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祖国北方的国人常说“谁年过年不吃顿饺子”,但这里过年一词的含义已非仅仅是指农历新年合家团圆,相聚一堂吃上一顿美味自擀、自包、自煮的饺子,其內含外延早已扩展至所有假日节庆,喜庆团圆,迎娶嫁送,亲朋往来等场合场景。饺子在中国饮食文化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平常佰姓歺桌上常见的一道面食,更是传统习俗,喜庆文化象征的一部分。如果说无洒不成宴的话,那没有饺子便也少了一种喜庆的气氛。酒和饺子一为饮料,一为面食,饮与食似乎己是密不可分,酒为助兴之物,高调,張扬、霸气,饺子平常,厚实,饱腹。
在外观上与饺子相似的大概是南方的馄饨了,虽然馄饨和饺子都属面食类,但馄饨决计没有饺子在北方饮食文化中所占据的地位。饺子除了上述的民间习俗,文化传承外,它确实是歺桌上的主食之一,一盘饺子,加或不加几道小菜那都可称之为一顿实实在在的午餐或晚餐。饺子既可作为主食独立而存在,也可当作歺桌上众多菜碟中的一道副食。
南方人吃的馄饨皮大多是方型的机制皮,从小到大好像未曾看到过,也未听说有谁家擀馄饨皮,即便是饭馆里包的小馄饨皮也应该是机制的。馄饨皮薄而略微透明,煮熟了的馄饨从外观上可以看出馄饨馅是肉还是菜的。馄饨虽属面食一类,但似乎人们更愿把它当作副食或是小吃,点心之类食品而非主食。它也从未有过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吃,必备食物的地位。它所能受到重视的层度大约是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主人下碗馄饨以招待,时间多为午后像是下午茶或是晩上吃宵夜的时间。
红色电视剧,无论是抗战还是国共大战片,只要时间是三十年代左右,背景是十里洋场、敌占区或是解放初期的上海,你都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夜深了,在敌人心脏斗智斗勇了一天的共产党员、国民党中统潜伏分子、刚发完传单,贴好标语的热血青年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路边的小吃摊上,美美地吃上一碗热气腾腾,汤鲜皮薄的馄饨,似乎是在宣告一天使命的完成与迎接黎明后更为艰巨任务前最为短暂而轻松的时刻。
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电影“华样年华”里美丽妩媚的張曼玉,在夜深人静的秋夜里穿着紧身立领,高开无袖旗袍,拎着饭盒从狭小的石庫门楼梯上慵懒地走下。与梁朝伟相视,擦肩而过后,在昏暗的路灯下,高跟鞋踩在寂静的石子路街上,迤迤而去买馄饨夜宵的场景。
虽说是生于,長于南方人家,但来澳洲后却养成了一种习惯,隔段时间是一定要自家动手包顿饺子尝尝鲜。这大概一是受北方朋友的影响,吃腻味了南方菜,换换口味吃顿饺子也是一种享受;二是总觉得包饺子有一种家庭氛围里的喜庆,和谐与随意:大家动手,各有分工,边做边聊,边收拾边吃,可以说和面、发面、擀皮,包饺子,下饺子,吃和收拾是在同一时间进行,很有别于别的菜肴也别有一番景致和情趣。
南方人包的饺子总有那么些像与不像,形似神异的感觉,外型看上去更像是锅贴而非饺子。北方饺子以白菜肉米为主,当然现在各类馅饺品种,品味也越来越多,但这都是从原汁原味旳饺子演化与创新而来。而南方饺子馅里多多少少有些馄饨的影子,或是说是更适合早已习惯了的口味。生活习惯与思维行事是多年养成,积累的结果,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下意识地表现出来。
说实在的,饺子与其它美食相比并无特别诱人之处(对我而言)但包饺子过程中所营造出的家庭氛围却是独有的,且又是中国人文文化传承的不可缺少的情节,确是妙不可言。借用九歌中二句辞赋,
芳菲菲兮满堂,君欣欣兮乐康。
饺子是北京人的最爱!
南方人若业饺子待客,那可上少不了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