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05
慧律法师主讲
有的人自作聪明,自己想象,佛的意思大概是这样子,就开始讲得头头是道了。有一个人讲净土法门,净土法门,讲到八功德池,清凉的八功德池,我问他:你知不知道佛为什么要讲八功德池啊?他说:不知道。是因为佛当时候的印度很热,印度某些地方是热带,很热,印度人喜欢清凉,由水生凉,所以,佛陀为引导众生。喔!原来连这个都有它的含意。对!我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来,你说说看,极乐世界在哪里啊?他就依样画葫芦,就说:在太阳西下那个地方,叫做西边。我说:那太阳再过去,那就~太阳就变成东边了?嗯!说的也是喔!东南西北是人定的啰!那佛的意思是什么?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西方是表法的,一般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西方是指一切众生能够歇、清凉、休息的地方,西方是表法的,要了解这个佛的意思,西方再过去就变成东方了。因为这是定位的问题,东南西北是人定出来的。喔!他说:又学得了一个知见了。我说:那你想想看,为什么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佛为什么讲四种光?你能解释清楚吗?嗯!应该是无量无边。怎么个无量无边?说不出所以然。我说:青、黄、赤、白,颜色的基本盘,这四个颜色可以调配出无量的颜色,佛总不能讲几万种颜色啊!讲四种颜色,这是学过美术的人都知道青黄赤白是调颜色的基本,用50%青色,50%白色,就调出不一样的颜色,用千分之一的白色,跟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赤色,调出来的颜色又不一样,所以佛讲那四种颜色,能调出无量无边的颜色,就是告诉你,那四种颜色代表无量无边的颜色,我们讲净土法门,对这个基本的东西,都不是很了解,没有办法把净土讲到到位,入于佛的正见。所以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因此,佛弟子要谨言、要慎行,尤其是弘法度众生的人要切记,一定要小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以为出头,你的灾难很快就会到,把佛法用人情乱说法要,因果等着你,要小心。你世间的法可以随便乱说,这个出世间法是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可不是开玩笑的。
接下来,口业要清净。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所以师父为什么要讲这一句话?也就是说,告诉你一个出家众、一个在家居士一定要口业清净。你今天每讲一句话,就是讲好的、善的,你内心里面有正面的能量,随喜、赞叹、喜悦的心,你的内心有正面的能量。记得古德讲:虚空遍满耳目,虚空遍满这个耳目——这个虚空到处都有耳目,小心我们所说的话。所以哲学家说:紧闭你的嘴巴,苍蝇永远飞不进来。这一句话还挺有意思的,挺有意思的。口业清净才能成佛啊!诸位,能令正法重现要多多地鼓励、赞叹。你回去只要做两件事情,如来的正法在一年、二年、三年以内决定大爆炸。一、你回到祖国大陆,一、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一定要赞叹护法居士。你看看,赞叹能令佛法一直传递出去,那你谤佛、谤法、谤僧,断了众生法身慧命,谁负责?当然是你啊!这第一点。第二点利用你现在的能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用最高超的科技,下定决心,这个是做功德最大的机会。
文殊讲堂成立十五年前,有个男众居士要捐一百万,来到文殊讲堂,他要捐一百万,说:我要助印录音带,后来他老婆有一点反对,她说:我们的生意还没有很成功,那你这一百万对我们来讲,有一点数目,有一点压力。这老公就说了:好,那慧律法师,这一百万暂时不布施,我拿去做生意的本,成功以后,我一定继续护持,这个愿一直存在。我就跟他讲:行!没事儿,没事儿。一切的布施必须从欢喜心才能得到功德,勉强,我也不怎么喜欢,没关系!咦!过了十五年,他真的来了,慧律法师,我这个助印录音带。我说:现在没有录音带了,连CVD都没有了,DVD都快被革除了,还哪来的录音带、录像带呢?我说:你可以做别的。他说:嗯!那我回家跟我老婆再研究研究。一百万又收回去,回去以后也没怎么联络。我做一个法师的总也不能说:盼呀!盼呀!继续盼着……那也很辛苦。这一百万,那十五年前,那种大心拿不出来,十五年后也布施不出来。这就说:因缘、因缘。因此,要弘扬正法、推广正法,及时行善,不能等待。有时候,我们一辈子要有一股傻劲儿,说干就干,这福报就来了,福报就来了。所以正法的弘传是很重要的,大家都有这个责任。
那么如果你看看有人在伤害我们佛教,唉呀!或者是书,或者是网站,或者是工具,因为有的人会支持,一定有人伤害。记得!只要伤害正法的,这一句话打死不传,也不能讲,佛教会受到伤害的。
古德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问跟修道是不一样的,求学问是每天增加一些知识,后天学习来的,后天学习来的总是不堪,没办法断烦恼,整个脑筋里面概念游戏,装了语言、装了文字,装了金钱、装了数目。我们曾经讲,数学里面讲the number play,数字游戏,概念游戏,每天……学问就是这样子,为学日益,益就是好处那个「益」,对某某东西有利益那个益。益,就为学,做学问是每天都在增加;可是求道刚好相反,为道日损,修学佛道每天损,就是要减少一些执著,每天要减少,世间的学问每天增加,这是世间人;可是为道者,每天的贪嗔痴、无明、烦恼要为道日损,损就是一日减少一点点,减少一点点,这是出世间法。
禅师这么说:当为道日损,到最后自己的主人自己作主,了了见,无所见,无一物,也无人,也无佛。禅师这么说:当我们为道日损,体悟了圣道以后,禅师就说:了了见,无所见,无一物,也无人,「无人」就是无众生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无佛,也无佛——自性就是佛,哪来的心外有佛呢?也无佛。诸位,执著佛,著佛见;执著菩萨,著菩萨见;执著二乘人,著二乘人见;执著凡夫,著凡夫见;执著外道,著外道见;总是见,知见的见。所以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佛弟子应当依如来的正法,正知、正见,应当发愿:所言如所悟,所悟如所行。所说的话就像自己体悟的一样,所言如所悟,所说的话跟自己大悟见性所悟的是一模一样的;所悟如所行,你所悟到你还必须要按照体悟圣道去做、去走。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所言如所悟,所悟如所行。
接下来,有智慧的人把佛陀的正法注入他的人格,整个生命的内涵都是法的体现。简单讲,如果你是佛陀的弟子,又开悟见性,又充满着般若智慧,你会把佛陀的正法注入你的人格,你的人格就代表你的真理,整个生命的内涵都是法的体现,就是真理的影子。法没有任何的私心,也没有自我,一个没有欲望的人,心就不会有对立,就无所求,内心就会达到一片的自在,独立和祥和,那种内心的世界是如此的安祥,如此的知足,如此的幸福跟美满。我们不是要追求幸福吗?佛教教你如何得到真实的幸福,所以修行的过程有破我执,有破法执,叫做离执禅定,修行总是需要一点时间。所以我今天跟大家碰面,也不敢要求诸位法师或护法居士,你能在这个法得到多大的受益,或者说你一念之间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这样当然是恭喜你了,你的根器特别地利,师父赞叹你;但是有的众生没有办法,他桶底还没有脱落,没有破根本无明,达到归无所得的时候,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还是没办法,那就慢慢地引导,回去慢慢地听师父的法。
接下来,我引用《华严经》,知道法的重要,法怎么来?由大善知识来。大善知识的法怎么来?由佛陀的正法来。所以回归到根本,还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说八大宗派共一颗佛的心,南传、北传、藏传共是佛道,彼此之间要互相随喜、互相赞叹。大善知识,底下讲大善知识的重要,这根据《华严经》来的,就是于一微尘,剖出三千经卷。
《华严经》上这么说,说:大善知识者,长诸善根。意思就是说:你如果好好地亲近如法、如律、如佛所说,真正体悟圣道的大善知识,那么他会长养你种种的善根。说:善知识者,是功德处。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因为他是功德的地方,因为他是做大功德的地方。他会指引你一条大功德的路,光明的正道。说:善知识者,不染世法,世法就是生灭法,这些生生灭灭的贪嗔痴,大善知识都叫你远离。所以善知识者叫你不染世法,不要染污这个世间的这个贪嗔痴,心是清净的。大善知识者,不受诸恶,受诸恶,这辈子受了贪嗔痴种种的恶念,就必堕三途。
三守六大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根本:一、守住因果;二、守佛的净戒——清净的戒律;三、守本真心——守住那一颗不生不灭的心。三守,还发六大心:一、发大菩提心;二、大般若心;三、大慈悲心;四、大喜舍心;五、大禅定的心;六、大忍辱的心。这三守六大心涵盖所有大乘佛教的思想。
再念一遍:守住因果、守佛的净戒、守本真心。再来:发大菩提心、大般若心、大慈悲心、大喜舍心、大禅定的心,不退转,就是禅定;大忍辱心。
你三守六大心把它归纳起来,好好地冷静一下,就会知道成佛需要一点功夫,下定决心才有办法。
善知识者,不受诸恶。善知识者,照明法界。善知识者,长菩萨身,意思:只有大善知识让你这个菩萨的身继续长养圣胎。
接下来。如果有人有因缘碰见大善知识,能破大障碍山;见善知识者,入大悲海,能救护众生,见就是碰到。碰到大善知识者,得智慧光,普照法界。由亲近大善知识,能勇猛勤修一切智道,因为亲近大善知识,所以能勇猛勤修一切智道,智道就是智慧之道。由于亲近大善知识,能于一微尘中说无量法,声遍法界,因为大悟见性,于一微尘显现无量法。由亲近大善知识能于念念中行菩萨行,究竟安住一切智地,能够安住一切智慧之地。地就是地上的地。由于亲近大善知识能于念念当中行菩萨行,究竟安住一切智地,最后宁舍生命,生生世世不离大善知识,不离圣善知识。这一段是《华严经》讲的。
底下,那么我们今天已经有相当,前面都是讲的,因为不是讲经典,所以只能讲重点,讲重点,交叉地发挥,现在要进入更精彩的部分。底下这一段是你要用生命聆听,一句都不能漏掉,开不开悟,就看底下这一段,保证你一辈子受用,这里的每一句话没有废话。
正法眼藏是传佛的心印,就是佛的心,欲证佛的真如本心,这个心必须先证得摩诃般若第一义谛大空的境界,除一切妄想、除一切颠倒,才有办法成佛。简单讲:我们平常每天都在念的:照见五蕴皆空,空相、空性、第一义谛大空、毕竟空、人空、法空、空空。你看,时时刻刻都跟这个空有时时的关系,有随时的关系,空是般若的思想,那么我们的涅槃妙性摩诃般若,就是证得第一义谛大空的摩诃般若所显的境界,所以底下要发挥这个空的思想,你对空有多少的认识和体悟?如果你证得第一义谛大空,待人接物、触目,顺逆二境皆是菩提,证得空性、证得空相,无处不是佛,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直下无心便是道,这里没有寻、觅、讨论的空间,就是第一义谛大空。
好,底下你就好好地听,稳住,如果你有一点累,我告诉你,我今天讲整天,我都没说累,还在那边打盹儿,这样说不过去啊!
底下,这一段是修行成败的关键,开不开悟就看这一段,每一句话都要用心。
好,空是什么?因为它空无自性,所以叫做空,空是什么?空不是什么,空,它不是有,因为有,是如幻,条件所构成的,但也不是无,空也不是无,因为不可以坏事相的因果,所以空是非有,不能说有,空也非断灭,断灭见就坏了因果。什么是空?没有能所,他的心没有攀缘,用的是真如本性。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空是离去妄想、颠倒、执著以后,所存在的那一颗真如、那一颗本心、那一颗妙性。空是除去妄想颠倒所留下来的,原本清净的心态,原本的心就是清净心,因为证得第一义谛大空,所以没有一切的妄想、颠倒、执著,没有一切颠倒、妄想、执著、没有能所,就是毕竟空寂,所以无形、无相,我们说它叫做空。空就是一切万法的真相,也叫做实相,实相其实就是无相,所以我们说它是空,空是什么?空,它不是观念,不是概念,空不是逻辑,不可推论,空不能够思维,空不能寻,不能觅,空不能猜测,空,说似一物即不中,证得空相、空性,是没有任何挂碍的,六祖讲:无本无一物,没有任何的能所,了诸法如幻,境界本来就空,不贪染任何的外境,心中无一物,名为空。空是无念,就是没有妄想、颠倒,也没有任何的执著,空就是无相,空就是无所住,空、假、中,统统叫做无所住,空本来超过一切语言文字,空本身不可说,当下是不二,但也不是一,不二容许异相的存在,但是有共同的性质,但也不是一,所以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证得第一义谛大空,是完全地放轻松自己,能够得大自在,能够得大解脱,所到之处统统是佛果,因为心净则国土净,放松、放下,再放松、再放下,这个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你如此的执著,如此的痛苦,如此的纠结、割舍不下,因为它是无常的,它会变化的,它不是永恒的,不能错觉。这些无明烦恼纠结在一起,都是因为心中不能体会空相和空性的真实义,所以证得空相、空性,心就没有病。我们的病,一般人有两种:身病,身体的病,还有心灵的病,当一个人心灵没有病的时候,这个色身如轻飘飘,没有地心的引力,没有任何的执著,他的内心里面是多么地知足、安祥,找到真实的幸福。空,了悟诸法如幻,空无自性,所以他没有自我,了悟五蕴本来就空,所以他对自己也不会执著,他的生命只有牺牲,只有奉献,懂得享受这份牺牲跟奉献,因为空让他了悟万法没有自我。这个万法没有自我,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这个空相、空性就显露了出来,虽然显露出来,只是一种智慧,它不会出现任何的相貌。如果出现任何的相貌,那个空又是能所不断,又是变成生灭。如此的般若智慧,心中不出现任何的相貌,如此才是真正佛陀所讲的空。智慧显露的时候,智慧,当我们的智慧显露的时候,空也无所谓的空。空不是概念,当我们智慧显露的时候,认为我证得空性,那一念就是著空相,又变成生灭。虽然讲空,但是大智慧不空,心体不空,真如常存。所谓空,所谓第一义谛大空,胜义谛大空,只是心灵无染,没有染污、不著于生灭,无欲、无所求,心灵没有滞碍,当证得空相、空性的时候,心灵没有任何的滞碍,道须流通,何以却滞?万法尽通,体会到第一义谛大空,万法尽通,心无所求故。
空,不是没有,不是断灭,只是心中没有执著。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那空又变成另外一种执著的境界,变成一种概念,这是学者在追求的,而空相、空性是回归当下,就是绝对,没有任何讨论的空间,不同于学者概念游戏,那是圣人。空不是没有,空如果是没有,又变成一种「没有」的执著的境界,又变成一种概念游戏。
空的意思是心中没有任何的执著,因为了解我们本身,本来这个五蕴本来就空,色受想行识本自不可得,一切境界生不带来,死也带不去。空,心中没任何的执著,证得空性的人没有能缘的心,也没有所缘的境界。所以没有一切境界存在,内外俱遣,不可得,叫做空。
当体悟到圣道的空的时候,他开始了解这个世间无一法可得,这个世间没有任何可以贪染,纵然遭受一切境界,也一样在空性、空相当中去喜悦的承受,没有一切能所的存在,只有真如不生不灭涅槃妙心存在,涅槃妙心也不是一种观念,它不是东西,因为它无相,所以,名叫做摩诃般若。摩诃般若无名、无形,也无相,这个时候,我们叫做无心,虽然是无心,但是有摩诃般若的心,虽有摩诃般若的心,我们也称它叫做无心,无念、无住、无相的心就是真如的心,就叫做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真如。
空也不是空,因为它不可以落入观念,如果有东西叫做空,就变成观念,把真实的解脱境界变成一种观念,那就不叫做空。空是绝对的解脱,不许你有任何的概念、观念,任何的推论、猜测都不行,因为它是绝对,因为空本自不存在,因为万法唯心现量,除去一切执著,方便说叫做空,空本自不存在,万法唯心现量的境界,讲空是为了破除执著,让你相应如来的摩诃般若,不生不灭的大般涅槃的心性,方便说它叫做空,著一个空就是落入观念。
当我们证得空相空性的时候,一切法都不存在。六根是虚幻的,父母未生我们以前,我们不存在这个世间,生了来到这个世间,每天攀缘这个六尘,一样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要了解,空没有六根,没有六尘,也没有能所所引发出来的妄识叫做六识,空就是如此的真如妙心,真实的存在。所以不要害怕证得空相,因为它不是断灭,一切境界不存在,就是空相所显的境界,不要害怕牺牲,也不要害怕奉献,甚至不要害怕舍头目脑髓、一切财产、食衣住行、金银财宝,这一切境界究竟义,事实不存在,只是你那一颗妄想不想放下而已,而说它是有。实相其实就是无相,证得第一义谛大空,时时刻刻都了诸法都是虚妄的东西。实相就是无相,了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证得空相。因为万法总是虚妄,但不是断灭,所以我们说它是空。我们之所以讲它空,是因为它是生灭,所以我们讲它是空;是因为它是缘起法,所以我们讲它是空;是因为本来不存在,而借重与因缘所生的条件,才构成现在的虚伪的假相来迷惑你的真心,所以我们说它是空,因为它刹那生、刹那灭、无所住,所以我们叫做空,因为万法总是虚妄,但不是断灭。我们之所以讲空,是因为生灭,是因为缘起,是因为它刹那无常变化。万法虚妄,法本不可得。
空之所以不空,是因为处处都是真如那一颗心,当契入空相、空性,证得诸法毕竟空的时候,真如不空的时候,会发现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世间。
我们说看山,凡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所体悟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证量究竟解脱的如来、禅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个时候,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六根六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当证得第一义谛大空,无法不真,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我们之所以不认识真如,就是因为我们执著虚妄的缘起假相,以假为真,妄执能,妄执所,主观的意识心执著客观的外在尘境,所以让我们纠结、痛苦、不舍、恐惧,不幸的事情就会一直发生,都由于我们不认识第一义谛大空,也不认识诸法如幻是虚幻的道理,以假为真,妄执,执就成病。
世间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不幸的事情,正因为妄执——虚妄地执著,虚妄地执著不放下,不幸的事情就重复地发生。师徒之间也不要太执著自己的观念,夫妻之间也能够给一个尊重,朋友之间也给个随喜赞叹,这个世间多么地美好。不管你今天遭遇多少的痛苦,因为它是空无自性的,有病就要看医生,尽量减少他的痛,但是能痛身,不会痛到那个心的真如,真如是不痛的,能知道痛,可是,痛,空无自性。
当证得第一义谛大空的时候,也不会著于世间的乐,因为所有的乐都是败坏之相。无论你歌唱得多好,无论你是《中国好音声》,还唱得第一名,一样是生灭,一样是无常,当你悲哀的事情来临的时候,冷静一下这个悲哀是不是自己造成的,是因为无明没有智慧,平常不宽恕别人而造成了悲剧的发生;所有的喜悦,了解喜悦的感受也是短暂的,也是短暂的。只要我们真如的本心不要去染著,无所住,也不著于一切境界,如此轻轻松松地,如此大自在、大解脱的境界,就是如来的境界——心中没有任何的分别,入无分别智,真如的本心自然就显现,心中的痛苦的阴影便会慢慢地散去,生死就会慢慢地停止。
再念一遍:心中没有任何地分别,入无分别智,证得第一义谛大空,心中的痛苦阴影就会慢慢的散去,生死就会停止。千万不要在真如的念上生种种的妄想,名为头上安头。
真如无念,但是有摩诃般若智慧念,虽然有摩诃般若智慧的念,但是仍然是无念,真如的本心本来就没有名相,本来就无念,本来就是无相,空相故,空性故,毕竟空寂。
那么,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切烦恼,事实上也没有这么的烦恼,说什么是非,也无所谓是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无所谓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喜怒哀乐也不会这么强烈地变成一种极端的刺激跟痛苦,割舍不下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办法证得第一义谛大空,因此我们纠结的心,痛苦一直没有办法停止。贪染这个乐境,因为妄动也没有办法停止,悲哀的事一直发生,喜悦没有办法控制,到最后导致不幸的事情一直发生。
万法都是空无自性,离一切执,心便有禅定,一切佛道可成、可期。当证得一切法空无自性,便入如幻的三昧,心永远在定中,不一定要打坐,从此我们的生死轮回与我们无关,因为了悟了万法如幻,因为万法如幻,所以我们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因为我们证得了万法本来就空,五蕴也是空,而了悟一切法无我,而无我为谁争锋?你在跟谁吵架?你为什么如此地痛苦?就是卡在一个我执、我见。了悟了证得第一义谛大空,了解五蕴本空,那么就没有「我」,那哪来的这些客观的环境的存在?连「我」都不认识,连「我」都体悟到,这个认识就是它是空相,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执著?你会发现六根、六尘、六识与「我」无关,真如的妙心、大般涅槃也与「我」无关。证得涅槃,还执著一个涅槃,那么这个不是空相。证得真如,还著一个真如,这个不是真如。所以,证得空相、空性,真如与「我」无关,大般涅槃也与「我」无关,就是如此的祥和、如此的自在。所有的执著没有任何的意义,所有的煎熬从现在开始要停止,所有的妄想要停止。大悟的时候,证得空相、空性的时候,这些时间、空间都会完全停止,一切既然根、尘、识都与「我」无关,那么我们的真如本体就独自存在,万法皆空,万法都与「我」无关,不关于地水火风,也无关于色受想行识,不关于四大——地、水、火、风,也不关于五蕴——色、受、想、行、识。当证得第一义谛大空,「我」,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我」所有的也都不存在,因为已经不执著这个色身,那种快乐的日子是何等的逍遥,何等的自在。世间的金钱如何能够买得到这个般若的智慧。
当我们达到五蕴空无自性的时候,这个最关键的「无我」的真实的「我」就显露出来,这个「我」就是真如之心。真心本来就「如」,真心本来就空无形相,没有名、没有相,也没有任何的名字,说真如,这其实就是一种方便的假名,真如就是「我」,「我」就是真如;空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空,平等不二。「我」与「无我」,当佛陀讲:我跟无我,它是平等不二的,照见五蕴皆空,讲我也行,讲无我还是行。真如与万法平等不二,平等不二即入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如来正法眼藏。因为空,所以不执著一切境界,心中不再为虚妄的尘境奔劳、劳累,心中只有法的喜悦,只有佛陀所留下来的真理,真理就是他的生命。所有的呼吸都与佛的真理相应,看了一颗石头知道它是空,你能点石成金;看到一座破旧的房子,你能了悟这个破旧的房子就是空,那么你就是住在皇宫。
在座诸位,不是住茅棚、穿破旧的衣服就是不幸的人,最不幸的人就是没有佛陀的智慧,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所以证得第一义谛大空了悟了诸法实相,实相本来就是无相,所以实相与空还是平等不二,真如与空还是平等不二,「我」与「无我」还是平等不二,能缘空、所缘境是空还是平等不二,因为无心,没有任何的颠倒,没有任何的分别,也没有任何的执著,这一颗心就契入了真如妙性,无一切妄想,也无一切执著。真如的本心是绝对的,不是断灭的,只是事来无所住、无所求,即入无为法。
说:师父,什么是无为法?有为当下就是无为法,不取有为即是无为,执著无为变成有为,离有为跟无为是真无为,这里面没有东西的,我们无所谓有为,也无所谓无为,都是名相转来转去的,著一「无为」,尚是妄想啊!何况还是有为法。
真如的本心是绝对的、是存在的,它不是断灭的,只是事来不住,有事也不住著,即入无为法。这一颗真如的本心,当下就是无为法,所谓无为是一切造作本自空寂叫做无为,无为就是一切法无生,一念无生,万法无咎,我们之所以心会有种种的造作,是不能体悟到一切法本自无生,在生生灭灭里面搞东搞西,就是在无明的巢窟里面做生计,这个禅宗讲的,真如的心就是无为,无为就是一切法无生,一念无生,万法无咎。所以真心于第一义谛大空还是平等,还是不二。当我们证得第一义谛大空,便得大解脱,打破了根本无明便得大自在,脱落一切的束缚,能为众生作狮子吼,作大导师!大家加油!
空是证得实相,证得无相,空不依一切法,空当下不二,独自存在,二六时中,不倚一物,不倚六根,不倚六尘,不倚六识,完全不倚一物。空就是实相,空就是自在,空就是平等,空就是解脱,空就是放下一切的执著。当证得空相、空性的时候,众生如、法界如、诸佛如,是故众生不增不减。证得一切法空相、空性的时候,众生界不增不减,法界不增不减,佛界不增不减。是故证得第一义谛大空,众生界即是法界,法界是诸佛之界,佛界即是法界,法界就是众生界,平等不二,平等不增不减,因为证得毕竟空寂,没有任何的阶位,没有任何的次第,没有任何的因、缘、果。空相、空性不坏于因果,但是当下都是绝对的真如,所以当证得真如不生不灭的时候,众生界、法界、佛界平等平等。
空就是诸佛之心,空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最真实的,因为它是无相,是独立,是平等,是不二,是没有任何的分别的。
证得第一义谛大空空相、空性的时候,如日中天,就像太阳高照,一个大彻大悟的圣人,就像太阳高照如日中天,照耀一切万物,但是不染著一切万法,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证得空相空性的时候,第一义谛大空本自空寂,本自涅槃,但是有本明妙觉之心,这些本明妙觉真如之心不灭,了悟一切却不被一切所住著;了诸法本空,不被空所束缚,不被能缘心所束缚,不被境界所束缚,天然妙性显露无遗,自己知道自己开不开悟。自觉,也自己知道平等不二的心性,一切不依万法、不依根、尘、识,一切无所依。
所以证得第一义谛大空,空就是如来藏,俱足无量功德,证得第一义谛大空,一切法都是那么地妙,微妙不可思议。证得第一义谛大空,是诸佛如来藏性,是绝对的空,十方诸佛都是因为证得第一义谛大空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空是无尽的宝藏,它不是没有。空是成佛义、空是清凉义、空是自在解脱义,正法眼藏就是证得第一义谛大空,显露无遗。
这个就是今天师父给大家的礼物。
请合掌。
回向:
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此次出钱出力慈悲的法师和义工,回向本次消灾牌位,回向本次所设立的亡灵牌位: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我们最后我们感谢我们的Michael,Michael就是我们的这个司仪,这个Michael跟师父认识的,他新加坡的,他中文讲得非常地好,英文更棒,跟Michael鼓励一下。
司仪杨文强Michael:好,谢谢大家!谢谢!
注1.八功德水: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淨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淨、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淨、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阿弥陀经、弥勒大成佛经、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佛光大辞典》
注2.净土:指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作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刹、佛国。对此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净土,系专于大乘经中所宣说,以灰身灭智无余涅槃为理想之小乘教无此说。即大乘佛教认为涅槃有积极之作用,而得涅槃之诸佛,各在其净土教化众生,故凡有佛所住之处即为净土。阿閦佛国经卷上、放光般若经卷十九、无量寿经卷上等,均以净土乃诸佛于因位行菩萨道,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为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维摩经卷上佛国品谓心净土净,娑婆即常寂光净土,若众生心不净,此土即秽恶不净;佛所见清净,即成无量功德庄严。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华严经之莲华藏世界、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等,即以心净土净说为本。又无量寿经载,娑婆世界以外另有净土,亦有于未来当其成佛时所成就之净土;二者均是菩萨依本愿,经修行而成佛时所完成之国土,为众生愿生之处。至于他方之净土,则有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等。以上诸佛之净土距娑婆世界,各有一定之方位,故称为十方净土。
极乐世界,又作妙乐、安乐、安养、乐邦,为净土宗所特别重视之西方净土。此净土乃指由菩萨所修之因行而感果报之报土;或指佛为救度众生而假现之应化土;或指位于西方,经过十万亿土,于彼方实有之净土;或更指于众生心中所现之净土等,有种种不同之说法。又极乐有边地、疑城、胎宫、懈慢界(为至极乐途中之国土,为弥陀净土之化土)等,乃是怀疑佛智者所往生之处。
净土宗认为净土系于西方实在之报土,生于此净土者能受诸乐,往生要集卷上举有十乐:
(一)圣众来迎乐,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来迎,引导至净土。(二)莲华初开乐,托生莲华,往生净土,故于莲华初开之际,可见净土之庄严。(三)身相神通乐,可得三十二相之身与天眼等五种神通。(四)五妙境界乐,可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胜妙。(五)快乐无退乐,受乐无穷。(六)引接结缘乐,从前结缘之恩人亲至净土迎接。(七)圣众俱会乐,众多菩萨俱会于一处之乐。(八)见佛闻法乐,得见佛、闻法。(九)随心供佛乐,随心供养十方诸佛。(十)增进佛道乐,修行精进,终得佛果。
净土方位、庄严情形、住民种别,依诸经所述,各有差异,系由因位发愿之不同而产生。若就史学立场,由阿閦、弥陀净土之描述不同,可以看出一种发展变迁之轨迹,如阿閦之佛刹有女人、人民皆着由树所取五色衣服、有通往忉利天之三道宝阶,可视为较早之思想。弥陀净土则无女人、皆化生、受自然虚无之体、无极之身。及至摄大乘论卷下,以净土为出过三界之妙处。有关诸佛净土之异同、优劣比较等,于诸经中均有记载。关于净土之种类,于无著时代,产生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说,佛之变化身示现八相居秽土,受用身住于十八圆净之莲华藏世界,即随佛之报化有净秽之别;唯识论卷十有四身四土之说;大乘义章卷十九分别净土为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三种;维摩经略疏卷一则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四种;华严经探玄记卷三,依三乘一乘之别而说不同之净土。(参阅‘佛土’2609、‘极乐世界’ 5481)——《佛学大词典》
注3.慧命:<一>意谓具寿命。又作具寿。乃对有德比丘之尊称。摩诃僧祇律卷十三:「佛住舍卫城时,慧命罗睺罗到。」(参阅「具寿」3079)<二>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如色身必赖饮食长养,而法身必赖智慧以长养。若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天台四教仪:「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法华文句卷九下、金刚经疏记科会卷二(长水)、禅苑清规卷七亡僧〕——《佛光大辞典》
注4.实叉难陀译八十卷第七十七卷《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圆满;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
注5.实叉难陀译八十卷之第六十九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尔时,善财童子敬善知识教,行善知识语,作如是念:「善知识者,难见难遇;见善知识,令心不散乱;见善知识,破障碍山;见善知识,入大悲海救护众生;见善知识,得智慧光普照法界;见善知识,悉能修行一切智道;见善知识,普能睹见十方佛海;见善知识,得见诸佛转于法轮忆持不忘。」作是念已,发意欲诣喜目观察众生夜神所。
时,喜目神加善财童子,令知亲近善知识,能生诸善根,增长成熟,所谓: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修助道具;令知亲近善知识,能起勇猛心;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作难坏业;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得难伏力;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入无边方;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久远修行;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办无边业;令知亲近善知识,能行无量道;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得速疾力普诣诸刹;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不离本处遍至十方。
时,善财童子遽发是念:「由亲近善知识,能勇猛勤修一切智道;由亲近善知识,能速疾出生诸大愿海;由亲近善知识,能为一切众生,尽未来劫受无边苦;由亲近善知识,能被大精进甲,于一微尘中说法声遍法界;由亲近善知识,能速往诣一切方海;由亲近善知识,于一毛道,尽未来劫修菩萨行;由亲近善知识,于念念中行菩萨行,究竟安住一切智地;由亲近善知识,能入三世一切如来自在神力诸庄严道;由亲近善知识,能常遍入诸法界门;由亲近善知识,常缘法界未曾动出,而能遍往十方国土。」
注6.五蕴:又作五阴、五众、五聚。三科之一。蕴,音译作塞健陀,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一)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二)受蕴,苦、乐、捨、眼触等所生之诸受。(三)想蕴,眼触等所生之诸想。(四)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五蕴系总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等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之七十二法为五蕴,唯识家则立百法,合有为之九十四法摄为五蕴,皆不包括无为法。
五蕴通有漏、无漏及善、不善、无记三性,故诸论中亦以各种名称说明其种别,如大毘婆沙论卷七十五等,在五蕴之中,特以属于有漏者名为五取蕴。大乘义章卷八本更就有漏、无漏及三性,总立九种,即:(一)生得善阴,(二)方便善阴,(三)无漏善阴,(四)不善五阴,(五)秽污五阴,(六)报生五阴,(七)威仪五阴,(八)工巧五阴,(九)变化五阴。其中前三者为善,第四为不善,后五者为无记;又第三属无漏,其馀均属有漏。又摩诃止观卷五上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等,亦各出其说。
小乘多数派别由对五蕴之分析,得出「人无我」之结论,主张「人我」为五蕴之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大乘学说不仅否认五蕴和合体(人我)之真实性,亦否认五蕴本身之真实性,进而发展「法无我」之理论。〔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九、般若心经、集异门足论卷十一、俱舍论卷一、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一、大毘婆沙论卷七十四、显扬圣教论卷五、顺正理论卷一、卷二〕p1212——《佛光大辞典》
注7.第一义谛:二谛之一。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略称第一义。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 佛教各宗派对第一义谛所下之定义不尽相同,如小乘说一切有部将单一而不可分解之对象视为真实存在之认识,称为胜义谛;中观学派则认为诸圣贤了解缘起性空之理,洞彻世俗认识之颠倒,以此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小乘经部及瑜伽行派等则将佛教智慧及依此智慧为对象之理解,称为胜义谛。就大乘而言,则主要藉真谛与俗谛二者调和世间与出世间之对立,将此二谛联繫起来观察现象,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此外,禅林多用第一义,相对于第二义之相待差别,特以第一义来诠显绝对不可思议之境界。第一义复称向上门、正位等;第二义则称向下门、偏位等。〔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六〕(参阅「二谛」244)p4760——《佛光大辞典》
注8.大空:「空」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空」与「有」相对,遮有为空,其空亦空,即说有空亦空之,是为究竟之大空。对于小乘之「偏空」,而称大乘究竟之空寂为大空,即大乘之涅槃。大宝积经卷二十二(大一一.一二一中):「广大空寂,名曰虚空,涅槃宫殿亦复如是为大空寂,无有主宰,亦无我所,一切众生设入其中,无能摄取一毛端量,广大空寂,广大无量,名大涅槃。」又于十八空之中,无东西南北等方位之实体,亦称为大空。此外于密教中,了悟阿字本不生之理,亦称为大空。〔入楞伽经卷三、无尽灯论卷上〕 p801——《佛光大辞典》
◎不思议空:<一>又作第一义空。佛、菩萨所证得之空,断绝有无差别,非二乘凡夫所能测知,故称不思议空。胜鬘经宝窟引龙树之说,谓空有外道邪道空、但空、无所得空三种。但空即二乘空智,无所得空即菩萨之空智。此无所得空智非二乘所知,故称不思议。
<二>谓大日如来之大空三昧阿字不生之理。大空三昧,又作正觉三昧、究竟三空三昧。乃不执著于空或有,照见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之三昧,住于佛之无碍智。此大空微妙,超绝人之思虑言议,故称不思议空。大日经疏卷六(大三九?六四六下):「知空等虚空者,本来不生即是毕竟空义。以自性净,无际无分别故,同于大虚,是故以世间易解空譬不思议空也。」p980——《佛光大辞典》
注9.法空:指诸法之自性为空。又作法无我。为二空之一,三空之一。法空可从一切法无我与因缘生等二义论之。大毘婆沙论卷九(大二七?四五中):「尊者世友说言:‘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于说一切有部,认为法体恒有,故不说诸法皆空,而观一切法无我,以对治我见。然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等谓,五蕴等之法无我,无实在不变之自性,故为空。
又《大乘义章》卷一《二无我义》中,就四宗来分别空之义:(一)毘昙立性宗,仅说明生空,而不说法空。(二)成实破性宗,具说明二空。谓苦空无常等之集成诸法,称为法和合。法和合之中,空无定性,故为法空。(三)般若破相宗,亦说二空。谓不须待苦空无常等之离散破坏,凡假名之诸法即为空。(四)显实宗,亦说二空。分为二门:(1)依持门,妄想法之空,称为众生空;所依之真实寂,称为法空。(2)缘起门,真如之体寂,称为法空;缘用之寂灭,称为众生空。其中,破性宗之空为析空,破相宗之空为体空,显实宗之依持门之二空为三性三无性,缘起门之二空为真如之体用。〔大智度论卷六、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九十、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参阅「二空」202、「空」3467、「无我」5087)p3362——《佛光大辞典》
注10.空性: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又此词梵语除译为空性外,经论中亦译作无、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等。〔大日经住心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卷七末〕p3477——《佛光大辞典》
注11.空相:指诸法皆空之相状,或指真空之体相。因缘生法,无有自性,即空之相状。大智度论卷六:「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另据玄奘译之般若心经所说:诸法之空相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佛典中,性、相二字常为同义字,故亦可作空性。p3479——《佛光大辞典》
注12.空: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天台大师智顗与嘉祥大师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说之空,系观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称析空观。相对于此,大乘佛教则针对小乘佛教之析空观而另立体空观,即观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当体即是空之法。
又小乘仅见「空」,而不见「不空」,故被称为「但空」。大乘则不仅见及一切存在悉为空,且兼及不空之一面,故称「不但空」、「中道空」。盖作一切法皆空之观者,称为空观。空非虚无(偏空),观空就是发现真实之价值,故真空就是妙有。反之,将「空」视为虚无,则称为恶取空。兹列举诸家所作空之分类如下:
(一)二空:(1)依中论卷四观邪见品及成唯识论卷一等说,分为人空与法空。人空,意谓在有情个体之中无实我之存在,故人空又称我空、众生空、生空、人无我等。法空,意谓由因缘所生之一切法无实体之存在,故又称法无我。小乘说人空而不说法空,大乘则主张人法二空(又作人法二无我、我法二空)。(2)依成实论卷十身见品之说,分为析空与体空。析空,意谓将存在之事物分析至最后不可得时,则为空。体空,则意谓一切存在之本身即是空,故不须分析,当体即空。小乘与成实宗主张析空,大乘则主张体空。(3)依三论玄义之说,分为但空与不但空。但空,意谓仅偏于空而不知空之真义与妙有之境。不但空,意谓了知空之真义与承认妙有之境的中道空,此乃自观一切法无自性而获得之空。
(二)三空:(1)依辩中边论卷中及显扬圣教论卷十五等,法相宗认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中之每一性均有空义,故谓之三空。即凡夫所妄执之境为遍计所执性,该性本来空无,此即「无性空」。而由因缘所生之法即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不同而非完全「无」,然亦非如众生妄情所认为之「有」,此即「异性空」。至于真如为圆成实性,系由观人、法二空所显之自性,此为「自性空」。(2)依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之说,指人空、法空、俱空(人、法二空)等三空。
(三)四空:大集经卷五十四及大品般若经卷五等所说,指法法相空(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自法相空)与他法他法相空(他法相空)等四空。
(四)六空:(1)内空,谓眼、耳等六内处(六根)为空,又作受者空、能食空。(2)外空,谓色、声等六外处(六境)皆空,又作所受空、所食空。(3)内外空,又作身空、自身空。(4)空空,谓所观之空亦是空,故又称能照空。(5)大空,十方世界为空,又作身所住处空。(6)第一义空,在诸法之外,无有所谓实相之自性,亦作胜义空、真实空、真境空。语出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六。
(五)七空:(1)相空,谓诸法之自相与共相均空,又作自相空。(2)性自性空,谓诸法之自性即空,又作自性空。(3)行空,谓五蕴远离我及我所,而由因缘所生。(4)无行空,谓五蕴之中未曾有涅盘,又作不行空。(5)一切法离言说空,谓一切法无法以言语形容而为空。(6)第一义圣智大空,由果位圣智所见之第一义空。(7)彼彼空,谓你我彼此互为空,一般所说的「无」即相当于此空,为浅义之空。语出四卷本楞伽经卷一。
(六)十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等十种。其中,有为空,谓有为法即空。无为空,谓无为法即涅盘为空。散坏空,谓因缘假和合之物,终将离散与破坏,又作散空。本性空,谓自性为空,又作性空。无际空,谓无始以来存在之一切法皆属空,又作无始空、无前后空。语出大毗婆沙论卷八。
(七)十一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等十一种。其中,无所有空,谓由于一切法无自性,无法求得,故亦作不可得空。语出北本涅盘经卷十六。
(八)十六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等十六种。其中,毕竟空,谓诸法毕竟是空之穷极空。无散空,谓积集之善根不会散失,然并非执于善根之空,又作不舍离空、不舍空。相空,谓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皆为空。一切法空,谓一切佛法为空。无性空,谓由于人、法二空,故不可执着任何一物。无性自性空,谓无性与自性皆空。语出辩中边论卷上。
(九)十八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种。其中,诸法空,谓一切诸法皆空。无法空,谓过去、未来诸法皆空。有法空,谓现在诸法皆空。语出大品般若经卷三、大集经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此外,尚有十二空、十四空、十九空、二十空等诸种分类,而以十八空为着。
我国在魏晋时代虽已传译道行、放光等诸般若经典,而尚未译出中论等论着,加以当时清谈之风极盛,故多有附会老庄思想以阐释般若经所说之毕竟无所得空,惟立论有失「空」之实义。据出三藏记集卷八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载,当时成立之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等,皆系以上记之「格义」方式宣说般若性空之宗派。[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四、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五、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菩提心论、十八空论、大乘义章卷一至卷四、维摩经义记卷三、华严法界观门、中观论疏卷二末](参阅「本体」1983、「空有论争」3473)——《佛学大词典》
本体一般西洋哲学将本体解释为:其自身真正存在而与「现象」对立之存有物。在佛教,通常以「法体」一词来表达同样之含义,其意即指「诸法之体性」;或以诸法之本质、本性、法性、真如等,为其同类用语。于佛教之前,古代印度人认为宇宙之本体为「梵」,个人之本体为「我」,且主张梵与我之本质相同(梵我一如)。关于个人本体之我,佛教则立「无我」说,主张一切诸法皆因相依相存之关系(缘起)而存在;大乘佛教此一思想更彻底,遂有空思想之产生。
在部派佛教各派中,如犊子、法上、正量等部,肯定主观我体之存在(非即非离蕴之我),亦肯定现象界诸法,属于「法我俱有」之宗。另如说一切有部,认为宇宙万有之体性通于过去、现在、未来而常恒不灭,此即「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说,然另一方面却不认为有「我」之存在,故属于「我空法有」之宗。经量、化地、法藏、大众、鸡胤、西山住、北山住等诸派则主张过去与未来之法无体,唯有现在是实有之法,此即「过未无体说」。又如说假部,不仅认为过未无体,即对现在法亦主张有假有实;依说假部之说,万有分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其中五蕴为实体,然十二处、十八界为所依、所缘之法,属于积聚法,为假有者,此即「现法假实说」。此外,说出世部认为世间法皆属假有,唯有出世间之法有实体,此即「俗妄真实说」。一说部则认为一切万有,无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皆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此即「诸法但名说」。于四世纪中期,诃梨跋摩着成实论十六卷,倡导空之思想,反对一切有部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说,而认为既无主观我体之存在,亦无客观万象法体之实存,此即「我法俱空说」。
佛教有关本体性相之教系,启端于小乘之有空论,转而为大乘之有空论,如唯识教义以三性、三无性之说来叙述万有之有空观,考察有空中道之实理。即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从「有」的一端来说明万有之自性,并藉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无性,从「空」的一端来诠显诸法皆空之至理,故强调现象虽属空或假有,然实体为真有,此即「有空中道论」。三论宗则驳斥此种相对的有空思想,而以绝对不可得之空为究极理想,故以四重二谛、八不中道等来阐论拂除情执、言亡虑绝之法性谛理,此即「无相皆空论」。
三论宗所说的空之思想被视为消极之本体论;相对者,被视为积极之本体论者,为发挥大乘最高教旨「诸法实相论」之天台宗。天台宗依据法华经、中论观四谛品(大三○•三三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颂文,及大智度论「三智一心中得」一语,说明空假中三谛圆融之妙理,藉之揭示诸法本来圆融无碍之体性。并主张吾人若能脱却迷妄,即可直尔步入法界洞朗之境,体达一切诸法纯为实相,实相之外更无别法;法界森罗一一尽是实相,故差别即平等,现象即实体,事相本体无二无别而万法一如。于大乘佛教中,除天台宗之诸法实相外,另如华严宗之法界缘起、密宗之六大缘起等,皆同属倡言现象即本体之思想理论。
要之,大乘佛教所说之空,即无可执着之状态。般若心经(玄奘译)以下列之语说明本体与现象之关系(大八•八四八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法月所译之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于此二句之上,尚有(大八•八四九上):「色性是空,空性是色」二语。盖吾人通常以现象来捕捉物质之存在。所谓现象,即依据无数之原因、条件而时时变化者;世上绝无不变化之现象,因其不断变化,遂有现象之产生,故吾人得以捕捉其存在,此即「色性是空,空性是色」之世界,相当于天台大师智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之「空」。吾人必须将无主体而主客未分之浑沌世界视为唯一者、全一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者,而捕捉之、把握之;然为达此境,亦不能不假藉现象为其线索。惟此一现象并无本体,仅由于与一切诸法彼此间有所关系才能成立;亦即由于观察现象方能体得一切皆依原因与条件相互依存而运行之缘起世界。设令「我」之现象不活动,以观察与他人之关连,此时即能理解「我」之现象经常不是由「我」,而是由他人所加诸之各种外来因素所牵制,而渐渐异于现在之「我」。自理论上言之,亦可理解外在一切事物正不断否定自己或与自己对立,而吾人必须于此种条件、限定关系之下来肯定自己,此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世界,相当于天台宗之「假」之世界。既能把握以上第一、第二阶段之体验,而论至第三阶段,若以语言说明之,则与前段完全相同。然于生动的人类经验中,实感上确实能有可供捕捉之世界,且较第二阶段为更高度之世界,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世界,相当于天台所说之「中」。以究竟之义而言,此空假中之三谛并无前后次第之隔历,而系圆融无碍、一即三、三即一,此即天台圆教三谛圆融之谛义;而此一思想,不仅为天台宗核心教义之一,亦为大乘佛法对万法本体最圆熟之证显。(参阅「空」3467、「空有论争」3473)——《佛学大词典》
注13.《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是从荷兰引进这档节目的,英文名是《The Voice》,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首播。位于全国卫视综艺收视榜前列。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几乎都是每年的7月,《中国好声音》都会推出新的一期,由新的大牌歌手担任导师。此档节目现实的选择接地气、贴近生活。选手遴选标准不是形象、身份、背景,而是声音的好坏。导师选学员,是背对选手,以声取人;每个学员的故事,都是在声音获得评价之后再展开。
注14.如幻三昧:指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亦指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故菩萨不执著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此外,如幻三昧又为二十五三昧之一,用于破二十五有中之南阎浮提有。〔圆觉经、大智度论卷五十〕(参阅「二十五三昧」)——《佛光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