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男人

回忆往事就像水墨画,不经意的一滴墨掉在纸上,慢慢化开。又滴上一滴,化开,和原来的混在一起构成一幅画。往事就这样成了历史的一片。
个人资料
上海大男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1953年赴苏联留学生合影

(2016-02-27 03:06:01) 下一个

家里有一张老照片,是一个亲戚长辈的,整理旧物时翻出。

根据照片背面的说明,照片摄于1953年6月,斯大林刚刚去世三个月。有关斯大林去世后,苏共中央的权利斗争的材料已是汗牛充栋,不再细说。

中国继续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中国决定派遣更多的已在大学就读2年的大学生去苏联,而不是一开始的只派大批本科新生。他们到苏联后经过学校考试,插班到相应的年级去学习。

長輩当时在浙江大学机械系本科学习,直接从学校被选拔去苏联读书。在北京集训,由苏联专家强化俄语学习。结业前全体同学和老师留影。见下图:

  共33人,除中间的苏联女老师,其余均为学生。但她右边的一位看上去年长些,也可能是中方负责人,他的衣服式样和其他学生不一样。所有同学基本都是中山装(后来西方人称为毛制服),几乎每人都在上衣口袋别着一支笔,这是当年学生的标配。有些人还佩戴校徽。我注意到戴眼镜的不多,当年我读大学时,班里有很多人包括自己,都戴眼镜。

  这是一批去学工科的留学生,男同学为主,只有两名女生,服装很有趣,一位是干部打扮,一位是学生打扮,身材高挑,给人印象深刻。据家里老人讲,当时去苏联留学,一般大家不是很热心,因为对苏联也不太了解,所以竞争不激烈。

  尤为珍贵的,照片背面有全体人员的名字。下图:

    这正是绝佳的历史记录: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当年他们大多在20岁出头一点,今天应该还有在世的。有兴趣的不妨研究一下,可能会有好故事。

   注:发博文后,就在谷歌查找“苏联留学王曼霞”,立马找到。

   “ 下面是主题发言及现场互动时间。首先有请航天密封阻尼材料专家王曼霞,她演讲的题目是《怀念姚桐斌》。

    各位领导、专家、同学们,下午好,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怀念姚桐斌,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我是最早这些人里面能够和姚桐斌在一起生活的人,我58年7月14号从莫斯科回到北京,在火车站上把我送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姚桐斌同志当时是这个所的所长。”

   这真是太有意思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苍龙岭 回复 悄悄话 我和照片中的王曼霞和何芷华当时是室友,6人住一个房间,她两是21班,另外我们4人生36班的,53年6月分开后再无音讯,照片上许宝文来自复旦物理系, 回国后在地地质部工作,张明祖和金之元没出国去了清华大学。我把这张照片转发给当时留苏的同学,如今都是过了80岁的人了,谢谢!
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这群学生中 有做出大贡献的吗?
人間的盒子 回复 悄悄话 珍贵
Norstar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