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个人资料
匆匆客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1980年的上海,已经是中国最能花钱的城市了!

(2015-06-28 21:14:58) 下一个
 
80年代的上海已经是中国最能花钱的城市了!今天小侬就带你重温一把!

80年代的市百一店休息天挤满人,年营业额一亿四千万美元
80年代的上海,那个时候都是六天自愿工作制,对于大多数人,第七天才是用来购物的,星期天的南京路拥挤到巴士几乎无法通行。
 

 
一条聚集了人们梦想的大街,南京路的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一位交通管理员控制着红绿灯,朝着行人大声叫嚷。在这座没有私家汽车的城市里,自行车是宝贵的财产。
 
 
 
不过上海的街道比美国的许多城市干净,而且没有异味——虽然早上拥挤的车流中有时候会有运送粪便的人力车。(每天有一万吨粪便从没有抽水马桶的老房子中收集起来,粪便被运送到居民区菜田,因此上海的蔬菜供应很充足。)

 
我特别喜欢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的一个规定:如果你丢了一双袜子中的一只,你能另外买一只替代。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是绝对的用户体验。
星期天的时候第一百货的五层大楼拥挤了约20万人。当时一年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一亿四千万美元。
 

 
第一百货所售商品琳琅满目,从毛笔到消防水管,这里销售16种尺寸的保温瓶,提供水龙头和各种尺寸的垫片,80年代不是一个用完即扔的社会。
1980年这里售出14766辆自行车,11424辆缝纫机和12509台电视机,本来电视机能卖出更多(一台9英寸电视机售价150美元),但是供货受限制,需求也受限制。

 

 
买一台电视机,缝纫机或者自行车需要有配给券,当然也得有钱。配给券由工厂和居民区发行——数量不多,经常是作为奖励发放。
 


 
80年代每月能挣40美元,可以衣食无忧
在以前,配给券同样用于购买猪肉、鸡蛋等日常用品,买米、面、棉衣棉被也需要,但是上海看起来并非粮食紧缺,做的衣服也比我去过的另一个口岸城市广州看起来漂亮。
无论如何,中国的大米可能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而第一百货出售的耐穿的棉夹克只售5美元。一个普通工人每月能挣40美元,可以衣食无忧。

 

 
进入消费革命,一位年轻工人(上图,中间)带着节约多年的积蓄和工厂发放的配给券来到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的电视机部门。决定购买之前,他正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调试两台同样型号的电视机。
 


 
1980年的“上海制造”让人引以为傲

上海的历史并不悠久。这个城市以其发达的工业和贸易而闻名。
1980年,上海有8000座工厂,从女工手工粘贴纸袋的小作坊到巨型钢铁厂各种各样:上海生产的春雷牌收音机;飞人牌缝纫机;白猫洗洁剂和大白兔奶糖;金象巴士和白象电池等等...
那一年上海生产了价值390亿美元的商品,占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工业产值的八分之一。 

 
黄浦江上汇集了货轮、油轮、渡船、驳船。上海当时每年处理八千万吨货物,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但是大多的货物来自中国国内:比如来自大连的石油。国际贸易的货物只有一千六百万吨。
 

 
上海船厂里,工人正在组装一台90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框架,有四层楼高。
 

 
那里的工人似乎比实际需要的多,工厂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填充职员的流动或许也有好处——对额外人力的培训,上海已经向中国的其他地区输出了很多技术人员。
“我们工厂的年人均产值约为8000美元,”一位工程师说,“这在中国是比较高的,但是比起美国或者日本就非常低了,我们自知技术落后。但并不会永远落后。”
 


上海市的女工集体参加运动会

但其实在当时,上海的工业并不落后,甚至在中国是顶尖的。这个城市还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鞋油,汽车和电梯等。上海制造现在看来也是一种经典。
当时的驰名品牌,上海牌卡车
 

 
“你可以任意定制卡车的颜色,现在是军绿色。我们以后可以提供淡绿色,桔红色和黄色。”上海的街道将变得多彩。当时的一位工人说。
 
80年代的上海人懂得消费,会享受生活
工业不落后,带来必然效应就是年轻人对消费观念的崇尚,就像现在中国年轻人整体的消费思维一样。
年轻人喜欢上了电影,在电影院门口买瓶塑料瓶的荔枝水成为了时尚,他们称之为幸福。

 

 


 
当时的一场电影能持续播映一年。

 

 
摇滚乐和迪斯科音乐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是外来物,一切新鲜的活动都被一股脑接受,这些热潮比中国其他的城市早了至少5年。
 

 
双排旱冰鞋,过去叫潮流,现在叫复古
随着消费观的刷新,高档餐厅也应运而生。比起现在自我标榜的吃货,毫不逊色。
八十年代初,淮海路上的西餐馆收银台,那些熏火腿、红肠面包等等,都不超过一块钱,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钱。
 

 
1983年的一桌酒席,位于当时最高级的国际饭店,价值二三十元,茅台酒8块钱。这桌酒席的规格很高,当中的是什锦火锅,旁边的是茄汁鲳鱼,有鸭蛋围边的是霸王鸭,蟹粉豆腐、熏鱼、红烧蹄髈。饮料桔子水,喝了之后舌头上会留有黄黄的一层。
 

 
连对打扮也有了新追求,想要买五颜六色的新衣服,自由恋爱,外面世界的气息首先从人们对美和潮流的认识上开始。
1984年,华亭路服装市场上集中了很多外贸服装,成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发源地。
 
 
 
大波浪,是八十年代初上海最流行的发型,到八十世纪末这种流行才被传播到边远小镇。
 

 
那时候的谈恋爱,羞涩含蓄。公共场所拉拉手也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此大胆在坐在一起拥抱也只有在上海可以见到。
 

 
从那个时候起,上海的新人就已经开始照婚纱照了~
 

 
外滩则一直是谈“朋友”的好地方,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1984年,人民公园,沐浴着晨光看书的女子,发辫上系着的蝴蝶结和椅背上挂着流行的军用书包,会不会让你想到现在的文艺青年。
 
一个小提琴爱好者。照片下面的解释是“他非常满意他的现状;一个孩子,一套有厨卫一室户的房子”
 

 
这位上海老人实际上正仔细阅读着一份双文报纸的英文部分,他也许在二战前学会了英语。
 
本文所用的大部分照片,均来自1980年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Bruce Dale。他对当时上海的消费革命专门拍了一个专题摄影。
它充分反映了上海在那个消费时代所产生出来的某种萌芽。尽管时过境迁,但这些照片依然能让你感到1980年的上海,和我们现在这个消费时代之间微妙的关联。

本文章内容源自于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2)
评论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川界' 的评论 : 我的记忆与你相同。至于“吹毛求疵”兄提的那个“组装一台90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框架”照片一事,我也存有疑义,但是注解只说是框架,我不懂。反正原文如此,我只是照搬而已。
东川界 回复 悄悄话 王洪文文革前是国棉十七厂保卫科干部,文革开始后造反起家做到上海工总司头头,后来一路做到市革会头头,林彪事件后再升到中央。不记得他当过上柴厂党委书记。不过他在1967年的八月四日曾组织带领工总司几万人攻下上柴厂的上柴联司,当时轰动上海。
吹毛求疵 回复 悄悄话 90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 照片在哪里。我在上海柴油机厂装过万匹机。那时的厂党委书记是王洪文副主席。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团圆' 的评论 : 谢谢来访。我刚开始看到时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有疑问不奇怪。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川界' 的评论 : 谢谢来访。那个时代变化很快,也很大。能回忆起那么多细节,佩服!
东川界 回复 悄悄话 海燕牌小客车在六十年代有,七十年代后就不见了,代之以‘小乌龟车’和上海牌轿车。至于小货车,六十年代有很多三轮小卡车,后来就是两吨小卡车了。还有一种叫大庆牌的车,开行时冒黑烟。
团圆 回复 悄悄话 匆匆客 发表评论于 2015-06-29 14:06:10
一并回复 '陶次瓦' 和“oldbridge”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刚一看40美元的第一想法就是240人民币?但是仔细一想,那时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率与现在不一样。查了一下是1.498,所以实际上是平均60不到,应该还是符合1980年的情况的。

您真细心,我本来还要质疑这40美元,确不知道当时汇率1.498,谢谢!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幑宁' 的评论 : 你那时应该是挺喜欢时髦的。这篇文章可以勾起几代人的回忆,还是很温馨的。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好亲切! 当年我也去华亭路买过服装。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全新的每一天' 的评论 : 谢谢来访。记性真好,仿佛是有一种微型小车。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一并回复 '陶次瓦' 和“oldbridge”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刚一看40美元的第一想法就是240人民币?但是仔细一想,那时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率与现在不一样。查了一下是1.498,所以实际上是平均60不到,应该还是符合1980年的情况的。
oldbridge 回复 悄悄话 每月能挣40美元? 那个“美”字是胡乱加的。
全新的每一天 回复 悄悄话 有谁知道,那个时候,在上海街头上,还有一种“海燕”牌微型轿车,
陶次瓦 回复 悄悄话 40美元太诱人了。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龄龄妈妈' 的评论 : 几代人的回忆,看着就亲切。
龄龄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幸福可乐,华亭路,都有意思。华亭路,真是百逛不厌。谢谢分享。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rdong' 的评论 : 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会全是一样的,迩东的兴趣点比我高尚多了(真心话)。年岁大你不少,怀旧意识也就比你多多了。
erdong 回复 悄悄话 虽然有些地方蛮熟悉的,但却不知道它们的历史。
匆匆客的上海系列,让人长见识!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ornfree' 的评论 : 谢谢来访。这些照片都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很珍贵,看到好的照片就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ji' 的评论 : 谢谢来访。按照照片上(或图片)所讲是上海牌2吨的小卡车,我记得上海那时有一种小客车,载重量不太清楚。据资料讲:上海牌SH130卡车的设计诞生于1968年。上海牌SH130卡车载重量2吨,空车重量1.75吨。供参考。
Bornfree 回复 悄悄话 拍得真好
xiaoji 回复 悄悄话 当时的驰名品牌,上海牌卡车

是上海牌轿车
解放牌卡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