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三联书店就想吃豌豆黄,一想吃豌豆黄,就去隆福寺小吃店。
常常是在下午,从三联书店买完书,沿着一侧的崔府夹道往里,一拐弯儿就能瞧见隆福寺小吃店。说是小吃店更像是食堂,饱经风霜的塑料桌椅也仿佛食堂的布局条条摆开,一排小吃窗口里站着白褂敦实的师傅们。
这里维持着九十年代国营店的氛围,谈不上环境,也别提什么服务。每个师傅都掌管着自己窗口里的一亩三分地,从不叫卖吆喝只管将食物递出窗口也不拿正眼瞧你。你就自己管好自己,麻利的别磨蹭,跟前台兑换上一把面值三块、五块的餐票,沿着这溜儿窗口敞开了吃。牛肉面八块一大碗、爆肚就一碟麻酱,第一次来时非得点个豆汁儿配焦圈儿,抹一嘴酸溜溜就算是尝过,再往前走就是豌豆黄和杏仁豆腐,无需过多修饰的老北京甜食,平平淡淡的,为什么总让人惦记?
▲豌豆黄
惦记也白搭,隆福寺小吃店没了。年前去的时候,看到一圈围墙给门口堵着,我还心想,这是要装修啦。
▲2015年3月7日的隆福寺小吃店。photo by lilisay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分享,才知道原来是关张了,不仅隆福寺小吃店关了,丰年灌肠也即将歇业,不少老客人还专程赶来与这家老店合影留念,据说这里要被改造成前门大街似的假古建筑街。
我从网上搜索到北京商报一月份的文章《隆福寺改造3-5年内完成》,文中提到:“为解决如今隆福寺街整体风貌错乱,私搭乱建严重,业态低端混杂,临街散布小店铺、小摊位等问题,东城区政府已决定压缩并逐步清理隆福寺早市,疏解清理城市落后产业……接下来,隆福寺改造项目将彻底把农贸早市、地摊式、批发商业等不符合城市功能的业态进行调整,以北京传统文化体验和休闲商业为主。”
▲搬迁公告。photo by 王东四
既要北京传统文化体验又要符合现代城市功能,看来隆福寺地界真要成为下一个前门大街、南锣鼓巷了。如果只是将这片废墟扫荡清空,原地建几座假古董装模作样贩卖些义乌批来的小商品,和全中国的旅游景点一样,意义何在呢?
中午去了趟隆福寺,满眼的衰败萧条,我能想象到在这儿生活工作未必舒适,而我们喜欢这儿大多出于一点怀旧心,绝不是因为爱上脏乱差。关于旧城改造,《再会,老北京》一书的作者Michael Meyer曾在走访了越南河内和老挝琅勃拉邦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让旧城免于拆毁,又能让它褪去衰败获得生机,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存老城的骨架,留下所有的住户。在此基础上对老房子进行修缮,对内部部分功能进行现代化改造,比如厕所浴室等,以利于人的居住。如果只是一味拆迁,等到老住户们一撤离,那些随着年代飘荡在此处的人情味儿也都将烟消云散。
而对于商业功能的旧街区改造,一位建筑师朋友Kyo给我发来了《在AA学建筑》一书中有关考文特花园的一段话:“我们常去的几个地方,其中之一是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伦敦一个成功的旧城区改造例子。这里保留着中世纪遗留的城市结构(包括原来的蔬果市场和老教堂),结合新的内容成为一个以创意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皇家剧院、交通和戏剧博物馆、创意产品集市和各种精品商店及餐馆酒吧,街道和建筑仍是老伦敦的气息和尺度,街头艺术家吸引着各国来客……让我常常想象着中世纪伦敦的模样,但眼前的街头艺术和创意艺术品又非常当代和前卫,这种时空的错换真让人沉迷。”
紧靠着三联书店、美术馆和人艺,隆福寺街区也是一文艺宝地,在保存旧骨骼的基调上,是否也有机会整合出有创意有生气的艺术街景呢?
说回隆福寺小吃店,豆瓣这位王东四同学比我要了解得多。打小在东四长大的他,连网名都叫东四,可见这感情深。经他授权,转载一篇他写的隆福寺小吃店,并附上他为东四地界绘制的六张地图。
隆福寺小吃店
如果说隆福寺步行街的没落是一场大火后的萧条与抑郁,那隆福寺中国书店和小吃店的关门肯定算最痛的那两个。最开始知道隆福寺小吃店关门还是在网上,因为最近我一直在画一系列关于东四地区的地图,准备做一套《东四地图集》,在年前传了一些半成品到网上预热,其中一张叫做《东四清真地图》,标了一些东四地区的清真馆子,然后一个友邻就评论说,隆福寺小吃店关门了。看到这条评论,我先是一惊,然后仔细一想,我确实有好一阵儿没去隆福寺小吃店了,再想了想,隆福寺小吃店的关门也是必然的事,这一整条街的消亡与所谓的重生都会早晚发生。
隆福寺从年前关门到现在也有些日子,到现在我也没说什么,直到这两天前门外那家新成削面馆儿因为付不起租金要关门了,好多人去留念的新闻被转发,我才想到,隆福寺小吃店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关门了,竟然连一点消息都没有。就连写这篇日记的时候我上网搜了一下,也没有关于隆福寺小吃店关门的消息,我想,我还是为它写几句吧。
▲过去的隆福寺小吃店
那些关于隆福寺小吃店的美好记忆我永远也不会忘。在小学毕业以前,隆福寺大厦还没有关门的时候,算是隆福寺街最后的繁华时刻。那时的隆福寺小吃店比后来要大一倍,在我看来就是个特别宽敞的大食堂,各种各样吃不过来的小吃,来这里就是享受,但那时候的记忆还比较模糊,我已经记不清我特爱吃什么了。再后来,小吃店面积减半和隆福寺大厦关门我不记得哪个在先了,大概是2004年前后吧,隆福寺步行街开始全面衰落,步行街上的地灯再也没有亮过,地灯坏掉后就用水泥堵上,导致我越来越记不清曾经有地灯的步行街了。
反倒是店面缩减以后的隆福寺小吃店让我印象更深一些。初中以后,隆福寺东口的隆福寺中国书店,中段儿的长虹电影院和经典音像店,西边儿的三联书店,隆福寺那片儿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在买书淘碟看电影的时候,隆福寺小吃店就成了最好的填食儿选择。那时候的隆福寺小吃店,从西北角到东南角一溜的窗口。
从西门儿进去最西北角是洗手池子,然后是换饭票儿的窗口,各种颜色的老式饭票,好像回到了父母年轻的时候。往南紧挨着换饭票窗口是打汽水儿的机器,让阿姨给你一个大纸杯,先一次打满,然后等着气泡降下来,再打满第二次,等着气泡降下来再打第三次,就这样把大纸杯装的满满当当要洒出来了才算完。打汽水儿的机器往南是羊杂汤和爆肚的窗口。我和初恋一起去小吃店的时候经常会点爆肚,但是我一个人吃的时候从来没点过,可能是想留着和她一起吃爆肚的感觉吧。
▲隆福寺小吃店的餐券
爆肚窗口往南就到了最西南角,是卖豆汁儿焦圈儿的。平常喝豆汁儿的街坊特别多,但我实在是不适应,怎么都感觉味道怪怪的,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很少喝吧。再往东是卖煎饼的窗口,因为街头卖煎饼的摊子看着都脏到家了,还是小吃店的煎饼吃着放心。煎饼往东是铁板区,有我特喜欢的铁板鱿鱼,鱿鱼实在是好吃啊,可惜就是里面有好多洋葱!每次我都挑鱿鱼吃,把洋葱剩下来。铁板往东就是各种小吃了,豌豆黄,驴打滚儿,艾窝窝,炸糕,奶油炸糕,此处请参见荷花女1942年的那首太平歌词《饽饽阵》,各种小吃摆在窗口里,隔着一层玻璃,仿佛就是美的世界。
▲奶油炸糕
小吃再往东就是稀食,几个大桶依次摆开,炸豆腐汤,丸子汤,果料粥,面茶,早上还有豆腐脑。我特别爱喝面茶,简直离不开。面茶好像也是一种很难做的难吃的东西,熬的糜子面浇上麻酱,再撒上椒盐儿,不管小吃店的其他吃食变得多难吃,面茶都还是可以喝的。豆腐脑是属于清早的隆福寺,因为早上起不来,我很少喝到隆福寺的豆腐脑。但是如果周末的早上起得来,穿过热闹的叫卖不断的隆福寺早市,进到小吃店里,在提着各种蔬菜兜子的大爷大妈旁边儿喝上一碗豆腐脑,也能一整天都神清气爽。
稀食再往东,就是最东南角的主食区了,大家点的最多的就是炒疙瘩了,肉炒疙瘩,素炒疙瘩,虾仁儿炒疙瘩,一个大叔一手拿着炒勺一手颠着锅,就搁着窗口的玻璃都能看见,大叔熟练的用炒勺翻炒着,香气扑鼻。一盘炒疙瘩一碗面茶,简直一天都是好心情。除了炒疙瘩,另外我爱吃的就是羊肉泡馍,小时候还没去过西安回坊,也很少去新街口的西安饭庄,吃羊肉泡馍就是这里。把羊肉泡馍的碗里倒上辣酱,咬一口糖蒜扒拉一口泡馍,再就一口刚打的汽水儿,别提多美了。大概我初中的时候,在小吃店的东边儿新添了凉菜窗口,东门里头新加了奶酪的窗口,夏天的时候从凉菜窗口打一盘儿凉面,从奶酪窗口买一份儿杏仁儿豆腐,特别的舒服。
▲炒疙瘩
我高频率地吃隆福寺小吃一直到2010年高中毕业,后来到武汉上大学,就只在假期回家才能去隆福寺了。大学的时候隆福寺街开始全面拆迁,东段一家一家的拆除,到了12年隆福寺街东段南侧只剩下隆福寺中国书店一家。假期从武汉回到东四,上午骑着永久自行车从东口进隆福寺街,逛完中国书店继续往西骑,进小吃店喝碗面茶,出来去经典音像淘碟,再往西骑去三联书店,这一天都觉得很满足。但是在那时候,大家都说隆福寺做得越来越难吃,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鱿鱼的洋葱越来越多,鱿鱼都快没了,丸子汤完全没有味道,羊肉泡馍的糖蒜好像在冰箱里放了几年了。我去隆福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怕过去的记忆会被新的难吃的味道污染,然后就记不清过去的味道了。
13年隆福寺中国书店关张,长虹电影院关张,隆福寺街东段几近废墟,但是因为小吃店和经典音像店,我还是会从东口进去,一路穿过废墟来到小吃店,这里好像在为隆福寺站最后的岗。
关于隆福寺改造,据说会改成像前门大街那样的假古建一条街,很可能和前门大街一样成为鬼街。但是据说隆福寺中国书店和小吃店都会回来,但那也会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情了,也不会是我少年和青年时代的那个小吃店了。为小吃店写几句话,这美好的回忆我永远不会忘记它。
作者|王东四
题图|王东四
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486795975/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