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的博客

不愛那么多,只愛一點點
个人资料
正文

家庭妇女谈谈民主(六) -- 【尊重老师,WHY?】

(2015-01-08 01:05:50) 下一个
【核心:】 试想,有10个家庭,每个家有10个人。共一百人。统治者想要这一百人都听自己的,随时掌握这些人的活思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推崇仁孝,那么一个家庭中,大家都得听老爷子的,谁不听就是“无父无君,禽兽也”。 这样一来,只要把这10个家庭的老爷子搞定就行了。再假设。。。
***********************************************************************************

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开始动笔来谈谈这个话题。 写之前就预料到会有很多不赞同的声音,但是仍旧要写,
而且意见声越大越觉得有写的必要。一个简单的普通道理,如果连国外这些有些见识的国人都不能稍稍接
受的话,更说明了中国的科学民主之路还遥遥无期,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在我们身上的烙印依旧深厚。要
想改变,启蒙教育任重道远。

还有,

突然发现很多人对“民主”这个词非常反感,它好像是对付中国的一个暗器。谁提它就是和中国过不去。 又因为有些号称民主的国家自己搞得乌烟瘴气的,顺带着把这个词也给变味儿了。我这里想谈的民主,更多的内涵是科学和理性。这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中国要从根本上强大,不可以绕过它。

民主到底是什么,公民选举只是一个表面而已,说到实质,民主就是通过有规则的程序来解决问题,不是听
某一方的,也不是诉诸暴力。因此它是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所谓理性,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讲道理守规则,不论你是谁。

好,现在就开始讲道理,心平气和地。
=================================================

前些天的中国乘客大闹亚航事件,引起很多议论。一些人到了国外表现得蛮横无礼,不尊重他人,给所有国人丢尽了脸面。(不要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从整个事件的性质来看,绝绝对对具有有代表性的。)大家心里还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礼仪之邦,西方人那才是没历史没传统没礼节的番邦蛮人,怎么现在闹得反过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

千头万绪,从一个词开始 -- 尊重。

听起来并不陌生。在国内我们从很小就被教育要尊重老师,尊重长辈。 到了国外,我还特别注意女儿的学校是怎样培养学生们尊重老师的,但是很奇怪,他们居然从来不提要“尊重老师”,从-来-没-有。

学校的四字方针 (respect, responsibility,safety, love)中只提到“尊重”。并非明确是”尊重老师”。

看来我们中国到底还是文明古国,尊师敬老。洋人终究是不懂得这一套礼数的。

真是这样吗!!?

还是有一些地方想不通,比如,我们说尊重老师,那么需不需要尊重学校的其它工作人员比如清洁工?老师对学生需不需要尊重? 同学之间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只说尊重老师,而不说尊重其它的人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观察女儿的学校怎样来教“respect"。看到老师有组织学生们讨论如何去尊重别人,讲的都是些非常具体的细节。我记下了几条:

-- 不要轻易进入他人的personal circle (每个人的BODY周围的一小圈),不小心时要说 "excuse me".
-- 说话时要看对方的脸,耐心把他/她的话听完,再说自己的意见
-- 尽量不打断或打扰别人
-- 允许别人有privacy。对之不询问不打听,就算无意中知道了也不扩散。
-- 允许别人有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 对别人的劳动成果要爱惜
-- 请别人帮忙是要说magic word -- PLEASE
-- 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的时候要说 "SORRY"
...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尊重的对象,不是老师,而是,人,你周围的人们。

我也留心观察老师们,发现他们的行为举止,尤其是对学生们,基本符合上面说的这些, 有些老师甚至有时会蹲下来和学生交流。 可以说多数老师的言传身教相当不错。同学之间如果谁明显地不尊重别人,老师也会出来纠正。比如,我女儿有一次借了一本书,另一个中国男孩在一旁笑话她:“你怎么借这么简单的书!”。 老师正好在边上,马上出面制止:“这是她的选择,她喜欢就好。请不要再说这样的话”。

于是开始慢慢明白了。学校教育的理念是: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换句话说,只要你是个人,你就有需要被尊重和尊重其它的人。

每个生命都有尊严。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他理想中的人类的尊严是:
(1) 他们追求智识;
(2) 有一种梦想和忠告的理想主义
(3)能够利用幽默感去纠正他们的梦想。
(4)有决定自己反应的能力和改变环境的自由。

尊重就是对他人的尊严予以承认和维护。

因此,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同样要尊重学生。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是人,有人的基本尊严。

呃。。。这便和我们中国人的“尊重老师” 大不一样了。

在中国的文化里,尊重老师说到底就是要听老师的话,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对老师要恭敬,要听从,要“无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这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不平等的等级观念。中国的这个“尊重”其实是单向的,指向权利的所在。反过来则是行不通的,没听说过老师要尊重学生,长辈要尊重晚辈。从那个方向传过来的顶多只有爱护,而-没-有-尊-重。

原来,真正的尊重,是中国文化里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我们平日所说的“尊重”,实际上在内涵上很大程度是顺从听从权威。因此,被“尊重”是一种奢侈,只有老师和长辈这样的特权阶级才能享有这种奢侈。如果你不是老师,不是长辈,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利,你就什么也不是。

到这里就不可避免的要谈谈在中国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谈谈儒家的仁和礼。

汉朝初期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 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七国之乱。国
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董仲舒提出并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儒学从诸子百家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为什么是儒家呢? 而不是法家,道家等其它思想呢?

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个“仁”字,他对仁德的概念其实有很博大的理解,可惜孔子去世后,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由他的弟子们继承发展,有儒家八派之说。有的派别偏离的孔子原来的立场,比如曾子把仁孝同一化,仁即使孝,孝即使仁。这个仁孝的理论很适合统治者巩固其压迫秩序的需要,于是渐渐地,真孔学的很多理论被偏离,被有目的的筛选,成了日后受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假孔学。

假孔学最根本的就是宗法伦理思想,三纲五常。这就是"礼"的核心内容。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明确的界限。礼治就是借"亲亲"、"尊尊"之规则,来维护以父权、夫权,君权的社会秩序。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礼",不同的行为规范。人人要徇礼守法,便可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那为什么说这个宗法伦理(比如子以父纲,妻以夫纲)就可以帮助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呢?

这里是个例子,看看是否说的通。

比如,一个人是家里的儿子,他和父亲处在一个“父子”的不平等的位置上,这个儿子需要对父亲遵循礼法,所谓“父为子纲”。父亲对儿子可以实行管教,但没有礼法的约束。

这个礼法怎样能够帮助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呢?

试想,有10个家庭,每个家有10个人。共一百人。统治者想要这一百人都听自己的,随时掌握这些人的活思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才会便推崇仁孝,那么一个家庭中,大家都得听老爷子的,谁不听就是
“无父无君,禽兽也”。 这样一来,只要把这10个家庭的老爷子搞定就行了。再假设这10个老爷子分成两个朋友帮, 每个帮有一个老爷子帮主,帮中大家都听帮主的,这便是个“义”字,男人要是不重义气,也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那么,只要将这两个老爷子帮主搞定就OK了。从100人到两个人,权威就是这么被一层层传递的。在皇上眼里,一个老爷子帮主可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而是一帮人的代表而已,他们是一个整体,用儒家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因此,如果这个老爷子帮主有问题,就必须将他身后的这一帮人都杀掉,这便是株连九族的根本缘故。

忠,孝,义。 这就是中国人对善的定义,也是做人之根基。

这几个字就是儒家学说被统治者过滤筛选后再无限放大的产品,几乎所有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东西,比如小说,比如戏剧,比如评书,都在推崇这些。王朔曾说过,文化这东西像食物一样,你不吃会饿死,吃了就被它塑造了。

那么,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 在家他要听从父母的,在学校要听从老师的, 在朋友圈里要听从大哥的。试问,他的理性思维从何而来,他有机会得到父母,老师,大哥尊重吗?等到他长大了,成为新一代的父母,老师,大哥的时候,他又会怎么样?

举一个我们家的例子。 我爷爷和我伯父关系很不好,因为在文革中我伯父好像揭发过我爷爷(具体情况我也不很清楚),反正我爷爷去世前,把他所有精心保存的私人相片和物件都托付给我父亲。在爷爷去世几年后,有一天父亲从国内给我打来电话,说想把爷爷的这些遗物转交给伯父收藏,因为“父母过世后,长兄如父”。我在电话里突然激动起来,难言的悲愤让我几乎哽咽,我平静一下自己,然后对父亲说,不可以,爷爷在天上看着呢,他会难过的。

我们这么的重视“善良”,以至于我们失去理性吗?

儒家文化宣扬"性善论"。《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 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统治者布德于四海,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沐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

那么看看法家如何看待“人之初”。

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治理一个国家,不要老是着眼于提倡好的道德,而应致力于建立条文。据此推论,君王只需掌握法律,以法治民,社会就会天下太平,而只以宣扬好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徒劳的。

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这自然不利于统治者的私人利益。

再看道教和佛教。

道教以自然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道教的代表人之一杨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佛教重视修心,即‘心是佛,见性成佛”。宣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顿悟”,

这自然也不能有效的帮助统治者的实施权威。

再说说墨家,以墨翟为代表。

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

这是中国理性思维的先驱。很清楚的,这门学派得不到统治者的垂青,其发展很快就陷入停顿了。

这些学说如果能过得以发展,其实都是有可能产生理性和科学的。 可是他们被埋没了。被广泛接受和推广的是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部分 ,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因此,古中国千年以来,始终是个权力帝国。权力最憎恶的就是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独立的人格就意味着尊严,就意味着对奴性意识的强烈排斥。如果中国人获得了尊严意识,权力就玩不下去了。

没有尊严,何谈尊重?!

后面会继续探讨,经学与奴性的关系, 假孔学如何让中国人都变成了奴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