业,没办法离开。你离开台湾,也没办法离开这个地球。我们把地球的环境搞砸了,所有地球的后代子孙都受遭殃,包括我们也受遭殃。所以,不即不离,别业里面有共业,共业里面有别业,[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个人的不共业,只有自己努力改善,但社会的共业,必须大众共同努力改进,或挽救。如遇到天然灾难,如水灾、地震等,即要社会群策群力共同救济。]
[(三)引业与满业。]
诸位,顾名思义,这个很多人搞不懂这两个名词。引业就是决定性的牵引,决定性的牵引。强大的引导你去投胎转世,这个叫做引业。满业用一句现代话,就是你该享有多少的福报,它就会给你灌满。
好,这样譬喻如果听不懂,引业就是强大的业力,拖引着你去投胎,这是引业。是不是?好,再来,诸位看,我的桌子,满业。这个是什么?茶杯,小的茶杯。这个是什么?大的茶杯。如果茶杯里面的水,比喻作福报。来,满业,诸位,没有福报的人,这一杯水把它灌满了,就这么一点点水;这一杯是不是更大杯?他会把它灌满的时候,这一个人出世,慢慢地灌满,他今生今世的福报就这么一点点,他满了,就这么一点点。体会得出来吗?满了就是这样子而已,他还把它灌满喔!这个杯子把它灌满,水量就比较大;如果我拿一个大水桶,把它灌满,水桶的水是不是比较大?一只狗也是这样子啊,你看有的狗,给人家抱抱,这只狗还有好东西吃,还有狗的SPA,现在太了不起,这好狗命!这狗还抱到床上去睡觉,牵出去运动,多疼这只狗啊!你看,受到主人的呵护。德国有一只狗,它的财产几亿,为什么?它的主人死的时候,把所有的财产继承给这只狗,德国喔,真是好狗命啊!好,有的狗不一样,你看有的狗,皮肤病,开始痒,它坐在那边就……那个狗就这样子(抓身体)。我们那个狗,眼睛瞎了,有的狗,你看,丢在路旁,还没有人要捡,要做狗肉也不够资格,没有人要吃它,太丑了,还得皮肤病,谁要宠它?没有人养,这狗走到哪个地方,人家用腿一踢。(狗叫几声)跑走了。你看,多悲哀的一件事情,那条狗!连一条狗的福报都差别这么大,因为福报满了,它就这样子嘛,最多最多,福报满了,就这样子。所以世尊告诉我们:要在因地上下功夫,你才有福报,而现在你所有的享受,莫强求,不是自己的福报,你拥有它,它就是一种灾难。真的,灾难!有的人做事业,做了很多,赚了很多钱,有一天重感冒,去给医生检查,医生说:大企业家,林董,林董!你不知道你得肝癌末期第三期吗?我不知道呢!赚了很多钱,时间到,走了,没有时间享受,没有福报享受,他的福报就这样子。
像我也是一个没有什么福报的人,我以前过农历年,穿一件新衣服,人家放了冲天炮,咻!砰!新衣服烂掉、破掉。我到同学家,他用一个最好的水床让我睡觉,我一翻过来,~~~翻过来,~~~第二天醒过来,我睡在地上。他说:喂!林同学,你怎么睡在床铺下呢?没有那个命享受,没有那个命,真的,我就是那种捡得愈便宜的东西,我用得愈适合,真的!我多没有福报?我去纽西兰(新西兰),我从小到大,都没有买过什么衣服,好一点的衣服,你知道吗?都是捡哥哥的、捡美军顾问团救济的,因为第七舰队以前在中山北路。美国人救济的,我们就去领,领那个面粉啦、衣服啦,这人家救济的。好不容易我出家,有一点福报了,到新西兰去买那个羊毛,因为羊毛没有杀生,羊毛没有杀生,他们经过改革的,就是很暖和的,看起来也看不出什么羊毛,就是里面质料,因为他是剃毛,把羊毛剃起来,我知道这个没有杀生,没有关系。就买了一件,台币,折合台币两千多块,你知道吗?新的,多不可思议,回来以后,我们法可师帮我洗了以后,那一件本来LL的,现在剩下小婴儿可以穿,一点点,不相信,我拿来给你看,你就知道,一点点!这么大洗下去,噜……一辈子才买这一件比较好的衣服,就缩水了,缩水。我这种命真是凄惨,很凄惨,没福报,没福报可以穿漂亮的衣服,没办法,还是这套六百、一千元的凑合着穿,没办法,真的,就是没有那种福报,没有福报。
这个引业跟满业,今天时间到,明天,我们一个钟头以内就可以讲完,第一堂课上课,大概三十分钟、四十分钟,不一定,如果讲详细、精彩一点,就一个钟头,师父不要赶功课,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听得津津有味,能够听得获益匪浅,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也了解佛法的可贵,大家珍惜今生今世的因缘,不要放弃,只要起步,永不嫌迟。所以,明天我们从68页的引业跟满业开始讲。好,很难得,师父一生一世的课程,讲到明天截止。那么,我是退而不休,我这个课程结束以后,再来,接下去要准备新加坡跟香港的演讲。那么,我这个身体要静养一下,要静养一下,有一点高血压,年纪大一点,有这个病,也不是很高啦,控制一下就行。那么,一生一世的这个责任,我就完成,再不修行,也不是我的办法,我也拿你没有办法。我下半辈子要做什么呢?要倾全力以赴地念佛,希望能够念到自知时至,念到上品上生。当然,我会像李炳南老居士,譬如说:一个礼拜一堂课就好。我是退休,退而不休,慢慢地……孩子——法师、这些居士,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成长。生死重要,无常迅速,岁月不饶人,一点都不能够马虎,一点都不能够敷衍,骗得了自己,骗得了别人,骗不了生死。知道吗?你有时候会欺骗自己,觉得自己很有修行,有时候会欺骗众生,觉得自己很行、很有修行,这些都可以欺骗众生;但是,有一点你欺骗不了,面对生死的时候,你骗不了你的生死,骗不了自己的业。
好,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明天七点半。好,下课!
注2.灭尽定: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馀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诸宗派对此定有各种异说,如说一切有部主张此定别有实体;但经量部、唯识宗等不认其为实法,唯于心、心所不转之分位假立此定,唯识宗且以为在此定中未断灭阿赖耶识;分别论者则谓,入此定之圣者,其想与受已灭,然仍有细心未灭。
另据《宗镜录》卷五十五所举,灭尽定与无想定有四种不同:(一)证得者之异,即灭尽定为佛、罗汉所证出世间之定;无想定则为凡夫、外道所证世间之定。(二)祈愿之异,即灭尽定者唯求出世功德;无想定者则求世间乐果。(三)感果与不感果之异,即灭尽定为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无想定则为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四)灭识之异,即灭尽定能灭除第六识,兼能灭第七识之染分;无想定仅灭除第六识分别之见,其他诸邪见尚未能断尽。〔中阿含经卷五十八、品类足论卷一、大毘婆沙论卷一五二〕(参阅「无想定」5124)[1]p5509——《佛光大辞典》
三细六粗:语出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迷之现象),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九相)之别。细者,无心王与心所之分,其相微细难测;粗者,心王与心所相应,其作用之相粗显。
三细即:(一)无明业相,略称业相。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二)能见相,又称见相。指见初动之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认识对象之心(主观)。(三)境界相,又称现相、境相。由前转相,而妄现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客观)。
六粗即:(一)智相,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淨,于淨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称为智相。(二)相续相,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为相续相。(三)执取相,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著,称为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五)起业相,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著,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六)业繫苦相,繫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繫苦相。
依此,若由细相进入粗相,即由不相应心之阿赖耶识位进入相应心之六识位,迷之世界乃随之展开。是故,若欲抵达悟境,须由粗相向细相迈入。凡夫之境界为粗中之粗(六粗后四相)、菩萨之境界为粗中之细(六粗前二相)及细中之粗(三细后二相)、佛之境界则是细中之细(无明业相)。此外,若以三细六粗配五意,则三细依序配业识、转识、现识,智相配智识,相续相配相续识。若以之配六染心,则三细依序配根本业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不断相应染,执取相及计名字相配执相应染。若以之配四相,则业相配生相,能见、境界、智、相续等相配住相,执取、计名字等相配异相,起业相配灭相。〔释摩诃衍论卷四、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起信论疏卷上、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1]p617——《佛光大辞典》
三细六粗:《大乘起信论》用语。三细与六粗之合称。为根本不觉所生之三种微细相,以及更以境界为缘而生起之六种粗显相。《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7a)︰
「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可知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兹分别略释如次︰
(1)无明业相︰又称业相。谓在静止状态之真如,即心之本体依无明开始动摇时之相。因未能辨认能所主客,所以是迷界原始之状态。业为动作义,有动作便有苦,对苦果说,初动是原因,故亦有业因义。
(2)能见相︰又称见相、转相。「转」为「转起」之意,一旦动摇便不停止,既已动摇现业相,即一转而起能缘之主观见照作用。虽曰能见,但非如用肉眼见物,而是极微细之认识作用,故名所缘不可知。
(3)境界相︰又称现相。不起见相则无境界相,既有主观见照作用在前,故客观之对象,即随而显现。
上列三细,可以镜、物作喻︰业相如镜面,见相犹镜面能照物,现相则如因镜能照而映现万象。
所谓六粗,即以现相之境界为缘,所生起之六种迷相。《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7a)︰「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相,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兹分释如次︰
(1)智相︰对前境界相,不知彼是现于主观心内之幻影,执为心外之实在而起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分别。智为分别之意,如对现于镜面之影像,误认其有实体。此系俱生法执。
(2)相续相︰依前智相所起善恶、爱憎等妄分别之益加坚强,而对爱好之境感乐,对憎恶之境感苦,爱憎之念与苦乐之情相应,继起相应不断。此是分别法执。
(3)执取相︰依前相续相缘念苦乐境界,常住持苦乐之境,执着益深,遂起我执。此为俱生我执。
(4)计名字相︰对前相住持执取益加深刻,且于所取之相,设种种名字、言句,以致对怨亲、美丑等名起爱憎之念。此是分别我执。
(5)起业相︰指依前计名字相,构造苦乐、怨亲、爱憎等名称,惹起贪嗔等烦恼,致使身口二业起善恶之活动。
(6)业系苦相︰指系于善恶诸业,感生死苦果,乃至轮回无穷。
上列六种相,较三细相更为可知,较粗显,故称六粗。然而六粗中前四相皆属意业,是我法二执的烦恼。若配于惑业苦三道,则前四相为惑,起业相为业,业系苦相则相当于苦。
此三细、六粗之九相,总摄一切染法,且只依不能了知真如真面目之根本无明而起。故多种不同染法归结于根本无明,皆是无明中之状态,不觉中之差别相。
[参考资料]《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久松真一《起信の课题》。——《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六粗:又作六麤、六麤相。众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系由根本无明而生出三种细微之相(称为三细),复缘三细中现相之境界而生起六种粗显之相,称为六粗。即:(一)智相,谓不能了知现识所现之境界乃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为俱生起之法执。(二)相续相,谓依智相之分别,于爱境生乐觉,于不爱境生苦觉等,种种迷妄相续不断。为分别起之法执。(三)执取相,谓不能了知苦乐等境为虚妄不实,常缘念其境界,住持苦乐,于心起著。为俱生起之烦恼。(四)计名字相,谓依前之颠倒,于所执相上更立名字,计度分别。为分别起之烦恼。(五)起业相,谓著相计名,遂发动身口,而造种种善恶诸业。(六)业繫苦相,谓系于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不得自在。 六粗之中,前四相为惑因,第五相为业缘,第六相为苦果。〔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参阅「三细六粗」617)[1]p1292——《佛光大辞典》
注3.渧tí:古同「啼」,啼哭。dī:古同「滴」。dì:⑴水慢慢渗下。⑵精液。
注4.乾闼婆:又作健达缚、犍闼婆、彦达婆、乾踏婆、乾踏和、巘踏缚。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
<</SPAN>一>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八部众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此类神有众多之王及眷属,法华经序品载有四乾闼婆王;大宝积经卷十三律仪会则谓有十亿乾闼婆王;新华严经卷一世主妙庄严品中亦揭出二十馀乾闼婆王之名。盖乾闼婆原为婆罗门教崇拜之群神,于夜柔吠陀举出二十七、阿闼婆吠陀亦举出六三三三之多。有关之神话甚多,其状貌说法不一,或谓身上多毛,半人半兽,或谓丰姿极美。印度古神话谓,吠陀时代之乾闼婆奉侍帝释天之宴席,专事歌唱奏乐。据大智度论卷十所载,犍闼婆王至佛所弹琴讚佛,三千世界皆为震动,乃至摩诃迦叶不安其坐。诸经中多以之为东方持国天之眷属,为守护东方之神。又为观音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补陀落海会轨载,其形像为身赤肉色,如大牛王,左手执箫笛,右手持宝剑,具大威力相,髮髻有焰鬘冠。〔长阿含卷十八世记经阎浮提品、大智度论卷五十四、维摩经玄疏卷五〕
<</SPAN>二>指欲界「中有」之身。多用音译健达缚。欲界众生肉体死后,神识尚未觅得另一新肉体之中间时期(中有),唯以香为食,故有此称。大毘婆沙论卷六十九、俱舍论卷九等载,入母胎时须有三事合会,即:(一)母体调适,(二)父母交爱和合,(三)健达缚正好现前。故知其为入母胎三种条件之一。其入胎前,必起颠倒心,驰于欲境。即先凭其业力所起之眼根,虽在远方,能见所将投生处之父母交会,若此健达缚为男者,则缘其母而起男欲,生爱染心,若为女者,则缘其父起女欲;反之,若违逆此二缘,便起瞋恚心。或谓此类说法,乃由印度神话中之好色神(常窥新婚夫妻之闺房)转变而来者。又健达缚中,少福者食恶香,多福者食好香。〔中阿含卷五十四?帝经、俱舍论光记卷九、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
<</SPAN>三>西域之习俗,称呼艺人为乾闼婆。彼等不事王侯,不营生业,唯寻诸家饮食之香气,便往其门作诸伎乐而乞求,故有此称。〔法华经玄赞卷二、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
<</SPAN>四>全称栴檀乾闼婆神王。乃束缚弥酬迦等十五鬼神,守护胎儿及孩童之神。又以此神王为本尊所修之法,称为童子经法、乾闼婆法。〔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童子经念诵法〕(参阅「童子经法」5169)[1]p4371——《佛光大辞典》
结胎五位:指人在胎位中之五种相状。即:(一)揭逻蓝,即杂秽之义。人于胎位中之初七日内受质之相,状如凝酥,称为揭逻蓝。(二)頞部昙,即疱、胞胎之义。人于胎位中之二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疮疱,称为頞部昙。(三)闭尸,即凝结之义。人于胎位中之三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厚肉,称为闭尸。(四)健南,即凝厚之义。人于胎位中之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称为健南。(五)钵罗赊佉,即形位之义。人于胎位中之五七日后,四肢及诸根具足,称为钵罗赊佉。[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三十八、俱舍论卷九、慧琳音义卷十四、卷二十六、玄应音义卷二十三]——《佛学大词典》
胎外五位:「胎内五位」之对称。俱舍论卷十五将人自出生后之一生,分为五段。即:(一)自出生后至六岁间为婴孩,(二)七岁至十五岁为童子,(三)十六岁至三十岁为少年,(四)三十一岁至四十岁为中年,(五)四十一岁以后为老年。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则谓初生、婴孩、童子、少壮、衰老为五位,即将初生与婴孩分开,合少年与中年为少壮,计五位。数论外道则将少年时与中年时合称为少壮时,故仅有四位。[南本涅盘经卷三十四、顺正理论卷四十、显宗论卷二十一]——《佛学大词典》
五位:指五种类别。<</SPAN>一>部派佛教将一切法分为五种。又作五事、五法、五品等。即:(一)色法,指物质界。(二)心法,指构成心主体之识。(三)心所法,指心之作用。(四)心不相应行法,非色法、心法而与心不相应之有为法,例如「生住异灭」,便是说明存在之现象。(五)无为法,其生灭变化并非因缘所作,亦不起作用。
俱舍论等,更对此五位加以分类,将色法析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四十六种、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合计七十五种,故有「五位七十五法」之称。大乘唯识宗则分心法为八种、心所法为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计百种,故称「五位百法」。以俱舍等宗派而言,五位之顺序为:色、心等,此乃认为心外之对象实在而有,由此再起内心之心、心所。而唯识宗则提出不同之主张,即以心、心所等顺序表示诸法皆唯识所变现,其本身并无实体。〔俱舍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成唯识论卷七、百法明门论疏卷上、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
<</SPAN>二>指大乘五位,又作唯识五位、唯识修道五位。唯识宗将大乘菩萨之阶位分为五等,即:(一)资粮位,即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称资粮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之菩萨阶位又称大乘三贤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观,十行偏重修事观,十迴向多修理事不二观。此类修行称为大乘顺解脱分,虽已能断除分别二执之现行,然对于能、所取之种子依旧潜伏未除,此系唯识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阶段。(二)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欢喜地),住真如位,称为加行位。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达「无二我」而「有二无我」之境界,然心中仍变带「如相」现前,故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称为大乘顺抉择分。(三)通达位,又作见道位。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称通达位。即证得初无漏智,并体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阶段,相当于初地之入心,故又称见道位。(四)修习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称修习位。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再反覆修习之位。(五)究竟位,指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淨,更无有上,故称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成唯识论卷九、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五、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唯识三十论颂、大乘法相名目卷一中〕
<</SPAN>三>指小乘五位,即:(一)资粮位,又分三位:五停心、别相念(各别观察四念处)、总相念(总观察四念处)。(二)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未见智火,已得暖相)、顶位(观行转明,如登山顶悉皆明了)、忍位(于四谛法忍可乐修)、世第一位(虽未能证理,而于世间最胜),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道果。(三)见道位,指声闻初果断三界见惑,见真空之理。(四)修道位,指第二、三果修四谛道法,断欲界思惑。(五)无学位,指声闻第四果阿罗汉,断尽三界见思惑,真理究竟,无法可学。〔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
<</SPAN>四>对于心之状态,禅宗亦分为五位。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为举示修行者,而提出五位之主张,称洞山五位。可分为正偏五位与功勳五位二种。(一)正偏五位,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等五位。正是阴,意即真如之本体;偏是阳,意即生灭之现象。正中偏指平等中存有差别;偏中正指差别即平等。基于此,作静中之动之修行工夫,则谓正中来;动中之静则为偏中至。兼以上二者,达于自由自在之境界,即谓兼中到。对此,曹山本寂曾以君臣为例而说明之。(二)功勳五位,指向、奉、功、共功、功功等五者。即知众生本具佛性,求达佛果(向),为证佛性而修行(奉),见佛性(功),虽已达自由之觉位,尚有其作用(共功),最后更超越前者,而达自由自在之境界(功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曹山元证禅师语录、洞上古辙卷上〕(参阅「洞山五位」3869)[1]p1087——《佛光大辞典》
再生:即重生。指死后重新复活;或指入于某一信仰,开始一种新生活;或指再次出生于世间。佛教採用印度固有之轮迴思想,以业说为基础,而设立佛教独特之轮迴说。此说强调由于过去之善恶业而产生现在之善恶果报,进而以现在之善恶业亦能招感未来之善恶果报。行恶业者,必生于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中;守五戒等善业者,其果报可再生于人间或天界中;若听闻佛陀教法,并能实践力行者即能断除业障,远离六道轮迴,而到达觉悟了脱之境界。至大乘佛教时代,则特别强调利他之思想,认为自利利他皆圆满之菩萨,为救度众生,遂示现种种形相,再入世间引导迷妄之人类,使其达到觉悟之境界,故提倡自利利他之菩萨行。 此外,再生亦指比丘,因其生于人界时,是为初生,受戒后,是为第二生,故称再生。[1]p2198——《佛光大辞典》
注5.业处:又作行处。即业止住之所。为成就禅定之基础,或修习禅定之对象。此系南传佛教重要教义之一。修习禅定时,必须选择适应自己性质之观想方法与对象,俾使禅定发挥效果。此种观想之方法、因缘、对象即是业处。 清淨道论有四十业处之说,即:(一)十遍处,指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二)十不淨,指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三)十随念,指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捨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念、寂止随念。(四)四梵住,指慈、悲、喜、捨。(五)四无色,指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六)食厌想。(七)四界差别。上述七项总共为四十业处。
又观无量寿经所说之清淨业处,一般解释为「以清淨业所感得之处所」(淨土)之意,而视之为淨土之异名;然其原语 karma-sth?na 并无「以业所感得之处所」之意,且此语亦不解释为十不淨等之不淨观,而应解释为有关佛与淨土之清淨观想。
此类业处之法盛行于现今南传佛教诸国,由于特重师徒相承,遂趋于祕密化,而有业处阿闍梨(梵 karma-sth?n?c?rya)之产生。〔善见律毘婆沙卷一、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观经疏卷二〕[1]p5500——《佛光大辞典》
注6.定业不定业:即定业与不定业。谓善、恶之业所招感之果报有定与不定之别。分为招感结果之定与不定、招感结果之时的定与不定、时与果之定与不定等三种。
(一)果之定与不定。据瑜伽师地论卷九以下、俱舍论卷十五等载,决定受异熟果之业为定业,受果不定之业为不定业。其间有轻、重之分,由三因缘而成者为重业,即:(1)由意乐而成者,谓造业之动机为强烈之烦恼;或以善心深思惟者,其业必重。(2)由加行而成者,谓行为无间断而郑重造作者,是为重业。(3)由功德田而成者,谓造业之对象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等,此必为重业。具有上记三因缘之任一种业,必属重业、定业,否则即为轻业、不定业。
(二)时之定与不定。据瑜伽师地论卷九以下、阿毘达磨集论卷四、成实论卷八、俱舍论卷十五、大乘义章卷七等载,时之定者有三种,称三时业、三时报业或三报业,即:(1)顺现法受业,略称顺现业。乃现在世作业,现在世引生果报。如入慈无量心定、四静虑或灭尽定者,由其功德出定时,于身具备无量功德。或对以佛为上首之僧众作善恶业,或以猛利之意乐方便作善恶业者即是。(2)顺生受业,又作顺次生受业,略作顺生业。即此生所作业于次生招感果报,如五无间业于次无间之生受果。(3)顺后受业,又作顺后次受业、顺后业。指此生所作之业于次生以后感果。
(三)时与果之定与不定。依瑜伽师地论卷六十载,业有四种,即:(1)异熟定,谓受果已定而时不定。(2)时分定,谓受果之时已定,而所受之果不定。(3)俱定,谓受果、受时皆定。(4)俱不定,谓受果、受时皆不定。唯识论了义灯卷五,以俱定为定业,其他三者为不定业。
俱舍论卷十五就定与不定业列举四业、五业、八业等三说:(一)四业,包括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不定业。(二)五业,除四业之前三业外,不定业又分异熟定时不定、异熟不定时不定二种,合为五业。(三)八业,谓顺现、顺生、顺后等三业各分为时果俱定与时定果不定二项,成为六业,再分不定业为时不定果定、时果俱不定等二业,合为八业。
阿毘达磨集论卷四列有三种决定受业,即: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等。依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七之阐释:(一)业决定,谓由于宿业力,在此生中必定会造作某种业。(二)受异熟决定,谓必受之果已决定。(三)分位决定,谓顺现、顺生、顺后等受果之受时已定。〔显扬圣教论卷十九、百法问答钞卷三〕[1]p3182——《佛光大辞典》
注7.共业不共业:共业,谓众生共通之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之山河、大地等器世界,此乃依报之业;而个人之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之五根等正报之业者,则称为不共业。俱舍宗以因之自体为共业;唯识宗则以共业为资助共相种子,令其起现行之增上缘。就种子而论,此共业、不共业为能感之业种子,而依、正二报之亲因缘种子,则为共相、不共相种子;共业、不共业之业种子,能资助亲因缘之共相、不共相种子,而令其生起现行。然善恶业所起之现行,随起即灭,故助他之功能劣弱,但其所薰之业种子相续流注,能资助当来之异熟果,此功能强胜,故唯识宗专就种子而论共业不共业。〔大毘婆沙论卷一三四、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四、阿毘昙心论经卷二、俱舍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参阅「亲因缘」6292)[1]p2198——《佛光大辞典》
不共业:「共业」之对称。指有情各自依身所感之善恶业。反之,众生共通之业因称为共业,能感自他共同受用之非有情数之法。其中,关于业之相续,唯识家立有业种子,就中以不共业所熏之业种子称为不共种子,此种子于阿赖耶识中成熟,由其力变现有情之色根等。然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于非有情数之法,亦分共不共业之所生。又据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六载,共业所感之中,山河等为共中共,田宅等为共中不共;不共业所感之中,如自身之眼根为不共中不共,扶尘根等具有他受用之义,是为不共中共。〔顺正理论卷十八、卷三十三、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七、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参阅「不共相」966、「共业不共业」2198)[1]p968——《佛光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