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个人资料
匆匆客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常熟路:法租界唯一一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马路!

(2016-04-25 11:26:59) 下一个

出国前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总要经过的一条路是常熟路它的原名叫善钟路,小时候父母亲提起它,经常把它叫成善钟路。它南北向,北接华山路,南邻淮海中路。路不长,全长才700多米。与它交汇的还有:巨鹿路,长乐路,安福路,延庆路,五原路。它路虽短,但是在上海的公共交通起的作用不小,是交通要道。以前途径常熟路的有15路无轨电车,45路,49路,93路等公共汽车。现在城市变化很大,公交系统也复杂了许多。还有好几条地铁在它的附近设站,公交车辆也增添了不少。

这条马路的两边拥有不少特色建筑。以前每天路过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建筑,以及这条马路名字的由来。现在转载如下:

         旧时候老上海们总喜欢用老路名,什么“霞飞路”、“海格路”、“大西路”、“麦琪路”等等,但是,常熟路的原名“善钟路”,听着就象是中国人的名字——这也是法租界内唯一以中国人名命名的马路。

        不告诉你背后的历史,谁也无法理解这“善钟”是什么意思。“善钟路”的法文路名为“say zoong route”, 显然,“say zoong”应该是汉名的法文音译。那么,这个“善钟”又是什么呢?

        “善钟”二字源于一个人的名字。民国方鸿铠等修,费炎培等撰《川沙县志》卷十六“人物”中有这样一段记录:陶如增,字凤山,号善钟。顾家路(今顾路)人。幼寒微,业调马,设善钟马车行于上海,营业甚盛。广置地产于法租界今善钟路一带,租界当局以其名名路——显然,“善钟”是清末浦东顾路人陶如增的号,“善钟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用牛的,弃马肯定卖不出价钱。于是,陶如增利用自己与马主人的关系,以低价购进弃马,开了善钟马车行,在几年之间,发了不少的财。

  在1889年之前,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西界,不超过今天的西藏中路和西藏南路,在租界外的西面,大多是农田,地价十分低廉,而且越往西地价就越便宜。陶如增是农民出生,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而且非常想成为一个大地主,于是他将赚到的现金,全部投入到购买土地中。

        根据后来的统计,陶如增在后来的善钟路一带拥有土地几千亩,他确实成了一个大地主。但是,后来公共租界的西界延伸到静安寺,法租界的西界则扩张到了华山路,这样,陶如增拥有的土地全部划进了法租界。当然,租界的地价也迅速以几何级的倍数上升,陶如增的财产也按同样的比例上升,成了上海最富有的人。

    善钟路约筑于1901年,当时这里几乎全部是陶如增的产业,陶如增的一个养马棚也设在这里,他深知,上海的马路越多,市建建设越快,他的马车行生意也会越好,于是他同意无条件让出一部分土地给法租界的公董局,用于修建马路,于是法租界就将陶如增捐地修建的马路中的一条命名为“善钟路”,以表彰他对租界事业的贡献。陶如增自己的住宅就在善钟路上,就是今天常熟路100弄10号,大约建于1920年左右,由泰利洋行的建筑师白来泰设计。

         陶如增在兴建豪宅时,上海的城市交通已被汽车、电车取代——上海滩有电车的时候,电车的一头就是善钟路——马车已经或即将被淘汰,许多马面临着被宰杀的命运,于是,陶如增在住宅的花园里造了好多的马厩,收养那些弃马,花园的草坪也成了养马场——住在附近的老上海都知道,100弄门口的一排平房,当年就是马厩。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幢房子被日伪的产株式会社接管,成为日伪政府的中央储备银行所在地。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货币,主要在日军占领地区使用。该行所发行的“中储券”是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主要流通货币。

        1945年,又被中国政府收还,拨给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使用,原来的草坪被改建为水泥操场,马厩也成为职工的临时住房。解放后,上海的高校实行院系归并,同济大学医学院并入上海医科大学,这里的房子又让出来,归上海歌剧舞剧院使用。

  常熟路上现在还会有人提起“善钟”二字 地方,就是113弄2号-13号的善钟里。

         这里是由潘义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建造时间为民国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双联体花园住宅。占地1.5公顷,有楼房25幢。

  关于善钟里,还有一段历史往事和它有关:当年,第三十三集团军开到徐州接受日本投降落空,面临的只是内战第一线。曾在“七七事变”后带头抗日的善钟里,愤怒地大骂老蒋骗他到徐州来送死,全军官兵也感到,这是蒋介石消灭杂牌军队的阴谋诡计。

        为了全军之计,冯采取消极避战的态度,在徐州略事布置,就带着家属到善钟里私邸过春节。随从人员住底层,冯和沈丽英(沈随之)、家庭教师雷淑华,以及4个孩子住二楼,老友过之瀚全家住三楼。

  常熟路上还有一处公寓非常精致,这就是靠近延庆路的209弄,瑞华公寓。

        瑞华公寓原名赛华公寓(Savoy Apartment House),法商营造公司(Minutti and Co.)设计,这也是上海现在为数不多的,带电梯的历史保护建筑。这幢8层高的建筑,在屋檐下部和建筑底层部分,有丰富的装饰艺术派(Art Deco)特征的几何图案装饰。

      尽管没有瑞华公寓来得名气响,但在常熟路上,受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影响的公寓住宅还有一处,这就是建于1938年的157号。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白色外观,圆形舷窗,流线型阳台,建筑形式简练,很少装饰,只有窗楣,披水、女儿墙压板顶有线角,在当时颇有都市的时尚气息。

        和瑞华公寓一样,157号的这幢公寓,既有现代的洗练,又有装饰艺术派的对称与典雅,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它也不失为颇有品质的作品。同时,它们也一起见证了,上海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和欧、美一些大城市,时尚、流行同步的节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 我也很喜欢,今天能看到这些老照片挺不容易的。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有趣,喜欢那几张有马车的照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