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的道德经(六) 

(2006-08-23 19:29:42) 下一个

我的道德经(六) 

在先秦庄子之时,儒,墨,杨各领风骚,争执不休,而庄子则如幽谷百合,孤芳自赏。不争不抢。

儒家的标志,为仁义,道家的思想则是无为,在这思想的引申下围绕着“道德经”这学说。

今天的道德被认为是符合伦理规范的品行,德行。但先秦不是这样,“道”意味着天道。“德”意味着有所得。其中最大的德便是一种符合道的生活。所以由道而德,顺道而行,就是天人合一。人生获得了终极根据。

儒家的礼义的规范会不会天然的符合道德?很多儒家赞许的伦理规范并不合自然无为之旨,反而成为人性枷锁。 儒和道的区别在于 “ 有为“教化,和“无为”自然。

规范是为解决利益冲突而人为设定的,所以他的价值不是自足的,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时代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和解释。而道德出于体认,出于人的最高价值。具有自足性。

孔子讲到仁时说,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欲? ” 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友爱兄长,人之常情常理,谁敢不从。但是,从长幼之节如何能类比出君臣之义?如何能推广为忠恕之道,如何能得出夫妇之礼?更何况孔孟之后,三纲五常犹如十五道枷锁捆住了芸芸众生的本性和中国前进的步伐? 所以儒为治而枷锁的是百姓妇女。

仁义并不符合自然本性。 所谓自然本性,就是曲者不因弯钩而曲,直者不因准绳而直, 圆的不因圆规 ,方的不因尺矩,粘在一起的也不因为胶和漆。

心不存仁而自仁,不存义而自义 ,不存礼而从心所欲不逾短,不劳神伤 形以求知而自智,心中无信而从不失信, 这才是最高境界 。





观点请参考我的《好文好图》转贴, <绝仁弃义乃安世,庄子笔下的儒道之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