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庭院

生在沈阳,长在朝阳;求学青岛,定居澳洲;爱好园艺,喜欢探险;痴迷足球,业余摄影;崇尚艺术,欣赏美食;讨厌冗赘,主张精简。
个人资料
我的庭院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西溪古今谈

(2025-11-22 01:32:51) 下一个
秋雪庵全景
 
杭州,素以一江,一湖,一溪闻名天下。其中江是钱塘江,湖自然是西湖,那个溪,指的就是西溪。古时的西溪,是一条长36里的溪流。溪源出于天目山南麓的小和山,沿状元峰、法华坞、灵峰山、将军山、老和山、秦亭山绕古荡镇,经松木场北折,汇入余杭塘和,后入京杭大运河。
 
“西溪探梅”为钱塘十八景之一,探的是“香雪”。
《西湖志》称西溪:“独盛于梅花,盖居民以梅为业,种植处不事杂植,且勤加修护,本极大而有致。又多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入,弥漫如雪。更有缃英、绿萼,花种不一。”明末永兴寺中即有缃英、绿萼之名品,倍受文士赏爱,寺中有二雪堂,有绿萼老梅二本,为西溪诸梅之最。龚自珍《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据杨狮吼《法华山看梅记》记载:“古荡二十里梅花……至佛慧寺……进三四里许……梅花千万树,回视舆人从仆,俱在众香国中。” 许承祖诗《西溪》云:“好山多在圣湖西,绕屋梅花映水低。过客探幽休问径,雪香深处是西溪。” 
 
地图中,位于西溪北面有一纵横交错水网区域,古时叫河渚。河渚在汉代以前为一大湖,即南漳湖,湖水源自天目山。到东汉灵帝嘉平元年,余杭令陈公浑开南上下两湖以蓄淫潦,捍之以横塘,泄之以斗北,水之来也,势缓而力分,南漳湖之受水益少,水渐杀,土渐出。伏而为滩,实而为洲,民乃得依之以居,河渚自此名焉。
 
现在人们把西溪跟河渚两者捏在了一起,统称为西溪湿地公园。
 
旧时西溪,河渚水边多有芦花盛放似雪之景,此为“白雪”。西溪,河渚也多佛寺庵舍,明末最盛时号称“西溪三十六庵”。比较有名的则是秋雪庵、交芦庵等。除了三十六庵外,沿溪流还有古荡,花坞,三桥,留下等村镇。
 
朱梦彪《观秋雪庵芦花记》一文记载道:“西溪最深处有秋雪庵,为莲宗大师创建焚修之所。庵在水中央,四面皆芦洲。秋深蒹葭吐絮,月夜登阁,望之白云缥缈,清风徐来,晶光摇曳,弥漫千顷,皎灿炫目,觉此身翛然霞举,如在冰壶琼岛间,不复见大地人世,此眉公先生所以为‘秋雪’颜之也。” 芦花,萧萧肃肃,素素潇潇,苍苍得月之魂,凄凄凝秋之魄,一水溯洄宛在,万枝摇曳无穷。多少诗情画意都从这里出来,难怪它自古就为骚人钟爱,被誉为天下词都。
 
春季探梅,秋日赏芦,此乃古人游西溪两大盛事也。探梅需泛舟,闻香为最;赏雪也需泛舟,月夜更佳。
西溪的秋雪庵久负盛名,屡废屡建。民国九年冬,乌程周梦坡醵七千多金,经年余,重新建起秋雪庵,并在庵侧建起一个历代两浙词人祠,供奉词人共1044人,并作《历代两浙词人祠堂碑记》。
交芦庵也是一处重要古迹,其声名之重不仅在于其禅事和周边芦景,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其东面有一个厉杭二公祠。为纪念清代杭州文人厉鹗与杭世骏而建,二人均为清代著名词人。
 
西溪,成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再振于民国,始败于抗日战争期间,建国后极速衰败,古迹尽失。现在的建筑均为2003年启动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的规划与重建。西溪二雪盛景也得以恢复,可惜的是,原本在西溪两岸的梅花被种在了河渚内,少了点古人泛舟赏梅的雅趣,如今改步行了。但秋雪盛景依然如旧,可惜不能月下赏雪。下次去杭州,你不妨也选好季节,看看西溪二雪盛景。
 
秋雪芦花
 
 
参考文献: 魏新河:杭 州 西 溪(200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一师是个好学校 回复 悄悄话 我从小在西溪边长大。阅尽西溪盛衰,世事无常。西溪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西溪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