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年轻有为,专注于某一自认为是熟悉的行业潜心经营,努力开拓市场多年后的今天,国内生意已是风生水起并正在积极进军、开拓海外市场。
朋友知道我喜欢高尔夫,每年回上海总要约时间按排在美兰湖球场打场球,以切磋球艺为名,实则款待一下我这个所谓的华侨同胞。朋友球技与生意一样不可同日而语,他谦虚地说同你一起打球会超水平发挥,我开玩笑说你同美女们分在一组打球分心,自然会失水准。谢谢朋友相邀打球,在水色湖光,绿茵球场度过了潇洒挥杆,谈笑休闲的一天。
同是打高尔夫,澳洲和中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无法论是打球爱好者还是消费群体,层次都大为不同。
不仅是国内球场,同样对于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高尔夫球场的定位是以高端体育,髙档消费群体为对像,因而在其宣传推广、运动形象上都带有明显髙层次的时尚运动与休闲体验的色彩。
上海周边地区大约有十多个高尔夫球场,美兰湖球场是其中之一。球场内设有两个十八杆洞的标准场地,每年BMW大师赛大师赛在此举行。
初次申请会员卡费约为七十至一百万,取决于你是申请何种会员卡,这点上与澳洲相似。澳洲高尔夫球场会员卡同样有全年卡包括周末和仅是周日打球之分。除了会员卡,每年还要交年费在一万元左右。会员每打一场球是三百五十元,而非会员(必须与会员一起打球),如果沒有折扣的话,一场球是一千二百元,这个价格在香港和新加坡球场是要翻倍的。每个会员都有自备的球杆球具,球鞋等,而我则需另租,这又是一筆费用。
在澳洲,即便是在高级私人球场也不是所有打球人都会租一辆球场专用的电瓶车代歩,仍有相当比例的打球人自已拉着球包車在球道上一个洞一个洞的歩行,是锻炼身体还是节约,全凭个人解读,理解。但在澳洲自己推着球包打球是很平常,被接受的现实存在,也没有人试图刻意去改变这种现状。
据我在网上搜索和在专卖商店实地察看,国内应该是没有卖球包車的,因此打球必须租車下场。概括地说原因有三,一是消费档次所决定(不作进一步探讨,展开);二是减少因歩行而担搁过多时间,以便按排更多的打球组次。在旺季和周末组与组间隔的距离是很短的;三是国内打球一定是要雇球童,而她他会站在球車上与球员一起行动。一車四人(二球员,二球童),每到一个球点,四人前后左右跳下車,或挑杆、或找球、或察看地形、或估算距离,远看有点似电影里别动队在行动的场景。
在澳洲,除了职业球员和正式比赛规定必需雇球童外,平时打球都是自己打球、找球/拣球、推球包車,洗球、擦球杆,填沙修场地等。国内球场都配备有球童,球童拿的是最低保障工资,而大部分的收入则是小费。虽然小费有多少之分但还是有保障的。小费是个人所得而不是平分,所以只要出满勤,收入应该不会太差。
球童的任务包括除了挥杆打球外的所有的事情,有时还真不能小看了这些球童对高尔夫的认知和场地指导上的作用。俗话说热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会吟诗,多年场地工作经验,耳闻目睹加上正值年轻好学的年龄,她们或多或少都会打球。她们会根据每一洞的距离远近,湖泊地形、沙坑位置、风速风向等向打球者提出建议用几号球杆和击球方向以达到最佳距离和落球点。球员在击球后也会与她们探讨刚才那一杆的击球姿势,挥杆质量并听取她们的一些在此场地上打出好成绩的看法。她们既是球童帮你拎杆拣球,又俨然像是一位临场技术指导。
因为定位与服务对象的原因,国内只建有高级球场而没有象是澳洲般有许多低消费“平民”场地。国内球场建筑、内部设施、服务水准均以五星级酒店标准,同时对会员着装,球场礼仪也有较髙的要求,总之 高尔夫在中国属于髙收入、高消费群体的运动。
人们都有外出旅游挑选入住酒店的经历,是住五星级酒店还是廉价旅馆全凭个人喜好,财务预算而定,事后也不必作过去解释。国内高尔夫的市场理念应该是由供求关系而决定,略感不足的只是在星级球场外并无大众场地,想打球的人似乎并无其它选择,仅此而已。
法国哲学家萨特所创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论点是“存在即是合理”。如果在不设前提和范围来探讨这一哲学命题并联系现实生活的化,那么大到国家政党、思维理念;小到时尚潮流、网购微信都可能导致为一场没有结局的争论。就如同老毕门事件一样引出一场思想分裂的头脑风暴。用淡化非白即黑,少论错对的心态与角度来对于某一存在现实与思潮作观察与了解的话,那么多少会有增加知识,见识阅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