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个人资料
匆匆客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漫步长宁:“外国弄堂”新华路

(2015-09-19 12:30:23) 下一个
 

新华路,东起淮海西路,西至延安西路,长2434米,宽16.7米到31米,横贯长宁区。这条马路原名“安和寺路”(Avenue Amherest),修筑于1925年,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此后发展为安静的高级住宅区,不少外国侨民居住于此。

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将其改名为“察哈尔路”;1947年,以附近的法华镇,改名为“法华路”;1965年,才正式改名,新华路。

说到这个“安和寺”的路名,还真不能直接从英文名字,“Avenue Amherest”,来追根朔源;这个名字源于过去这里的一座庙。现在的法华镇路,过去的确就是一个古镇,法华古镇。在筑路前,新华路这里是一片的荒地和坟冢;当年,正式这座安和寺的撞钟声,就回荡在整个地区的上空。

相传法华古镇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现的小镇,更有“先有法华、后辟上海”的说法。其河岸边曾经是人们庙会集市的繁荣景地;当年,这里遍植牡丹,竟有“小洛阳”之称。而如今,“法华牡丹嫁接技艺”已成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举办的法华牡丹节让人们仍能一窥当年法华牡丹的雍容。

走在如今的新华路上,路旁的梧桐树枝叶茂盛,树冠在路中间合拢,阳光只能透过枝叶稀疏处洒下,在路面上形成斑驳的光点。

或许是这几年长宁区对新华路历史保护的缘故,临街的老建筑被保护性修缮,围墙上布置了各色的浮雕,几处酒吧的开设,让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路,在古朴中透出一丝时尚来。

好在,这些远不是新华路的全部。从新华路旁大大小小的弄堂里走进去,那才是精髓。

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

现在上海影城所在地,在上世纪30年代,就是英国人开设的“哥伦比亚骑术学校”。老上海都知道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就是从这个骑术学校开始的——番禺路过去叫“哥伦比亚路”,这个生活圈由此得名。

这家骑术学校的校长就是老板,是个英国侨民;聘用的两名教练都是白俄;另外还有几个饲养马匹的马夫和打扫马厩和场地的杂役,则都是中国人。骑马的路线几乎是固定的,过凯旋路之后便向南折入虹桥路,随后向西直到罗别根路(今哈密路)头上的高尔夫总会(今上海动物园)。然后,调头循原路,回骑术学校——这样一趟来回,约莫花一个半小时。

当时,在这段路上极少有汽车驶过,而且那些出租的马匹都经过训练,即使听到汽车喇叭声,也不会受惊狂奔。可以说,历史上的新华路就有了幽静的生活氛围。

由于骑马是体现派头,象征高档生活方式,上海的有钱人,纷纷仿效来此学习。骑马也成为了上海“上流社会”中的一项时尚,在西郊骑马的队伍逐渐形成了“东风压倒西风”的局面,到后来洋人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小,以至最后成为“稀有品种”了。

日军进占租界后,哥伦比亚骑术学校就此停业;45年后,因为原址已造起了弄堂,骑术学校便移到了中山西路上重新开张,老板成了中国人,也没有教练,成了一家纯粹出租坐骑的马房;五十年代初,中山西路上还能见到两家马房;直到大跃进,马房都变成了大炼钢铁之所。

 

新华路211弄和329弄,新华别墅

这是两条组成“U”字形的,互相连通的弄堂。七十多年前,这里住着许多国家的外侨,所以,上海人叫它,“外国弄堂”。当年的开发商是美国人雷文法兰和他的上海普益地产公司,目标客户就是当时国内商贾和在上海的上层侨民。

这里拥有数十幢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最早一幢建成于1925年,式样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可以说就是一个万国住宅的博览,独具风情——这些房子的设计师,就是赋予上海魔都气质的著名建筑师邬达克。

关于“外国弄堂”,还有一段往事:1998年,克林顿来上海访问,第一站去的不是外滩、豫园,更不是陆家嘴,而是直奔长宁区,这处闹市里的“世外桃源”。

 

新华路211弄1号

这是邬达克的典型住宅建筑作品之一。这座建筑充分运用了西班牙建筑的建筑语言和构图,特别是两座烟囱出口,以尖拱使整幢建筑个性突出,成为较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住宅。

这里的原主人是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的英籍经理。解放后,英籍经理回国,有王姓代理人代管。上海乐团成立,租借了这幢房子,由民族乐团使用。当时,每间房里都有一些原主人留下来的家具,有的一直保留至今。

新华路211弄2号

这里是美国传教士李佳白在上海的寓所。老虎天窗、英式烟囱,很明显,这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洋房。其豪华之处还在于,草坪一侧有网球场、小型游泳池等设施。

1882年,李佳白神学院毕业后,即来华传教。应赫德和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之邀到北平,开始结交李鸿章、翁同稣等权贵,创办了北平“尚贤堂”。1902年李氏重返中国后,在上海重开“尚贤堂”,获得各国驻沪领事及清政府大官僚张之洞、盛宣怀等的支持和资助,还拉拢中外头面人物参加尚贤堂董事会。

 

新华路329弄32号乙楼

这是一幢建于1925年的,英式花园住宅,邬达克设计。建筑属英国民居形式,局部带罗马城堡式,较为陡峭的双坡红屋瓦面,让它在附近的洋房群里独具特色。

1936年至1947年间,这里做过瑞典驻沪总领事的官邸;临近解放前夕,又转卖给了盛宣怀家族,也不知此时是否还有盛家后裔居住在内。

新华路329弄17号

这是一幢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红砖砌成的拱门衬着洛可可式黑色铁质花纹。过去上海商棉纺业的巨子薛福生的孙女,薛安伦住在这栋家族的老洋房里。1946年时,这栋老宅的成交价就达到了120万美金,到1958年公私合营时收归公有。现在还给了薛家的后人,但也只还了其中的五间。

新华路329弄36号

这是邬达克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过去曾是西班牙总领事的官邸。即使是在号称万国建筑汇集之都的上海,这样的双层圆形花园别墅,也显得独一无二——底层中央客厅,甚至还有一个大理石铺砌的欧式喷水小池。

这幢“蛋糕房子”后来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周均时购得。周先生因主张和平,于1949年5月在重庆被蒋介石逮捕,囚禁于白公馆。同年11月27日殉难,时年58岁。

如今,这幢建筑的产权,属于旅居海外的周均时的女儿。至于“蛋糕房子”的说法,后来不仅因为这幢房子的造型犹如蛋糕,还因为1950年代初,好客的主人,常常在这里用蛋糕做茶点招待客人。

新华路231号,荣漱仁(结婚陪嫁)的旧居

这栋房子虽不在两条U型弄堂内,但也属“外国弄堂”的范围。此地原为法华镇左家宅农田,1932年,由实业家荣氏购地建造二层砖木花园别墅,占地1550平方米,其中花园660平方米。

该建筑是具有意大利风格的英国乡村别墅,设施讲究、造型美观,花园宽敞。过去,南面花园的暖房、亭子、假山等现已不存,仅有弧形围墙墙顶盖红色圆筒瓦,墙面贴泰山砖,现保存良好。

这幢花园住宅,是中国近代大实业家荣德生,送给荣漱仁的陪嫁之宅。荣德生是荣宗敬的胞弟,荣毅仁的父亲,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而荣漱仁,就是后来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妹妹。解放前夕,荣漱仁全家迁往香港,将新华路231号房屋赠送国家。

侬看看,光一个外国弄堂,就说掉了我们那么多的篇幅;但是,要知道,新华路的精彩,绝不仅仅只有“外国弄堂”一处。

新华路185弄1号

新华路南侧,近番愚路,是美国民居式独立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建筑面积626平方米。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现在是安徽省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招待所。

这栋建筑的设计非常时髦,一楼采用了很大的落地窗和门;二楼可以算是一个小花园般的阳台了,面积不算很大,但是足以让人闲暇之时放松。屋顶也跟很多其他别墅一样,采用了烟囱的设计,红瓦的坡面设计,即便是现在的设计师,也会采用这种风格。

新华路200号,陈果夫旧居

不要说在过去,即便是现在,谁家的房子敢造成像宫殿一样?可能过去会有,媒体一曝光,主人基本是要被掳掉的,更何况现在“四风”一起,即便不是官,再有钞票,也不敢如此高调——又谈政治咯,奥扫结束!

查了很多资料,都说这里是陈果夫的住宅。上海人熟悉的陈立夫、陈果夫两兄弟,在上海的住宅,其实是在武康路上,是一栋英国式的洋房。而陈果夫干嘛还要造一栋像皇宫一样的房子呢?

其实,这块地原来是法华古镇里的光佛寺旧址——乃晓得了伐,新华路上,过去就有一座庙的,而且,老上海都晓得,啥叫“先有法华镇,后有上海滩”。

所以,这与其说是宫殿,不如说是一栋道观、或者庙。当年,由上海统一纱厂及永庄老板的妻子杨慧珍主持发起募集资金,以宋有佛申请,甘少明设计,在1948年建造的——估计,陈果夫后来也只是短暂住过此处。现在,这里是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所在地。

新华路315号,盛重颐宅邸

这栋英式乔治王风格的洋房,是盛重颐的宅邸,建于1930年。后来,一位退休工人在此居住了八十多年。这栋带花园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盛家老宅,目前住着八户人家,都显得宽绰有余。(笔者有几次半夜电影看好,从新华路走回家,经常会看到二楼灯火通明,估计是出租出去拍电视剧之类的。)

盛重颐,盛宣怀和侧室刘夫人的儿子。

他继承了父亲注重实业的家风,专心事业,与官场瓜葛较少。盛重颐有钱,也喜欢讲排场。抗战期间,盛重颐没有去重庆而留在上海做生意。抗战胜利后,盛重颐学着做股票,结果因为不懂行,元气大伤。受股票生意的牵连,房地产生意也江河日下。盛重颐晚年,已经贫病交迫,连药费都付不出了,遇到熟悉的朋友上门,就讪讪告贷。

新华路294弄1号

开篇我们就说过,这里过去曾是“哥伦比亚生活圈”,这里的房子都是为当时国内商贾,以及在上海的上层侨民设计的。所以,但凡当年在这个圈内的老房子,设计,就像249弄里的1号,虽不知道过去的主人是谁,但依然难掩其设计上的精致。

294弄5号,过去还住过一位名人,蒋介石北伐时期的军事顾问陈止善。房子建于1933年,是一座假三层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建筑。房屋以主人的名字命名,“陈止善堂”。南面主入口是圆拱门廊,挑出阳台和天井墙上所设喷水狮子头带有民族特色,室内悬挂各式水晶灯饰。

新华路336号

336号这栋老房子,现在的成份比较复杂,又是上海轻音乐团,又是某家饭店。过去,这里曾住过不少名人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和他的太太、陈香梅女士曾住在此处,这里还是一手创办锦江饭店的女企业家董竹君的旧居。

新华路483号

这是一幢现代式三层平屋顶,钢筋混凝土混合建筑,平面有4个开间。最早是造纸大王金润痒的房产。后来,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和胡蝶曾在这里居住了三年。

关于戴笠和胡蝶的传奇故事,我们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戴笠死后,胡蝶这位上海滩的电影皇后,才得以摆脱“戴笠情妇”的帽子。1967年,胡蝶定居加拿大。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风并发心脏病,在温哥华谢世。享年81岁。

新华路593弄,梅泉别墅

梅泉别墅属于早期的“高档内销楼盘”,1933 年,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由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在此修建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 幢。

机制的红平瓦屋面,现代建筑样式,阳台为钢制栏杆,建筑造型美观,颇有特色,水、电、煤、卫设备齐全,每幢小楼都有汽车间,每户东面都有花园。

进弄右侧曾有一小花园,园内有2米见方水池,池中设有喷泉,水池周边都植梅花,寓意梅泉,亦是别墅的名称,此小花园在文革中被破坏,至今尚见水池的墙基印迹。

当年“梅泉别墅”主人吴其达,自己住的是10号别墅,位于整个小区的正中央,位置、风水皆为最佳。此房几经转手,现在的主人,据说也是一位房地产界的知名人士。

本文章内容源自于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上海大男人' 的评论 : 那里是个好地方啊!
上海大男人 回复 悄悄话 出国前就住在新华路上,很亲切。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室就是香花桥法华寺大雄宝殿。可惜被败家子上海佛教协会给卖了,开发商推倒千年古寺造房子,只剩下二棵千年古银杏,挂牌保护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