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静安公园,它最初就是外国坟山,听起来有点毛骨悚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美租界工部局为处理外侨丧葬,在静安寺对面开设静安寺路公墓,俗称外国坟山。墓园内设礼堂、火化间、化尸炉、骨灰盒陈列室,共有6214个墓穴,到1949年已葬5353穴,其中90%为外国人。
1953年市人民政府投资18万元将公墓改建成公园,1955年10月3日开放。1978年市园林处投资22万元,把公园南部教堂及火葬门拆除改建茶室。
1954年,这里被正式改建成为“静安公园”。即便如此,依然还是有几大看点,可能也只有老上海知道这些往事了:
一是在公墓的南端,曾经有一座红砖哥特式教堂(见上图),内有火化间,我们中学在它南面,上课时,经常会看到那个烟囱冒出黑烟,如果正逢刮北风,就会闻到一股极难闻的味道。还算好那时火葬还不普及。1978年被拆除,改建为二层楼的茶室。此后,茶室又被拆除,建成了现在的阿波罗大厦,门面在延安中路,游人已无法进入。
二是进入公园,甬道两边的数十棵“法国梧桐”高耸,绿树成荫,树龄皆在百年以上。
三是园内西北部,有一座唯一留存的,由白色大理石墓室改建而成大理石亭(见下图),该庭雕刻精细,结构别致,内设大理石桌、凳,面积约20平方米,从中可见当年“外国坟山”的精致。
1978年,静安公园内首次开设“电动转马”,就在公园东南部,当年吸引了不少游客,玩一次还得排很长时间的队。1999年,公园重建时被拆除。
此外,14世纪静安寺寺僧寿宁,曾将寺内以及周边一带的“沪渎垒、芦子渡、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绿云洞、涌泉、虾子潭”,定名为“静安八景”,如今,这“八景”微缩成了“八景园”,就设在公园内。
公园初建时保留了公墓内原有的大树,包括当时树龄已逾五六十年的悬铃木、银杏、罗汉松等,树木高荫大,郁郁葱葱,为公园增色不少。公园四周有浓密的珊瑚树、夹竹桃、香樟、水杉等,屏障了居民区建筑。沿街道透墙种植花树丛,有腊梅、牡丹、丁香、紫荆、木瓜海棠、茶花、黄杨球,间以云杉、白皮松、广玉兰、香樟等常绿乔木,高低错落,使园景与街景融为一体。在各景区之间,种植各种常绿乔灌木如香樟、桂花、罗汉松、夹竹桃等作绿化屏障,各自成景。道路边、草坪中布置花坛,种植四季花卉,鲜花常年不断,并散种黄杨球、龙柏球、广玉兰,丰富了园景。1981年起引种茶花,品种多,公布广,成为公园特色。
过去,这里不仅有外国坟山,还有中国庙会,就在静安寺门前一段,在1881年形成。那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附近的乡民开始来到寺前,设摊出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这个老上海都熟知的“四月初八庙会”,前后一共存在了83年之久,直到1963年才告结束。为什么要关?理由也很充分,由于静安寺地处闹市,庙会期间数万人参加,直接影响到了交通和社会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