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满江湖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懂得真正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个人最大的能力

(2017-06-12 22:36:55) 下一个

前几天问了大家一个问题:用一个词/一句话形容我的文章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收到好多回复,一一看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有一位读者发来一句话:还没长大,在拼命长大。

 

 

我想你说对了,这就是现在的我,或许也是许许多多现在的你。

 

01

 

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苦,是知与果的距离。

 

很多东西,你知道它的存在,却怎么都够不着;很多软弱,你知道它就扎在你的性情里,却怎么也改不了;很多道理,你把它里里外外看了个明白,却依旧穿不透;这种“心智常常走到现实前面“的苦,总在扯着我,提醒自己:还没有到时候。

 

这是一种早熟之人犹能尝到的苦。

 

所以我很少参加什么思维培训,教授的东西不外乎是一些道理,那是对还不够透彻的人才有效的东西。

 

对于道理看得太明白的人来说,知道更多道理并没什么用,只会更僵化,更疲惫,更怀疑自己。

 

一旦规律知道太多,就容易熟练于技能,变得“看起来很厉害“,反而内核就软了。反正翻来覆去就那么些,应用到工作时无外乎就是各种元素/措辞的排列组合,搞来搞去越来越疲倦。

 

而真犹如猛虎的人,却是倔强而愚钝,永远像一个孩子般新鲜凶狠,无法无天。

 

所以规律也好道理也罢,年轻时稍稍知道些就好。更要紧的是力量,是执着,是盲目,是生动紊乱的柴米油盐。

 

体验,而不是智慧,或许才是生命的本质。

02

每种人活着都有自己的苦。

 有些人一身虎胆,从小便把突突突的一颗心挂在外面,走南闯北天上天入地,早入社会早经商海早婚生子,到头来却依旧不快乐,只觉耗损得格外厉害。

 或许某一天某个道理入了心,有如打通六脉,终于通透。就好像天天闷头吃肉,终于饮了一口仙气,腥钝之中注入一隙清凉。

 但有些人,像我这种,天生便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天生便明白见风使舵,天生便擅长掠过现象看本质,精细谨慎却是另一重苦。

 就好像天天吐着仙气活在一个稀薄的地方,过得不算太差,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幸亏人是活的——到了某个阶段需要什么、该往哪个方向走,都会有感觉。就像身体要什么就会想吃什么,是一种本能。

 所以现阶段的我已受够了“心智成熟”的无力,也过了那个自以为聪明的年纪,不再把“你很聪明“这种话当作褒奖,整天唧唧呱呱发表长篇大论了。

 毕竟生活每天追在后面屁股咬:你拥有了什么?是啊,你有什么了?在这座偌大的城市之中。

 在“有“字写满之前,人是体会不到”无“字到底有多轻的;在走完“色”的轮回之前,人是感悟不到“空”的存在的。

 物质的有是一回事,更多的是情感和关系——有多少朋友,有多少真心,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回忆,有过多少无怨无悔的付出,有多少回深刻复杂的体验?和生活,发生过真实深入的关系吗?是否有过一个瞬间,你悦纳了现在的生活?

 想要的太多、看得太远,反而很容易失掉现在。

 所谓的“落地“,或许就是不再带着特定目的去结识朋友,尊重身边每个人好与不好,把每段缘分都视作一种可能,珍惜每一个不同背景不同财力不同地位之人的善意。 

不再用“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我要得到什么“、”我必须结交XXX“这样狭窄的理念去框死生活,而是用开放的心态,像一条河流般,

 心甘情愿地下沉,下沉,下沉。

 

每一次悉心聆听,每一顿饭,每一个拥抱,每一个挂记,每一次原谅,都是缘分,都是珍贵,都是不具分别心的好。

 03

如果人有回头的习惯,便会发现:许多东西只有在回头感受时,才丰盈完整。在当时,即便你再努力去预测,去规划,始终只是个干涩的模子,它没有热气腾腾的血肉。

 那个东西,叫做经历。

这种“落地”的理念也影响到了自己关于写字的思路中。

 无论是爱情、事业还是人性各种宏大课题,一路走来的读者会发现,我已渐渐不再去轻易谈论它们。

 不是不想写,只是越来越“写不起”了。一两句话,一两篇文章就想将庞大的生活勾勒得服服帖帖吗?难。

 很多东西在你没有穿透之前是不足下笔的,那只是思想上的想象,又是一种“心智走在现实前头”的虚幻。

 真正的写作,并不是粗暴地归纳生活,而是抽取它,把一丝一缕的横截面细细展开、品咂、深扎。不是功利地直取那个唯一的本质,而是从芜杂现象中探寻更多暧昧、更多可能,更多答案,这才是写作的意义。

 就像上个月在咖啡厅里偶遇的一幕,只是一个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场景:

 一位离异父亲与4岁女儿见面,带孩子来的是前岳父岳母——孩子的外公外婆。年轻爸爸很帅,花臂+大背头+机车夹克,提着一大包玩具早早就到了。单亲的女孩还无忧无虑,既生疏又甜蜜地看着这个或许几个月才能见一次的帅气爹地。

两人之间是一种陌生化的奇异气场——爸爸送玩具、女儿拆玩具、爸爸认真看着孩子玩玩具、爸爸抱着孩子摆拍并让岳父岳母拍照……这种最日常的相处竟非常具有仪式性和顺序感,好像排练过了很多次。

 一双老人拖着孩子的水杯、外套、踏板车、零食,有一搭没一搭和前女婿聊着,有些无聊,时不时看着手机时间,大概在想什么时候带孩子回家。

 

为什么只能在咖啡厅和女儿见面?

年轻夫妇分手后,孩子和外公外婆过得快乐吗?

结束之后,爸爸是否还要去与年轻女孩约会?

离开了丈夫的年轻妈妈,是否还会相信爱情?

一双老人承担着一切,面对伤害过自己女儿的前女婿,是怎样的心情?

……

 始终忘不了年轻爸爸看着孩子的眼神,想抱抱孩子又不知道该怎么亲近,那种一半是孩子一半是男人的状态。买的全是最高级的儿童玩具,点的全是最贵的甜点饮料,拼命想弥补却始终无法踏踏实实过日子的阶段。

 甚至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年轻时追赶的时髦、暴烈的争吵、梦想和诱惑,他们的分分合合,他们的成长。

 有太多太多旁枝末节,而这不过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场景。

 所以,生活不可粗暴对待,唯有只取一瓢,管中窥豹。

 不仅写作,也是自己对于生命的戒语:

 对那些看到了,却还穿不透的东西,告诉自己:迟早会穿过去的,不是用思想,而是用血肉之躯去穿透,真正融入自己的人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