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仲眉在春节(当时称“旧历年”)前教女儿唱会《赐福》中《水仙子》段,在渝行春节联欢会上演唱。仲眉吹笛,女跟唱,博得满堂喝彩。但这次演唱没有求来福分,不久,国难家愁接踵而至。
是年6月,陈鹂父亲陈公季略病危。陈扬当时已经迁居南京。鹂得讯,立即携子女赴宁。三日后,季略公去世。庄太夫人悲痛过度病倒,致半身不遂。陈鹂悉心照料母亲,没有注意时局变化。“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大幕,陈鹂被困在南京,得仲眉自渝发来急电,知居住在上海的仲眉堂兄周恭寿家眷即将回贵州,陈鹂遂于8月11日携子女赴沪,尚未得喘息,8月13日凇沪战争打响。陈鹂与恭寿家人会合后,一同经东海、南海,广东、广西先至贵州,又单独携子女前行,到达重庆时,已是1937年11月了。当时女9岁,子不到1岁,陈鹂一路备极辛苦。1938年,庄太夫人由陈扬一家奉陪,历千辛万苦到达重庆,终因不堪逃难折磨,不久即病逝。仲眉和陈鹂在两年内接连失去三位老人,又值战乱,自然无心度曲。
1938年秋,渝行派仲眉到四川荣昌县开办办事处并任经理,一家四口遂迁居荣昌。荣昌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但借贷、汇款、储蓄都依靠钱庄,受到盘剥且不可靠,所以银行的开办大受欢迎。不久,陈鹂受聘任荣昌县立女子中学美术教员。她带领学生画了不少抗日漫画;她自己的一幅漫画被选作游动展览。这样,仲眉、陈鹂成了“小城名流”,家里成了县城知识分子无形的聚会中心。但是,其中没有人对昆曲感兴趣,所以仲眉、陈鹂就只能自吹自唱。
1940年,仲眉被调到北碚任渝行办事处经理。由此至1945年,是仲眉、陈鹂昆曲活动的高峰时期。北碚虽然只是隶属于重庆的一个镇,但离重庆较远,风景优美,市容和设施现代,附近有当时著名的名胜“北温泉”,所以有不少文化科学机构为逃避日机轰炸疏散来此,著名的有复旦大学、礼乐馆、文史馆、编译馆、四川师范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的一些研究所等,文化界人士较多,文化气氛浓郁。
仲眉、陈鹂在北碚租住在卢家花园临街一隅。初到时人地生疏,只在假日自吹自唱。某个周末,立法委员戴夷乘路过卢家花园,适逢他们唱曲,笛声悠扬,飘出院墙。戴是昆曲迷,听到笛声,循声而至,竟由素不相识而成为曲友。经他介绍,著名词家汪东(字寄庵)、作家卢前(字冀野)、张充和以及四川师范学院教师程虚白、女教师翟贞元、女学生笪瑞珍陆续加入,形成曲会,几乎每逢周末都举行。倪宗扬、甘贡三、范崇实、项馨吾诸先生也不时参加。这就是张充和女士在她的《曲人鸿爪》中所说的“周家曲社”。为记此盛况,仲眉有诗:
“鸿居两载喜开颜,小院清斋远市圜。
三弄宫商曲叙乐,一庭花草茗谈闲。…”
陈鹂则挥毫点彩,画成《琅玕题名图》(图7);该图背景是在一脉流泉两旁的淡淡翠竹,仲眉作了长篇的《琅玕题名图序》(图8),请所有曲友皆在竹上题名。其间,俞振飞偕夫人黄曼耘赴北碚时,也曾参加曲会并在图上题名。曲友中能诗善词者都在图册上题写词曲,传颂一时,堪称曲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