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新年里,“吉祥如意”大概是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了。古人除了语言上表达吉祥,还利用字形从视觉上表达吉祥的愿望。在中国人眼里,吉祥字很多,其中以“囍”、“壽”、“卐”、“回”4字变化出的吉祥图案最受欢迎,寓意也最为丰富……
“囍”——最喜庆的吉祥字,与王安石无关
“囍”原本并不是字,而是古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吉祥图案,但“囍”却是人们最喜欢的一个喜庆。“囍”读作xǐ,与“喜”同音,意思是“双喜”。
有关“囍”的由来,有这么一个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当年,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赴京赶考,在汴梁(今河南开封)附近看见一富贵人家悬联择婿,上联为“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
王安石虽是才子,但一时无以作对,匆匆赶考去了。应考时,主考官听说王安石有才,遂以厅上随风飘动的飞虎旗为题出对:“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王安石一听巧了,遂以择婿联作对,大获主考官赏识。
出考场后,王安石又来到那户人家门前,见择婿上联仍在,又以主考官的联子应征作对。招婿一人家大喜,招王安石为女婿。办喜事那天,刚好科考揭榜,王安石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之夜,
心花怒放的王安石在红纸上,即兴写了斗大的连体喜字–“囍”,并吟诗一首:“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效仿,婚嫁时写“囍”字、贴“囍”字遂成风俗,至今盛行。很显然,这仅仅是传说。笔者查阅了王安石各个版本年谱,也没发现这一掌故。 倒是发现类似传说还有另外的版本,说是王安石赴京赶考途中,路过一个叫马家镇的地方,看到土豪择婿征联,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而主考 官给王安石出的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两头巧对,成全喜事。
王安石中榜在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时已完婚,一生只有一位夫人吴氏,吴氏是位才女,娘家在临川(今江西抚州下辖)一个叫“乌石岗”的地方,与王安 石同乡。王安石夫妻生活中极为严肃,一点不风流,甚至乏味。《王荆公年谱考略》称其“不溺于财利酒色”,连妾都不纳,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上便记有“王 安石辞妾”的故事。
虽说王安石造“囍”属无稽之谈,但“囍”字存在浓郁的吉祥色彩是不争的事实。从汉字的演变来看,“囍”字的出现很可能受到了“喆”字的启发,“喆”字还写作“嚞”,“嚞”与“囍”更相似了。
过去,喜庆程度与“囍”相当且在使用方式类似的,是“禧”字,“禧”是“示”+“喜”,这是“见喜”。“囍”和“禧”都可以书于红纸或剪成图案贴于门上,门上贴“囍”,叫“双喜临门”;门上贴“禧”,则叫“开门见喜”。区别是,前者于用于婚嫁,后者过年时张贴。
从民俗说角度来考察,贴“囍”字的很可能与贴门神风俗有关,门神是一边贴一个。婚嫁时的门神是“喜神”,但喜神长什么样,早期并无具体形象,于是干脆在门两边各贴一个“喜”字替代,看起来正好是“双喜临门”。
再后来,民间出现了“四喜临门”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四喜娃娃”年画:由4个孩童构成的图案,四个娃娃分别代表人生4件喜事:久早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壽”——人人都希望的吉祥字,与星宿有关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有“五福”一说,分别是“福”、“禄”、“寿”、“喜”、“财”。“五福”最早并不是将“福”字排在第一,而是“寿”字。
寿之吉祥与“寿星”有关。古人称长寿的老人为寿星,“寿星”本为星宿名,有东方苍龙七宿中“角”“亢”二星和“南极老人星”等不同说法。不论“寿星”是怎么来的,但长寿才有福气确为事实。正因为出于长寿永年的强烈愿望,古人以“壽”字为基础,创造出了一种吉祥图案。
“壽”,读shòu,是“寿”的繁体字。与“囍”不同,“壽”字图案都是依字体变化创作出来的。“壽”字图案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当时瓦当的“猫头”上, 已出现“延年益寿”、“延寿万世”这类吉祥字纹。最晚在宋代,已有“百壽图”问世。据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字学百壽图》记载,南宋绍定年间,静江令史渭便 曾于夫子岩(今广西永福县寿城境内)刻“百壽”。
“壽”字图案一般有两种样式,一是由100个不同字体的“壽”字,构成一个大“壽”字。再就是写出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构成一个大背景图案。总的特点是,每一“壽”的字体都不重样,称之为“百壽图”。
明代时,“百壽图”已十分流行。据明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当时御史张(学攵)之的家中藏有一幅楷书“壽”字图,据说是其始祖遗留下来的,字高4尺7寸,“白文作别体,满百无一同者。”
除作“百壽图”外,民间还喜欢像“囍”字一样,单书“壽”字,也分长圆两种,长者取“长寿”之意,而圆者讨“圆寿”、“团寿”口彩,其中以圆形“壽”字最为流行。
“壽”字纹多为祝寿时使用,在“百壽图”基础上,后来还创造出了“千壽图”、“万壽图”。还常与其他吉祥图配合,如用5只蝙蝠围着“壽”字,取意“五福捧寿”;绘多只蝙蝠,叫“多福多寿”。如果用如意图案与“壽”搭配,则是“如意寿字团”。
“卐”–最古老的吉祥字,由武则天认定
“卐”与“囍”一样,本来也不是字,最早流行于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地,原是一种宗教符号,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为婆罗门教、佛教所使用。其中佛教徒最崇拜“卐”符,据传当年佛祖再生后,胸前曾隐现“卐”(一说“卍”)纹,“卐”字遂成为佛教的吉祥符。
“卐”,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不仅在中国流行,目前亚、欧、非都在使用,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纹饰”之誉。“卐”是什么意思?梵语音译为“宝利靺蹉洛刹 曩”,中文意思是“吉祥海云相”。生于公元344年的高僧、西域龟兹国经学家罗什将其意译为“德”,大唐高僧玄奘继承了这一译法。但印度高僧菩提流支于北 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将其意译为“万”,意思是“功德圆满”。
崇佛的武则天称帝后,接受了菩提流支的观点,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将“卐”定为“万”音。从此,中国人把“卐”字符称为“万”字符。此即《华严音义》中所谓:“‘卐’字本非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权制此字,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
不过,作为民间吉祥图案来使用的“卐”,和佛教徒要表达的愿望并不完全一样,寓意为“吉祥幸福”。而不同式样的“卐”,则有特定的寓意。如将“卐”字的四头加长,互相连在一起,取意“绵长不绝”。“卐”纹如果与“壽”纹一起使用,则构成了“万寿图”,表示“万寿无疆”。
“卐”字虽然是外来的,但在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广受中国古人的喜爱。需要注意是,“卐”为朝右旋转的的状态,因为佛教中以右旋表示吉祥,比如佛家 弟子致礼时,就右绕佛身转三周,此即《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中所谓,“如礼敬佛,右绕三匝,佛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总以右旋为吉祥。”
值得注意是,“卐”与容易弄混的是“卍”。事实上也是这样,民间很多时候干脆根据结构需要随便用,尤其在工艺美术作品中。如推崇佛教的唐代,在这一朝代的出土的铜镜中,既看到了“卐”纹,也看到了“卍”。
“卍”与“卐”很多时候是可以通用的,民间同样读之为“万”音。其历史其实也非常的悠久,1975年在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古遗址上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罐上,便有“卍”纹饰。从这一点又说明,“卍”是中国本土吉祥纹。
现在,从佛界到民间,不少人都强调是“卍”,而不是“卐”?这可能与希特勒亲手设计的纳粹党旗上的LOGO,那是斜放的“卐”。纳粹党的意思是“国家社会 党”,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卐”就是两个变形S构成的,代表“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根本就不是字,更非吉祥图案。
“回”——最本土化的吉祥字,富贵不断头
“回”,大概是最本土化的一个吉祥字。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由回字变化出来的图案是历史最悠久的图案之一。从现代考古出土物来看,在商周时期“回”字图案已作为纹饰,出现在当时的青铜器上。
“回”字纹原本并不是由“回”字变化出来的图案,而是因为图案的形态像“回”字得名。有一种观点认为,“回”字纹是在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基础上,变 化出来的几何纹样。“回”字纹由单体回纹以间断排列的形式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有的“回”纹以变形手法绘制,但都要求一笔 到底。
“回”纹这种创作手法,与民间的“八吉”吉祥纹很相似。头尾相连,盘绕不绝,连绵不断。“回”读huí,其字本来就有长生轮回之意,回环不绝,象征绵远悠 长,万世不竭,寓意“富贵久远”。在“花胜”吉祥图案上发展出来的“方胜”也是这样,两个相邻的斜方(菱形,单个似斜放的“回”字)一边要重叠相连,环环 相扣。
“回”字图案一般用作边饰和底纹,使用也十分广泛。除了青铜器、陶瓷、纺织品及建筑上使用外,明清时期家具上也流行“回”纹。而且,风格上也有新变化,由原来多为独立单体间断排列形式,变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结构,“回”纹边饰以两方相连为主。
再后来,笔笔相连、环环相扣的“回”字图案成主流,在民间更受青睐,因为象征“富贵不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