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男人

回忆往事就像水墨画,不经意的一滴墨掉在纸上,慢慢化开。又滴上一滴,化开,和原来的混在一起构成一幅画。往事就这样成了历史的一片。
个人资料
上海大男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母亲故事 12——恋爱结婚

(2015-10-09 06:39:07) 下一个

    小时候,小孩子问父母有两个永远不变的话题,我从哪儿来和你们怎么认识的?第一个问题,母亲的回答从来不变,父亲的回答则要看他的心情和我们的表现,从医院里抱回到弄堂里捡来全有。第二个问题尽管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大同小异,都要从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二叔开始。

   父亲的家乡是宁波城外的慈谿,小学在村里的新学堂念,初中在慈谿城里的慈湖中学,高中到宁波市效实中学。这两天学校乐翻天了,校友屠教授得诺贝尔奖了,父亲早了10年,没有交集。1940年,他高中毕业,考取浙江大学文学院英语专业。当时浙大已内迁到贵州,不知父亲是如何参加考试,又如何去贵州入学的。后来有一次父亲看到“遵义会议”会址照片时,说我们曾在那上过课。我的二叔似乎没有这么好运,1942年,在宁波中学高中毕业,但毕业后没有大学可考,除非上汪伪的大学。此时我的祖父在重庆,二叔决定到大后方去上学。和我的祖母,叔叔姑妈分别,独自一人,历时半年到达重庆。当年的高考已经结束,要等1943年的考试。非常巧,我的外祖父家里有空房间,就让我二叔借住,复习考试。祖父和外祖父曾是同事,早就认识。一来二去,二叔和我的几个同龄的舅舅和阿姨都认识了,再后来他看上了一起在家复习的女孩——我阿姨。顺理成章就把自己的大哥(我父亲)介绍给我阿姨的姐姐(我母亲)。由于二叔顺利考取交通大学,在重庆念书,而我的阿姨考取的大学在成都,所以这事就没成功。阿姨和姨夫却是大学同学,可见恋人间的路程很重要。前几天问母亲,她告诉我,这姨夫和我二叔竟然是宁波中学的同学,也早就认识的。难道二叔托朋友在成都照顾我阿姨,反而让朋友“横刀夺爱”?

   可我父亲很有本事,人在贵州,还只是个学生,不知他用什么方法和母亲一直保持恋爱关系,期间也有好多人向母亲求爱。估计母亲认为父亲一家在重庆有人(reference),能保证父亲没有结过婚。而且我的祖父人品很好,抗战八年,祖母一直在宁波,他没有再娶“抗战夫人”。我的外婆一直很赞赏这一点,估计也影响我母亲的选择。没有问过他们谈恋爱的情况,我估计只能是通信,因为寒暑假父亲不可能每次都回来,遵义到重庆的路毕竟不好走。

   1944年,父亲大学四年级。政府号召广大学子参军抗日,口号是“十万青年十万兵”。当年寒假,父亲到重庆,告诉恋人他准备参军打日本。父亲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已基本完成毕业论文,学校规定,最后一学期的学分可以用当译员的工作来抵,保证毕业。春节后,参加军事委员会举办的第一期译员训练班,然后到湖南衡阳,和美军顾问一起下到连队。我查资料后得知,当年的衡阳保卫战及其激烈,国军惨败。我不知母亲当时是如何关心战况的,她曾保留父亲从前线寄来的信,文革时全毁。然后父亲参加远征军,跟随指挥部行动,几乎是一路走到缅甸。一直到1948年才回国到上海和家人团聚,他和母亲整整四年没有见面。在上海西藏路的青年会和母亲结婚,那年母亲29岁。

   母亲的眼光很准,在结婚前,所有的同事都在猜:这骄傲的小姐究竟要找个什么样的人?因为银行里有几个大家公认的“帅哥”母亲看不上,几个有“光辉前程”的母亲不要,所以结婚这天,几乎所有同事都来看新郎。父亲后来得意告诉我们,不负众望。这时二叔和阿姨又见了面,只是我的二叔没能成为姨夫,当然我的那位姨夫也是很了不起的,有不少研究成果。母亲很细心,结婚前还暗暗查看报纸,看看父亲是否花钱在大报上登了结婚启事,多年后我在图书馆找到那天的报纸,是大公报,可惜所有的结婚照荡然无存。

   今年9月,北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电视里传来雄壮的“太行山上”的歌声: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想到我的外婆当年送大舅参军抗日,想到母亲和父亲,眼泪夺眶而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快乐德州人 回复 悄悄话 母亲系列写的真好!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我一直坚信上辈人,他们的毅力他们的人格非同等闲之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