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好心情~談自殺防治 zt
(2015-05-02 04:33:12)
下一个
活出好心情~談自殺防治
近來,各大媒體幾乎每天都會出現一則關於自殺的新聞,有時甚至更多,其中不乏為人父母者,帶著子女共赴黃泉的案例。令人看了不禁感到遺憾與困惑;遺憾的是,這些人的親友怎麼沒有事前察覺到一些警訊呢?這是多麼令人揪心與難過啊!困惑的是,到底是什麼樣的事情過不去,那是種什麼樣絕決的心情,願意放下所有的事情,不再享受人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常言道,「虎毒不食子」,那些親手結束子女生命的為人父母者,又怎能狠下心呢?以下就讓我們簡單的探討自殺的危險因子及如何防範自殺。
一、自殺的危險因子:自殺的原因很多,也具有個別差異,以下就常見的三大危險因子來做探討及防範。
(一)疾病因子:
1.情感性疾患:
所謂情感性疾患,指的就是憂鬱症與躁鬱症的患者,根據研究統計,此類自殺個案大約佔了50~60%,比例之高,不得不讓人心生戒懼。憂鬱症患者常會陷入「我不如人」的內在狀態,在這樣長期自我否定的狀態中,此類患者若是沒有接受專業人員的協助,又缺乏足夠的正向人際支持,在找不到生存價值的無望感(對未來沒有希望)與無助感(我是孤單的,都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下,而選擇 結束自我。對躁鬱症(躁和鬱的情緒狀態交替循環)患者來說,長期情緒的高低起伏對其社會功能(如職業穩定度不佳)及人際關係都有極大的影響。此類患者在鬱期的心理狀態,就如同憂鬱症患者一般;而在躁期時,又如同「超人」般,似乎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源源不絕的「創意」,有些甚至會刷爆信用卡、好與人興訟。試想,如此劇烈的情緒起伏,長期下來是多麼的令人疲於應付啊!
2.藥物、酒精濫用:
大約佔自殺族群的20%,主要原因在於這些藥物及酒精都是直接作用在大腦中樞神經上,長期的、過量的使用會造成腦部損傷,因此有些人在使用後,會產生 類似精神疾病的症狀,例如幻聽、幻視、妄想意念等,而在受到這些精神症狀困擾下而結束生命。
3.精神分裂:
約佔10%,其自殺主要是受到精神症狀所困擾,如上述所提到的幻聽(如:我聽見有人「叫」我跳下去,否則家人就會遭受不利)、妄想(如:神明指示我今天一定要跳,這樣就可以上天堂)等。和憂鬱症患者不同的是,精神分裂患者的自殺原因多是在受到症狀困擾下的「非意識」行動,而憂鬱症患者則是在無助感與無望感下的「放棄自己」,二者雖然在行為上的解釋都是自殺,但是其動機不同。
4.慢性病:
「久病纏身」是許多罹患慢性病患者結束生命的理由,不堪長期在病魔的折磨下,無法忍受生活的不便與不願意再繼續拖累家人,而做出令旁人心痛的決定。
*防範:
在疾病所影響下所產生的自殺行為,首要就是要受正規的醫療照護,許多患者在疾病發生時,往往先求助民間偏方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除患者本身尋求正規醫療協助外,患者家屬也應該瞭解患者受到疾病的影響在認知思考、行為、情緒狀態的改變,避免因不當的期待造成患者的心理壓力。
(二)人格因子:就是指一個人的個性、性格。
1.凡事求完美:
這類人格特質常見在許多名校學生或是高成就的人身上。諷刺的是,求完美的個性是締造個人高成就的動力,然而卻也有可能在過度執拗下,無法忍受一點點的不完美。此類的人通常具有這樣的思考問題,「認為沒有第一名或是一百分,就不是完美的人生」,基本上,人生不可能完美,完美」本身就是一個迷思。
2.挫折忍受度不佳:
此類人情緒穩定度都較低,一些些生活上的不如意傾向過度災難化的解釋,也較不尋求問題解決方式,易將問題責任歸因於外在環境因素。
3.負向的思考:
簡單的說,習慣負向思考的人有個特質,就是凡事只看自己沒有的,而較不懂的珍惜自己所有,也因此會對於所缺少的那部分怨聲載道,甚至出現自我批評的內在聲音。
*防範:
若是個性問題,除可從自省、及親朋好友的分享來幫助自我瞭解及獲得情緒上的支持以外,也建議個人可多參加一些心理促進活動,譬如各種成長團體、心理諮商或是治療等,若是學生,也可多參加輔導室所舉辦的活動,增加自我瞭解的機會,破除不當的自我認知,千萬不要用「我很瞭解自己」作為推諉的理由,「成長」是一輩子的人生功課。
(三)外在因子:
個人外在情境所造成的適應問題,例如經濟不景氣、失業、退學等。在這方面的防範上,除社會福利的緊急協助外,主要還是得從平時心理衛生觀念促進做起。
? ? 除上述所提的防範方法以外,規律的生活作息、足夠的運動、正向的人際支持都是維持正向心情基本所必要的。其實,有時自殺者的心聲不是在於想結?束生命,而是不知該如何活下去。若您周遭有相同遭遇的親友,請不要擔心直?接了當的詢問其是否曾經想過自殺會增加其自殺機會,事實並非如此,即時的詢問,或許就是讓他接收到您的關心而阻止一場遺憾發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