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可谓是养育了一半中国人的重要粮食,它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活动的主要能量,祖祖辈辈还始终认为面食有着养胃的功效。但你真的能解释清楚它究竟是如何“养”胃吗?养胃除了吃面食,还有什么方法?
面食养胃有什么道理?
面食的原料是小麦,人在吃面食时胃酸分泌会相对减少,这对有胃病的人来说,能减少胃酸对患处的刺激;同时,胃消化面食可避免大力蠕动导致的过度疲劳,从而起到保养胃部的作用。
传统医学认为,小麦性平味甘,“养胃生津”之力比大米稍差,但“益气充形”作用却有胜之。但面食是否易消化,跟加工方式有很大关系。
面如果经过发酵,其滞气的特性就会大为减轻,更助于人体消化;而且发面时会使用碱性的苏打,可以中和过多的胃酸,胃酸多的人可多吃些发面食。
面条虽然没有经过发酵,但由于被细切水煮,不但不会滞肠胃,还有养胃气的功能。烤过的面食也养胃,如干馒头片、干面包片等适合有胃病的人食用。
养胃穴位按按按!
虽说胃病是三分治七分养,但光靠吃面食肯定是不行,平时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揉等保健方法养胃。
为什么揉揉胃、按按穴位就能养胃呢?
其实,对消化器官反射区及特定穴位的按摩,可刺激调节神经系统的张力,减轻胃平滑肌的痉挛,调节胃酸的分泌,缓解胃部疼痛,甚至增强胃及十二指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养胃穴之一:劳宫穴
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在五行中属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养胃穴之二:大陵穴
大陵穴(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在五行中属土,对应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经上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过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养胃穴之三:内关穴
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属手厥阴心包经,点揉此穴能宽胸理气,宁神和胃。治疗心悸失眠、胸胁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胃肠官能症等。
养胃穴之四: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人体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指压时应采用仰卧位,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四指用力下压,6秒钟后将手离开,重复10次,能使胃部感到舒适。
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每日进行2~3次,并要注意调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吃刺激性食物,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养胃穴之五:神阙穴
用一只手的掌心贴附肚脐,另一只手叠在上面,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逐渐均匀画圈至全腹,约80-100下,再倒回到肚脐,再按摩80-100下。可双手交换,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再按摩一遍。
腹部按摩能改善肠胃功能,让肠胃受到负载压力,如果长期坚持,肠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议在晚上上床后按摩,按摩时,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胀肚。
养胃穴之六:足三里
这个穴位小编实在不想说了,治胃病的功效老少皆知,直接上图吧!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量4横指),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足三里是胃经合穴,擅治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肚腹三里留”,胃痛、胃胀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治疗。
养胃三套小动作
一、摩拳、擦掌、叩手腕
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将一个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另一只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这个穴位;然后,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这个动作是为了激发手心的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从而刺激到大陵穴。
只要这三个穴位一发热,心包经的功能就会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这样好胃口来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强了。
二、脚趾抓地
从经络看,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一般胃肠功能良好者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经常活动脚趾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脾胃减负。
活动脚趾时可采取站立或坐位,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脚趾连续做抓地—放松的动作60至90次,每日可重复多次。
每天洗脚时,还可在脚盆里放些大小适中的椭圆形鹅卵石等物体,泡脚同时练习用脚趾反复钩抓这些物体。
温水泡脚有利疏通经络,脚趾抓物可刺激局部胃经的穴位,持之以恒会逐渐增强胃肠功能。但糖尿病患者用此法时需注意所选物体表面要光滑, 以免划伤局部皮肤、诱发感染。
三、按摩小腿
此外,坐、卧时还可从下到上按摩小腿,因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穴位,如脾、肝经的足三阴经在小腿内侧,胃经、 胆经的足三阳经在小腿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