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 Dieskau)德国男中音歌唱家,生于柏林。他是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大师,尤其是舒伯特歌曲,无人可与他平分秋色。菲舍尔·迪斯考保留有1000多首曲目,录制了舒伯特、舒曼、沃尔夫为男声所作的全部歌曲和贝多芬、布拉姆斯、李斯特、理查·施特劳斯等的大部分歌曲。他录制的舒伯特的《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和《天鹅之歌》是他最出色的演唱。在歌剧方面,他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魔笛》中的帕帕盖诺、贝尔格《沃采克》男主角等一系列角色的最佳扮演者之一。此外菲舍尔.迪斯考在宗教声乐作品的演唱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美丽的磨坊女》是舒伯特从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长诗里,选出其中二十首谱写成的声乐套曲,作于1823年。《美丽的磨坊女》是浪漫主义题材声乐套曲的典范。它不仅是舒伯特自己的经历和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更是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更高形式上的成果,对这一体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诗所描述的主人公是一个朝气蓬勃满怀幻想走向生活旅程的青年。在孤独流浪中,他被雇为磨工,并深深地爱上了磨坊主人的女儿。但是,他的忠诚并没有打动磨坊主女儿的心,她却爱上了一个猎人。爱情的不幸使青年磨工陷入极度的悲观和苦闷之中,最后他投进清澈的河水,到水底去寻找慰藉。
这部具有鲜明抒情风格的套曲,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戏剧性,它反映了当时在奥地利反动统治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郁闷、悲愤和对于光明幸福的热切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纪欧洲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同时,这部套曲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恨。
套曲中除了青年磨工(第一人称)的形象之外,还有辅助的形象。一个是人格化了的小河,它是主人公的忠实朋友、伴侣和唯一的安慰者;另一个是主人公的情敌——猎人。它们都是在钢琴伴奏中加以体现的。
故事的结局是不幸的,但是整个套曲的情绪却是明朗、抒情的。这说明当时舒伯特虽然处在苦闷、彷徨和悲观失望中,但他对生活却仍抱有幻想、充满希望。他认为“悲痛使人的辨别能力敏锐起来,使人们的精神坚强起来”(1824年3月25日日记),“我的音乐作品是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痛苦
的理解中产生的,而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将为世人带来幸福”(1824年3月22日日记)。《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声乐套曲在创作思想上和作曲家所追求的理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