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征文:童年的记忆挥之不去
(2014-08-13 14:34:09)
下一个
文革开始那年我在红湖幼儿园,背诵老三篇是必修课,钻防空洞的印象最深。宽大的操场西南角就是防 空洞的入口,里面冬暖夏凉。下午到家长接孩子的时候,我就等哥哥从对面的光明小学下课后来接我回家。双职工的家庭,老大总是很小就承担起责任。我们要穿过几条马路,进龙潭湖公园北门,我们的家就在东湖的边上。
爸爸妈妈还在政治运动中,很晚才能回家。我那时总盼着妈妈早点儿下班,妈妈在家就觉得特踏实。爸爸出差时,屋顶漏雨,外面下大雨,里面滴答水,妈妈就用一个大碗接水,长夜无眠。
要说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教育,那是指我哥和姐,学习再好也没用。我没有被耽误。70年上小学,76年带帽初一,上课不多,参加活动可不少。记得很清楚的是上 台讲儒法斗争的故事,一开口就错了,“今天我要讲的是孔老二怒斥柳下跖”。学校里经常吃忆苦饭,原料和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相似,但是掺了玉米面,还不放盐。忆苦思甜大会组织的很好,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歌声中,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天坛东门外有一体育馆,那时常用来开大会。气势浩荡,口号震天。多少人想不通,就在体育馆的后面龙潭湖的西侧结束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有老舍,荣国团。现在仍想不通,为什么像老舍那样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彻领悟的人也会走上那条不归的路。
批林批孔的运动给我上了最早的历史和政治课。把历史编成故事真是个好办法,易懂易记。从那时起我开始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明知道是林彪说的,也很认同。现在还保留着一本发黄的小册子,里面有我的一篇得奖作文,从中可看出当年的独立思考能力。
和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的优势是有大量的户外活动时间。学校经常组织去郊区学农,很小的年纪也要在田地里干活。小时候吃点苦不是坏事。
忘了是哪一年,家里有了第一台收音机,成了我课余时间最好的伙伴。样板戏听了无数次,台词倒背如流,可是内容不是为了教育孩子的。我的启蒙书籍是那时借来的小人书,如饥似渴地读,着迷程度甚至以后的大学生活都不能比。
粉碎四人帮算是文革的结束,可是人们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过来,接下来的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最终演变成89年的高潮。时代的烙印铭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上,挥之不去,也造成了我们和下一代人之间的代沟。
借 用一首毛诗稍做改动作为本文的结束:《送文革》 绿水青山枉自多,中华无奈乱世何。千村壁野人无处,万户萧疏谁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文革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 万千条,十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撒旦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