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他们来自于祖国四面八方,主要是从华东各省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其中以江浙人为最多。还有相当人群来自广东,他们多是回国投资,做生意的华侨。上海在近百年来之所以能保持各方面的活力,与他是个移民城市不无关系。
与此相应的是,上海话的用词也是汇入,吸收了各地的方言而不断丰富。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阿拉’,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上海话的经典为全国所熟知。其实,上海本地话应该是说‘伲’,‘吾伲’。阿拉的说法来自宁波。上世纪,上海发展的同时,宁波人在上海不断地移入,逐渐地说‘阿拉’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上海在全国的影响日益加强,“阿拉”这个称呼反而成为上海人称呼的代表。反观那些在49年前迁往台湾的上海老人,一些人倒还保持着‘伲’,‘吾伲’的称呼。
现在上海话中还有不少说法在全国广为人知。其中‘淘浆糊’流传最为广泛。
也有人把它写成(读成)‘捣浆糊’,那么到底应该是哪个呢?‘捣’和‘淘’在上海话里的发音相似。但是词义上却完全不一样。
要确定到底是‘捣浆糊’还是‘淘浆糊’需要看这句话在上海宁心里是想表示什么来判断。
这句话用在对待工作态度上,是形容那些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以前(大约30-40年前)上海流行的说法是‘迭个宁做事体老浆糊额’。不知道现在的淘浆糊是不是与此有关。
形容一些人没有本事却混在里面,装内行,混饭吃。像‘伊迭个宁勒里厢淘浆糊’,就是形容这位朋友没有什么本事,在里面装个样子,混饭吃。(几十年前也有叫‘混腔势’)
更为普遍的是在朋友,亲人之间出现分歧,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当个和事佬,和和稀泥,调和一下矛盾。
按词义上来看‘捣’具有捶,打击的意思,‘淘’具有搅合,冲刷,疏浚等的解释。对付‘浆糊’这种东西,显然该用表示‘搅合’的淘,而不用表示‘冲击’的捣。
‘捣浆糊’可能是部分外路人模仿上海话不到位,又被部分上海人吸收进上海普通话(不是上海话)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