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慧律法师:正法眼藏03

(2016-08-27 18:36:25) 下一个

正法眼藏03

慧律法师主讲

透过般若智慧,悟道的圣人能善说法,不离自性。真如本心就是佛行处,是根本的佛的心,一切的众生生命的究竟处的共相,还有永恒相,统统是这个——这一颗如来藏心,如来妙智,大般涅槃,不生不灭,万法一如,性相不二,体用不二的这颗心。

这一切众生生命究竟处的共相,为什么共相?在座诸位,我们的脸都长得不一样,但是我们有共同的相,就是不生不灭的那颗摩诃般若都一样,我的法身跟你的法身都一样,究竟处都是无念、无住、无相。生命的共相,就是摩诃般若的觉悟。

所以,为什么佛弟子尊重每一个人?因为他是未来佛。你千万不要去伤害他,他是未来佛啊!连在家居士、大居士,我们都得好好地礼敬他,好好地赞叹他。何况现僧相的三宝?为什么?他接近成佛的阶段,有机会一刹那之间就转凡成圣。所以,一切众生生命究竟处的共相、永恒相就是禅,就是佛的心。

佛的心自他不二、能所不二、性识不二(性就是本性的性,意识的识。)、生佛不二——众生与佛不二、物我不二——万物与这个我不二、色心不二的唯心现量的境界,唯心现量的境界。这讲起来,真的是很有得谈。

再讲一遍:

一切众生生命究竟处的共相、永恒相,就是摩诃般若的觉性、法身慧命。所有的众生,都平等,因为空无自性。所以,自他不二、性识不二、能所不二、生佛不二、物我不二、色心不二的唯心现量的境界。换句话说,有任何一个人不被六根,不被六尘,不被你的内心的六识、妄想所干扰,慢慢契入无念、无住、无相,了诸法如幻,毕竟空,平等平等,你成佛的日子就快到了。因为,因为这是圣凡不二的大慈悲、大喜舍、大平等之心。但是,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不二不是一,不二与一大不相同,大不相同。比如说,我们是人,一。一,我们先用世间数目字的概念,哦!今天来了三、四千人,每一个人长相都不一样,根器也不一样,这些统统不一样;但是,佛教讲的,很奥妙,其实是一样——五蕴,大家都空无自性;佛性,大家都平等;站在无常的角度,大家都无常;站在缘起的角度,大家都是无常、都是缘起;站在父母生的角度,大家都是父母所生的;站在任何的角度,还是平等。但是最重要的是站在不二,注意哦!一跟不二不一样,一是同一种东西,不二是允许异相的存在,允许不同相的存在,我跟花也是不二,它空无自性、空相,我也是空无自性、空相,只是我有智慧,能证得法身,花不行!花不行!我跟你,允许异相的存在,但是,我们都是平等,何以故?因为不二,诸法空无自性。这个不二很奥妙,又不是一,又不是同一种东西,不是同一种东西,有不同的东西:矿物、植物、动物都不二——因为都是空相,因为都是空性,平等平等,允许异相的存在,当下又是绝对的平等,这个叫做不二。如来正法眼藏当中,一切法当中,这个不二法门是最真实的,是最纯善的,是最完美的心,最完美的。入不二法门,能体悟圣道,能入佛的正见,能究竟圆满。从完美当中取出完美,剩下的,依然完美。从完美的当中取出完美,依然……剩下的依然完美,依然完美。

所以,如来的正法令一切的众生,内心的深处都得到大同、和谐、幸福、踏实、知足感。人人本来就有具足的佛性,会显露无遗。真实的生命,摩诃般若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命。我们之所以内心里面不能协调,正因为我们的妄念太多了。谁困扰着你?没有,你自己。你误认为那个境界是真的,死执不放,你一定会过得很痛苦。你想过痛苦的日子吗?很简单,那就把你的观念强加到别人身上,你就一定会活得很痛苦。所以要了解: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为什么要去改变别人呢?对不对?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容易啊!改变别人难啊!是不是?所以,我们要想得到永远的幸福,怎么得?开悟、见性、入佛的正见,好好地学。点滴的功夫,永远不会枯竭的一种幸福的泉源。我们源源不绝、心心念念都是那么的知足,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幸福。

众生可怜!怀宝迷邦,怀着佛性——摩诃般若,却到处找,迷邦,邦,我们说安邦定国那个邦。怀宝迷邦,这个国家跑到那个国家,而找什么?找幸福快乐!为什么你要去旅游?我要找快乐啊!那你就问那些导游:全世界都跑遍了。你问他:你幸福吗?你快乐吗?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快乐的定义又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依归是什么?究竟之处是什么?不知道。就会沉沦业海,叫做怀宝迷邦,沉沦业海。

好,我们现在休息二十分钟,休息二十分钟,我们再来集合,再讲到五点半,再讲到五点半。

司仪杨文强Michael:请大家合掌。大众向上人问讯。

互相问讯,问讯。好,请坐。

有没有人走的呀?离开的请举手。那好,没有人举手就表示没有人离开。很好,不错。排了一年半,才排这个时间,离开多可惜!离开很可惜!人多,有时候上个洗手间,会占用时间,这个难免的。法师,动作快哦!法师,动作快哦!因为人多,厕所有限,这个可以理解的。将来如果我有钱,我再搞大一点的,给你们上厕所。这没办法,它这个厕所就是那么有限,人那么多,没办法。所以,多少会耽搁到。好,我们接下去《正法眼藏》。

那么,我们了悟了最上乘这个证量的圣境,就是大般若的真如本心,以后,生命大大地改变。他的心充满着祥和,充满着智慧,他是那么的活泼,是那么的生动,超出一切常情,为什么?禅向上一路,密不通风。向上一路,这是禅家禅语。所以,我们这个大丈夫要有冲天之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真正一个大丈夫回归当下,他有冲天之志,绝不向如来行处行,也不会向这个如来……简单讲,就是不会向着外面,说有一尊如来。不向如来行处行,向哪里呢?向着清净自性。所以,向着如来行处行就变成生灭了。有去,那就有来了。所以,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行处行,行人道那个行。不向如来行处行,意思就是,当下就是佛。向如来行处行去,又变成生灭。大悟见性,悟道,大悟见性,须是汉子。就是:要是大丈夫,才有办法在刹那之间,不历僧祇获法身。修行不怕出身卑微。修行不怕出身卑微,老子曾经做图书馆的小吏,小吏就是小官,孔子曾经替人家看管、管理牛羊,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勉励一句话,意思就是说:不论你以前干过任何卑微的工作,这个听闻正法,成佛的机会,人人平等、人人平等,看你有没有下定决心。

人类最重要的使命,在于净化自己、升华自己、启发自己的觉性、启发自己的灵性,而不在于追求名利。人类的中心使命是在净化自我、净化自己、觉悟自己、提升自己,能够自觉,能够达到佛的寂灭的涅槃妙性,而不在追求名利。不安分的妄想,怎么来的?不安分的心,就是妄想的心。我们对外境太过执著,太过贪婪,我们就会变成欲望的奴隶,失去了我们宁静的心灵,所以我们追求名利,并不是真正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原本的快乐,不是后天去凑合的。原本的快乐就是你体悟到那颗寂灭的涅槃妙性,原本就是快乐的。这真实的,要原本的,原本的才会是永恒的。要后天创造的东西,那么,这是条件构成的,刹那生、刹那灭,是无常的,是缘起的。如果原本没有,不是原有的,只要是缘起的,最后都一定会归空。简单讲,你一定要好好地体悟:万法都是败坏之相。眼睛投射出去的,耳朵所听的,统统是败坏,刹那生、刹那灭,但是我们的佛性是圆满的,我们的佛的心是真实的,是原本就有的。所以,欲入圆顿本有的心法,必须有无不二,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就是:只要是缘起的,当体即空,其实是无。当体即空,不坏事相的因果,这个就是「有」,有即是无,所以,欲入圆顿本有之心法,必须有无不二。有即是无,无既是有。

[欲知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如果你想要了解最上乘、正法眼藏的无心处。不与有心殊,不与有心,殊,就是特别、差别。文殊师利菩萨的「殊」。欲知无心处,你想要无心的地方吗?不与有心殊,不会跟有心,当下这个有心就是无心,没有什么差别。问题是:你迷还是悟?迷了,处处都是差别相。悟了,处处都是无分别、平等相。所以,欲知无心处,不与有心殊。有心,就是佛。有什么心?有摩诃般若的心。而无心是指什么?无执著心、无分别心、无颠倒心,无恶知见、无邪见心,但是有摩诃般若心。但是摩诃般若心又是无念、无住,又是无相。所以,欲知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学佛,初步的跨出去,不能错。因为错误必生烦恼、罪恶,等于自我毁灭。错误为什么必生烦恼?你想想看,这个知见错误,那多么地可怕!

印度很多人修这个苦行,修这个苦行:嘴巴用这个……我看电视报导的,印度的这个外道的,哇!那个大针(从两腮)贯穿过去,什么邪灵附身。后来,他们有的跑到火上,跑到火上……

台湾也有一种拜神的,认为只要走过木炭——火红的木炭,这样打赤脚走过去,走过去,说这个今年会比较顺遂、事业赚钱。有很多人乐此不疲,结果有一个爷爷就跑过去,真的!听说可以消灾解难,事业顺遂,这个爷爷,六十多岁的爷爷也来试一试。结果,跑过去,到一半的时候,哇!太烫了,倒下来。倒下来,这个不得了,全部的火都是火红的木炭。拖出来,全身百分之八十烧伤。这不得了,会破伤风,会细菌感染。哦!你知道吗?那种痛哦!那种皮肤、全身烫伤,火红的木炭烧伤、烫伤,这个不得了,体无完肤。进去医院以后,开始不得了,皮都烂坏了,这个绷带包到剩下两个眼睛。全身……还没有消灾解难,就先住院了。医生跟他讲:你这个不得了,很严重!将来要怎么样?要植皮。要割屁股的肉、大腿的肉,要割哪里的肉;没有的话,要去买人造皮。那都是用猪皮,猪皮做成的。

这句话在告诉我们:错误必生烦恼,恶知恶见害人,太恐怖了。所以,我们佛弟子不能胡搞瞎搞,讲一些恐吓人家的话,或者是:唉呀!我知道你的前世怎么样子。或者是:怎么样的,你的因果怎么样子,如何又如何。内心有著名利的心,真不好!而且罪很重。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么福报,去碰到佛陀的正法,正知正见,很难!

接下来,要怎么入道呢?达摩大师说:如何能够入道呢?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意思就是说:想要契入如来的正法藏,正法眼藏,必须有这样子的决心:一、绝对不谋其前。谋,就是思虑的意思。其前,就是过去。不会一直记着过去,思念着过去。过去种种的愉快的也好,创伤的也好,总是记忆的残影,剩下来的影子而已。不虑其后,也不会想到我的将来,想得太多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说:不虑其后,也不要担心着未来。不恋当今,也绝对不执著现在,不执著现在。所以,佛法教我们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禅是讲无相、无念、无住,既然平等平等,入无分别智,简单讲,禅的心就是佛的心。所以禅心能庄严佛的心,能庄严佛国土(dù),能成熟众生。简单讲,离心无别法。如果离开我们这颗真如的本性、本心,还有法可得,即成外道。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包括我们今天念佛法门,这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也在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当中,它绝对不会在心外,因此为什么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还是心哦!对不对?因此,修学佛道要彻底了悟。那么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辛苦——简单吃个便当,没有睡午觉,还继续坐在这儿,正襟危坐如此地聆听佛法?很简单,就是要开摩诃般若智慧,要往生净土也比较有把握。为什么?烦恼少、贪心少,嗔恨心减少了,愚痴的心减少了;如来正知正见增加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增加了;累积了无量的善根、福德、因缘,也增加了,那么往生净土,非你莫属。所以,我们今天听经闻法,重点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十足的把握,就是今天最重要的目的。

水有源,水源的源,木有本,我们常常讲这个人讲话有所本。真实的东西是原本的,那么真理……以前有讲过: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创造出来,一定会毁灭。那「诸法本空」这个就是原始的,佛、如来发现的,只是众生体悟不了这个诸法本空的道理。而且这个真理,是宇宙当中最真实的真理。这个真实就是如来藏心,涅槃的妙智。是人人本来就具足的。

禅的特性,就是离相,超越一切。超越什么呢?超越一切宗教,超越一切哲学,超越一切逻辑,超越一切概念,超越一切数量。为什么?诸法本自空,没有一、二、三、四,没有A、B、C、D,没有之乎者也。这里面唯证相应,语言、文字都是一种方便,禅的特性就是离相。所以啊!在座诸位,功夫就在这里,不必问别人。谁能放下因缘所生的假相,谁就先解脱。不要说:佛陀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修行,这就是佛陀两三交代: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放下一切缘起的假相,超越一切。那超越什么呢?超越一切宗教、一切哲学。真正地讲,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佛教当然不是宗教,佛教是觉性的教育,怎么会是宗教?宗教设立一个教主,然后,底下的人膜拜,你跟他是二元的,二元就是:你是你,上帝是上帝。可是我们佛教不是这样子,佛教是觉性,跟佛陀的觉性是不二的。所以佛陀的示现是教育我们,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因此,严格讲起来,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觉性的教育。宗教设立一个教主,你就一直膜拜他、赞叹他,讴歌、匍匐在他面前忏悔,这个就叫做宗教,叫做类似一种崇拜偶像。

所以,德国有一个法学博士,念法律的德国人,那么,透过老婆,老婆中国人,会翻译。我们就简单问他:上帝怎么来的啊?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怎么来?他说:这就是我们一千多年来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我问他:人是上帝所创造的吗?上帝创造人类,人类却没有能力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上帝创造人类,还是人类创造上帝?人类被上帝所创造,可是人类没有能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我们是被创造。所以,他的思想是二元对立的。

跟我们佛教……佛教是不二的。我们跟释迦牟尼佛是不二,所以我们称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的老师,我们是学生,有一天,学生也会变成老师。只要你大悟、见性,也能如佛一般的说法、度众生,你也是老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不对?所以,佛陀是我们的老师。因此,说佛教是宗教,是非常不得体的,也过意不去,也对佛教不认识。但是,大家都是讲,佛教是世界上五大宗教的其中一大宗教,佛弟子也不好辩论,因为这个太深了,太难理解了。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也更不是哲学。

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就philosophy,这种东西没有办法讲出一个所以然,你有你的人生哲学,罗素,罗素的哲学,黑格尔,黑格尔的哲学,老庄,老庄的哲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这哲学怎么能够像如来一样信解行证?能够证悟,而且是达到无诤的状态?没办法,哲学没办法。墨子有墨子的哲学;老庄,老庄的哲学;王阳明,王阳明的哲学;宋明儒学,对不对?那么多,朱熹,这么多的宋明儒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有的人主张性善,有的人主张性恶,所以这个要争论到什么时候啊?要争论到什么时候?所以,无论是西洋哲学,无论是中国的哲学,无论是老庄,或者儒家,都没有办法涉及到人生最究竟、最彻底的问题来解决,没有办法!唯有佛法。

接下来,凡夫无明、烦恼太重,他都是用妄想心、妄心,就表层意识来发现,从后天吸取的观念,学习ABC、12345,或者是学习哲学的推论,三段论法:肯定、否定,先肯定,再否定,先否定,接下去肯定,争吵不完。白马是马吗?白马如果是马,那黑马呢?黑马呢?黑马难道不是马?你说白马是马,那黑马就不是马啰?你说黑马是马,那白马就不是马啰?那到底哪一种马是真的马呢?说:我说两种都是马。两种都是马,为什么一匹是黑马,一匹是白马?这个要争论到什么时候?佛陀讲的一句就搞定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马,黑马,空无自性;白马,空无自性,允许白马跟黑马的不同,但是平等,因为两匹马都是空无自性。佛陀多么地了不起!所以,一切哲学统统叫做戏论。一切世间逻辑观念统统叫做概念游戏,统统是戏论。

为什么这个世间,这些所谓的学者,当然不是不好,这些所谓的伟大的人,为什么还争论不休呢?因为他们没有悟到究竟的地方,就会争论不休。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对不对?马克斯,唯物主义,佛教讲的唯心,跟你想像的唯心不一样的。这个讲起来很深的,佛教讲的唯心论,跟唯物论他这个不是对立的东西。唯物论,例如说,他就是客观的环境,主导我们的心灵,这个就最重要的。唯心论说:是心。看起来好像跟佛教思想一样,不是这样子的。佛教讲心,是八识田中。哦!我告诉你,这讲起来,讲到《成唯识论》、《摄大乘论》,八识各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第八意识识体生灭,所以演变成见分跟相分,见、相二分收起来,都是自证分,因为识体生灭,而有根身、器界、种子。我告诉你,这个一讲起来,不是三天三夜的问题,这不是几天几夜的问题。我单单去大学里面讲一个《十四讲表》,还是用最快的速度,就讲了十天了。何况说《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这么样深入的思想?所以佛教讲的那个唯心,绝对不是世间人讲的,他是物、他是心。哦!不!他说:物质跟心都是八识变现出来的,是这个物跟心都是八识变现出来的能、所,见分跟相分是这样讲的,唯识,不是只有心的问题。这个讲起来,还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的。今天时间有限。

接下来,刚刚讲的,凡夫无明太重,用妄想心,表层意识来发现、来编织、来说明,简单讲,一切世间都是戏论,都是概念游戏,因为世间人不是证悟的圣人,讲了一些什么本体论,还是妄想。世间人讲了宇宙论,他还是妄想。世间人讲什么认识论,他还是妄想。因为他出发点,不是如来那种清净心、那种涅槃的真实义,讲出来的东西,包括一切的方法论,还是妄想。众生把实证、证悟的境界,变成一种学术,这就是一种戏论,跟生死了无关系。

[如果没有佛陀究竟第一义谛实证的境界,凡夫所拥有的一切,无非都是妄想。]

再讲一遍:

如果没有佛陀,究竟证入第一义谛大空、大般涅槃的实证境界,所有凡夫所拥有的一切,无非都是妄想。

众生一辈子所拥有的,五个字:一大堆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

再讲一遍:

众生一辈子所拥有的,五个字:一大堆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些世间人历史观、逻辑观、推论都是妄想。妄想就是一种概念游戏,一切法如幻,空无自性。妄想就是意识心,意识心就是生灭,生生灭灭。没有来去、生灭、增减,这个就是真如,当下就是。什么是有为法?就是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就是有为法。真正的无为法是什么?就是没有有为法,也没有无为法。著一个无为法,就变成生灭的有为法啰!法从自性而出。正法眼藏就是顿悟法门,大彻大悟的法门,当下转凡成圣的法门。不管你学什么宗派和法门,如果不亲自亲证到如来藏性,不亲证、体悟到大般涅槃,总是自欺欺人,浪费宝贵的光阴,这句话,你看是平铺直叙,它可是最重要,很多的修行,其实都是浪费宝贵的光阴。

台湾哦!算是一个……应该讲是婶婶,就是会在公园跳舞的那些大婶,婶婶。她多用功啊!听了佛法以后,你知道吗?她每天一定诵一部经典,而且那部经典还很长。诵!她到阿里山,有时候很冷,披着棉被也念那部经典。她有时候到欧洲,阿尔卑斯山也下大雪,在上面,她把棉被盖起来,就开始诵那部经典,凌晨两点就起来诵,凌晨两点。念完的时候写「一」,还记笔记,记几遍几遍哦!我告诉你,那部经典她念了差不多几十万遍,结果,回到家,她的妹妹告诉她说:姊姊,你整天不在家!立刻发火。就是《小苹果》后面那个:火火火火火。连续五个火。唉!这很严重了!诵经诵二十年,你看!有没有抓到重点?没有。诵经诵了几十万遍,两句就发火,是不是很辛苦啊!因为不认识正法,不认识究竟义,整天像鹦鹉一样,学习鹦鹉,鹦鹉怎么叫,她就怎么叫。是吧?

[世界上所有的障碍,都来自一颗执著外境无常的得失心,这个是痛苦的根源。]

再讲一遍:世界上所有的障碍,都是来自一颗执著于外境那颗无常、得失的识心分别。它一下子生起,一下子又消失。一下生起,一下又消失。简单讲,常常情绪化的人,心会一直纠结在一起,又没有人疏导,这个心的结解不开,到最后就得忧郁症,到最后就是得重度忧郁症。就像天上的浮云飘来飘去,我们的情绪变化就是这样,在生灭法里面执著它是真实的。那一种烦恼,那一种痛苦,还有恐惧,恐惧感,台湾叫做忧郁症,忧郁症。没有什么事情,她大声地嚷,恐怕自己失去什么。有的人得到什么?恐惧症、恐慌症,这个是莫名其妙。你叫他:你不要怕,你不要怕,怕什么?有我在!他还是怕啊!莫名其妙啊。除了这个身体出状况以外,心灵的健康度、强度不够,正面的能量不够。所以,除了要把身体照顾好以外,要有正面的能量。台湾一年死在跳楼的,婚姻不幸的、死在跳楼的,不管你怎么劝都没有办法。就像张国荣跳楼一样的,没办法接受这个事实。

老婆……有一个三个孩子了,三个孩子了。她这个老公外面有小三,小三我也不晓得什么意思,结果呢?带着这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开车,开车,那一念起来的时候:你敢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我要让你后悔一辈子。就把那个油门冲到什么?海港,港口,冲下去。那个车子沉下去,捞起来,四个统统死。以台湾常常发生这种事情,这种忧郁症,没有办法解决。

还有疑心病,她老公加班,她就说:我老公最近常常不回来,常常不回来,事实上她老公很辛苦地挣钱、养家,是真的在上班。忧郁症。后来,烧炭。台湾有一个烧炭,把孩子、两个孩子都带去死。因为跟她沟通,老公就说:我今天真的很累,真的加班。她打电话去公司,公司也说,他确实在加班。可是,她就是不相信。因为这个疑心,产生这个病,走上极端。就是这样子。孩子也死了。这个如果早一点听到佛法,不是很好吗?

有一个人正在……她老公外面有小三,又是这个问题。然后,她快崩溃了,崩溃了,她快死了,活不下去了,准备去跳楼。后来(听人)说:喂!在你跳楼以前,要不然你去问问慧律法师。我是负责跳楼的这方面的,好像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什么都救。后来,她就来,噢!她快去自杀了,已经崩溃了。就来找师父了。刚好有一点时间,不是每一个人来文殊讲堂都找得到人,有时候师父出国,或者自己自行去静修。我就问她:来者何人?她说:我某某人。讲经不能把人家讲出来的,名字讲出来是很没有口德的。我说:来者何人?她说:我某某人。我老公怎么样怎么样子……我怎么办呢?我快死掉了!我说:那你老公几岁了?她说:我老公65了。什~么!干到爷爷的年龄了!她说:我老公65,看起来还挺年轻的。我说:那你怎么样?他外面有小三,那你怎么办?她说:我跟他辛苦一辈子,太~对不起我了!我说:告诉你,我问你几个问题,你帮我回答。你现在有房子吗?她说:有。你有现金吗?她说:有。银行有储存一点吗?有。你身体怎么样?身体还行。孩子呢?孩子很争气,到美国留学。那很好,那所有的条件都具足了。那你去死的时候,那不是便宜了那个小三吗?说:咦!对哦!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是啊!你死了,死了就完全没希望了。留下来的才有……财产才是你的。她说:噢!是、是、是。我告诉你啊!好的男人都跑去出家了,剩下的路边摊自己选。路边的男人,没什么好的,也不用选。不过,我们在座的男人是好男人。因为我想活下去,一定要这样讲。她说:那师父怎么办?我说:你看过计程车吗?计程车有出租的,租出去的。她说:对哦!把他租出去。那个房子多了,租出去。说的也是哦!现在我告诉你:改变一下观念。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硬要你老公改变。我说:你有没有能力改变你老公?她说:我没有办法。两个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嗯!楚汉相争,必有一死。我说:你观想一下,人家那个房子也有出租的,汽车也有出租的,暂时租出去。还有这样子哦?要不然你怎么办?你告诉我啊!你有什么办法?你说说看。六十几了,还有什么……谈情说爱吗?花前月下吗?卿卿我我?老得牙齿都快掉光了!还要去接吻吗?你不怕他假牙全部掉下来?这个说不过去的。六十五啦!有的寿命都很短,都装进去棺材了。为了这么一点小事!还这样担心。是不是啊?说:哦!是是是,说的也是。你记得:你要不要报复你的老公?说:我要报复。我告诉你:你把自己活得很好,活得快乐,就是最好的报复。哇!她现在改变了,改变了。哇!她回去以后,开始快乐。她老公不回来,没关系,出租。解脱了。隔了半年以后,哇!她的面相整个改变了,面随心转。我说呀,她来,见到师父,她说:师父,你看我气色怎么样?嗯!很耐看,很耐看!欸!真是的。后来,咦!慢慢地解脱了,解脱了。

所以,我告诉你:解脱在一念之间,自在也在一念之间。如果你能看开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记得!失去的东西,不见得不好,拥有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很好。你要牢牢记住。它不是佛法。真正的拥有,是你般若智慧的真实生命,那才是你带得走的。我常常开示这个徒弟:带不走的东西,你放下。我现在问你:房地产带得走吗?带不走。高楼大厦带得走吗?现金带得走吗?孝子贤孙带得走吗?带不走。你什么东西带得走?听经闻法带得走、做善事带得走、摩诃般若带得走。记得师父的话,带不走的东西嘛,就随缘用。失去了,吃亏了,也没什么关系,本来没有生灭增减嘛!我用不如他用。是不是?你用不如我来用。是不是?你现金不会用,当然我来用。拿去救人,是不是?

所以,世间所有的障碍,都来自于一颗执著的心,生生灭灭。所以,接下来。

不悟道的人,会有种种的情绪、种种的妄想、种种的念头,会一直执著于不同的境界。执著的心犹如作茧自缚。什么叫做作茧自缚?自己吐丝,自己捆死自己。什么是凡夫?自己挖陷阱,自己跳,还说了一句:千万不要救我!这个就是凡夫啦!什么是凡夫咧?就是执著的心境,作茧自缚,自己挖陷阱,自己跳。还交代旁边的人:千万不要救我。所以佛陀只教导一种清净,佛陀只教导一种清净,那就是:解脱的清净、心灵的清净,没有贪嗔痴那种空灵的清净。

[人活着,不可能一辈子不会犯错的。但是,不能让错误一直重复。]

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一辈子都没犯错。那就表示这个人一辈子都没有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怎么会不犯错?犯错是平凡的、平常的。原谅才是超凡、入圣的。所以,大有作为的人,这辈子一定会经过错误,错误不代表罪恶,错误如果是罪恶的话,那么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错误的累积啰?不是这样子。错误,能检讨、能自我反省,错误变成动力。所以,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人因为有痛苦,才更懂得珍惜,由痛苦来教育你。所以碰到逆境,你真的幸运了。那个人每天找你麻烦,找你作对,你够幸运的了。别人碰不到的逆境,你统统有。清净并不在传统当中,也不在语言文字当中,也不在法门当中,乃至不在一切宗教里头。在哪里?在每一个人的清净自性当中。所以啊,清净在我们的清净自性当中。转变,你就有希望。转变,是生命的奇迹。如果你不改变你的个性,那你佛性显现不出来,要想拥有佛性,必须先改个性。对不对?你不改个性,哪有办法?碰到事情,那么地硬;碰到事情,那么地粗暴。你想想看,哪有一尊佛是不慈悲的啊?所以,我们念佛,就是要学习以佛为模范,来学习他。我们念观世音,什么叫做观世音?大慈悲心是观世音菩萨,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就是要以观世音菩萨为模范,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你也一样要去救度众生。观世音菩萨能够忍辱一切痛苦,你也应当忍辱一切痛苦。所以,念佛,以佛为模范;念观世音菩萨,以观世音菩萨为模范。要不每天就是:佛啊!你来救我。菩萨!你来救我。你不去救别人,是不是?你这个心中是什么心态咧?所以,改变是生命的奇迹,才有办法转凡成圣。但是,你任何的改变,都是必须在真如的寂灭心当中继续进行。你要精进,不断地精进。但是,不断地精进,念念消归自性,要归无所得。简单讲,一切的精进,必须在真如的寂灭,不生不灭的大般涅槃、无诤、无念、无相、无住当中进行。若有所得,即成外道。因此,你的转变,你的心是寂灭的。你精进不断,你的心是真如的心,是寂灭的。继续用功,一样,时时刻刻都是寂灭,没有任何的增减。一切修行人,首重正念,如果没有佛的正念,要跟佛相应是不可能的。初步若错,万般皆差。能与佛的心相应,便能安住于大寂灭、平等的心境。平静的心境是美丽的,是安详的,你的心是那么地安祥,是那么地美丽,你看出来的每一个动点,那一幅心境的画,就很漂亮。有了平静的心,才能说你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要不然你怎么说,你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啊?你说说看。什么叫做过着幸福的日子?

说,有的人讲,古人讨了十个老婆,那十个老婆不会死吗?你拥有的东西不会消失吗?会消失就不叫做真正的幸福。你就说:大家都是这样过。因为你讲的那些都是凡夫。我们讲的是精进佛道。所以,只有平静的心境,是美丽的,是安祥的,这个时候才能说:你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没有人会替我们修行,简单的一个上厕所,都要你自己去,也没有人能够使别人开悟。只有自己,真正承当如来的正法,觉得它是对的,点燃我的佛性。从此以后,保任的功夫。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有大般涅槃,都是不生不灭,我要保任,叫做长养圣胎,长养圣胎。没有人会替我们修行,也没有一个人能使别人开悟,佛陀的觉悟,解决了他自己的问题。佛陀除了指点出方法以外,并没有替我们解决问题。谁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你自己。你知道吗?你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吗?很简单,你去上厕所,那谁替你上厕所呢?喂!麻烦你替我上一下厕所。在讲什么?连这么简单一件小便的事,都得自己来!别人有办法帮得上忙?没有能力的。

这句话再念一遍:没有人会替我们修行,也没有人能使他人开悟,佛陀的觉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佛陀除了指点出方法以外,记录在三藏,并没有办法替我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还是要自己来。

禅师这么说:[所有的问题,都必须透过自己自性般若去解决。]

再念一遍:禅师这么说:所有的问题,都必须透过自己的自性般若去解决(大众鼓掌),没有人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禅不是概念游戏,那么,为什么要学禅呢?简单!

一、为求我们的心真正的独立。第二、为求我们的心真正的自由。三、为求我们的心真正的平等、无分别。

简单解释一下:

禅就是要我们入如来的正法眼藏。那么,为什么要学如来的正法眼藏、学禅呢?懂得佛的那一颗心。佛的那一颗心懂了以后,你就能够解决世间所有的问题。所以,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求这颗心真正独立。二六时中,不倚六根、不倚六尘、不倚六识,离一切执、心灵独立,得大自由、大平等、大自在,等如虚空,就是要求这颗独立的真心。

第二、为求真正的自由。所有的人生都被主观意识、妄念,还有客观的尘境所束缚,这能所不断,妄心就不断。六根攀缘六尘,妄心一直连续,有时候会崩溃。所以,为什么那么多的文明病,医生都没办法解决?医生有办法解决吗?你到这hospital到医院去看一看,你进去看operate room,operate room就是手术室,你去看看,哪一个人说我得忧郁症,我很烦恼,我恋爱失败,推进去开刀的,出来就OK的,有吗?我告诉你:医生只能治假病,只有如来能治真病,真的病就是心病,所以如来是大医王。那么,为求这颗心真正的自由、解脱,等到我们大解脱的时候,就像五祖弘忍大师讲的,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大悟见性,就是轮刀上阵也一样,没问题。

第三、为求真正的平等不二。什么叫不二呢?诸位,好的。你做了好事,放下。别人,坏事,放下。为什么?因果自己负责嘛!你难道一直为别人的因果而苦恼自己吗?自己做善,有好的果报,也是你自己,放下。别人大恶,你也放下,由国家的法律去制裁他。放下:好的、坏的。要放下是非,是非起于心嘛!没有妄想哪来的是非呢?你说这个人很坏,他的旁边的人说他很好呢!是不是?说:这个人很好。很多人会批评他呢!这个世间不是活在别人的批评,而是活在我们的良心、良知、良能。自己心就是最好的审判官,如果我没有对不起良心或对不起众生,那么我过得去,别人再怎么样的批评,我也不会下地狱,也心安理得啊!所以,修行人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外在的舆论。

台湾上个礼拜发生了一件事,那个网路一直攻击,那个二线的艺人,不是一线的,是二线的,一直攻击,一直谩骂,后来这个艺人才二十四岁哦!二十四岁哦!自杀!死了。

网路杀人!这网路可以救无量无边的众生,唉呀!你看,什么土豆网、佛弟子网站,还有什么网站啦!很多都放了师父的法,推广正法,你看,他就救了多少人!这网路还有什么APP的,我也没玩过什么叫APP的,还有什么iphone的,还有什么非死不可(face book)的,没有死不行的那个什么非死不可的,我也没有玩过这种东西,是不是?我都叫徒弟去玩,他死没关系,不要死我。你看哦!网路可以杀人;但是,网路也可以救人。

所以,在座诸位,好的东西,放下;坏的东西,放下。好的东西,积极地去做,也不要太执著。放下是非,放下善恶,放下好坏,不要把观念形成一种错误的生命。每一个动点上,都是一种煎熬。何苦呢?是不是?要像师父活得很自在呀!比如说,师父,他有小三。我说:那还有没有小四啊?不管了,我们没有什么意见,没有什么意见。

五点半到了,也该让我们这些法师和这些慈悲的护法居士用餐,诸位,你们很辛苦的,那么,问一句良心话:你们晚上来不来啊?不来,我就下课了。不来的话……是不是?不来的请举手,举手就抓出去外面枪毙了!行了!我们休息两个小时。

 

注1.不二又作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又为真如、法性之别名。然主要系作为认识论与方法论而受重视。中论等总结般若思想,以「不生亦不灭」等八不表明法性之本质,并作为不执偏见、契合法性之佛教认识,此称中道观。——《佛光大辞典》

注2.阿僧祇ā sēng qí: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祇。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据称一阿僧祇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于印度六十种数目单位中,阿僧纸为第五十二数。据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七载,有三种阿僧企耶,即:(一)劫阿僧企耶,以大劫为一,积至洛叉俱胝,辗转乃至过婆揭罗数。(二)生阿僧企耶,指一一劫经无数生。(三)妙行阿僧企耶,于一一劫修无数妙行。由此三种阿僧企耶证无上觉。〔新华严经卷四十五阿僧祇品、俱舍论卷十二分别世间品、大智度论卷四〕——《佛光大辞典》

注3.法身: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淨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大乘之中,亦有数种说法:(一)唯识家,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淨法界之真如为体。(二)三论家,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三)大乘起信论,全论之核心思想旨在阐论自性清淨、妄法无体之说,而于论究万法时,以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来判释众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论及法身说时,即以真如之用大来凸显法身之意义。《大乘起信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谓诸佛如来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议之用大而随应于众生机缘各异之见闻,令皆得化导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无用而益用无边之妙用。此种法身说盖为华严、天台等一乘家立说之根柢。(四)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观,故其所言法身,非仅指遍一切处之如来,而系谓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五)华严家,以十身具足之毘卢遮那法身佛为教主,主张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化三身。(六)真言家,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又称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来色相,能以言语说法。此外,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身皆称为法身,加六大法身,则称五种法身。〔无上依经卷上、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卷下、佛性论卷四、金刚般若论卷上、成唯识论卷十、注维摩经卷三、胜鬘经宝窟卷下末、清凉玄谈卷三、辨惑指南卷三、法华玄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华严五教章卷三〕——《佛光大辞典》

注4.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主张无为而治。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注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注6.无分别智:又作无分别心。指捨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后得等三种之别:(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后得无分别智,又称后得智,乃道之「果」。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后得智方可于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又据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无分别智远离五种相以为自性,即:(一)离睡眠等之无作意,(二)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三)离无心定之想受灭寂静,(四)离色,(五)于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又无分别智以修慧为体,菩萨于十地之位数数修习,至第八地以后即可相续任运。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亦谓,无分别与菩萨无异,无分别之自性即菩萨之自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九〕——《佛光大辞典》

◎分别智:即分别有为事相之智。在凡夫为虚妄的计度分别之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佛光大辞典》

注7.「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谓之「器」,「器」在「地」上,而「地」再「上」面是「天」,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天」。《周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

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感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理性)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注8.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注9.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但是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以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其思想体系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源流。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其主要成就:国家观、辩证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注10.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老子》以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在政治上是积极的。老子尚柔守雌,其思想渊源于商朝的《归藏(坤乾)》。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论体系,实际就是「三生万物」,这个「三」就是大易的「三才」之三。

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庄子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老子,一是《易经》。《周易》本经始终未体现阴阳二字,可庄子洞察到「《易》以道阴阳。」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三籁」思想就是《易经》「三才」思想的别称。庄子尊重天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天人合一」。庄子善作儒家的反命题。儒家主张「天人有分」,庄子在《庄子·三木》篇中则说「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两者思想相反。

注11.墨子mò zǐ: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注12.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注13.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官方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注14.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原文:「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的哲学解释:哲学追求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而「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的。从心理学角度讲,「白马」的称谓在普适认知里暗示出它与「马」的联系,而「非马」的判断则违背逻辑惯性,让接受者加以注意,同时借助「巴纳姆效应」式的安慰原则读者自己对「非马」论述找到合理支撑,从而使常识和理性判断产生逻辑矛盾。而且词语本身读来耳目一新,易记顺口,而且还有哲学韵味,能一定程度上显示运用者有思考的倾向,所以作为一个著名的诡辩哲学命题固定了下来且流传开来,实质上是哲学中逻辑学范畴里「语义谬误」的体现。同时,哲学不否定「白马非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运用还有其它含义。

注15.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拟缚南、?缚?。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繫、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馀(依)涅槃与无馀(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馀之依身,略称「馀依」或「馀」)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馀依涅槃、无馀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借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馀涅槃,再迴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馀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馀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毘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佛光大辞典》

注16.自性:<一>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关于自性之义,十八空论(大三一?八六二上):「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又显识论亦举出不杂、不变二义。 此外,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将自性分为七种,即:(一)集性自性,(二)性自性,(三)相性自性,(四)大种性自性,(五)因性自性,(六)缘性自性,(七)成性自性。又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等,将一切法之性相分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种。然中论等则认为,诸法皆由因缘所成,而无有一定之自性,故自性即空。〔十二门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五、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八、华严五教章卷四〕——《佛光大辞典》 

<二>因明用语。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命题)之前陈(主词)又称自性,其后陈(述语、宾语)又称差别。〔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二〕 

<三>印度古代数论哲学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全称自性谛。又称冥性、冥谛、冥态、胜因(梵 pradh?na)、胜性。数论派认为,自性为神我所受用,能生大谛、我慢谛等其馀二十四谛,为诸变异之根本原因;亦即以自性为一切现象之生因。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四三?二五二中):「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金七十论卷上、成唯识论卷一、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一〕——《佛光大辞典》

注17.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菩萨地持经卷七、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毘婆沙论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毘婆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往生论注卷下〕——《佛光大辞典》

注18.2015年4月21日,24岁曾被票选为2014宅男女神、上过多个综艺节目的台湾艺人、女模特杨又颖(Cindy,本名彭馨逸)因不堪网络霸凌,在台中住家自杀身亡。据警方初步判断可能是吸入过多氦气致死。台湾媒体报道,杨又颖家人在自杀现场发现其遗书,一张A4纸写得「密密麻麻」,讲述了工作压力和对网络暴民谩骂的不满。特别是「脸书」上有一个「靠北部落客」,几个月来不断攻击杨又颖,短短70天内有65篇抨击文章,人身攻击的内容让杨又颖身心俱疲。「靠北」是台语「哭爸」的谐音,是个诅咒人的词句,这个博客专门找对象来辱骂、讥嘲、诅咒,不管有没有证据,都先疯狂地恶言恶语。杨又颖事件发生之后,「靠北部落客」连夜关闭,其引发的网络暴力话题却持续延烧。

什么叫霸凌: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霸凌」一词据台湾人说起源于大陆,是音译英文「bully」一词,指恃强欺弱者、恶霸,中文音译同时也兼具了意义。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对象间。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义是挪威学者Dan Olweus的定义:「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由此可知:霸凌并非为偶发事件,而是指长期性,且多次发生的事件。通常被霸凌的学生,会重复发生,并不只一次地被欺负;霸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暴力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社交霸凌(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霸凌(以手机简讯、电子邮件、博客、BBS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

一个青春待展的生命殒落,真是件令人大大遗憾的悲剧啊!在杨又颖轻生后,有人高呼启动复仇机制,要求发动人肉搜索找出霸凌凶手,更有媒体仅凭猜测便公布可能霸凌者的身分。由此可见,乡民的嗜血习性并非一时可以戒除。我们期许网络高度依赖的使用者,将Cindy的个案,面对无辜者的死亡,当作一个警醒的教案,让我们重新省思检视,也因此能在网络使用,更以审慎的态度,更出自「同理心」为之。每一名使用者都有责任协助清理一下网络的残忍角落。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26日发表评论说,网络霸凌的现象是当代科技社会的新产物,可是它背后却隐藏着古老黑暗人性的「现代化」表现。它发生真正的原因,还是人类忌妒、贪婪和残忍的本性。特别是,当发挥这种人性黑暗面的场域是可以掩盖行为者的真实身分时,这种肆无忌惮的放纵就更加的变本加厉。而网络世界刚好提供了这么一个绝佳场域,它不但可以让加害人不必面对被害人受害时的受伤眼神,更可以隐匿加害者的身分。

所以,它当然会让网络犯罪的情形越来越严重。除了免责的想像之外,网络犯罪还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传染性。亦即当一个行为者对某一受害者施加伤害时,其他人不但可以看见,还可以复制,致使很多人忽略了行为本身的「犯罪」性质。

例如某个人遭偷拍,结果照片被张贴到网站上,结果大家不断的「分享」、「转贴」,根本就忘了那张照片是「偷」拍的。既是「偷拍」,那当然是犯罪行为,可是经过一再复制和传播,搞到最后已经分不清谁该负甚么法律责任了,如果案情不严重,社会大众也就不再追究,最后形成一种积非成是的错误认知,网络犯罪行为也就不断恶化。杨又颖是为了抗议这种恶质现象而牺牲了自己,可是除了她的家人外,请问有多少人会真正关心这种恶质现象。但是大家都要想想,我们任何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不是吗?正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会是加害者,所以「立法院」是不是该考虑在保障言论自由之余,订定「网络行为规范」,这才应该是「立委」诸公的职责,是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老祖宗的话,很值得我们大家再好好的想想。——2015-04-27中国台湾网《从艺人自杀看台湾网络霸凌》

注19.APP:应用程序,Application的缩写,外语全称:Application 。◎优势:①支持更丰富的交互设计,更好的用户体验。②对设备有更大的控制权。(如获得用户位置,使用摄像头、陀螺仪、NFC等)③产品和用户有更好的互动(主动push通知、后台任务等)。◎优势因素:①社交通讯、系统工具、阅读资讯、游戏娱乐和导航地图是较常使用的应用功能。②实用性、安全性是应用开发商店最重要因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