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个人资料
匆匆客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申遗,让我们更珍惜石库门

(2015-06-17 14:19:06) 下一个


 
清水砖、老虎窗、客堂间、亭子间、乌漆大门、东西厢房……承载着百年上海人历史记忆的石库门正悄然迈开渴望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近日,上海市政协组织专家学者启动了“上海石库门申遗可行性研究”课题调研,由此,许多人在问,上海石库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有多大?
  其实,建筑文化的申遗首先是要具有唯一性,另外要有百年以上历史。对此,中西合璧的上海石库门确实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并已有140多年历史,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世界孤品”,它承载着独特的石库门文化,当年,上海有六成以上市民居住在石库门中,可以说,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上海的城市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石库门完全有条件提出自己的申请。
 

 
问题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相当艰巨的系统工程,有多少成功的概率目前还很难说。但不管如何,整个申请过程可更多唤起广大市民对石库门文化的保护意识,这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石库门里弄面临逐渐消失的今天颇有现实意义。
  五方杂处、文化多元的石库门是一笔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确实值得上海人为之骄傲。我们且不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都居住过石库门,也不说这里走出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吴昌硕、张大千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不谈石库门对上海市民的人情世故、市井文化、沪语方言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多深,更不说石库门中诞生了多少流传至今的传奇故事和艺术经典。就说说渔阳里这条普通弄堂吧,你就会觉得石库门的分量有多重。如果说,中共一大在兴业路上的石库门召开标志着我党诞生,那么筹备一大的老渔阳里2号就像是在“十月怀胎”,连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也出自于此;而几十米之外的新渔阳里6号,还是中国共青团的主要发源地。当年,在这条弄堂进进出出的都是一些视民族危亡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历史风云人物,甚至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血脉,石库门就是上海城市的文化名片。君不见,从高楼往下看,一片片红色屋顶的石库门正随着岁月在流失。但申遗,至少能让我们重新认识石库门的重要性。上海目前还没有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石库门有机会实现零的突破。对此,我们更要倍加珍惜。

(Z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zl9876' 的评论 : 谢谢来访,石库门房子分新,老两种。新式石库门房子各种设施就比较现代化。老石库门房子如果能通过申遗引起重视得到保护的话,也希望能改善一下它的居住功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很是喜欢石库门,曾在那周边住过一段时间,大概不到一年,本打算租住石库门那里的房子,但由于老房子没有电梯,后来我们夫妇就搬到对面的高层住下了,,站在凉台上就可望见石库门,楼下就是南京路。
希望国家能引起重视,保护住遗产,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mjlmj' 的评论 :
谢谢来访,这是转帖。至于我,老实地讲,自己没有住过。我的爷爷,朋友,和老师有住过的。确实比起新石库门房子,老的是不太方便。但是北京四合院我也住过,老百姓住的四合院却有些不敢恭维,尤其是几家合用一个厕所,男女混用非常不方便,还不如到公共厕所安心一点。至于那些高干住的经过改造的王府大院,我也见过,每间屋子都有洗手间,不是我等平民百姓可以奢望的。也许是个人感觉不一样。

我的理解,石库门房子申遗只是希望对一种有可能日渐消失的文化呼吁一下,引起重视,尽量保护一下吧。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横流沧海'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可以造一个带有现代化设备的,不就两全其美了!
横流沧海 回复 悄悄话
喜欢石库门的厚实凝重,以后在加州也建个
lmjlmj 回复 悄悄话 不知道作者是否亲自居住过石库门的房子。
我可是长期住过。虽说是我家是独占了一单栋石库门,但住起来觉得远没有北京的四合院舒服,也没有那么“诗意”回忆。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老虎' 的评论 : 谢谢造访,石库门房子在中共诞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与申遗一样与政治无关。是上海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你的留言与本文的内容不相干。
周老虎 回复 悄悄话 孕育了掌握宇宙真理的中共,该申请宇宙遗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