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62)
2016 (160)
2017 (84)
生活在上海这个魔都,真切的感受过这个城市吗?上海的记忆是外滩的人山人海,亦或是陆家嘴的高楼大厦?也许它是一条路——武康路。
时间在流淌,记忆在徘徊,武康路,宛若浮光掠影,一百多年的风霜,近代文明的腐蚀,都在这条不到两公里的宁静小路上,各自留下各自的印记。
徜徉武康路,各式洋房在路两旁随意散落。饶是时光走到了2015年,这里依旧保留着上海别处罕见的幽静。
武康大楼:淮海中路1836-1858号
无论如何,于她,我们只是一个过客而已。
一座楼,代表了一条路,更是一段历史----诺曼底大楼
武康大楼又名诺曼底公寓是老上海滩“顶顶有名”的外籍建筑师邬达克的代表作之一。大楼的骑楼设计、通体的红色砖墙、转角挑阳台、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等,都有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烙印。
开普敦公寓:武康路240号
这个看似颇像熨斗的建筑,其实是设计师的妙笔生花,合理的规划使这幢处于有限空间的普通住宅生气勃勃。这在今日看来都是简练动感的造型,在那个摩登时代必定是建筑师格外自由大胆的尝试了。
罗密欧阳台:武康路210号
作家陈丹燕在她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写道:“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阳台。”所描写的就是这里。上海的洋派,也从这一典故表现得淋漓尽致,耳畔突然想起的,是罗密欧的歌声:听不懂的爱情宣言。
密丹公寓:武康路115号
小巧别致的密丹公寓至今已经历84年沧桑历程,却保存完好,风姿犹存。屋顶装饰受巴洛克风格影响,入口处理很别致,让人联想起希腊罗马时期的券门和柱式,很去近距离欣赏!
巴金故居:武康路113号
1955年9月巴金从淮海坊迁入此处,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半个世纪,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
唐绍仪故居:武康路40弄1号
唐绍仪故居如今是一处普通民居,不对外开放。虽然我们进不去,但从建筑外观的立面设计就能想象出“她”该是多美。这个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房子的外围有一道高高的竹篱笆墙,把漂亮的洋房、幽静的花园与嘈杂的弄堂分隔开来。
在武康路上漫步,你完全感受不到城市车水马龙的喧闹,片刻间能让一颗躁动的心完全安定下来。
走在武康路,仿佛走进了悠长的“时光隧道”,花瓶形的阳台、红色的木质百叶窗、宽敞的露台、大斜坡的屋顶……细节里无不透露出地中海式、意大利式、法式或英式建筑的影响,却并不刻意彰显那份气度,显得低调而又从容。
(信息源自网络)
八佰多元钱,在90代中期,我男朋友那时肯定心痛得要死。
做头时,看见一????乐呵呵的白胖子进门,服务务们马上一拥而上,定晴一看原来是曹可凡。
也回复neuron:你很熟悉, 你也住在附近? 我准备写一篇康平路一圈的故事, 因为有些事很敏感, 不敢乱写
不过能住康平里委的都是有背景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