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说一下新华路的路名由来。由于法华镇上的法华寺,周边又建了不少寺庙,一个就在近今天新华路隧道的地方,叫“安和寺”,后来庙前筑路就叫“安和寺”路,和法华浜大致平行。大约在抗战后,改成法华路,因为安和寺没有了,就以不远的法华古寺取名。1954年,填法华浜筑路,叫法华镇路,和法华路呼应。1964年,长宁区的某位领导以为这法华代表法国和中国,恰恰这法华路就在法租界交界不远处,就改名为“新华路”。老人不习惯,讨论要改回去,但文革一来就成定案。现在倒是不少开发商胡扯新华路是原法租界什么的,实际完全“不搭界”。
新华路精华段在香花桥路两边,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1949年前造的,有兴趣的可以看一本“长宁老房子“,介绍的非常好。
出国以后才知道那些房子的名称,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式,北欧尖顶式,杜德式,由于靠近法租界,造房的要求相似,一般不允许木结构,要有前院和后院,沿马路不许造高过4英尺的围墙,等等。这就给我们这些孩子有翻墙作案的机会,那真是一段好时光啊!几乎每家的前院后院,我们都翻进去过。好像那时很少有大人出来管我们,趣事真是一桩桩。
好不容易放学了,小朋友们相约成伴,沿着法华路,”回去白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