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美国人为何过感恩节,通常人们一下想到那个关于感谢印第安人的故事。其实现在美国人过感恩节虽然也感谢亲戚朋友同事等等,但真正意义是要感谢上帝所给予的恩赐。这从总督布雷德福1623年,华盛顿总统1795年和林肯总统1863年等对过感恩节的宣言中的诠释中找到答案。对于一个以基督教立国的国家来说这很清楚,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大陆近年来也大力提倡要“感恩“,不过含义不同。提到两者的不同,笔者认为中西“感恩”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但凡在海外生根住久了就会摒弃对子女今后对自己的所谓“孝道”。换句话说大多数海外华裔父母抚养子女任劳任怨从来心里未想过有什么回报,更没有想过什么“养儿防老”。反而满脑子想的是如何立足于“自立养老,自尊养老”。笔者认为这是海外第一代移民入乡随俗,体现对西方文化中抚养和赡养关系认可的转变, 既虽然抚养子女但子女们并不承担养老的义务的社会特点。也有人将这种关系描述成“PAY FORWARD“的形式,每一代只对其下一代负责,而不需要”PAYBACK“要求必须赡养父母。
另一方面,由于海外第一代移民的华裔多来自中国大陆,从小受到养老文化的传承(如孝道或孝顺)教育,社会环境的现实影响(如落后的社会养制度)以及法律规定的要求(赡养法,探望父母法),自然肩负着对生活在海外或者大陆的父母辈赡养的义务,得以“PAYBACK“父母的养育之恩。故而海外的第一代移民也就承担着上要”管老“,下要”养小“而且中间还要“管自己”局面。 这里“管自己”是指,除了克服所有新移民遇到的困难外,平日里还要面对来自丢掉工作,业务提高,语言环境,健康状况,经济压力等各方面的挑战。在笔者的眼里这一代是最辛苦的也是最无私的第一代移民。说他们最辛苦是因为他们是”压力山大”且由上中下三层组成的“三明治”第一代移民。说他们最无私是因为他们既任劳任怨回馈父母又毫不指望回报地抚养子女。这后者是真正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不是吗?
就笔者看来在中国大陆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和同为华人海外家庭关系家很不一样的。相较于海外,中国的社会是家庭联合体构成。譬如, 笔者有两位外甥女和一位外甥,三家人都毫不例外从父母一生退休储蓄中得到帮助买房和买车。并且出于照顾"方便",即使自己有房也和父母住在一起。 因此每个家庭俨然已是一个养育后代和赡养父母两者不可分的联合体。
不可否认,这种结构在社会养老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有正面意义。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一些人将这种捆绑式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解读为一种经济关系,一种打着 “养儿防老”旗号的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情况中,家庭关系受父母支配较多、人生安排过于沉重和压抑,从而近年来也遭到一些年轻人的反对。甚至在豆瓣上有组建一个“父母皆祸害”组织,据说该组织目前有七万多成员。
其实50年代那会儿,西方社会和现在大陆很相似, 赡养老人普遍是家庭职责所在。直到二战结束后,西方经济崛起同时人口生育骤降,加上社会制度逐步完善才出现上门服务的护理工作,包括生活起居、医疗、陪伴等,老人也可以进入老人院受到社会的照顾。其实比社会养老制度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譬如目前在中国,子女若送老人进养老院会被认为不孝,诸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的传统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这对养老社会化会产生阻碍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逐步改变将子女当作是“私有财产”观念,父母对于子女只是监护人并且托管到18岁。加以对比不难发现“养儿防老”是有条件的爱(CONDITIONAL LOVE),这与单纯的爱和由衷的孝敬相比,显得自私和功利。毫无疑问,中国已经迅速进入社会老龄化的阶段,希望中国大陆在养老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上走好。
图1. 老年法“常回家看看",赡养法 (图片来自网络)