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慧律法师:《阿含概说》01 (2005年)

(2016-08-30 18:17:34) 下一个

来自: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5592156168_0_1.html

《阿含概说》01

慧律法师讲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二○○五年七月七日,星期四,我们今天要讲《阿含概说》。

「阿含」翻译成中文叫做「法归」,就是万法的依归;或者是翻译成「无比」,就是无与伦比的究竟解脱的大法。「阿含」是梵语,所以,《阿含经》梵本有《四阿含》,如果是南传的,有「五阿含」,等一下会谈到。「概说」就是大概地说一说,简单地说。

佛法传到汉地来,从智者大师判教,把佛陀的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五时就:是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这四教:藏、通、别、圆。藏教就是把阿含判为小乘教,贤首宗的华严,华严宗把《阿含经》在五教的判教里面——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也把《阿含经》判为小教。所以,因为天台宗跟华严宗两大宗派,都把《阿含经》判为小乘教,对于中国汉地推行菩萨道的我们来说,一千多年来,一直轻忽了阿含根本佛教的重要。大家都知道要念佛、打佛七,念一念、烦恼不断,佛七打了几次执著依然存在。讲到见性大法,性相一如,体会不出来,没有在根本上下手。《阿含经》叫你观照这个身心——我们为什么活得很痛苦?观照这个身心。我们会活得这么执著,观照这个身心。原因出在哪里?出在对这个假的色身强烈的执著。大乘佛法讲的,也有谈到这一些,阿含谈的次第性更明显。因此没有研究过阿含思想的,不能算是一个真正了解佛陀伟大精神的正信佛弟子。

阿含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根本佛教,它是最原始的东西,最贴近佛陀时代的东西。所以,看这个《阿含概说》,要把时光倒回来两千五百年,好好观想一下:世尊,释迦世尊,披着袈裟托着钵,在乡间道路上;后面跟着一群圣弟子——如法如律、如佛所说的圣弟子,非常有威仪地走在乡村小道,或者部落、群众当中,不失威仪,科学那时候不发达。世尊在《阿含经》与弟子的对话,破种种的外道,破邪显正,纠正了当时候六师外道,摧毁种种外道错误的思想,世尊用最伟大的人格,去感化这些外道。所以,《阿含经》就是全部都记录这些种种的佛陀游化的事迹,与圣弟子的对话。所以,佛弟子应当重视阿含的思想。《阿含概说》就是《阿含经》大概地说一说。

诸位看那个封面,字有点小,诸位就忍耐看一下:

[佛法根本轮回,]为什么会轮回?[即]就是[在观察有情生灭流转相续的真相。]诸位,这几个字很重要,就从根本下手,好好地观照我们这个身心,发现这个色身是生生灭灭、无常,万法都是败坏之相。再来,好好地观察我们这颗心,像猿猴一样停不住,一下想东、一下想西;一下执著东、一下执著西;身体是四大缘起,心却是一直妄想不断、执著不断、分别心不断,痛苦不断。所以,在座诸位,没有碰到正法,你要想解决生命的种种的烦恼、痛苦,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你不认识自己,你怎么解脱这个苦恼呢?你不认识这个色身,不认识这个缘起的、幻化出来的,四大假合,五蕴无我的假相,你如何来解脱痛苦?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它这个事情,众生的烦恼的事情,是每天都一定会发生,而且不足为奇,而且他也拿不出办法解决问题,因为没有听到正法。再来,就算我们听到正法,要下决定修行,除掉那个执著,又是困难重重。道理知道,可是,那一念的无明、冲动、烦恼,确实难!但是,如果我们有志气、肯下功夫,依照佛陀的教法来观照,并不困难。所以,世尊在四念处,《大四念处经》里面讲:有的人修学佛道,要花三年的时间,世尊说:不一定,有的人两年就够。有的人……因为他讲得很长。有的人修行不须要两年,一年就够,看他重点有没有抓到。有的人修学一年,不须要,半年、六个月,好好地观照,有的甚至不须要半年,三个月好好地观照;有的人甚至不须要三个月,一个月好好地观照;有的人不须要一个有,上根利智的,一个礼拜就行,因为他都是一直重复。有的甚至不须要七天,三天就行;有的甚至不须要三天,一天就足够;有的不须要一天,十二个小时也够;有的不须要十二个小时,乃至一念之间,就可以彻底解脱。意思就是说:法并没有高下,因人而异,就是因为我们众生的根器,肯不肯下定决心,要走修行的路、解脱的路,如果肯,那一切都好办;要不肯,就百千万劫。如果肯,譬如说:电视上常常看到这些歌星、影星,或者是名模、辣妹,这个如果用《阿含经》的思想,一下子就彻底摧毁了,世尊叫我们作血涂(塗)想,血涂(塗),血淋淋,血涂(塗)想,观想我们这个色身,一解剖开来,心脏在跳,胃、肠。你不彻底地解剖这个身心,是没有办法看破它的。我们已经被这个外在的皮肤,美丽的皮肤、头发、漂亮的脸蛋,整个迷惑掉,在《阿含经》不容许你这样子。再来,血涂(塗)想,血淋淋地解剖,你会看到骨、肉、筋、脉、大肠、小肠、胃、胰脏、肺脏、肝脏、脑、头发、指甲、皮肤……,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彻底摧毁对假相上的执著,我们想离苦得乐,没有摧毁对假相上的执著,是绝对办不到的。世尊就叫我们要观想,散坏想,师父随便举个例子:散坏想,就是人死后,头骨头放在东边,锁骨散落在西边,大腿骨散落在南边,腰椎散落在北方,一个好好的人形,死了以后一堆白骨,整个散开来的时候,你找不到一个「我」,丝毫不容许我们有一点模糊的空间。那么,我们今天千百种痛苦、烦恼、计较,问题出在哪里?叫做虚妄的执著,这个身心为实体的东西,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要好好地观不净观,如果我们……世尊说:如果会修行的人,那一种东西都可以拿来修行。譬如说:我们的大便、小便,当我们大小便的时候,我们不要把它丢掉,放着,当然也不须要合掌念供养啦!放着以后,洗过澡的时候,洗澡的时候,你不要抹SKⅡ,你也不须要抹什么CD,你也不要抹巴黎香水、乳液,统统不要,你身上排泄出来的大便、小便,拿起来就把它抹一抹,抹一抹,全身都抹,当作乳液来抹;观照就好、观想就好,不要真的这样去做啦。所有我们很执著的东西,俊男或者是美女,慢慢这个欲望的火,执著,死执不放的那个观念,就会慢慢慢慢放下来。《楞严经》讲: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我们这个心就像发狂一样,就像猿猴一样,一直要抓到什么树枝,一直要抓到什么境界的东西,他不知道那个是虚妄,缘起虚妄的东西。我们拿这个幻化出来的假的色身,要去追求一个永恒的快乐,那注定要幻灭,注定你一生一世要过痛苦的日子,因为方向错误。我们本来大家都是佛,其实,我们很清楚,全身从上到下,都是不净的东西,我们都很清楚,这个是无常,万法都是败坏之相,没有一法可以停留,一分、一秒、一刹那都没有办法。我们也了解,有了这个色身,实在苦不堪言;我们也了解,所有的感受都是很辛苦的;我们也了解,一切法都是无我;我们也了解,当我们死后,剩下这一堆白骨,世尊叫我们作白骨观,而且他要真正的观,想想看,好好地思惟看看,而且是真正的去透视它,你就会对这些假相无所执著。世尊在《阿含经》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圣弟子就问世尊:修学阿含道的人,修到哪一种程度叫做有所成就?世尊就说:当一个人修阿含道,能够了悟世间都是缘起的假相,不净、苦、空、无常、无我,对这个世间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事情喔!不可以动到任何一个贪念,修到这种程度的人,他就成就。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也体悟到全世界,包括身心世界,没有一种东西值得你执著,你就成就。世尊再接着讲:唯有正智、唯有正念,你的内心里面就很正确的智慧——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单刀直入地破除这个假相——虚幻的东西,只有这个正智。还有正念,非常清楚的正念,那么,天地万物,走到哪里都知道万法都不值得我们动到贪的念头。那世尊为什么只有举这个贪呢?因为你断贪,后面嗔恨心就没有,没有贪嗔,愚痴就没有。所以,举一个贪就包括一切。佛法根本轮回,也就是在观察有情生灭流转相续的真相。

[究竟从何处而来?将向何处去?]究竟何处来就是从无明而来,就是没有智慧,从无知而来。随着业力,将向何处而去?我们向着六道轮回而去,一直旋转,停不下来。[以及有情心的组织]有情心的组织,就是受、想、行、识,佛教讲的,大小乘讲的名词有所差异,譬如说,诸位,譬如说:名色,我们在唯识学里面讲:名色就是受精卵;我们在十二因缘里面讲,唯识学的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是大乘所讲的名色。在阿含不是这样讲的,名,顾名思义,就是但有其名,不见其形,但有其名,就是受、想、行、识,心的这个组织。色呢?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在《阿含经》讲这个色法,是涵盖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统统涵盖在色法里面,所以,色法它讲得很广。所以,身心的分析某些地方不尽相同。那么,《阿含经》讲的名色,《阿含经》讲的名色是什么呢?就是身心,这个名词跟我们唯识讲的名色又完全不一样。我们唯识学讲的名色是讲说那是受精卵;在《阿含经》讲的名色,就是我们讲的身心,身心就是色,受、想、行、识就是名。所以,我们在《阿含经》看到名色,那就是指身心,不是指受精卵。因此大小乘讲的不太相同,不过没有关系。以及有情心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形态是怎]么[样]呢?就是六处,我们的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活动的形态。眼、耳、鼻、舌、身、意在活动,叫做六处。在大乘讲的是十二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小乘阿含不是这样讲,五蕴、六处、六界,[这都是佛法观察的根本对象。]为什么要观察?要找出那个因,叫做观察,你不观照,你怎么解脱呢?这个身心整天放着给它迷迷糊糊的过日子,我们如何来过快乐、解脱的日子?[佛说无常、]万法是无常。再来,[苦、]诸位,很重要,这苦是指有情身心,对有情的身心来讲的。譬如说:这个是杯子,杯子,你不能讲它苦不苦,它根本就没有神经系统,有情才讲苦嘛!你说:这个抚尺、这个书架、这个麦克风、这个毛巾,你能讲它很苦吗?对不对?这个「苦」字,是对有情身心去观照出来的答案;天地万物所观照出来的,它是无常。再来,讲[空、]空就是无自性,佛教讲的空,太难太难体会了!因为是无常,所以我们说它是空;因为是缘起,所以我们说它是空,这个后面都会讲到。那么,[无我、]就是找不到一个实体,我们每次、每天都讲这个「我」,其实叫做严重的错觉,实在是无我。所有一切痛苦的起源,就是妄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我」,不是我的就是敌人。所以,每天家庭有革命,社会有战争,种族跟种族之间有争斗,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打仗。为什么?认为有一个「我」,这个「我」会无限地扩张。是不是?对不对?你看台湾的棒球,跟澳大利亚的棒球队在奥运比赛,请问你:你为哪一队加油?你会为澳大利亚那一队加油喔?那才怪呢?是不是?我们这个「我」,有无限地扩张性,这个「我」扩张,就变成家庭,巩固这个家庭,死执不放;这个「我」的扩张,就变成社会;这个「我」再扩张,就变成整个国家;这个「我」再扩张,就变成整个地球。诸位!如果外星人乘坐飞船、飞碟,来打我们地球,你希望哪一队赢?当然是地球赢啊,你怎么会希望说,火星人、外太空的人来打我们地球,大家整个地球的人,五、六十亿的人,就会万众一心。所以,「我」有无限地扩张,扩张力。但是,「我」缩回来,有无限的执着力,执著力。众生这个执着是很难很难,太难去突破它了。他执著在某一个观念,就完全去卡死,要等因缘,慢慢地等待因缘,急也没有用。[蕴、]这个「蕴」就是五蕴,「蕴」就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处、]唯识讲:十二处就是六根对六尘,可是在阿含是讲六处,眼、耳、鼻、舌、身、意。那么这个[界]在《阿含经》讲的是地、水、火、风、空、识,它是六界;可是我们在大乘讲的是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而在《阿含经》讲,它只有讲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界[的一切法门,都是依有情为立论的中心。]为什么?我们所有的痛苦来自这个身心,我们当然要观照这个身心的真相,了解了这个身心的真相,你就会无所著,我们就对这个身心幻化的假相,彻底地摧毁那一份执著。不是叫你抛弃,虽然话讲回来,说:我们这个身心是无常、是苦、空,是无我的,但是我们里头有尊贵的佛性,有究竟解脱的涅槃妙心。

翻过来,第一页。

《阿含概说》

[东初法师著]

讲东初法师,一般人可能并不认识,如果讲:他是圣严法师的上人,就全国都认识他。东初法师,一九○八(年)出生,圆寂一九七七(年),是江苏泰县人。十三岁出家,三十八岁从大陆来台湾,在北投法藏寺闭关,圆寂的时候七十岁,生死自在,全身柔软,七天七夜没有看到一只苍蝇,这个也是很了不起,悟道的一个高僧,东初法师。

[一、阿含之意义及其内容]

[「一」阿含之意义]

「阿含」是什么意义呢?

[初期佛教的研究,]初期佛教就是刚开始,[分根本佛教与原始佛教,根本佛教即阿含佛教,]阿含佛教。诸位,在「根本佛教」旁边加几个字:佛在世称根本佛教,犹如树根,就像树的根。根本佛教是佛在世,对佛在世讲的,也就是讲《阿含经》,又叫做阿含佛教。[阿含为释尊及其直传弟子言行实录,]世尊以及他直接传下来弟子言行实录,像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阿难尊者,其实这个大家都知道。[为奉行佛法的弟子根本的典型;]奉行佛法的弟子,在阿含称为圣弟子,[从佛陀开教起至佛灭后百年顷佛教,]「顷」就是左右。从佛陀开教起,到佛灭后,佛灭度以后一百年左右的佛教。[即约西纪前五三○──三八○顷。]那么,西元前是这样子,要倒回来算的,西元前就耶稣基督以前。所以佛教比基督教更早。我们说:今天是公元二○○五年,是从耶稣诞生算的。那么,我们佛教呢?你看公元前五三○到三八○,它是五三○、五二九、五二八……到五○○;再来,四九九……四○○;再来,到三九九、三九八……再来就三八○,是这样倒回来算的。公元前用减的,一年一年一直这样减(如负数);公元后用增加的(如正数),公元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到二○○五。再来,我们算的时候,二○○五,再来就二○○六,一直增加,一个增加一个。公元前要用减的来算回来,公元后要用加的算过去,这数学观念还是要调整一下。也就是五三○、五二九、五二八……公元四○○、……公元三八○,就这增一直倒回来,一直减。[原始佛教,]原始佛教就是佛已经传弟子了,前面讲说阿含佛教,再来接着就是原始佛教,就是佛已经传弟子了。[乃释尊再传弟子以后的佛教,以维持教法传承的中心,确立教权。从佛灭后百年至五百年顷佛教,]佛灭度后百年,到五百年左右。简单讲:大概有四百年活跃的时间。[即西纪前三八○──西纪后第一世纪初。]公元前三八○,到公元第一世纪就百年,那大概有四百年左右。三八○到第一世纪就是一百年,第一世纪初,那么就是○一,○一就是等于零。所以,三八○到公元初,就是○一年,○○○一年,我们今年是二○○五嘛,它是○○○一。大概就是三八○年到四○○年左右,活跃的时间。

[阿含(?gama)二字,原为汉音]它是音,梵音翻过来的,叫做[阿笈摩、]有的只有翻这个音,没有翻这个字。或者是你看到阿笈jí摩,就是阿含。[阿伽摩、]也就是阿含。或者是[阿含暮等。]也叫做阿含。将来如果你看到说:「阿笈摩有记载」,就是《阿含经》记载;「阿笈摩有记载」也就是《阿含经》里面讲的话;或者是「阿含暮记载」,意思也是《阿含经》的记载。[秦言,]秦言就是中国话,叫做[法归。]「法归」就是万善之归,万法的归依,依处。[僧肇《长含•序》说:]「长含」就是《长阿含》,长是对短讲的,就每一篇的篇幅长,叫做长阿含;每一篇的篇幅短的,当然没有什么短阿含啦,就是中阿含。所以,这个长是对短讲的,是就每一篇的篇幅。所以,这个不能念《长zhǎng阿含经》,要念《长cháng阿含经》,长就是每一篇的文章的篇幅很长。我们打开《长阿含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它的篇幅很长。在僧肇法师的《长阿含经》的「序文」里面这样说:[「法归者,]《阿含经》翻译成中文叫做「法归」。「法归」是什么意思呢?[盖万善之渊府,]「渊府」就是海水的深处,「渊府」就是大海的意思,百川汇集的地方叫做渊府,我们今天讲的就是大海。盖万善之渊府,万善,就像融入这个大海。[总持之林苑,]这个「苑」就是园。「总」就是总一切法,「持」就是持一切义。这个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这个「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之林苑,这个「苑」就是园的意思。一切法、一切义都不能离开阿含。[其为典也,]这个就是典范,就是宝典。[渊博弘富,]这一部经——《阿含经》是渊博,「弘富」就是广大,而意义很丰富,义理很丰富。[韫而弥广,]「韫」就是藏。深藏在里面,你愈研究阿含,就愈发现里面深又广的义理。这里面告诉我们因果的观念。「宣」就是示,就是开示。世尊开示我们:何者是祸的因?何者是福的因?何者是贤的因?「贤」就是有智慧的人。何者是愚痴的因?「迹」就是迹象,我们所称的叫做因果的因。你寻找这个迹象,我告诉你:你今天杀人放火,你祸患的因已经种下了。你今天行十善,你有这个迹象,一颗善良的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贪、不嗔、不痴,世尊告诉你:你福德的因具足了,就等因缘。贤就是知道因果的观念,还肯在智慧上、义理上下手,将来会成圣成贤。在座诸位今天听经闻法,已经投下贤能的因。这个愚痴呢?愚痴就是每天很繁忙,繁忙,每天就是看电视,全身都是「病」,病得不得了,每天就是守住那个电视,这出连续剧看完,看另外一出。已经七十几岁的人了,一身生病,守住电视,寸步不离,看得眼睛都看不到了,还继续看。我讲的是确实有这样的人,而这个只是个案,七十几岁,快死掉的老女人,劝她念佛,没有用的,劝她修行,也没有用的。所以,众生要不轮回是很困难的,非常非常困难的!你看到众生这种我执、我见,再谈下去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诸位!修行圣道的人,也是著于知见:我今天跟这个法师特别有缘,就赞叹,毁谤其他的法师,这也是知见的问题。这个法师跟我有缘,其他的道场,我统统否定,这个也是不好,不了解法法平等的东西。所以,没有修行的人执著;我告诉你:修学圣道的人一样执著。无端起知见,就是这样子,好端端的清净自性,突然跑出一个观念出来,而死执这个观念,就死在里面,众生没有听到佛法,是永远跳不出来的,这个坑洞跳到另外一个坑洞,另外一个坑洞跳到另外一个坑洞。所以,为什么佛门里面有千奇百怪(的现象)?掷杯筊、问卜的,还有这个附身的,懂得一点点佛法,就说:我是什么佛菩萨来的。千奇百怪,龙蛇混杂。为什么?佛法本身并没有过错,问题是没有人弘扬开来,也没有正知正见、正法的法师弘扬开来。众生执著某一个角度,就否定其他的角度,所以,他就永远像打陀螺一样的,一直打陀螺……打陀螺。为什么?就是众生著于知见,善恶的观念很强,是非观念很强,而死执不放。所以,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六祖讲的:道要流通,为什么卡在那个地方呢?

[明宣祸福贤愚之迹,]「迹」就是因。[剖判]剖判就是分析。「剖」就是分析,「判」就是判断。判断何者是真,何者是伪。[真]「真」,我们的清净心是真。[伪]「伪」,假相是伪。「真」就是平等心。「伪」就是差别。平等心,这个才是我们的真心,你有种种的虚伪、假相,种种的差别相,是不真实的。[异]就是不同,就是差别的意思。[齐]就是同,也就是平等。何者是真心?何者是伪?何者是异?「异」就是差别。何者是齐?「齐」就是平等,就是同的意思。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伪的?哪个是差别的?哪个是平等的?[之原。]「原」就是出由、由来。水要找到这个水源,是不是?你祸福、贤愚、真伪、异齐都搞不清楚,你怎么样趋吉避凶啊?你怎么样摆脱六道轮回?你根本不可能!都没有正知正见,都没有正确地判断,你怎么样走完我们的人生啊?[……道无不由,]这个「道无不由」,「由」就是因。所有的道,一定有它的因,道无不由,所有的道,一定有它的因,「道」就是法的意思。[法无不在,]无不在就是处处在。世尊在《金刚经》里面讲:所有的法统统是佛法。为什么?处处缘起,处处性空。所以,真的会体悟的人,行住坐卧、搬柴、上大号、写字、看电视,统统是佛法;但不会用功的人,就会颠颠倒倒。道无不由,所有的道,都有它的因;法无不在,所有的法,统统存在的,处处缘起,处处性空,所以,万法不离佛法。[譬彼巨海百川所归,]譬如这个大海,百川所归,所有的河川都要纳归进来,[故以法归为名。」]「法归」就是万法的依归。你看这个「阿含」两个字的意义有多么的伟大,多么地了不起!换句话说:万法不能离开「阿含」,把《阿含经》判为小乘教,而中国的汉地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它是断烦恼、证涅槃的根本教典,我们忽略了。[唐时意译为]唐朝时代译为[传、]就是传法,佛所传下来的法。[教法、]就是佛所传下来教导众生的法,就是阿含。[无比法等。]我觉得这个翻译最恰当,阿含可以翻译成传法、教法、或者是无比法,这个「法」要用三次,「传」就是传法,「教」就是教法,「无比」就是无比法。我认为「无比法」翻译得最恰当。

[阿含从第一结集成立时起,]也就是上座部。诸位,在上座部强化观念,在旁边写三个字,叫做:保守派、传统派,一直想保有佛陀的精神,保守派、传统派。上座部,上座部是对大众部讲的。[即为上座部传承的教法。在教团传承上视为唯一无比的价值。要依辞典的研究「?gama」近于来着、归趣,]这个「来着」就是明显的真理,或者叫来着zhù,明显的真理叫做来着,或者是来着zháo。「归趣」就是归向、趣向。[或知识、]或称为善知识,或者是叫做[圣言、]或者是叫做[圣训集、]圣训集,圣人的训示,把它集合起来。或者叫做[经典等意。]你看,单单这个「阿含」,依照辞典来研究,翻译就可以讲,来着:明显的真理;归趣:归向,万法的归向,或者叫做我们的善知识,或者是佛陀的圣言,佛陀的圣训集,或者佛陀的经典等意。

[佛陀说法,经常所用两种语言:一是巴利语,]诸位,在旁边写:通俗语,大家都听得懂的巴利文。巴利文[为印度古代通俗语,]大家都用的,[即说话的俗语;]另外一个是记载用的,[一是梵语,为古代圣典语,]写成记载的,像写成书一样的。[即是文学语。]换句话说,譬如说:我们现在用平常的话来讲话,如果我们要下笔来写一篇文章,就写得很有水平。像我们中国以前的古文,平常我们的对话不需要用到古文。梵语就是写出来的一个圣典,很有水平的。巴利文就是通俗话,类似我们现在讲的白话文一样的。大家都听得懂的,通用的。诸位,中国北传的,传到我们中国来的,统统由梵文翻译出来的,高水平。往南方,泰国;西南:柬埔寨、寮国(即老挝。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称寮国。)缅甸、泰国、越南,越南大小乘都有。中国大陆的南方,也有巴利文系的,譬如说:云南,云南有一些地方接近泰国、缅甸边境,也是巴利文。所以,你到中国大陆,我们如果有因缘,带诸位到云南省去,你去看,你会吓一跳:奇怪!这里到底是中国?还是泰国?你到云南省去看的时候,靠近这个缅甸,泰缅边界这个地方,它建筑物完全就是跟泰国一模一样,尖尖的,那个根本就不是中国的道场,一看就很明显的,非常明显的,是泰国式的。当你到云南省去看:咦?我有没有走错?我是不是来到泰国?不是,你现在在云南省。所以,云南的边境这个地方,也有巴利文系的,统统在研究巴利文,巴利文的。那么,往北方传的,就是梵文比较多,像中国、像台湾,日本、韩国,由中文翻译过去的也有。那么,往南传的,锡兰、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等等,或者中国的南方也有。为古代圣典语,也就是文学语。[因两种语言不同的关系,故所记载经典的也就不同了。今南方(锡兰)佛经,即用巴利语记载,其「五尼柯耶」(nikāya]诸位!这个要做一点笔记。「五尼柯耶」有两种:⑴「尼柯耶」叫做部派,叫做部派佛教,部派就是分裂、分开来。⑵或者叫做五部类。「五尼柯耶」,或者叫做五部类,五种分类;或者叫做五种部派。五部派,部派也行,五部类也行。或者有的[译为集)]集合某一些,集合的集。五种集合。[以及「大品」、]「大品」底下加一个:律,[「小品」]「小品」底下加一个:律。大品、小品,范围比较大、广,叫大品。小品[等律]像《摩诃僧祇律》,我们称为大律,范围比较大叫做大品。再来,就比较小,像我们《般若经》,有大品《般若经》、有小品的《般若经》,大品、小品指范围。等律[为主要的经典。「五尼柯耶」,相当北方的《四阿含》,]为什么相当北方(的《四阿含》)?因为「五尼柯耶」就是《五阿含》传到南方来,它的分量跟北传,我们由中国翻译成……由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它的分量是一样的,分量是一样的。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南方的《五阿含》跟北方的《四阿含》,其实分量是一样的。[其律与北方所传的「四分律」大同小异,]没什么差别。《四分律》,我们比丘半月半月诵戒,都是用《四分律》,道宣律师传下来的,《四分律》,大同小异,[在根本上为统一的。]统一的。「而」就是但是。[而北方经典,]就是传到中国来的,[以梵语记载为主,]就是梵本。[北方所传的一切圣典的代表,现都存于自由国的尼泊尔,]Nepal尼泊尔。尼泊尔这个国家是值得去的,值得去的。无论你是欣赏风景也好;不过,它的政治是国王制的,常常有战乱。前一阵子,他的儿子才枪杀了他的父亲,一九九九年吧,儿子打死母亲,就是尼泊尔。我看这个Discovery的,就是儿子打死父亲、母亲,后来他也死了,他也是死了。现都存自由国的尼泊尔,[英]国[人所辑集的:华严、法华、般若、律等经典都为梵语记载。因为语言不同,北方用梵语记载的说为《四阿含》,南方用巴利语记载的说为《五阿含》,]像我们法师,以前有的人很向往南传的佛教,讲堂有四、五个法师就到泰国去,要参。中文念了二、三十年,跑到泰国去,诵戒,犹如鸭子听雷(完全听不懂),人家泰国诵戒,统统用巴利文,而且泰国的诵戒一上去,不看戒本的,戒本盖起来:噜……用诵的,真的,那叫诵戒。我们现在这个叫做读、读戒。课本打开来,用读的,那个比丘戒、菩萨戒,那两本你怎么背?这可是要有点功夫。结果,我们这些法师去听人家,统统听不懂。后来在那边,以前有一个南普陀的法师,到泰国去参学,他认为台湾有很多不如法的,好,就要去亲近原始佛教了,就到泰国去参学。我说:法师,你到泰国去参学,你参的结果呢?结果他们都讲巴利文啊,诵戒、巴利文,平常讲话讲泰文,我们都听不懂啊!然后,有的慢慢翻译成中文。我说:那你不觉得很无聊吗?是很无聊啊,可是不晓得怎么办啊?我说:那后来呢?后来,我不把西方三圣摆起来啊!然后,再来呢?再来我就念阿弥陀佛啊,都听不懂啊!然后,后来呢?后来就回台湾了。(没有两手一摊,笑。)没辙了。读了二、三十年中文你到泰国去,诵戒用巴利文,讲话用泰文。我说:那你去泰国,你学会几句啊?他说:我学会(泰语)。你只学会(泰语),然后,还有呢?不会了。没那么简单的!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学的,都是传统的中文,你一下子跑到泰国去,你听得懂吗?没办法的!这些华严、法华、般若、律典等经典,都为梵语记载,因为语言不同,北方用的是梵语记载的,说为《四阿含》,南方用巴利语记载的说为《五阿含》,这是就文字来说的。[南北两传《阿含》于佛陀遗言景行上说:]「景行」就是情况。就佛陀所遗留下来的这些训诫、这些遗言,种种的情况来说的。[用通俗语记载的《五阿含》,]诸位!《五阿含》就是巴利文南传的,今天的南传佛教,《五阿含》。[比较用文学语记载的《四阿含》,]文学语就是高水平,高水平的《四阿含》,就是梵文,北传。所以,做一下笔记,《五阿含》旁边写:巴利文南传;《四阿含》旁边写:梵文,就是北传。我们今天所看的中文(经典),统统是北传过来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中文的佛经,统统是根据梵本、梵文所翻译的。换句话说:泰国这一边的根据的经典统统是巴利文翻译的。《五阿含》就是巴利文,南传;《四阿含》就是梵文,北传。[原始的色彩较为丰富。]什么叫原始的色彩较为丰富呢?诸位在旁边写:愈接近佛陀的年代,愈原始。你要有这个观念:愈接近佛陀的年代愈原始。所以,大小乘争得很厉害,所以,人家说:原始佛教才是佛说的。所以,为什么今天人家攻击大乘非佛说?就是离佛太远了,大乘经典是佛灭度以后,好几百年才翻译出来的,而这些阿含是佛在世,离佛不远。所以,人家认为,《阿含经》才是真正的佛典,大乘是后来人所创造出来的,因此有大乘非佛说,争论到今天一、两千年,一千多年,还在争论。底下这一段,「兹将南北两传,分列于次」,我们先休息十五分,再来解说,希望大家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清楚的观念,休息一下。

诸位!这个《阿含经》是很重要的,诸位千万不要缺席,非常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一定要回归到佛陀的时代,来了解佛陀。诸位看第3页。[兹将南北两传,]我们是南传佛教嘛,还有北传佛教。[分列于次:][()

㈠南传阿含──巴利语

㈡北传阿含──汉译

㈠①长部(Dighanikāya含30经)

㈡①长阿含(40经)22卷(后秦佛陀耶舍、竺法念共译)

㈠②中部(Majjhimanikāya 152经)

㈡②中阿含(222经)60卷(东晋僧伽提婆译)

㈠③相应部(sajyuttanikaya 约2889经)

㈡③杂阿含(约1362经)50卷(宋求那跋陀罗译)

㈠④增支部(Avguttaranikāya 约2363经)

㈡④增一阿含(约472经)51卷(东晋僧伽提婆译)

㈠⑤小部(Khuddakanikāya 大小一五经)

㈡⑤其文散于汉译各经中

    ㈠南传阿含──巴利语 ㈡北传阿含──汉译

㈠①长部(Dighanikāya含30经) ㈡①长阿含(40经)22卷(后秦佛陀耶舍、竺法念共译)

㈠②中部(Majjhimanikāya 152经) ㈡②中阿含(222经)60卷(东晋僧伽提婆译)

㈠③相应部(sajyuttanikaya 约2889经) ㈡③杂阿含(约1362经)50卷(宋求那跋陀罗译)

㈠④增支部(Avguttaranikāya 约2363经) ㈡④增一阿含(约472经)51卷(东晋僧伽提婆译)

㈠⑤小部(Khuddakanikāya 大小一五经) ㈡⑤其文散于汉译各经中

㈠ [南传阿含──巴利语]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锡兰、斯里兰卡等等。

㈡ [北传阿含──汉译]中国、日本、韩国,包括台湾,其实都是汉译的。汉译,当然,「汉」就是中国,梵本翻译过来的。

㈠①[长部]这长部叫做《长阿含》,南传叫做长部《阿含》;北传翻译成《长阿含》,不是念长zhǎng阿含,长老、长老,不是这个,要念长cháng,这长是对短来讲的。南传翻译的长部《阿含》,[(Dighanikāya含三四经)]

㈡①北传翻译的,[长阿含(四○经)二十二卷(后秦佛陀耶舍、竺法念共译)]打开《阿含经》你就很清楚地看到,这是第几经,你打开《阿含经》、《杂阿含经》,它里面讲:这是第九百九十八经;这是第一千三百经,这是第几经……这长部是就它的字、就它的义来说,字多、义理多,长的圣教。长是对短的来说,传来的圣教,分量长的圣教集。诸位,长部,它整句有十几个字,它的定义。什么叫做《长阿含经》呢?就是传来的圣教,分量长的圣教集。再讲一遍:佛陀传来的圣教,传来的圣教,分量长的,分量长的圣教集,这个就是《长阿含经》。北传《长阿含经》,四十经,二十二卷,中国它有几卷几卷。古时候的人没有印刷,用抄的,一卷多少篇幅。

㈠②《中阿含经》,[中部(Majjhimanikāya 一五二经)]什么叫做中部阿含呢?就是每一经,每一篇的意思。每一经的分量不是很长,也不是很短,叫做中,中部阿含。传来的每一经,是中等长度的圣教集。

㈡②北传梵本翻译叫做《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有四十经,[中阿含(二二二经)六十卷]就更多了。[(东晋僧伽提婆译)]把《中阿含经》翻译过来,东晋的僧伽提婆。

㈠③[相应部(sajyuttanikaya]诸位!南传的相应部,整句不是这样,整句的意思是:事相应阿含部,「事」就是事相的意思,事相,事相应,事相相应阿含部,什么事相应呢?譬如说:第一、蕴相应,第二受相应,第三缘起相应,缘起相应部。第四叫做食相应,有关于怎么个吃符合佛所制的戒律,譬如说:八关斋戒就过午不食了,食相应,这食相应包括住。第五叫做染净事之谛相应,染净,什么是污染的?什么是清净的?「事」就是事相,染净事之谛相应。第六叫做界相应,这个界就是十八界的那个界。所谓界相应,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有种种的相应事。第七、所说事之相应。譬如说:三十七道品。这个相应部,因为篇幅很多、很大,北传所翻译的,叫做《杂阿含经》,这个是中国翻译的,叫做《杂阿含》,在南传巴利文翻译的叫做事相应阿含部,简单相应部。[约二八八九经)]很多了。2889经,这巴利文翻译的,很多。

㈡③北传翻译的叫做[杂阿含]一个字而已:杂。什么叫做杂阿含呢?就是杂处,杂处就是众多,有讲到五蕴、感受、缘起、饮食、住、染净、界,种种的法数会集,法数的会集,一二三四五六那个法数,其所说事之相应部,譬如说:三十七道品等等。那么,这个《杂阿含》很多很广,中国翻译的有[(约一三六二经)五十卷]是篇幅最大的,很大的。什么叫做杂阿含?就是杂处传来的事相应圣教。所谓事相应,就是怎么样饮食才跟佛陀相应;怎么样来观照五蕴,才跟佛陀相应;怎么样来感受,受相应;怎么样来观缘起,都是讲相应……「杂处」就是众多,因为讲的事相很多,所以叫做杂阿含,杂处传来的事相应圣教,简称杂阿含。[(宋求那跋陀罗译)]求那跋陀罗译经师所翻译的。

㈠④南传的巴利文翻译成[增支部(Avguttaranikāya 约二三六三经)]也是很多,这个翻译叫做增支部。

㈡④北传的翻译比较好,这个翻译叫做[增一阿含]增一阿含,什么叫增一阿含?它就法数来讲的,一二三四五六,好比说,一问一说,譬如说:讲到一,譬如说:一、入道品,一法,如一子品;二、譬如说:有无,——二、不是有就是无。三法,譬如说:三宝。三供养、三供养品。四呢?四法,譬如说:四谛。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子?后来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子?记得,方便记忆、方便背诵。简单讲:增支部、增一阿含,就是用归纳的方式,把法藏法数集合起来,一、二、三、四,就这样一直……譬如说五、五王品;六,譬如说:六重品,六法;七,譬如说:七日品;八,譬如说:八难品;九就是九众生居品;十就十不善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所以,「增一」就是每一个继续增加一个。高雄这个最好比喻了,高雄这个很好比喻:一心路,二圣路,二圣就增加怎么样?增加一,知道吗?三多路,三多路比二圣增加什么?增加一。四维路,四维路比三多路增加一,五福路、六合路、七贤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我会背,但是我找不到,我没有出去过,那个路在哪,七贤路在哪?不知道。这是你家的事情,跟生死没什么关系。我这个人就有个好处,上车子,信徒载,计程车,眼睛一闭上,到了,我就下车,我从来没有记录的。好了,一心、二圣、三多等等,到十全,你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它不是,它这个增一阿含是把一集合起来,有关于一的,有关于二的集合起来,就是你查《佛学大辞典》里面,二,譬如说:福慧双修,是不是?真俗二谛,二嘛!对不对?空有,二个,是不是?有无,有品或者无品,二,二个,福慧也是二,所以,这个增一阿含。那么,南传翻译的大概两千三百六十三经;我们中国北传,梵本翻译的《增一阿含》,[(约四七二经)五十一卷]五十一卷,《增一阿含》,本经是从一法顺次增到十一法,十一法有一个放牛品,修行就像放牛,刚开始牛会乱撞,是不是?会到处吃草。就像我们这颗心一样,修行久了就稳定了。由一法分类,一直到十一法分类。诸位,在《增一阿含》的旁边写几个字,写:大乘思想浓厚,这里面出现很多的菩萨名词,最慢译出。《四阿含》(中),《增一阿含》是最慢翻译出来的。《增一阿含》是谁翻译的呢?[(东晋僧伽提婆译)]

㈠⑤[小部(Khuddakanikāya ]巴利文有小部的阿含,[大小一五经)]可是,我们北传的、梵本的没有。

㈡⑤[其文散于汉译各经中]意思就是:不另外集一部叫做小部《阿含经》,没有。所以,我们北传的《阿含经》,背一下:《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还有一个叫做《增一阿含》,是不是啊?至少你会背嘛!是不是啊?人家问你说:师姊、师姊,听说你有听过慧律法师开示《阿含》,那《阿含》分为几部啊?喔?喔?答不出来,那不行。要背一下:《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至少会背嘛,表示我们很有水准嘛!如果对方再继续问下去,你就手跟他比,比这一只(手摇动表示不可说的意思。)最高境界是不可说的,其实我们也不会啦,因为再讲下去就泄底了,到这个地方就行了。

[要确实了知阿含成立的经过,]诸位!「要」的右上方标A,括弧,一步一步来,我会告诉诸位标A、B、C,这个很重要的。要不然你听不懂的。要确实了知阿含成立的经过,[当依佛典结集的次第研究。]

    A、[佛陀入灭后,第一夏季,]诸位!印度没有秋,印度只有春、夏、冬。第一夏季,[在阿阇世王绝对保护下,]阿阇世王[以大迦叶为首,举行第一次结集。]我告诉你标A,就是这个道理,第一次结集。[这时的法,即是经,依阿难诵出,]「依」就是由。由借重阿难记忆诵出来。记着,当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口传,要先有这个正确的观念,当时候没有文字记载,只有以口传口这样传。这个经是由阿难诵出,[律依优波离诵出。]这个优波离尊者是剃头的,是下贱族的。如果你有看过那个佛陀的卡通影片,你就知道,这优波离是下贱族的,剃头的,给人家剃胡须,剃胡须很紧张,把人家剃了一半。后来,优波离尊者出家,出家以后,世尊命令这些长老、这些王公贵族的,后来跟佛陀出家比优波离尊者慢的,要跟优波离尊者下跪顶礼。这些王公贵族,因为释迦族很我慢,世尊说:先出家的在前座,后出家的在后。不论年龄,论出家前后,结果,那些长者走到优波离尊者前面,怎么样拜都拜不下去;这个优波离尊者是一直发抖……印度当时候,那个阶级是很分明的,你下贱种就是下贱种。优波离尊者他就是剃头的,可是,佛法,一入佛门,一律平等。律依优波离尊者诵出,[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律与经为同一渊源,]意思就是:律中也有经的部分的思想,经中也含有律的思想,叫做经与律为同一渊源,就是这个意思。律中有经,经中有律,[故其取材诸多相同。]

B、[佛灭百年顷,]从这个字标B段,前面讲的是第一次结集经典,这一段是讲第二次。第一次是阿阇世王保护下,五百罗汉王舍城七叶岩,大迦叶为首,这是第一次结集。第二次结集经典,这里标B。佛灭百年顷,[因东印度吠舍离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对,]这一定的,政治也是这样,有传统派、保守派,有改革进步派,传统就是保守派,改革就是进步派,当然就有自己的看法了。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于吠舍离城,会集七百众,]七百个比丘,[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如果没有他们结集,我们今天经典一部也看不到。[这次结集以讨论律为中心。]这是第二次,以耶舍为上首。佛灭后,「佛」的右上方标C,

C、[佛灭后二百三十年顷,于波吒利弗城,依阿育王命,]这个阿育王是很护法的,对不对?这个阿育王,大家都知道,非常护持正法的,[以目犍连帝须]这个目犍连不是佛在世那个目犍连,不要搞错。这个已经佛灭度后二百三十年左右了。以目犍连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你看,第一次大迦叶,第二次耶舍,第三次目犍连帝须,举行第三次结集。[于是三藏教法始行完成。但这次结集,许多学者不以为然。]每次都这样,有赞成就有反对。[总之,]总而言之,[《阿含经》于第一结集诵出,于第二结集以后,即纪元前三世纪前后,应为《阿含经》正式成立的时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前三百年左右,《阿含经》正式成立。[以文体长短,分为中部、长部、杂部、增一,总称为《四阿含》。就中以杂部、]杂阿含,[增部]就增一阿含,[较为通俗,]《杂阿含》,增部就《增一阿含》,较为通俗,一般都看得懂。[原始迹象,极为丰富。中部似经再整理,]已经再整理过,[文句整齐,经名分类。但四部中互有重复,]互相有重叠,就是在《长阿含》、《中阿含》,互相有时候都会重复看到,《杂阿含》、《增一阿含》。[以长部卷数最少,]《长阿含》卷数最少,[仅二十二卷。]

[初期佛教,所谓经典,就是「无字圣典」,]诸位!要很清楚,佛在世是用口传法,不是像我们现在用文字记载来讲经说法。什么叫做无字圣典?就是用口传,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口传诵,根本没有文字记载。这个经典,到阿育王摩哂陀(Mahinda),传入锡兰,约纪元前八年Vattag-anani王时,始命比丘书写此经,]书写就是写。这个就是[「有字圣典」,]前面是无字圣典,口传口;现在文字记载,叫做有字圣典,[初次出世。]

[佛灭后的教团经第二次结集,即种了分裂的种子,在思想上分为保守派与进步派。]诸位!这个很简单,保守派就是传统派,进步派就是改革派。对不对?[后来保守派一心要保守佛陀原始言行迹象,便离开中天竺,到北天竺迦湿罗毘国,以北方为根据,另组织教团。]你看,这个都会分裂的,这很正常的,连佛教讲的圣典,也不是一言堂的,到后来还是会分裂的。[于地域上分中北二天竺,]就是中天竺还有北天竺。诸位,底下这个要背起来。[中天竺进步派称为大众部,以般若经为主。]「般若」的旁边写两个字:叫做空义的思想,空义。[北天竺保守派称为上座部,以阿含为主。]上座部。诸位,要背一下,背一下。你如果说,自己的手拿起来的话,背一下,中天竺:改革派、进步派;北天竺:传统派、保守派;北天竺就是上座部,中天竺就是大众部,大众部。这个稍微背一下。在这里还要做一下笔记。有的人速度快,可以写。这个「上座部」旁边写:后来分裂为十一部,十一部,我念一下就好。上座部后来分裂成十一部,你可想而知,就像树枝一样,树干,再来就分开来。上座部分为十一部,师父念一下:一雪山部;二说一切有部这个说一切有部很重要,说一切有部叫做萨婆多部,以阿毘达磨七论为基础,阿毘达磨七论,阿毘达磨论,说一切有部就是承认一切三世世间是实在的,承认人生是实在的、缘起是实在的,凡所有相都是实在存在的,说一切有部。三叫做犊子部。第四部叫做法上部,第五叫做贤胄部,第六叫做正量部,第七叫做密山林部,第八叫做化地部,第九叫做法藏部,第十叫做饮光部,十一叫做经量部。这上座部后来就分裂成十一部。诸位看,北天竺保守派称为上座部,以阿含为主。[中北二天]二天就是二个天竺,就是印度的意思,天竺就是印度,[教团虽有分裂,但对阿含教义,深为信任,极为尊重。尤以中天竺大众部,]「大众部」旁边写:后来分为九部,做一下笔记。[特别重视《增一阿含》,]大众部分为哪九部呢?「大众部」旁边写个:进步派,改革进步派,进步派。一叫做大众部,大众部,第一个叫做大众部。拿这个来作根据,也叫做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第四叫做积胤部,第五叫做多闻部,第六叫做说假部,第七叫做制多山部,第八叫做西山住部,第九叫做北山住部。大众部后来分裂成九部,上座部后来分裂成十一部。所以,佛法你看你就知道,意见不同、看法不同,连佛所讲的真理都是这样子的,那没有办法的事情。尤其以中天竺的大众部,后来分裂成九部,特别重视《增一阿含》,[分别说部重视《长阿含》,]因为重视的不一样。[但两派对于宇宙万有的解释各有不同,北天竺]好,北天竺什么部?上座部,要背起来。北天竺什么部?上座部。中天竺?大众部。北天竺上座部,后来分裂成……十一部。中天竺大众部后来分裂成……九部。这个要背起来。了解历史的渊源就这样子。北天竺[上座部萨婆多部,]诸位,「萨婆多部」在旁边写:就是说一切有部。前面不是讲:上座部分裂成十一部吗?「萨婆多部」就是说一切有部。刚刚写的:上座部分裂成十一部的第二部,叫做说一切有部。[即一切有部对于宇宙万有主张实有,故称为实有的思想。]什么是实有?三世是实有,十方是实有,缘起是实有,这个人生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怎么可以说否定它呢?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啊,你要面对现实啊,才去超越它。[中天竺大众部对于宇宙万有,或分析或破坏,主张一切皆空,]分析就是析空观,或者是破坏,就是无常,万法皆是败坏之相。简单讲:这个世间是无一可乐,所以,它讲一切皆空。前面讲一切皆有,[故称为空观的思想。在教义上无形划分北天竺为实有主义,中天竺为空观主义。]实有主义,就是我们后来讲的瑜伽唯识。中天竺的空观主义,就是后来我们讲的,发展成中观的思想。所以,印度有两大支派,一个是瑜伽,一个是中观。瑜伽、中观其实渊源都来自于《阿含》。所以,把「阿含」判为小乘教,诸位,有的人是不服气的,其实也不合理的。大乘佛法今天讲的瑜伽唯识,讲的八不中道的思想,其实都渊源于阿含的思想,你怎么判它是小乘呢?阿含思想就是阿含思想,大小乘都要依据的经典。[于是分道扬镳而向东南发展的大众部,]改革派的,讲空的,[渐渐开拓大乘佛教,]后来传到中国,中国就是大乘佛教,用梵文记载的。[向西北发展的上座部,依然拘泥于保守,]希望跟佛陀配合,希望不要偏离佛陀,尽量保守,[被斥为小乘。]往西南传的是小乘,往东南传的是大乘——空义的思想。[到佛灭后六七百年间,进步派]进步派是中天竺是北天竺啊?(众答:中天竺。)这个要背起来,中天竺。进步派就是中天竺。[大众系龙树、]还有提婆菩萨,这龙树菩萨、[提婆师徒出世。]这个不得了!龙树菩萨也是禅宗的祖师,八宗共祖,算来也是我的祖师,龙树后来传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传到我现在,也是禅宗的祖师,对不对?诸位,龙树菩萨算来是我的老祖宗了,传到今天我慧律法师来。[龙树出身于南方,]就是南印度,[出家后曾到北方雪山修学,眼见中北各趋极端]各趋极端就是说:一个讲有,一个讲空,[均非佛教之福。]极力地互相攻击,所以,龙树贯彻……龙树菩萨就是造《大智度论》的作者,一百卷,好大的一部,《大智度论》谁造的呢?龙树菩萨,就是龙树菩萨造的论。[故龙树贯彻南北空有的思想,综合大小乘的精华,倡导真空的大乘的中道教。保守派北天竺上座部系,佛灭后九百年间,无著、世亲]诸位都知道这个是唯识学的祖师。无著、世亲[兄弟出世,倡导幻有的大乘教。]其实,我告诉你:龙树菩萨的空有圆融的思想,综合大小乘的思想,还有无著、世亲倡导幻有的大乘教,重点统统叫你看得开、放得下,答案都一样。照见五蕴皆空,答案都一样。[但空有的立论,都依于诸法缘起义。]诸位,离开缘起法,就没有佛法。知道吗?离开缘起法,就不是正法,诸法都一定要依于缘起法,建立在佛陀的正知正见的思想上。[以一切法假因托缘而有,]像我们今天讲经就是这样,假借师父要讲经的因,托大家听闻佛法的缘,成就了《阿含概说》的演讲,都要这样子的。缘起都是[空无自性,]缘起无自性嘛!所以,对境寂然,常不离佛;诸法空寂,法尔如是,万法本来就是空,是不可得,是因为你的妄想、颠倒、执著,以为是真,不管佛出世也好,佛不出世也好,万法都是毕竟空,我们因为妄想、颠倒、执著,继续轮回,是不是?佛出世……无关于佛出世不出世,只是佛悟了、觉悟了,[无自性故说为真空。]所以,以一切法假因托缘而有,空无自性,无自性,故说为真空,真空就是究竟空,不跟你讨论的。看到一尘,毕竟空;一个家庭,毕竟空;任何讲座,毕竟空;三千大千世界,不可得,相不可得,就是性,[一切法虽假托众缘而有,无遍计我性,]我执就是所执著的。虽然没有遍计,遍计就是处处执著的意思,遍计我性就是遍计所执性,到处都安一个「我」,连睡觉都安一个「我」,讲话安一个「我」;讲电话安一个「我」;建造房子安一个「我」;就是修学圣道也安一个「我」,无所不加上一个「我」字,叫做遍计我性。事实上透彻根本不存在,虽然没有遍计所执性,[但事象宛然存在,]事象宛然存在,就是不能坏缘起,而我们就是缘起法,加一个「我」,坏了!事情就坏了。缘起法本来就空,你加一个「我」,什么事情都完了!烦恼来了、执著来了、痛苦来了,什么事情争一个大小、争一个是非善恶,万法皆空,事相宛然,体悟到就是随缘过日子,[故说为似有。]叫做幻有,不实在的叫做幻有,缘起如幻嘛![故空有辩论的方法虽不同,但同立论于缘起义。]但同立论在缘起的角度来说,[而空、缘起、中道本为阿含的深义。故空有二派,虽说是受传统保守与进步思想的影响,实同受北方阿含教义的引导。]还是来自于《阿含经》。所以,师父不是讲嘛:没有看过《阿含经》,没有研读过《阿含经》,不能算是真正了解佛陀思想的一个佛弟子,还不能算。[立足于缘起性空的龙树,深入阿含,龙树中论]就是《中观论》,中观的思想,[所引证佛经,都出于阿含。]全部不能离开《阿含经》,怎么可以把《阿含经》判为小乘教呢?「阿含」就是「阿含」,大小乘统统依据这个「阿含」的思想开展出来。[龙树发挥实相义说一切皆空,为阿含的根本义。]是《阿含经》的根本教义。[立足于缘起幻有的无著、世亲,不消说出身于阿含的根据地;]不须要解释,你也知道它出自于「阿含」。[世亲的思想,根本发源于阿含,]《俱舍论》,世亲菩萨,对不对?他们都弘扬唯识的,《俱舍论》,小乘的讲「俱舍」,还有「成实」,后来发展就唯识。《俱舍论》所依的,「俱舍」讲七十五法,大乘讲百法,[《俱舍论》所依的经,就是阿含。]你看看,所有的大小乘、所有的空、所有的有,龙树、无著、世亲,都不能离开「阿含」。[是故印度中观瑜伽]诸位,中观讲空,瑜伽讲有,[两系大乘教思想,可说都与阿含有深刻的渊源,]不能离开《阿含经》。[《阿含经》中虽没有大乘菩萨,若大智文殊菩萨,或大悲观世音菩萨参加教团,但阿含充满了大乘思想,可说为大乘思想的渊源,或为通于大乘共依的根本经典。]这是不可抹灭的事实。今天师父开这个经典,就是要提醒法师、提醒护法居士,不能随随便便批判《阿含经》,说:那是小乘经典。因为《阿含经》讲的,就是重复又重复,讲的某些我们看得懂,某些根本看不懂。翻译的人,翻译得艰涩。再来,就是众生怕烦,譬如说:讲到五蕴皆空,这一段讲五蕴,再翻过来,还是讲五蕴……讲四念处,这一段讲四念处,再下一段还是讲四念处,一直重复……所以,后来的祖师就把《阿含经》的精要,归纳不净、苦、空、无常、无我,就这个比较快,照见五蕴皆空,这样比较快,你没有时间看《阿含》,《阿含》讲什么?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万法不可得,最后,进入无为法,《阿含经》讲的,所以大乘思想撷取《阿含》的精华,让我们省时间、省力量,因为看不完,《阿含》讲的,不能离开这些。

我们今天的课程时间到了,超过了,我本来预计四十五分,现在是五十分,现在超过了四分钟,五十分,对不起大家,明天我尽量准时。《阿含经》不能缺席,这个太太重要的,不能缺席。下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